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米澳叔
-
2 # 廣雅君觀世界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由於德國透過普法戰爭打敗法國並使法國蒙受了屈辱,法國為了復仇開始與英國、俄國結盟對付德國。德國當時雖然已經是世界第二經濟強國,但在軍事實力上與英國還有很大差距,人力資源上不如俄國,為了應對來自這些敵對國家的威脅,德國一方面不斷擴充軍力;同時鑑於自身實力不足以同時對抗英法俄三國,它也開始到處尋找可靠的國家並與之結盟。於是德國選擇了當時的中歐強國奧匈帝國作為自己的盟國。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原來為奧斯曼帝國屬地的巴爾幹半島諸國紛紛獨立,而俄國為了實現南下地中海進而向印度洋擴張的企圖,便積極向巴爾幹半島實施滲透。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滲透行動損害了奧匈帝國的利益,導致俄奧矛盾加劇。德國為了牽制和削弱俄國,便支援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與俄國爭鬥。巴爾幹半島於是成為了歐洲爆發大戰的火藥桶。
1914年6月,薩拉熱窩刺殺事件發生,隨之而來的是俄奧矛盾升級。早已為帝國主義戰爭做了準備的德國叫唆奧匈帝國進攻俄國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小兄弟塞爾維亞,最終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早已蓄積的矛盾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於是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
3 # 西山講歷史
套用一句流行語來說,德國也想低調,但是實力不允許啊,被自己的實力鱉的,一戰不打不行。
德國相比它的歐洲鄰居是個後髮型的國家,一開始西班牙和葡萄牙這兩個國家在地理大發現後瓜分美洲大陸的時候,德國還沒有統一,沒能力參與。只能眼睜睜看人家靠著殖民地吃香的喝辣的。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英法這兩個先行者開始帶著歐洲小弟們瓜分全世界,但不地道的是,英法這兩大哥幾乎佔領了絕大多數的殖民地,給小弟們只留了點殘羹剩飯。
德國這個小弟在全世界的殖民地只有中國的膠州灣,東非和幾個太平洋上的幾個小島,完全不能滿足德國的胃口。
關鍵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德國作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地,靠著新技術的推動,工業實力暴漲,而英法則依靠殖民地的收入,沒有動力大幅升級自己的工業技術。這一個進步一個原地踏步,德國和英法二強的實力差距極速縮小,小弟終於有了和大哥掰腕子的實力、
到了1913年,德國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5.7%,貿易總額佔世界的13%,連鐵礦石都需要進口40%,出口額達到GDP的17.5%,進口占GDP的20.2%。
你看,隨著工業實力暴漲,德國想要經濟加速發展就需要更多的資源進口和產品銷售地,這時限制德國經濟發展的不是技術和資本,而是殖民地數量,但是世界已經被瓜分完畢,大量的殖民地掌握在英法這樣老牌的大國手中,作為後進的德國,如果想獲取更多的殖民地,只能自己動手去搶,英法是不會把自己嘴裡的肉吐給德國的。
這就是德國必須要發動一戰的原因,第一是自己的實力足夠強大,可以和英法比劃一下,二是經濟發展也要求德國必須搶更多的殖民地回來,否則經濟發展就會受到制約。
總之德國就是為了自己更強大,只能動手打一架。
德國的失敗在於它地理位置不太好,地處中歐兩線作戰,還有就是自己的隊友太差勁,奧匈帝國和豬隊友義大利就不是打仗的料。
後期加上美華人也入場,德國和英法俄加上美國的實力對比差距太大,失敗就是必然的了。
-
4 # 象眼觀天下
德國崛起時,英國、法國等老牌殖民帝國已經將全世界瓜分完畢。德國這個時候急需海外殖民地,既然無法得到,只能去搶。這就是德國發動一站的根本原因。
