-
1 # 菁城子
-
2 # 嚮往遠方的天空1
我覺你的提問就存在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很大很大抹黑和禍心!印度東南亞國家的資本主義才發展了幾年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多少年!好像東南亞國家資本主義郭佳!50幾年60幾年很多還沒有獨立吧!日本資本主義國家1850年也就開始了吧!
-
3 # 劉權林
很多人以為西方是實行資本主義才富裕的,其實錯了,西方是因為富裕了才實行資本主義的。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西班牙、葡萄牙開始瓜分世界,滿世界運白銀回歐洲。
1526年,英國開始奴隸貿易,1588年英國開始對北美殖民,建立了哈得孫灣公司和新英格蘭殖民地,1600年英國建立了英國東印度公司。
可見歐洲開始滿世界賺錢、滿世界擴張領土、不斷積累原始資本的時候,實行的還是封建制度,還仍然是君權神授,國王的權力還是無限大。
1640年,英國國王為了鎮壓蘇格蘭獨立,要加稅,英國資產階級受不了了,開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要實行資本主義,限制王權。於是英國在1689年簽署了《權利法案》,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所以西方國家富裕是因為“奮六世之餘烈”,是人民不斷富裕,形成了資產階級之後,才開始實行資本主義。因為資本主義制度保護了資產階級,又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使得人民越來越富裕。
而印度,在殖民地之前,實行的是封建制度;在殖民地時期,是處於被剝削狀態。所以印度獨立時,幾乎都是貧民,沒有財富積累、也沒有壯大的資產階級。
這就等於都是實行資本主義,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搶先跑出去了幾百年,二戰後獨立的國家想追上歐美髮達資本主義國家,除了彎道超車,靠一步步積累是很難的。
-
4 # 龍一歐
印度這個國家,國家最高領導人是總理,由選舉產生,如果這算資本主義,這是一項,公務員職業穩定,基本上不能辭退的,印度獨立前有一些私有企業,獨立後還保留私有,但如果企業虧損要求倒閉,這必須經過政府批准,政府基本上不會批准倒閉,私企想辭退工人須經政府批准,政府基本上也不會批准。印度獨立後發展的基本上都是國有企業,所以印度是國有企業佔絕大多數,私有企業自主權較小的國家,農村基本上保留原來的狀態,印度自己稱是資社混合的國家,中國改革一段時間後,印度也進行改革,改革方向是發展私有制。猛加拉和巴基斯坦是伊斯蘭國家,屬於宗教國家,緬甸獨立後搞的是社會主義,不久變成軍人政府,與資本主義沾不上邊,前兩年搞選舉想學西方,但軍隊還是真正的國家主導者。越南寮國高棉70年代是社會主義國家,是中國曾經稱為一家親的兄弟,南亞國家還真找不出一個真正的資本主義國家。
-
5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資本主義世界就和一個公司一樣,總有領導和員工的區別,員工每天加班加點累死累活養活領導,而領導透過榨取員工的剩餘價值實現財富的增殖。
那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就是領導,而印度等資本主義國家就是員工。一般而言是幾個員工來養一個領導,所以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數量要小於廣大發展中國家。
如果印度也像美國這樣富裕,大家都是老闆了,老闆們吃什麼?難不成還想去搶劫隔壁公司?
所以,是社會的固有秩序決定了印度等國家即使發展,也只能比美國落後。
那麼,凡事不是絕對的,印度也是有機會成長為下一個美國的。但是就和人的聰明程度一樣,很多天生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而這直接決定了他們短時間內不可能成為西方發達國家那樣富裕!
