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奮青7567
-
2 # 社會論談
這個問題不是該不該的問題,而且必須,沒有勤勞吃苦的人民就沒有今天的中國,於國於民都是必不可少的,雖然現在人民富裕了,但這不能成為我們不吃苦的理由,‘’富不過三代"說的也是這個理!想必大家都有買彩票中了的時候,那時候你是什麼感受,估計每個人都是想:‘’這錢來的太快太簡單了!要去瀟灑一翻。"不花白不花!想想以前還有民間傳聞,撿到的錢要立馬花出去,不然要倒黴了!其實都說明了一個理,太享受的生活只能催生出更懶惰的人,催生出天天想不勞而獲的人! 你還說到一點:從小獨立吃苦,這個小還是要看年齡吧!至少的保證孩子營養跟得上,吃苦是為了讓它知道今天的生國來之不易,要他珍惜不是為了折磨孩子!必要的時候還是要大人照顧的!我們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別因為獨立吃苦反而害了孩子!
-
3 # 農民風小哥
當下的孩子,驕橫無理,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珍惜,不懂得尊重長輩等等,集齊了一身耳朵壞毛病吧,跟以前的我們相比,現在的孩子真的是被這個社會慣得已經不成樣子了,長大了以後會怎麼樣呢?
家裡獨生孩子一個,基本是要什麼買什麼,甚至有的東西他不索取,反而特地去買給他,孩子一味的覺得,都是他的東西,別人不能棟,以前還有:孔融讓梨的故事呢。如今的孩子不僅僅是缺失了這些吧。
孩子去寄宿學校了有一週了,中間有因為想兒子哭了 ,一遍又一遍的翻著孩子的照片,從出生到至今,第一次離開我,孩子才5歲6個月,有的時候感覺自己真的很殘忍,但是有的時候又覺得這一切應該都是值得的吧!
還記得我小的時候,這個年齡應該在和小夥伴們打水仗,抓魚,各種童年的孩子都會玩的遊戲吧,也沒少被父母親給罰跪,因為太調皮了,一個女孩子而已 ,如今,我不斷的要求兒子 不能太調皮了,為什麼,總希望他像一個女孩子一樣,安安靜靜的看著書,或者玩著遊戲,這樣我在工作的時候不被打擾到我。
如今想想的確真的後悔啊,為什麼讓孩子的童年活得這樣,這個不能動,那個不能去,這個不能看,總之太多的“不能”這個詞了,孩子的童年應該有的一切都被禁錮住了,認真仔細的回想下,孩子真的好可伶啊
生在80後的那一代,年村家庭的孩子,每個家庭都是三個 四個 有的甚至有五個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麼多的孩子呢,因為農村的重男輕女的思想風氣太嚴重,一個家庭如果沒有一個男孩子就會被人看不起,依稀記得小時候,家中的親人為了躲計劃生育而在村裡打起了游擊戰,躲山裡去,躲果園去,躲親戚家去,當然我們也尾隨其後,跟著去,怕我們給說漏了嘴吧
孩子多了,為了生計自然不會注重教育這一塊的, 有飯吃,有衣服穿就是很好的,吃飽穿暖然後接受國家的九年義務教育了,然後出去打工,結婚生孩子吧 ,大概給子女規劃的就是這樣吧,這是80後那一代人的命運吧
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永遠都是真理的,只有懂得了知識,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強大,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當下的社會往往很多的人不懂得這些。啃老,伸手族,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了,以後這些人老了該怎麼辦,怎麼去承擔一個家庭的重任,社會的責任呢?
