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龍羽尋青簡
-
2 # 歷史怪誕說
木蘭小姐姐虎背熊腰?那她上廁所怎麼?!
花木蘭的故事家喻戶曉,但是,一個小姐姐是如何在軍營男人堆裡,摸爬滾打了12年,而那些血氣方剛的戰友們,竟然沒發現身邊潛伏著一位花姑娘呢?
首先,很多歷史學家認為,花木蘭屬少數民族女子,長得虎背熊腰,健壯的體型不輸給成熟的男子,所以沒被別人看出女扮男裝的形象。
更何況,花木蘭從小就習武弄棒,體力和體格都不會輸與同族男子,也就所以也在很大程度上,讓看根本不會像柔弱的女子一樣,很容易被一眼看穿是女扮男裝。
技藝上強大了,自然也就讓大家不會多想了。
除此之外,詩文中寫“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從這些作戰器具可以看出來花木蘭是騎兵。
騎兵不用和步兵一樣擠在一個營帳裡。
步兵都是成百上千為單位安營紮寨,像螞蟻一樣抱團起居。
而北朝的少數民族騎兵則不然,他們騎馬殺敵、靠馬入睡,減少了和戰友接觸的時間。
但是說到這,還有一個我們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木蘭小姐姐是怎麼解決上廁所問題的呢?
如果在行軍途中還好說,但是到了安營紮寨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
軍隊駐紮的時候,士兵是不能隨意出入營寨的,這樣可以防止細作。
營寨中上廁所就比較難了,總不能十幾年裡都成功避開其他人吧。
這就要歸功於北魏的府兵制度了。
府兵按照地域集結列隊。就是說木蘭同隊的人基本都是她的老鄉,戰友們很可能從開始就知道木蘭替父從軍的事情,當然也就不會揭發她了。
有意思的是,《木蘭詩》中曾提到“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這樣榮寵顯然不是普通士兵能夠得到的,說明木蘭在從軍時就已做了軍官。
軍官自然就與士兵不同了,她會有自己的營帳,自己的心腹。
別人當然就更難發現她是女子這個事實了。
最後,說兩句心裡話吧,我在對木蘭感到敬佩的同時,也為她感到惋惜。
因為替父從軍,她錯過了自己最美的年華。
據《黃陂縣誌》所載,“花木蘭成老格,九十壽終。”
花木蘭退役後終身未嫁,自己一個人活到了九十歲。
-
3 # 魚小糖吖
花木蘭從軍十二年如何做到不被發現是女人的呢?我們讀懂《木蘭辭》就可完全瞭解了。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從“可汗”二字看出木蘭是少數民族,古代少數民族基本都是遊牧民族,女人和男人除了男女生理特性之外,其身材高大壯實和男人無異。“昨夜”“十二卷”可見這是次緊急徵兵,而不是常規徵兵。相比於常規徵兵,緊急徵兵條件相對寬鬆,監管也不嚴厲,這就為木蘭創造了有利條件。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這說明木蘭家經濟條件不錯,進入軍隊的全部裝備由自己提供,以這樣的條件參軍,軍隊長官不可能讓她作為一名普普通通計程車兵,極有可能會給個小小的職務。有了官職,就避免了與普通士兵共宿一營的機會。這就為剛入軍旅生涯的木蘭掩飾女兒身創造了有利條件。
“暮宿黃河邊”“暮至黑山頭”“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這幾句說明了木蘭軍旅生涯的緊迫性,常年征戰,輾轉四方,軍情緊張,日行千里。在這種緊張刺激下人人只為生死無暇他顧,自然不會發現木蘭女兒身。
