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鄉村教育故事

    該表揚時表揚,該批評時也要批評。

    現在的孩子之所以聽不得別人的批評或不同意見,是因為他們大多是從讚揚和鼓勵中長大的。

    表揚和鼓勵是孩子成長的推動劑,提倡鼓勵教育,但需要家長們注意的是,該鼓勵時要鼓勵,但當孩子身上出現不足或犯錯誤時,該批評也要批評。否則,患上“表揚依賴症”,孩子的內心會越來越脆弱。

    當然,在表揚或批評孩子時,家長都要注意技巧。不要一味表揚,更不要盲目批評,有時,把表揚和批評放在一起進行,效果會更好。

    例如,考試試卷下發後,一位媽媽是這樣表揚孩子同時指出他的不足的:

    “兒子,這次考試你能做到不粗心,簡直太棒了!但如果下次,你能把計算的速度再提一提,那你就成‘提分達人’了!”

  • 2 # 上海楊之光美術

    如今的孩子教育應該是先表揚再批評,因為時代不同了,因為現在的社會發展特別快,資訊流通特別快,孩子們的見識更多。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孩子們普遍非常缺乏自信!所以我們應該找到表揚孩子的點,然後適當批評教育會更合理。不同時代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的自信都沒有了,受挫能力會強嗎?

  • 3 # 小韭漫談教育

    我不認同題主的這個觀點,耐挫性不是這樣鍛鍊的。

    經常批評孩子,怎麼能增強孩子的耐挫性呢?這是對孩子的一種否定,會嚴重打擊孩子的自信。

    要不,我們做個換位試試吧?

    假如孩子經常批評媽媽說:

    ①媽媽,你做的菜真難吃,你怎麼能做出這麼難吃的東西?你做菜都不用腦子的麼,這茄子與豆腐怎麼能一起炒?這擺盤太差,都沒點藝術的美感,你的審美呢?

    ②媽媽,你這地怎麼擦的,怎麼越擦越髒呢,你是不是又偷懶?這廚房,炒完菜都不順手收拾一下麼,你這麼邋遢的女人,我爸怎麼會娶你?

    如果孩子天天跟媽媽說這些,媽媽會不會惱羞成怒,東西一摔,老孃還不幹了呢,you can you up......

    假如,孩子經常批評爸爸說:

    ①爸爸,開車看著點兒路,綠燈啦,向右,向右,我都說了向右,你是怎麼開車的,你到底會不會開車呀?

    ②爸爸,你看讓你掃個地,跟沒掃一樣,你咋那麼笨呢,都多大了,還掃不好個地,就你這樣,將來怎麼要媳婦呀你?

    如果孩子經常這樣子跟爸爸說,爸爸會不會惱羞成怒,拍案而起,你小子是不想活了吧?

    將心比心,你們做父母的都會接受不了這種說辭,憑什麼指望孩子能接受呢?孩子聽了各種批評後,除了生氣,沮喪,我想象不出來還會有別的什麼。

    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方式

    我一直以來踐行的,並自以為的正確培養方式是:

    儘量給孩子營造一個穩定和睦的家,溫暖的家是孩子避風的港灣;督促孩子多運動鍛鍊,讓孩子有個健康的身體,這個是抗壓的基礎;培養孩子做一個有自尊自信、正直的、有正能量的孩子,一身正氣的抗壓能力一定是強的;關注孩子在學校與家裡的動態,及時提醒孩子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努力成為一個樂天派的同時,有點小幽默,敢於自黑的孩子,才能在各種場合遊刃有餘。如果孩子有錯誤的言行,儘量以調侃的語氣說,也不要以嚴厲批評及汙辱人格的語氣說。

    培養教育孩子,最好不要走極端,每說一句話做一件事之前,最好先換位思考下,將心比心,才知道自己說的與做的,是不是恰當的,對吧?

  • 4 # 李小汪老西

    一個場景

    假設你自己的孩子性格有點內向,不善交際,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裡,都不喜歡和別人交流,更不會主動的和別人打招呼。在課堂上老師提問問題,他也不敢舉手發言,被老師叫起來回答問題時,就會變得膽怯、靦腆。

    而現在孩子所在的學校要舉行一場演講比賽,老師鼓勵每個學生都要積極參加,你也想借助這個機會,讓孩子鍛鍊一下,順便提升下,孩子在公眾面前的表達能力。

    經過了一兩個星期的準備,孩子把演講稿已經背得非常熟練了,並且在家人面前,孩子也開始能夠侃侃而談了,你想這下肯定沒有問題了,孩子肯定會有一個精彩的表現。

    學校的演講比賽也如約開始了,你看到前面的孩子表現的都非常精彩。現在馬上都要輪到你的孩子上臺演講了,他還是突然變得膽怯起來,不論你怎麼給他加油,不論怎麼給他打氣,他都不想參加這場比賽了,這時候你該怎麼辦呢?