孩子被我依然決然的送去寄宿學校了,雖然孩子每天很辛苦,但我相信孩子是快樂的,享受著自己獨立生活,自己的勞動成果的吧
-
4 # Dman7
獨立和吃苦,要讓孩子生活獨立,能夠接受辛酸苦辣,然而不能讓孩子精神獨立,這樣孩子會跟家長很少交流,畢竟是孩子,精神獨立是一點一點培養到長大,這裡家長要培養好孩子的三觀,還有不怕吃苦的勇氣,至於一定要吃苦,這個是不需要的
-
5 # 湯士武
這個問題提的好。現在孩子大多數過著嬌生慣養的生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讀“死”書,少實踐。這樣給將來獨立能力帶來嚴重影響,個人認為培養孩子獨立能力,是社會和家庭的一項重要責任。
-
6 # 門牙特別硬
這個問題一出,我第一反應是,“從小”二字。
多小才算小,多大又才算得上大。
很多孩子,剛開始坐著寶寶餐椅和大人同桌用餐時,因為多抓了幾次花生米,那全家老少就索性都停下筷子,饒有興致的將整盤花生米推到孩子跟前,邊看邊誇,卻沒人再吃花生米。好像再動一下筷子就是跟孩子搶飯食。
很多孩子,姥姥姥爺或是爺爺奶奶帶著去周圍的公園或者商場打發上午的空閒時光,小小的揹包裡,水,酸奶,三兩樣切成小塊的新鮮水果,海苔或者其他零七馬碎的吃食裝的滿滿當當,孩子的小嘴兒幾乎沒有沒有一刻停下,想吃自己蹬蹬蹬跑過來吃,不想吃沒關係,老人會原封不動的裝回到書包裡,固執的等待孩子下一次跑過來。可一上午,誰也不見老人吃一口水果,喝一口水。
小學放學時間早,來接的也普遍是老人。可在公交車上,有多少老人揹著書包拎著飯盒把僅有的座位讓給自己的心肝寶貝。
這一樁樁一幕幕看在眼裡其實很心痛,在這樣不相容的愛裡一步一步長大的孩子,到了八歲,十歲,你讓他去獨立,去吃苦,你還能做些什麼,即使做了相應的改變那剩下的也絕不是錚錚的鐵骨而是滿心的怨恨和抱怨。現代大多數城市家庭,基本生活上的需求其實都可以被滿足,愛並不等於將普通的孩子特殊化,他只是家裡的一份子,需要做自己的事情,力所不能及時可以尋求幫助,但也要懂得,家裡其他成員也需要他的關愛。我們不妨讓他早一點長大,讓他早一點明白沒長大並不是特殊化的代名詞。責任和義務,應終生相伴,不分老幼。
-
7 # 教育探微
現在的孩子最缺少的就是歷練,從小讓孩子多獨立一些,多吃點苦頭,為的是他將來在人生路上少吃點苦,少受點罪。
現實
現在的孩子,很多早已經成了精神貧血,多少一點點苦都吃不了,矯情,自私,冷漠,霸道,脆弱,偏執,敏感,狹隘,拈輕怕重,責任缺失,個人主義嚴重。
再不去讓他們吃點苦頭,受點罪,歷練一下,將來這樣的孩子怎樣在社會上立足,生存和發展?
觀點
1.吃苦是孩子絕對不能缺失的重要人生課程。但我們現在所培養的孩子都是瓷瓶娃,豆芽孩兒和玻璃心。看起來都很精美,但卻都非常脆弱,只能捧在手中,抱在懷中,一旦摔落,就會散落一地。
2.讓孩在成長中吃點苦,對孩子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想一想,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生存和發展,誰能不吃苦?誰能坐享其成?什麼事不去吃苦,不去奮鬥就能夠獲得成就了?看一看那些社會精英、風雲人物,哪一個背後不是一把辛酸一把淚?哪一個不是吃了別人不能吃的苦,幹了別人不敢幹的事?
教育誤區
1.當我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後,卻完全不知道該怎麼樣去教育培養孩子了。
2.作為家長,我們都覺得自己的父輩受的罪太多,到自己這輩也沒有享多少福,但到了孩子身上,一定不能讓孩子再受罪。所以,我們給了孩子太多的愛和付出了。這個愛就像一個巨大的蜜糖罐,將孩子泡在其中,使孩子的生活充滿了甜蜜,但卻失去了生存的能力。
3.實際上,這樣的教育是極端的,它相當於一種溫室培育,並培育不出來健康的幼苗。孩子一旦離開家長的呵護和家庭的溫室,他就很難適應外面的世界。
4.我們總希望孩子能夠過上好的生活,於是在愛的名義下,卻做了最為極端的教育,用自己的愛和關懷去代替了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違背了最根本的教育規律。
5.父母對孩子沒有底線的愛,沒有原則的愛,實際上就是一種害。孩子的成長有本來的規律,違背這個規律的過激教育都是有害的。
導致的結果
孩子不能夠獨立,依賴家長心理很嚴重,不能自主學習,不能獨立學習,也不願意去自覺學習,就更不願意吃苦了。想一想,這樣的孩子一旦走向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果?