1850年以前,世界是英國和法國的,他們在荷蘭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手裡面搶奪了足夠多殖民地,並且把荷蘭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不要的地方也基本全殖民了,從而形成了龐大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
1850年-1900年,德國、日本、美國先後崛起,作為後起之秀,他們已經沒有殖民地可以佔領。日本還能在老牌帝國顧不上的遠東地區吞併北韓、臺灣,並和俄國爭奪中國東北;美國佔領了密西西比河以東大批土地、墨西哥部分土地,並且透過美西戰爭等獲得了菲律賓、古巴等原來的西班牙殖民地,已經心滿意足了。
1871年由德國統一,她比西方的國家更遲走上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的道路,而且德國的政策都集中於追求德國在歐洲的利益。在非洲只獲得了一小塊微不足道的殖民地,在遠東只獲得了青島一個點,根本無法和大英帝國的印度、馬拉西亞、緬甸殖民地,以及法國的印度支那(越南、寮國、高棉)殖民地相比。
為此德國極為不滿,為此夥同另一個心懷不滿的老牌帝國奧匈帝國一起,向英法開展,以求重新瓜分世界。——這就是一戰的根本原因。
新興帝國和老牌帝國之間爭奪利益的問題貫穿了整個世界近代史。第一波:荷蘭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
他們自己互相爭鬥。
第二波:英華人、法華人。
英華人摧毀了西班牙人的“無敵艦隊”,才有了英國的霸權;英華人和荷蘭人為了爭奪南非發動了幾次布林戰爭,幾乎耗盡了英國的國力。
此外,英華人和法國在非洲、在印度、在東南亞、在美洲互相為了利益而拼鬥。
第三波:德華人、日本人、美華人。
其中的德國和日本先後發動了一戰和二戰。
第四波:美華人、蘇聯人。
二戰後的美蘇爭霸,離我們並不遠。
第五波:華人、印度人。
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和遏制,就是今天最大的國際政治。 -
5 # 鐵血戰史1927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因為德國崛起,爭奪殖民地,觸犯了歐洲列強的利益。本來歐洲列強之間因為各自利益就產生了很多矛盾,這些矛盾就像一個巨大的火藥桶,隨時都可能被引爆。德國的強勢崛起引爆了這些矛盾,一戰幾乎不可避免。咱們就大體說一下一戰的前因後果
一、歐洲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18世紀末,奧斯曼帝國走向下坡路,對巴爾幹半島的控制力下降。巴爾幹半島各民族紛紛謀求獨立,因為巴爾幹半島地處亞歐交界,戰略位置非常重要,因此眾列強都想進來摻和一腳。沙皇俄國支援保加利亞透過武力獨立;奧匈帝國則在巴爾幹半島擴張,並且取得赫塞哥維納和波斯尼亞的控制權,這引起了俄羅斯的警惕,俄國開始支援塞爾維亞對抗奧匈帝國。俄奧交惡。
普魯士統一德國時曾戰敗法國,法國一心想報仇,德國為了應對法國的威脅開始拉幫結派。法國跟義大利在北非突尼西亞上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德國拉攏義大利與奧匈帝國在1882年建立“同盟條約”。
法國不甘被動,因為德奧結盟引起俄國不滿,所以法國向俄國丟擲橄欖枝,兩者結盟。初始的歐洲兩大軍事陣容形成。
英國最開始奉行孤立主義,不與歐洲各國結盟。當德國海軍進入提爾皮茨時代,德皇威廉二世跟提爾皮茨野心勃勃的想要建立一支足以抗衡英國的遠洋艦隊,強大起來的德國海軍跟英國皇家海軍不可避免的產生了矛盾,英國制海權受到威脅,因此英國尋求法俄結盟。
最終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形成,軍備競賽也由此展開。
二、德國崛起想爭奪殖民地