    如果是這樣的情形,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會說:“你怎麼這麼膽小啊,你在家裡不是練得非常好嗎?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他們準備的還沒你充分,都敢上去演講,怎麼就你不敢跳,你也太懦弱了”。

    再或者你會連哄帶騙的對孩子說:“沒事,第一次都是這樣,下次都好了”。

    可是你越批評孩子越害怕,孩子越害怕就越不敢參加,最後孩子死活都不肯參加這場比賽,弄得你自己也非常尷尬。

    不是說,困難和挫折是孩子成長的必要環節嗎?為什麼越批評孩子,孩子越不自信,批評的次數多了,孩子開始變得“破罐子破摔”,甚至有些時候,把父母的話當做耳旁風,左耳聽右耳出。

    批評並不一定就能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

    的確,不論是對自然界的生物,還是人類來說,失敗和挫折都是成長的必要環節。

    正如一句話說的,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孩子的自信心,自我效能感,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在克服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的過程中,逐步培養出來的。

    正是因為如此,有很多教育學者和專家才會告誡家長,不要一味的誇孩子聰明,誇孩子你是最棒的,這種誇獎會給造成孩子形成一種虛假的自信心,讓孩子變得盲目自大。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誇獎孩子,並不代表就不能誇孩子,也並不代表就要採取嚴厲的態度批評孩子,更不代表就要採用“棍棒教育”。

    不論是批評還是表揚,這些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批評和表揚的目的是讓孩子獲得反饋。透過給孩子提供反饋,讓孩子知道自己哪個地方是做得好的,哪個地方做得不好,哪個地方是需要堅持的,哪個地方是需要改進的。

    要想讓孩子在挫折和困難中,獲得成長,關鍵是要讓孩子在克服困難中,獲得自我成就感,如果孩子在批評和挫折中,獲得的一直是挫敗感,孩子也不可能會獲得成長,孩子的耐挫力也不能增強。

    赫洛克效應---反饋的重要性

    心理學家赫洛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他把一群學生分成4個小組,第一組是表揚組,每次任務結束之後,都給予表揚和鼓勵;第二組是訓斥組,每次工作完成之後,都嚴加批評、訓斥;第三組是忽視組,每次任務結束之後,對該組的學生不予評價,只讓他靜靜的觀察聆聽,其他兩組被表揚或者是挨批評;第四組是控制組,讓他們與前三組隔離,並且任務結束之後,不給予任何評價。

    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哪一組的成績最好呢?答案是激勵組。而成績最差的是第四組,也就是忽視組。

    這個實驗說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適當的表揚的效果明顯優於批評,而批評的效果要好於不給予任何評價。

    因此,要想讓批評能夠產生比較好的效果,要想把對孩子的批評轉化為孩子抵抗挫折的能力,最關鍵的是要做好以下幾點。

    批評孩子的正確姿勢第一,批評孩子之前,先要觀察孩子的行為

    要想讓批評產生比較好的效果,最關鍵的是要給孩子提供反饋。

    而要想給孩子提供反饋,針對孩子的一個行為,不論是好行為還是壞行為,最關鍵的是要善於觀察,先觀察孩子的行為,然後再去做評價。

    當孩子遇見困難,畏縮不前時;當孩子做錯事情,讓你感到非常氣憤時,你最需要做的不是發現你的情緒,把自身的判斷強加到孩子的身上,而是要告訴孩子他錯在了哪裡,只有告訴孩子他錯在了哪裡,才能夠幫助他改進,幫助他成長。

    其實,當你不是一味的批評孩子,而是經過觀察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就會明白,父母不是在找自己的茬,父母批評自己,確實是因為自己做錯了事情。

    第二,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籤,更不要進行人身攻擊

    很多父母都聽過這樣一句話: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其實,這背後的道理就是“心理暗示”。

    比如,上面的場景當中,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不敢和別人交流,面對這種情況,家長批評孩子比較“膽小”,其實這就是在給孩子貼標籤,給孩子製造消極的心理暗示。

    給孩子貼標籤,就是在給孩子製造消極的心理暗示,這不僅會讓父母,看不到孩子好的一面,而且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我不行,我就是比較膽小”的固定思維模式。

    比如,孩子的期末考試考了99分,而他的同桌小明考了100分,還是感覺自己也能考100分,但又不太自信,因此他回到家中,把小明的成績和他自己的成績都告訴了你。

    如果你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不想學習,不好好學習,那麼這時候你看到的,可能就是孩子的成績和小明的成績之間的差距,雖然只有一分的差距,但你又也會把這種差距無限的放大。

    並且會直接忽略掉,孩子之所以會把別的同學的成績告訴你,其實是想向別的孩子學習,但自己又不太自信,想在你這裡尋求鼓勵。

    如果你每次都批評自己家孩子,而表揚孩子的同桌“小明”,那麼長此以往,就會讓孩子放棄對自己成長的要求,當他再次面對小明時,他可能想的不是怎麼超過小明,而是一直在糾結,我能超越小明嗎?