1、資本主義道路選擇問題
15世紀開始的大航海運動,是西方社會走向對外殖民的開始,也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萌芽的開始。
在進行了瘋狂的資本原始積累後,資產階級羽翼漸豐,形成了獨立強大的政治力量,並利用議會、戰爭等形式擠壓舊勢力,為實現資本主義社會而奮鬥。
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都是透過這樣的方式,主動選擇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但是印度這些國家就不一樣了,他們進入資本主義制度要感謝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比如印度,在英華人到來前,全國是數百個土邦組成的鬆散邦聯。英華人到來後,透過拉攏和打擊等手段,在印度確立了殖民統治。
和其他亞非拉等國家一樣,因為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為了方便統治,他們在殖民地建立起了與本土相似的資本主義制度,方便對殖民地進行控制和掠奪。
這種制度和本土相似但不同,是為本土服務的,所以殖民地長期難以發展。
由於殖民者長期的掠奪,幫助宗主國進行了雄厚的資本積累。由於他們進入資本主義的時間較早,因此他們有足夠的力量在全球進行殖民掠奪。比如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掠奪黃金白銀,使得西班牙一度成為歐洲最富裕的王室。
等到兩次世界大戰後,殖民體系瓦解,西方國家基本都已經完成了資本積累,建立起了雄厚的工業基礎,培養了大量優秀的技術工人。
而原有的殖民地,由於一下子失去了宗主國的引導,經濟發展陷入困境中,且因為周邊都是新獨立的且被列強壓榨的國家,因此他們沒有辦法透過掠奪別國發展自己。加上本身就被殖民者敲骨吸髓,導致這些資本主義國家先天底子不足。
其實共產主義國家在建國初期一般也是這種情況,但是共產主義國家可以利用公有制的優勢集中國家資源發展工業化。而資本主義推崇私有制,這意味著印度等國家不可能集中更多的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
所以,先崛起的國家透過掠奪都成了發達國家,而被殖民的國家除了學到了資本主義制度,在各方面都非常滯後。
2、剪羊毛問題
公司分上下級,資本主義世界也分等級高低。
今天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的差距越來越大,這意味著發展中國家想要超過發達國家難度越來越大。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在於先期崛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在強大之後,主導了國際秩序,制定了對自己有利的制度,保障了自己的持續富裕。就像老闆制定公司制度一樣,讓全體成員遵守,當然,主要是員工遵守。
比如美國在二戰勝利前夕制定的佈雷頓森林體系,使美元取代了英鎊,成為國際通用貨幣。因為大家都用美元結算,因此美國只需要減少或者增發美元,就可以操控別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國家的財富。
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美國、英國、德國等紛紛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在此階段,大資本家操控國家政權,在全球範圍內對世界各國剪羊毛。
透過對發展中國家新的掠奪,這些大資本家越來越富裕,相應的國家GDP也就大幅增長。相反,哪些被剪羊毛的發展中國家只能默默承受不公平貿易帶來的陣痛。
因為起步較晚,這些發展中國家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沒有大量的產業工人,這決定了他們只能走出賣國家資源或者低端製造業路線。
而這些,是收益最低的!
因此富者越富,窮者越窮!
3、人口素質問題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先行崛起後,透過各種方式在發展中國家進行資源的空吸,其中就包括人才!
人才是一個國家崛起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沒有了人才的支撐,發展中國家起步舉步維艱!
由於發展中國家基本都被殖民過,因此這些地區都有或多或少的殖民主義的烙印。在殖民者退出殖民地之後,就如同高中時期被軍事化管理的孩子突然到放飛自我的大學校園。
這種轉變不是曙光,而是災難。因為殖民主義時期,殖民地基本是作為宗主國的原料產地和傾銷市場的!而一旦和宗主國“離婚”,這種經濟聯絡也不復存在,就好像老人丟開了柺棍,想獨立走路是很困難的事情!
因為人才基本也是殖民體系下定向培養的人才,一旦和宗主國脫離聯絡,這些人才幾乎也就沒有了用武之地。他們的選擇只剩下去往宗主國發光,或者被殖民地埋沒。
留不住人才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
當所有發展中國家的精英都擠破頭想加入美國或者英國國籍時,這個國家的前景也就定格於此了!
當然,留住人才的手段不只是工作崗位,還有情懷,可惜不是每個國家都有!
在長期的資本主義進化中,資本主義幾乎成為白種人的專利,在白種人對有色人種的心理優越感影響下,很多離開自己國家的人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留在白人世界,這是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不斷流失人才的主要因素。
沒有人才就沒有後發優勢,也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6 # 覺皇jiao
因為他們先完成了工業革命 然後把很多國家變成了他們的殖民地 從其他國家獲得各種資源來發展本國 所以其他國家窮 他們富 不過印度也沒有那麼窮 只是平民很窮罷了 國家還是很富得 不然哪來的錢買武器
-
7 # 無所謂213478592
南亞地區原本是封建的殖民地國家,都是二戰後才獲得獨立的國家,跟西方國家發展階段完全不一樣。同樣是實行的資本主義制度,西方國家透過掠奪早已結累了人量的原始資本,經濟發展早己進入了新的階段,它經濟實力那是南亞國家可比的。
-
8 # 錢玉琴3
因為資本具有排它性,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從心裡不願意其它國家富裕強大起來,所以以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千方百計掠奪其它國家資源,千方百計阻止其它國家富裕!