重要結論
人生總是要經歷一些苦難和挫折,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對於孩子的教育和培養,必要的歷練和吃苦一定不能少,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很重要的人生課程,這個課程比任何一種文化知識學習都要重要,這是奠定孩子將來能不能走好人生路最基礎,最基本的品質。
我不贊同鷹爸虎媽式的教育,也不贊同棍棒子底下出孝子的過激教育方式,更不贊同溺愛驕縱,無底線的包容,遷就,妥協這樣的教育。一定程度上說,這樣的教育比前者的危害更大。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要捨得讓孩子多吃一點苦,今天讓孩子多吃一點苦,為的是讓他的將來少吃一點苦。
今天多讓孩子受到一些歷練,為的是他將來翅膀更硬飛得更遠。
雛鳥長大後,老鳥都知道把它從窩裡趕出去,讓它去自由飛翔,自己覓食,更何況我們教育培養的是孩子啊,不讓讓孩子去受點罪吃點苦,那他將來如何去適應社會?他將來一旦離開父母,離開家庭,該怎麼生存,該怎麼生活又該怎麼發展?
愛有很多種方式,給孩子歷練,讓孩子吃苦,本身就是對孩子的愛。這樣的愛,才是真正意義上負責任的愛,厚重的愛。
-
8 # 高校人才真經
曾經和幾個教師朋友討論孩子教育的問題,我們對子女教育有一些相似之處,比如說看重孩子的愛好特長,對成績不做過高要求等等。但對於吃苦,大家卻沒有共識,有人覺得應該讓孩子吃苦,吃過苦的孩子更懂感恩,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會更堅強更獨立,也更有辦法。也有人覺得沒吃過苦的孩子也不一定就不懂事,正面教育、快樂教育也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有一個非常敬重的師兄加同事,做事情非常果斷,看問題也非常透徹,給人感覺就是隻有他想不想幹的問題,沒有他幹不幹得了的問題。他為人處世很周全,領導也非常喜歡他。在學校做到副處後,勇敢選擇辭職讀博士,畢業後又創業,這種勇氣和魄力讓我非常佩服。
後來透過深入瞭解才發現,他的這種性格跟他小時候的經歷有非常大的關係。他小時候家裡比較困難,小學的時候他就需要出去幫人幹活來掙學費,幹過很多種工作。除了打工,他還要挨家挨戶找人借錢,這過程他也感知到人情冷暖,也變得更有眼力勁。正是因為這段吃苦的經歷,他才會有今天不服輸不認命的闖勁。
但是,這種成熟對個人來說未必就好。他自己也說,這樣的人生可能沒法複製給其他人,在那種環境下,不是每個人都能健康成長,如果給他一個選擇的機會,他一定不會選擇這種生活。所以,他並不打算給孩子所謂苦難教育,孩子開心就好。
與他的經歷不同,我自己就屬於沒怎麼吃過苦的人。從小父母一直在身邊,要求很嚴,看管也很嚴,高三前沒住過校,沒出過遠門,很少做家務,但我仍然有很強的獨立生活能力。上大學後,衣服自己也會洗了,被子也會疊了,工作後,飯也會做了,碗也自覺去刷了。沒受過苦,我也懂得感恩,懂得真誠待人。不過,在察言觀色,處理人際關係,以及把控人生,果敢決斷上比我師兄還是差距很大。但這些東西,我覺得夠用就行,反正我也沒打算要做個多偉大的人。
我認為,孩子吃不吃苦與孩子的成長其實沒有必然聯絡,還是要看家庭的先天條件。現在社會物質豐富了,家家戶戶條件都好了,孩子真正能吃的苦並不多,想要給孩子製造點苦頭,著實是一件難事,也不是每個孩子都有機會上《變形記》這樣的節目去交換人生。因此,比起該不該吃苦,怎樣讓孩子吃苦可能更值得我們去探討。
