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iandirenisAmituofo

    《心經》屬傳統文化經典嗎?為什麼?這個問題很多人可能都比較迷惘或迷惑。你說《心經》是中國傳統文化吧,有人說《心經》是釋迦牟尼佛開示的著作,而釋迦牟尼佛的籍貫是尼泊爾人,一生在古印度的一些小國傳播佛法,屬於外來文化。你說是外來文化吧,但《心經》已經影響了中華文化幾千年,早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份子,所以它應該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個人的意見是,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這個概念。

    所謂傳統文化顯然是與現代文化相對應的一個概念。現代文化是指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文化進入中國之後,被中國所吸收和借鑑而發展起來的現代政治、經濟、教育、企業管理等適合於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發展的生活觀念、方式、制度和模式等。它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質文化三大類。而傳統文化是指現代文化之前的傳統文化觀念,生活方式和生活基礎等,也包括儒家思想文化為主的精神文化、君主制度的制度文化和以農業文化為主的物質文化,等等。至遲已經在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時候,《心經》已經傳入中國。所以從唐朝到現在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在這麼長時間的發展中,《心經》作為一部非常重要的開示觀世音菩薩心咒的經典,已經成為廣大佛教信仰者以及受到《心經》思想薰陶的人的文化素養的一部分,或者說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所以,傳統文化中有的是本土產生的文化成分,有些是外來的文化成分。傳統文化只與現代文化相對應。就像西紅柿、洋白菜等許多農作物一樣,雖然最初都是從外國傳播進來的農作物,但一經傳播到中國,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中華傳統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我們不能說,西紅柿和洋白菜是外來的,就不承認它們已經成為中華的飲食文化了吧?同樣地,中國的《道德經》、《論語》等經典翻譯為外國文字,被外華人所學習,傳播,那麼,若干年後,這些文化也成為他們的傳統文化,也是很有可能的。

    因此,文化的生命力在於廣為傳播,在於不斷地傳承下去。很多古文明,如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和印度文明消亡了,而中華文明一直延續下來,這已經足以說明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總之,《心經》在內的佛經文化當然是中華的傳統文化了。這是鐵板釘釘的。如果南韓人、日本人和越南人說,中華傳統文化也是他們國家的傳統文化,我也是持肯定意見的。

  • 2 #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心經》屬於傳統文化的經典嗎?當然屬於。《心經》跨越了三界的黑暗,達到了自性的光明,是為方便解脫,為大眾所說。

    《心經》是從此岸三有輪迴之相,達到彼岸解脫之聖城,成為三界導師。以空性之理,而摧毀三有的輪迴。

    《心經》的文字不多,讀起來朗朗上口,人們又比較容易理解,所以現在的人們能一直在背誦著她,就是因為《心經》美妙的詞句,深邃的含義,至聖至理的見解,使人們不能忘懷。

    以“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成為世間的一切理論的莊嚴,也揭示了波若波羅蜜多四空不可思議的空性見解。是為一切了義之法。以波若波羅蜜多這樣美妙的觀點和見解,這在諸子百家是沒有的。這也是填補了我國勝出世間八法的出世間解脫之道,也是完勝西方的國家軟實力。這個現實意義是無以倫比的,也是不可言說的。

    《心經》是彌足珍貴的,希望大家好好珍惜,並能最終能獲得它的根本智慧——如所有智,是為智者。

    圖/來源於網路

  • 3 # 您隔壁的鄰居老王

    心經全是漢傳佛教的經典。但要讀懂心經,需要一定的佛教知識和修行。至於算不算傳統文化經典,我覺得可能算不上吧。心經是寶貝,傳統文化是垃圾。

  • 4 # 手機使用者5498255127

    大乘佛教經典《金剛經》濃縮了所有佛法經典精華,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濃縮了《金剛經》的精華。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從《金剛經》中得到徹悟真源,證得佛果。《心經》:“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儒家思想的《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以上與《道德經》第十二章……的思想和精神幾乎是一脈相承,大同小異,其根本要旨不謀而合。

  • 5 # 耀如樂園

    《心經》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應該是在中國流行最廣的一部佛經,其讀者應該超過中國所有的作品,因為只有260個字,意義深刻,朗朗上口,可謂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作之一。

    流行在世間的《心經》是玄奘大師翻譯的,雖然很短,但卻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內容,是佛法的高度概括,玄奘大師還翻譯過佛經中最長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共600卷,五百多萬字,實際上就是《心經》的展開版本。

    可見《心經》的重要及其深刻義理。

  • 6 # 醉墨客

    《心經》是傳統文化經典。

    《心經》全文共260字,它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如果說《金剛經》是大乘佛法的精華,那《心經》就是精華中的精華,意思即是說,它就是整個大乘佛法的中心思想。

    一、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總結起來基本上可以說是三家,即是我們常說的釋、儒、道。

    這三家的思想學說潤物細無聲般地滋潤著我們每個炎黃子孫,對我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藝術文學創作,建築醫學等等有著非常巨大的影響。

    《心經》屬於佛學著作,自然就是屬於傳統文化經典。歷朝歷代,透過閱讀它而得到開悟的人,數不勝數。

    二、《心經》有傳統的哲學類作品特性,但它又高於哲學,並有宗教色彩。這種特性使得文人騷客喜歡去鑽研它,又使得信徒去頂禮膜拜它。這種特性更讓它在歷史的滄桑中,它從來屹立不倒,為人們時時處處所喜愛。

    《心經》說了什麼?