1871年,德國統一後,國力迅速增強。第二次工業革命剛剛起步,歐洲各國急需殖民地資源來加速發展,在帝國瓜分世界的時候,德國正處於分裂狀態,並沒有多少殖民地。當德國統一後國力增強,德國迫切需要殖民地的資源。德皇威廉二世即位後,卑斯麥下臺,威廉二世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影響自身發展,必須要爭奪殖民地。因此與老牌殖民大國英國、法中國產生了利益衝突。20世紀初德法爭奪摩洛哥使得矛盾進一步加劇,法國得到英國的大力支援,德國被迫退步。如果卑斯麥繼續擔任首相的話,德國有可能會避免大戰,最起碼避開與俄國交戰。
三、戰爭爆發
1914年6月28日是塞爾維亞的國慶日,奧匈帝國皇儲裴迪南大公與他的妻子在波黑薩拉熱窩閱兵結束後被塞爾維亞青年槍殺。奧匈帝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培養一個繼承人不容易,奧皇已經老邁半隻腳邁入棺材中,此刻皇儲被殺,奧皇悲憤欲絕,奧匈帝國的將軍們高呼向塞爾維亞開戰,塞爾維亞緊急向俄國求援。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援下向塞爾維亞開戰。隨後德、俄、英、法等國相繼參戰。
裴迪南大公夫婦
德國在戰爭爆發前就已經做好“施立芬計劃”,在馬恩河戰役後,德軍的速戰速決計劃破產,雙方轉入陣地消耗戰。日德蘭大海戰後,德國的海軍又被壓在港口動彈不得,無限潛艇戰又引來美國的參戰,一幫子中立國也加入對德國的圍毆,甚至連倭國都以英國盟友的身份在遠東對德國開戰。雖然俄國十月革命後退出戰爭,但是德國的盟友因為長年的戰爭幾乎都崩潰了,消耗戰德國打不起,最終德國國內崩潰,水兵起義,德皇逃亡,德國投降。
一戰德國很難避免,你的強勢崛起對周邊產生威脅,周邊國家為了自身安全必須要聯合對抗你,戰爭必然爆發。
-
6 # 偏史說
一戰的爆發根本在於爭奪商品銷售市場。也就是爭奪殖民地,獲得能免稅傾銷工業產品區域。
1:為什麼發動戰爭?德國作為新興工業強國,在英國法國等老牌工業強國的經濟封鎖擠壓下,工業產品銷售困難,國內經濟陷入困頓。為了消耗工業產能,提升工業產值並瓦解英法等國的封鎖只能發動戰爭。兩大同盟的較量之激烈從賣軍艦給清朝北洋水師(也就是魯迅的待分配單位)就可管中窺豹。歷來想爭奪話語權,免於欺壓都只能靠戰爭,沒有穩步發展這一說。
不打仗不行嗎?由於一戰時期,德國政權由德皇與容克貴族也就是軍事貴族把持。當國家發展陷入困頓之中,軍事貴族為了自身權利,德皇威廉二世為了國家利益與自身皇位,也就只能主動也是被動的發動戰爭。打還有機會贏,不打永遠只能被英法等國壓制,淪為二流國家。
為什麼敗?豬隊友太多,本華人口太少。先不提投降叛變的義大利。奧匈帝國作為多瑙河畔大帝國,在歐洲國土僅次於俄羅斯與奧斯曼,資源眾多,動員兵力龐大,斯柯達兵工廠生產的重炮武器雄踞世界第一。但是其軍隊居然在戰爭中一直沒打過阿爾卑斯山脈,東線也一直被沙俄擋住。戰敗後其國家也直接被強制分裂為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並被割讓一部分給投降叛變的義大利。
再說說保加利亞。其實在一戰中保加利亞作為戰敗一方是最沒存在感的,因為保加利亞在英國小弟南歐眾國圍毆中只堅持了一個月,打了一個月即宣佈投降,並割讓了愛琴海沿岸給英國小老弟希臘,丟掉了出海口。 奧斯曼帝國一戰中戰術上還是可圈可點的。其軍隊在加里波利痛揍英聯邦軍隊,直接讓提議開闢第二戰場的丘吉爾下臺。可是在戰略上奧斯曼一直坐困於本土,對同盟國沒有太大實質性支援。一句話總結就是沒什麼卵用。
最後說說德國。德國由於人口少,兩線作戰,東踢沙俄,西推英法,兵力始終處於劣勢。不過德國軍隊素質高,戰鬥力優越。前期始終壓著英法沙俄等國打。但陷入塹壕戰,相持階段時,其男性人口少,可動員兵力少,國力相對較弱等特點就越發凸顯。以至於當美國加入協約國並對其援助後只能選擇投降。畢竟投降只輸一半。
-
7 # 使用者94738516596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槍殺,一個月之後奧匈帝國以這件事為藉口開始對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是拉開了帷幕,之後德,意,英,法等國相繼投入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雙方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同盟國主要就是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等等。協約國主要就是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等等還有支援他們的義大利,美國,比利時等等。結果是以德意志為首的同盟國戰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直接導火線就是薩拉熱窩事件,但是戰爭真正的起因還是因為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導致的,就是老牌資本主義帝國和新型資本主義帝國之間對於世界瓜分的不公平導致的。