我們不妨先來思考一下,吃過苦的孩子為什麼會更成熟更堅強?那是因為苦難能觸及到一個人底線,生存的底線,或者身份的底線。像我師兄小時候,不出去打工掙錢就不能養活自己,就得餓死,這是生存的底線,如果借不到錢湊不夠學費就不能上學,以後只能當農民,沒什麼社會地位,這是身份的底線。在底線上生活,就如同站在懸崖邊上,會給人一種危機感,而正是這種危機感,可以激發人的潛力。
基於這種考慮,我認為,如果能給孩子灌輸這種底線思維,實際上就已經起到了讓孩子吃苦的相同作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想讓孩子學會做飯,那父母就不要給孩子錢,也不要給孩子做飯,把菜丟給孩子就行,不做就餓著。又比如有一次我帶著孩子爬山,半路上他非要我們抱,我就告訴他,要麼自己走,要麼就留在山裡面,他也只好乖乖地走,最後其實體力比我們都好。還有我小時候,我爸媽不給我買課堂輔導書,讓我自己去找鄰居借,儘管自己很內向,不敢跟陌生人說話,但為了上課不被老師批評,也得硬著頭皮去借。
總的來說就是,讓孩子吃苦,不一定是從物質上讓孩子過艱苦的生活(當然這也是一種),只要父母能稍微狠下心來,設立一個底線,逼孩子一把,孩子的潛能就能得以發揮,讓孩子吃苦的真正目的就達到。
-
9 # 一江湖
現在的孩子該不該讓他從小獨立吃苦呢?我的觀點是:男孩"窮養",女孩"富養"。
那女孩富養是不是就意味著女孩不用獨立吃苦呢?——NO!
看看當代城市的寶寶哪個不是婆婆爺爺外公外婆圍到轉,受點小傷都全家出動奔向大醫院,我親眼眼看一位富家太太對到他們月嫂說“就算是你遭摔了,骨折了,都要保證我家娃娃沒受到一點傷。”
父母長輩關愛孩子沒錯。但過於溺愛,帶給孩子的是滅頂之災。
“農村孩子早當家”,在貧困家庭成長的孩子因為家庭的貧困,更懂得生活的艱辛,所以要比同齡人要更成熟,在做事上面能更吃苦(凡事不絕對)。部分城裡成長的孩子因為優裕的環境見識更廣,格局更大,沒錯,但在吃苦耐勞上稍遜從小獨立吃苦的孩子,他們小時候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沒經歷過挫折,溫室中得花朵,難以長成參天大樹。究其原因是從小父母得溺愛,為他們掃除成長中的一切挫折,安排好一切,殊不知過分的溺愛往往帶來的孩子後期的些許障礙(凡事不絕對)
男孩"窮養",女孩“富養”
很多家長朋友也許對我說的“窮養”“富養”有一定誤解。
男孩窮養,窮的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養的是自給自足,獨立自主,要有男子漢的氣概和堅毅。女孩富養,富的是文藝與才德,養的是氣質與見識。不同人有不同的意見與看法,以上僅是小明的拙見,不喜勿噴,願同廣大網友一起交流斧正。
回覆列表
其實我認為是應該的,但前提是適當的吃苦,可以鍛鍊孩子的毅力,塑造孩子的獨立人格,而且最好是當孩子剛成年的時候,未成年前最好以說教為主,適當做做家務,獨立做一些事情,做父母的在暗中觀察保護,比如說去幫助孤寡老人讓孩子體會到孝心的重要性啊,做做義務志願者等讓他知道要充滿友愛之心。成年後讓孩子出去先兼職工作下,打打零工,不僅能學習下知識為他以後融入社會做好準備,也可以讓他體會到賺錢的辛苦,當然最好是選擇孩子愛好的或者是能增加孩子專業技能的臨工,當孩子有了自己的錢,家長還要交孩子理財的技能,因為這是現在我們中國很缺失的一塊,趁早培養孩子的財商很重要,感覺培養孩子就像是我們和他一起成長一樣,充滿成就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