    【觀自在】

    它一開始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直接教人內觀自己本有的“自在”,即是我們每個人的自性,但是這種自性,累世累劫由於一念無明、能所的作用,生出了五蘊,我們被五蘊捆綁住而輪迴不得解脫。當懂得觀照後,這個五蘊,即色、受、想、行、識,實際上是空的,五蘊僅是我們自性的無明映像。

    【諸法空相】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我們的自性,本自具有的佛性,是如如不動的,從來不會有生有滅的二元對立,也不會有垢與淨的性質劃分,也不會有增增減減的量的多與少。

    【十二因緣、四聖諦】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佛陀早期說法,因為因材施教,對症下藥,所以提出十二因緣,四聖諦的說法。到了後期,機緣成熟,就否定了這些說法,並道出了這些說法是權宜說,是方便說,實際上到了最後,無法可說。

    這一點,《金剛經》第七品無得無分說上說得很清楚: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揭諦】

    揭諦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 7 # 吳西羊

    傳統文化指是華夏的風俗習慣文化和孔夫子的教導。《心經》是佛學文化,但為了示好也納入其中。

    說不定為向西方洋夷示好,百幾年之後西蒙·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也會被納入傳統文化。

    《心經》是《大般若經》的總概,以260字或是另一個版本的280字簡縮《大般若經》600卷的內容。凡在有觀音菩薩的廟的香爐多會有刻這經文,我們使用的版本多是唐三藏法師的譯本。

    凡是經文並不是用來唸的或是用來抄寫的,而領悟其中的要點併為他人解說含義,抄書之功德是使書不會失傳。

    《心經》總概界限由色界和無色界(空)組成,這個色界指物質世界,無色界(空)是物質世界相對的幻界,佛學叫法界,道學稱為太虛,儒學稱為飛天或是地祇,都有不同的叫法,其實也是一樣的,玩文字功夫。

    “摩呵般若波羅密多”的意思就是超凡入對超出俗人的超高等智慧,離別於只有物質界思想 的看法或見識。也並沒有什麼神秘之處。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表明世界是能量等恆守則,這個說明比洋夷的能力等恆定律早得太多了。

    那麼為什麼諸法空相就比不過洋夷的“能量等恆”這四個字呢!簡單的說,哪一區域的發展實力高,誰的說法就顯響,因為文化也影響貨品的價值觀。如U國喜歡說“瑪雅文明”。因瑪雅文明本是拉丁美州,現在也不存了,吹吹也不會幫別增值。

    “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是說心有雜疑或是抑鬱的處理方法,但這裡是簡介,也說明佛學也能作心理學-佛學心理。

  • 8 # 論事說法

    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具有相容幷蓄,開放多元特性,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能夠汲取一切外來優秀文化的營養,加以消化吸收為己所用。因此幾幹年來只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不曾中斷,而世界上其他幾個文明古國的文化都已消亡。

    心經是從古印度傳播過來的佛教經典著作,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經西域傳播到中原。心經用簡短二百多個字高度概括佛教思想總旨,在翻譯成漢文的過程中就受中國本土文化的深刻影響,因為翻譯者是既精通古印度文化又精通漢文化的佛教徒。

    心經講性空,講無色,無我,以慈悲心度己度人,以般若智慧讓人脫離人生苦海,到達靈魂彼岸。以上思想與道家無為而治思想不謀而合。道家講天地萬物起源於無,要求人們清心寡慾。任何一種文化傳播到中國後都有一箇中國化過程,佛教文化也不例外。佛教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深受儒道兩家思想影響,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釋家文化。至此之後儒釋道三家思想深深影響著中國計程車大夫階層。因此心經自然也應當視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

  • 9 # 圓拙

    《心經》是進入國學大門登堂入學智慧教學。

    《心經》是中華智慧文化入門法則的教授。我們現在的人對這個方法有所瞭解的話,那麼對於我們中國國學則思過半矣。智慧之門打開了,這個時候再來學別的經典,就能迅速於中華智慧文化奧妙能登堂入室。