“將軍百戰死”“歸來見天子”。無數的戰爭導致兵士軍將死傷無數,木蘭到了能見天子的級別,可見她的軍中級別已然不低,縱使有些人發現他的女兒身,也不敢冒著殺頭的危險說出來。
綜上所述,就是花木蘭如何做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原因。
-
4 # 熱狗愛電影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這段出自《木蘭辭》裡面的句子,正是描寫花木蘭替父從軍的場景。花木蘭是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花木蘭自幼隨父親練習騎馬射箭,練就了一身武藝。
在北魏末年的時候,突厥人來犯中原,朝廷開始大量徵兵攻打來犯中原軍隊。花木蘭家中有著年邁的父親,父親還體弱多病,兄弟們都比較幼小,所以花木蘭決定女扮男裝替父親從軍征戰,在戰場上奮勇殺敵長達十二年的時間。直到軍隊凱旋歸巢,人們才發現他是女兒身。花木蘭在戰場屢立奇功,後來花木蘭的故事就開始流傳開來。可是她是女兒身,這麼多年征戰沙場,身邊的人竟然沒有人發現她是女兒身?至於花木蘭為何沒有被發現是女兒身的問題說法也是五花八門。
有一部分人認為,木蘭辭是北朝作品,從中屢稱可汗也能看出,作者和主角大概都是北方少數民族,不出意外的話,草原上騎馬射箭長大的木蘭小姐,體力和體格都不會輸與同族男子,所以根本不會像柔弱漢女很容易被一眼看穿是女扮男裝。還有就是戰爭的艱苦環境遠非今人能夠想象,長期處在這種四處轉戰,又缺衣少食的環境中,無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程度的生理病變——比如閉經、女性性徵衰減、骨密度增強骨骼粗壯、肌肉豐隆。總之,戰爭會使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不像女人,這一點可以參看聖女貞德,據說她也出現了閉經現象,且一度被英華人懷疑並非女兒身。
還有人傾向於第二種猜測,對花木蘭的背景家世以及各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從詩句中分析,“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中可以看出,木蘭的父親這個兵種,有戰爭就要出發抗戰殺敵。從買駿馬等買東西描述分析出,花木蘭家是比較富有的,有一定的資產在裡面。還有北魏時期是府兵制,花木蘭和他的家人都是府兵,一個村一隊府兵,對於自己的同村人替父從軍,村民們都不會去揭發的,所以花木蘭的身份掩藏的相當好。
最後,從詩文文字內容來看:“策勳十二轉”“木蘭不用尚書郎”,可見木蘭在軍中早已立下了相當的戰功。她不太可能一直是個士兵,很可能早已是中級軍官。因此,她會擁有自己的營帳,自己的侍從,類似於被同伴發現秘密的機會,實際上是不大的——開玩笑地想一下,假使你我在木蘭將軍手下當兵,偶然感覺到她很有女人味,你我誰敢冒著人頭落地的風險狗膽問她一句:你是女人對不對?
你要問我為什麼木蘭沒被發現,很簡單,在我看來四個字:異性相吸。總而言之,我們不管花木蘭她是怎麼做到在一群男人堆裡摸爬滾打十幾載不被發現,首先作為一個女兒身,能夠拿起武器跟敵人真刀真槍的幹,這一點就足以讓我們為之欽佩。再說,要擱現在,你發現有位如花似玉的姑娘整天跟你睡在一起,你還不把她當寶貝一樣供著,還會跑去上級那裡去揭發?不把她藏起來才怪,你們說是吧!