    第三,當孩子遇見困難、挫折時,家長不要著急干預,必要時可以對孩子提供一些幫助。

    孩子在生活和學習當中,肯定會遇見一些困難和挫折,如果想讓這些困難和挫折,變成孩子成長的動力,父母最需要做的,不是一上來就給孩子提供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是給孩子喂各種“雞湯”,而是要先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解決問題。

    當孩子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時,他才能夠獲得更大征服感,獲得更高成就感,並且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當孩子以後再遇見同類或者是相似的問題時,孩子自己處理起來也就更得心應手。

    如果孩子經過嘗試之後,找不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是在嘗試之後,開始有些氣餒,想要放棄的時候,此刻家長可以給予適當的幫助。

    比如,可以引導孩子從以往的成功經驗中,尋求解決辦法,看這個問題和以往的哪些問題比較相似,把之前解決問題的方法,遷移到這個問題上。再或者,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嘗試解決這個問題,問題解決完之後,要和孩子一起總結、回顧,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內化為孩子成長的動力。

    我是“升學與考試”---分享學習方法,關注教育時事,指導升學規劃。期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幫助。

  • 5 # 心理師慧慧

    經常挨批的孩子耐挫能力強,我個人不贊同此觀點,這是認知誤區:

    1.認為越打擊,愈挫愈勇

    2.越批評,自信心越受挫

    父母的批評指責只是滿足了自己的權威和負面情緒的釋放,並沒有做到引導孩子的改變不良習慣和行為。

    3.合理批評,正向鼓勵引導

    該批評時批評,讓孩子有對錯和規則意識,該鼓勵表揚時必不可少,最好鼓勵其正確的行為。

    “抗挫折能力”經常被家長所忽略,卻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抗挫折能力就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稱為“逆商”,是指一個人面對逆境時的挫折承受能力與反逆境的能力。

    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父母必修課題,而不是僅僅靠批評打壓來提升孩子的逆商。

  • 6 # 情感心理諮詢師吳燕

    感謝提問。

    我會持保留意見。把經常挨批和耐挫力化為等號,我認為這個看法是不成立的。

    雖然這個事件引發了很多爭議,也讓很多老師寒心。但是從這件事情上也看到,這位老師當年的做法也的確給打人的學生後來的人生帶來無法磨滅的心理陰影。

    在這,我不想去評判誰對誰錯,是非公論,而引起我思考的是,當年老師之所以體罰學生,一定是從學生能進步的態度出發,本著不打不成才的理念才有此行為。

    可見,這個理念的影響有多麼深遠。特別在那個年代,那個時代的教育環境下,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還是很得許多人的推崇並認可。

    我記得在我上學的時候,也聽到很多家長對老師說:老師,這孩子交給您了,孩子不聽話,打罵由您!

    似乎一個嚴厲的老師,能毫不留情訓斥學生的老師,才能稱之為負責任的老師。

    豈不知,這對孩子的內心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有的老師或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會恩威並用,有的則對孩子的表揚和讚賞極其吝嗇。認為如果誇你了,就會驕傲,就會飄了。

    小的時候,這也是父親曾對我說的話。有一次,我鼓足勇氣問父親,這次期末成績考的不錯,您怎麼就不誇我啊?

    父親迴應,誇你容易驕傲,下次好好努力。

    所以那句: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的話。一度成為我人生的座右銘。

    後來發現,這似乎缺了什麼。

    再根據以後的成長教訓,發現:孩子是需要經常誇獎的,經常挨批未必就一定進步、抗挫折。

    這樣的後果是,你做什麼事情會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做的不好引來批評和指責。

    你在說話時也學會了察言觀色,開口前必然謹慎措辭,害怕說錯話引來批評和指責。

    所謂的耐挫力,也無非是壓抑了自己想要表達的慾望,透過隱忍不說,或者低頭認錯來讓自己不再受到打壓和否定。

    但是,同樣壓下去的還有你的自信,你的自我價值感。你會無法很自然的暢快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為你不自信。

    你會做什麼事情畏手畏腳,不敢大膽做自己。你還會學會一招,經常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你還會變得敏感而世故,會為了贏得一個好孩子的頭銜不得不說著大人想聽的話。

    我們講孩子的成長教育中,需要一些適當的挫折。但是如果一直是狂風暴雨般的指責,而從來沒有感受過被鼓勵、被讚賞,無論我怎麼做我都是一個好孩子的信任。

    當這個挫折強度過大,孩子的內心必然也會崩盤。

    如此,我們的內心勢必會形成一個黑洞,一個永遠渴望而不被滿足的情感需求。也勢必會影響他以後的親密關係及人際關係。

    而那些在棍棒下成長起來的孩子,當他負重成功之後,也會把這種方式複製給下一代,週而復始。

    一個沒有被足夠讚賞和肯定的孩子,長大後也會很辛苦用各種變形的方式去彌補感情缺口,也會被自卑和低價值感所困。

    所以,無論作為家長還是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可以多些肯定和欣賞,少一些訓斥和指責,多一些支援和信任,少一些否定和一味打壓,讓他們能確認自己的價值感,實現自我認同。

    這絕對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最大的瑰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右大腿有燒灼感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