    沒有這種基礎來學古老的智慧文化,恐怕你努力多少年還沒法得到要領。

    我們現在來學習《心經》觀心禪的超級認知方法。

    正觀五蘊,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超級的認知法,佛法叫般若。 若不觀心,法無來處。五蘊,色受想行識,色:客觀,是物質,受想行識:主觀,是精神,一念觀照五蘊,就是主客同觀,物質與精神同觀。 這種觀照,與西方的哲學,他有什麼不同?如果用西方的哲學觀察,那麼五蘊就是五個抽象的概念,他們會用邏輯的方法來抽象思維。而佛法的觀照,於五蘊當念要離念,於邏輯思維的當處離開這邏輯思維,離唸了,則當處即空,當處解脫。空是什麼?解脫寂滅即法身,此時,會體悟到本來清淨的本性狀態。這本清淨性,又能照了當處所離之五蘊。

    這寂滅清淨之性的把握,西人的哲學是完全沒有的,以這本清淨心照了所離的主客與客觀,這叫現量境,這種思維方法西人的哲學中亦沒有。這本清淨心,就是西人哲學中要研究的人的本質。 這現量境,可以說是真正的客觀了知法,這真客觀了知方法,能對精神與物質、主觀與客觀同時統一觀察,佛法叫如實知。這如實知,能了知色(四大):物質、能量的狀態,能了知人的各種思想、行為、認識、情感:受想行識。

    如果按照西方的觀念,這就包括了心理學、能量學,物理學、哲學、等內容。西方的哲學中沒有這種高階認知法,他們必須把主觀客觀,分科來研究,並且分之又分。我們能夠觀察五蘊,就能對現代的文化進行系統的整理,也能把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放在一起整合融通。

    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初步了知,觀照五蘊,它裡面奧妙無窮,他既能主客同觀,物質與精神同研究,亦能顯現人的本質,啟開人內在妙德來參與認知活動。所以佛法這種思維,他既具有邏的方法,還具有西人哲學中所沒有的超級智認知法。

    如果我們在這個時代,引用這種思維,他會把我們所學到的現代西方文化:心理、哲學、能量、倫理、美學等諸多的學科會於一念中觀照,這種觀照帶來什麼結果呢? 對內而言,他會整理我們的思維,它會讓我們的大腦思維有序化,對外而言,他會對現代的西方流行文化,進行深刻的觀察,能對其進行創造性的思維觀照。

    大家都知道,佛法最重智慧,但智慧是什麼?大部分人對此無法正確解釋。透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瞭解,智慧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能夠觀照五蘊,就能夠既通達出世法,亦能透過世間法,它是能夠作用於現實世界的,這種智慧的觀照,它能帶來巨大創造性,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一種超級的認知法。

    現代的哲學以為,意識是人腦對客觀的反映。但人是如何來反映的?西方的哲學他對此很少研究。這種反應一個是人的本性真空現量的了知,一個是潛意識、下意識經驗業習種子的處理反應。西人沒有方法,對於這本心真空產生認知,對於經驗的種子認識,他們又會認為這是唯心主義,他們無法瞭解唯心與唯物是不二的。用本心真空照了唯心與唯物,這是中華智慧的超級認知方法。

    這是稍微用現代來的方法來詮釋一下。我們就知道里面奧妙無窮,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確定,《心經》不但與中華古老的傳統有關,而且是學習中國其他國學經典的微妙善巧入門之法。

  • 10 # 毫光照大千

    《心經》屬不屬於傳統文化?你說呢?要我說:《心經》是,即是傳統,又非傳統;統統相傳,傳傳不統;讀誦抄寫亦復如是。佛教開宗立派,根據所習誦的經典不同,分為:法華宗,淨土宗,律宗,禪宗,唯識宗等等,其中的禪宗又稱般若宗,舊以《愣伽經》印心,後由六祖慧能改為《金剛經》印心。《心經》是《金剛經》濃縮的精華。禪宗講直指心性,頓悟成佛,最簡單智慧的法門就是誦唸一個“唵”字。可不要小瞧了這個“唵”字,祂是開口閉口都能發出的音聲。誦唸“唵”字就能排除雜念,誘發先天智慧而大徹大悟,最終心光發露,見性成佛。但是,當今的人類,宿業深厚,積習難改,讓他單純的誦唸“唵”字,他很不理解,不僅不理解,還要端出他所學的科學理論來駁斥,於是乎“唵”字就拓展成了“唵,啊,吽”三個字,印度人多有誦持。如還是不理解,就再次拓展成“唵,嘛,呢,唄,咩,吽”六字真言,西藏人多有誦持。真言咒語法門在純樸單純的人群中容易傳播,因為他們只管唸誦,不問別的。但在有思想的人群中就很難了,因為他們總是想要個說法,想知道個為什麼,於是乎六字真言就拓展為二百六十字的《心經》了,《心經》拓展為五千零四十八字的《金剛經》,最終《金剛經》拓展為六百卷的《大般若經》了。瞧瞧,其實念念一個“唵”的事,非得搞成一部宏大繁雜的《大般若經》,由於太過龐大,人們就逐漸喜歡上了短小精僻,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的《心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把白茶存成“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