當時西歐各國,比如說法國,英國率先發展起來,成為世界強國,開始在非洲,美洲,亞洲等等地區殖民,後來興起的德國這些新型資本主義國家自然就希望重新分配瓜分世界了,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不可避免的。
還有當時法國德意志的矛盾,俄羅斯帝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英國和德意志的矛盾都已經是勢如水火了,比如說德意志和法國,當時普法戰爭的時候,法國戰敗失去了中歐霸主的,法國和德意志之間也是不可避免的要發生一場戰爭才能解決了,俄羅斯呢開始在巴爾幹半島上迅速的擴張,而奧匈帝國也是一樣開始向巴爾幹半島的西北部開始擴張,這兩個國家也是矛盾開始激化。英國作為歐洲最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自然是不希望看到德意志這些新型的資本主義國家崛起的,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也開始激化,所以德意志和英國之間也只能透過戰爭來解決了。
於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在這樣的局勢下展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把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三大帝國打垮了,特別是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兩大帝國直接分裂了,讓這兩個帝國直接成為了歷史,而美國在一戰之後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雖然在軍事上和英國還有一點差距,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就依然成為了世界頭號強國。兩次世界大戰得利最多的自然就成為了美國,而不管是英國法國,或者是德國都成為了失去最多的國家。
回覆列表
我是這樣想的,但是肯定不準確。
一戰爆發前的德國和二戰爆發前的日本有點像,叫生不逢時,有力氣不知道往哪兒使。
進入大航海時代,荷蘭,西班牙,葡萄牙,法國,英國,大家是爭先恐後的燒殺搶掠,掙著做匪首。最後,大不列顛混成了日不落帝國。期間德國在幹嘛?還沒統一。等普魯士統一德意志,海上已經沒有德國什麼事。
但是德意志統一後,德國趕上了大航海時代的最終成果——工業革命!(強調下,普法戰爭的時候,雖然普魯士敗了,但是普魯士的工業已經不可小覷!)德國工業經過飛速發展後,發現自己的實力不錯了,可以了。他有兩個想法,一是過去跟法國打,沒打過,這是國恥,而且要稱霸歐洲,法國必須幹掉;二是英國不過就是個島國,全世界指手畫腳,世界是你的,是他的,怎麼就不能是我的?
偏巧這時奧匈帝國和俄國交惡,藉著這個名頭,德國就加入了一戰!
為啥說一戰的德國跟二戰的日本很像呢。二戰前的日本也是靠著改革,利用工業革命提升了實力,覺得自己實力不錯了,可以了,你們這些列強把世界打得稀巴爛,我怎麼就不能撈點自己的好處?
這兩國思維是不是有點像?一個被歐洲包著,一個被海洋包著。都發奮圖強有了點家底,拳頭大了不打人有點難受!
但是都沒有看清,時代背景發生變化,大航海時代的野蠻掠奪正在退場,轉而用一種所謂的“文明”方式掠奪世界,他們都錯誤的以為,還能用武力獲得生存空間!
英國面對這種“文明”有點力不從心,所以退出歷史舞臺,美國對這種“文明”得心應手,於是稱霸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