-
9 # 抗疫勝利到來準備入市
企業都搞股份制和上市,看看目前股市的那些上市公司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資源配置,結果就是不一樣。任何一個社會制度,被不同國家學習和採納,也不會都是一個樣。希臘,義大利跟美國就不在一個級別上。
回覆列表
所謂印度等資本主義國家落後,並非落後於資本主義。這些國家有濃厚的集體所有制和計劃經濟體制,這恰恰是資本主義所排斥的。佛說不要著相,進行國家分析時,我們也不能被它所宣佈的國家制度所迷惑,而是要深入其本質,尤其經濟體制。 一個國家的經濟制度是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條件。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資本主義”方面有較好的貫徹;而印度等國家徒有其政治形式,至於經濟體制本身,與資本主義制度相差甚遠。這才是兩端一富一貧的根本原因。
“資本主義”這個詞是由馬克思發明或發揚光大的。最開始時,它指的是這樣的社會制度:生產資料高度私有化,企業主(透過壓榨工人)積累資本,並將資本用於擴大再生產,從而帶來發達的商品生產。對於資本主義的成就,馬克思本人是高度讚賞的。他讚美資本主義制度誕生兩百年來,其成就遠超人類歷史上的所有時期。馬克思認為,生產社會化是沒有問題的。真正有問題的是私有制,它束縛生產,造成混亂,應該用社會主義或計劃經濟取而代之,從而迎來更高層次的自由。
以“反資本主義”姿態而興起的計劃經濟體制,20世紀上半頁在蘇聯全面貫徹。蘇聯打敗德國,雄踞歐洲,成為與美國抗衡一時的超級強國。蘇聯的政治經濟體制在全世界風靡一時。古典的政治經濟學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蘇式政治經濟體制。
很多國家全盤照搬蘇聯體制,從政治制度、經濟體制到文化生活,大規模複製;這些國家通常是蘇聯的盟友,或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也有一些國家,表面施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對於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他們羨慕不已。這些國家很多,從亞洲到非洲再到拉美,蘇聯的學生遍天下。在這其中,印度是學習蘇聯經濟體制最積極的國家,可以說,它的積極態度並不遜於中國。
印度獨立於1947年。在它獨立之初,大英帝國日落西山,美國和歐洲均處於守勢,只有蘇聯如日中天。一直以來,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就對蘇聯體制羨慕不已,尤其是蘇聯“跨越式工業化”的路徑,更是令尼赫魯著迷,兩國很快就建立外交關係。印度到底還是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自命,經過一段時間矜持,1950年代兩國關係迅速火熱。
1951年,蘇聯開始對印度經濟援助,此後雖然幾經冷熱,援助一直都沒有停。中蘇交惡時期,印度成為蘇聯遏制中國的盟友,蘇聯加大對印度的援助。這些援助集中在經濟領域,尤其是印度人鍾愛的工業領域。蘇聯對印援助的規模很大,不亞於1950年代的對華援助。印度工業體系從無到有,有一半以上功勞都要歸功於蘇聯。
除了工業,印度也大量獲取蘇聯武器援助,從大炮坦克到飛機,甚至是核武器,蘇聯對印可以說是傾囊相授。蘇聯急於在南亞找到穩固的盟友,向北可以遏制中國,向東可以滲透東南亞,向西可以突破中東。印度距離蘇聯人看重的歐洲中心區域十分遙遠,不影響蘇聯在歐洲的進取。為此,印度變成蘇聯理想的盟友。
在工業和軍事接受蘇聯援助後,印度自然而然建立起蘇聯式的經濟體制。大量企業被國有化,國家建立起全面的工業體制。印度通常不被認為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它也長期實行“五年計劃”。2011年到2016年,這是印度的第12個“五年計劃”。2016年莫迪總理上臺,廢除印度的計劃委員會,“五年計劃”這種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制度,正式宣佈結束。
冷戰時期,印度的政治經濟是分裂的。表面上他實行民主制度,搞多黨競爭,全民普選,一副西方國家的作派。印度政客也洋洋得意,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自詡。實際上,這個國家的經濟體制和蘇聯更加接近。到處都是國企,工人當家作主,享受高額福利。和蘇聯相似,印度工業也是閉關自守,自絕於世界工業市場。
中國和印度在1940年代末相繼立國,那時印度經濟水平比中國高一些。兩國不同程度地施行計劃經濟,變成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由於中國是全方位的計劃經濟,這種“返貧”效應更為明顯,1980年代初,中國甚至比印度還窮。幸好中國改革開放起步較早,不到幾年就超過印度,並且遠遠把它甩在身後。直到今天,印度仍然難以望中國項背。這段時間裡,比中印兩國還窮的新加坡、南韓等國實行開放國策,變成了發達國家。窮國和富國的轉化,只需要一代人的時間。
印度從蘇聯人那裡獲得援援不斷幫助,表面看起來,是建立起了健全的工業體系。實際上,這一套系統並沒有帶來工業化,反而給本國帶來沉重負擔。大量資源浪費,舊體制吸附了一大批人,他們成為阻礙改革的主力。這一點中印兩國都很相似。中國則幸運一些,不僅改革開放啟動早,1990年代的國企改革也比較堅決。一大批國企關停,大量人員釋放到市場上,促成了新世紀初的大繁榮。 相比而言,印度運氣相對差一些。由於政治體制掣肘,勞工團體強大,改革困難重重。印度改革開放是從1990年代啟動,比中國已經遲了十年。改革力度似乎也不大,印度經濟增速一直不如中國。直到最近幾年,莫迪總理上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印度經濟增速這才有了趕超中國之勢。
順便說一下,蘇聯對印度的援助給印度帶來糟糕後果,它自己也沒收到好的回報。1990年代,蘇聯解體,新建立的俄羅斯經歷了一場可怕的通貨膨脹,盧布貶值了上百倍。這個時候,印度趁機還債——當然是用新盧布的面值來還錢。俄羅斯人被坑了一道,從此對印度耿耿於懷。而此時印度已無需看俄羅斯人眼色。美國取代蘇聯,成為印度最重要的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