-
5 # 老馬閃農經
花木蘭如何做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的?我的回答如下:
這個問題我分兩個方面回答。也就是說有兩種可能。一方面此事有可能真實存在。
花木蘭“同行十二年不短木蘭是女郎”,在現代人看來,幾乎不可能,也無法使人相信這事存在的真實性,以致於不少《花木蘭》劇的演出後,不少看官吐槽:真的就瞎了眼了嗎?一個女人就十二年都看不出來嗎?現在的人吐槽,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現代人是站在現代背景下說話的。如果說花木蘭“同行十二年不知道木蘭是女郎”是真的話,也是有他的合理性。從某種意義上講,不是古人瞎了眼看不見,而是有著它的歷史背景和特定環境的。我之所以認為這事有可能真實地存在,我認為有這樣幾種理由:
(1)木蘭故意裝逼,讓人認不出木蘭是女郎。歷史上,《木蘭辭》中的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故事,從古至今,一直流傳,婦孺皆知。最近也有作者,根據“木蘭本姓朱,黃陂人氏,木蘭山下是其家”的歷史記述,推斷花木蘭就是武漢黃陂人,並從《黃陂縣誌》找到了關於花木蘭“終身未嫁,九十而壽終”的記載,由此來證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我們今天姑且不談此故事的真假,就從故事本身來講,花木蘭是女扮男裝,代替他父親參軍的,她必須裝得真實,不能露半點破綻和馬腳,如果弄的不好,事情敗露,就犯了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要殺頭的。因此,花木蘭女扮男裝,用今天的話來說,必須裝逼,顯得特別的真實,要酷似一個男子漢,使人真正相信她是一個男人而非女郎,以給自己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2)器質煉成難以看出。從花木蘭所處的年代來看,應該屬於漢代中末期或南北朝時期,南北征戰,地方割據,戰爭是當時的大背景和大環境。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女子操練行伍並不是什麼稀罕事。也許花木蘭本身就是一個習武之輩,練就有一身非凡的武藝,雖為女人,但更可能是一流女漢子。不然她的父親怎麼會允許並放心他的女兒去替他從軍打仗呢?由於花木蘭長期行伍操練,形成了一種特有的男子的粗獷強悍器質,在熟悉地的人看來,她更象一個男子漢,而不象個弱女子。在不熟悉她的人看,她根本就是個男人而非女人。
(3)裝束遮被不易發現。詩云“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從詩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出,花木蘭所穿的衣服,不是我們一般棉與麻做成的輕鬆柔軟的衣服,而是一身由金屬所打就的重重的鐵甲,這身重重地鐵甲將她的身子裹住,即使有點象乳房凸點之類的東西已被這重而沉的金屬甲冑所擠壓,還有誰有火眼金晴能穿透這身鐵甲而看出她是一個女性呢?更何況頭和臉也是大部分遮被的,而且擠在行軍隊伍中,清一色的戰馬,清一色的鐵甲,在眾人眼裡,只有威武的壯士,氣吞山河的鐵騎,哪有兒女情長的女郎?
(4)似男非女一幅假小子形象。我們無法穿越到古代去了解花木蘭自身的長相。如果不是作者故意而為,一個女孩十二年不能被別識破是男是女,至少也說明,她自身的長相就根本不象個女的,是一種五大三粗,結實,粗大,豪放性的大男子形象。既不是如花似玉,小鳥依人清純女孩,也不是前凸後翹那種丰韻性女子。在別人眼裡,與大小姐,嬌女郎,含情默默的小女人沾不上邊兒,一眼看去就是個伍大三粗的男子漢。所以十二年看不出是女性也見怪不怪。
這是我講的一個方面的理由,這是肯定性的答案。另一方面,也許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是真實的,而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這個命題是假的。也就是說,這個情節的編造是詩人或劇作家故意為之。當然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歷史上有趣的故事很多。無獨有偶,《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就描寫了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同學同床共枕三年,梁山伯卻不知道祝英臺是女的而錯過傒美姻緣的愛情的故事,這給人造成了多麼嚴重的遺憾!如果故事不這樣設計效果會怎樣呢?可想而知。我認為《花木蘭》或是《木蘭從軍》,所謂十二年同行不知木蘭是女郎的情節設計,是作者故意所為。因為這樣設計可以給這齣劇或者是這首詩增加神秘感,加強它的談資性,以此吸引讀者或觀者的注意力或眼球,引出爭議與討論,以強化談資,使人們津津樂道地討論這件,使之達到廣為傳播的目的。我們試想,在遠故那樣傳播渠道比較單一的時代,一個作品如果沒有亮點,不成為人們的談資,怎麼能做到千古流傳呢?這就是《花木蘭》的高明之處。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即使我前面找出的理由有一千個合理性,但作為一個女性在長達十二年的男性軍營中生活而不被發現是女性,是很難讓人理解的,也是很難讓人信服的。因為作為一個女人,與男性相比較她有很多的特殊性,她在這樣一群男人中睡覺問題,洗澡問題,例假問題,解手問題,女性特徵問題等等,如果一天兩天,一星期兩期星要掖著藏著也許做得,但在長達十幾年不被發現,不露馬腳,幾乎做不到,或者不可能。解釋只有一個,就是作者為了加作品的故事性故意為之,信不信由你。這樣解釋才能找到問題解決的合理性。不然,一味的強調它的真實性,也許連自己也不能說服。
-
6 # 我名字長我說的有理
花木蘭的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這故事的真實性尚未可知。我們就假設是真實的,那麼花木蘭如何在大軍中不被發現女兒身呢?
我認為這要從性別的劃分說起。現代社會對人類性別的劃分一般遵從幾大原則,第一是人本身的生理性別;第二是人的社會性別認同;第三是人的染色體性別。人本身的生理性別比較容易區分。人的社會性別有時候也會與生理性別相悖,最常見的是變性手術,這類人往往不認同自己的生理性別。
在花木蘭的故事裡,我著重講染色體性別的問題。我們知道人的性別是X和Y染色體決定的,正常的情形下是男性是XY染色體,女性是XX染色體,可是有的人性染色體異常,比如出現XXY或者XYY,其中XXY染色體異常的人外表為女性,但是由於多了一條Y染色體,其也會表現出男性特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6年裡約奧運會的雙性人——卡斯特爾·塞門亞。而這樣的雙性人大多沒有月經,甚至總有兩套生殖器官。
所以我認為花木蘭極有可能是雙性人。
-
7 # 1134993006平淡生活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看過現在上演的古裝劇都知道古人穿戴都是長衣長褲,(古代紡織業落後但穿衣不儉布,不象現在女生穿那麼少),況且花木蘭高大壯實,從軍是要上戰場打仗,必須穿戴盔甲,只露出臉部是很難分別是男生女生!所以: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
8 # 午夜奢華
花木蘭的故事出自於木蘭辭,木蘭辭裡面哪句說了花木蘭是美女?花木蘭長得好看?花木蘭長得像劉亦菲?花木蘭當兵又不是當文藝兵,天天在前線披甲打仗,舞槍射箭,日曬雨淋,當然是面板乾燥,膚色黝黑,一身肌肉。
他的同僚看到花木蘭穿女裝自然大吃一驚,你手臂比我還粗,力氣比我更大,你跟我說你是女人?
回覆列表
花木蘭是如何女扮男裝,而十二年不被發現的?首先,木蘭辭是北朝作品,從中屢稱可汗也能看出,作者和主角大概都是北方少數民族——不出意外的話,草原上騎馬射箭長大的木蘭小姐,體力和體格都不會輸與同族男子,所以根本不,會像柔弱漢女很容易被一眼看穿是女扮男裝。 其次,戰爭的艱苦環境遠非今人能夠想象,長期處在這種四處轉戰,又缺衣少食的環境中,無可避免地會造成某種程度的生理病變——比如閉經、女性性徵衰減、骨密度增強骨骼粗壯、肌肉豐隆——總之,戰爭會使男人更像男人,女人更不像女人。 長期與戰友在一起,除非有同性戀傾向,否則一般士兵絕不會對自己的戰友產生興趣,更不會去想這小子究竟是不是女人。 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木蘭是騎兵,而非步兵。這其間的區別是,無論南北朝,步兵都是成百上千為單位安營紮寨,像螞蟻一樣抱團起居;而北朝的少數民族騎兵則不然,他們幾乎可以整天待在馬背上,騎馬殺敵,靠馬入睡,這大大減少了木蘭與戰友身體接觸的機會。 最後,從詩文文字內容來看:“策勳十二轉”“木蘭不用尚書郎”,可見木蘭在軍中早已立下了相當的戰功。她不太可能一直是個士兵,很可能早已是中級軍官。因此,她會擁 有自己的營帳,自己的侍從,類似於被同伴發現秘密的機會,實際上是不大的——開玩笑地想一下,假使你我在木蘭將軍手下當兵,偶然感覺到她很有女人味,你我誰敢冒著人頭落地的風險狗膽問她一句:你是女人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