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風明月話歷史

    東漢末年,在軍閥董卓的西涼軍中有一位來自遼東的將領叫做徐榮。這位將領在董卓和關東諸侯對峙的過程中,先後擊敗了孫堅和曹操,歷史差點被他改寫。但是,在《三國演義》中徐榮更是與夏侯惇交馬數回便斬於馬下,被描寫成一個末流武將,為什麼戰績如此輝煌的徐榮名氣卻不大呢?

    徐榮生年不詳,遼東襄平人。徐榮和遼東軍閥公孫度是同鄉,也正是徐榮向董卓舉薦同鄉公孫度為遼東太守,替公孫度割據遼東打下了不錯的政治基礎。徐榮在董卓的手下做中郎將,在董卓軍中算是高階將領了,地位與牛輔、董越、段煨、胡軫等人相當。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關東諸侯以袁紹為首組成了討董聯軍,二月,見勢不妙的董卓把漢獻帝遷到了長安。眼看董卓要跑路了,關東諸侯卻害怕涼州軍不敢追擊,急於建功立業的曹操不甘心輕易放跑董卓,率領本部人馬獨自西進。曹操行軍到達滎陽汴水時遇到了徐榮,雙方一見面二話不說便打了起來。開打後,曹操這才知道西涼軍的厲害。曹操計程車兵死傷大半,自己被流矢所傷,靠著堂弟曹洪讓出自己的馬匹一路保護才逃出昇天。

    但曹操不是唯一一個在徐榮手下吃過虧的,號稱江東猛虎的孫堅也差點栽在徐榮的手裡。初平元年(190年)冬天,姍姍來遲的孫堅終於到達魯陽與袁術匯合。第二年二月,氣勢如虹的孫堅率領豫州軍準備從梁東出發攻打洛陽。但沒想到被徐榮突然包圍,被包圍的豫州兵全軍潰敗,江東猛虎孫堅也只能帶幾個起兵突圍而走。突圍的過程中,孫堅的部將祖茂把他常戴的紅頭巾戴在頭上吸引追兵,孫堅才得以逃脫。但祖茂自己被追兵搞得狼狽不堪,最後棄馬把紅頭巾掛在燒柱上,自己趴在草裡騙過追兵才脫離險境。

    後來董卓死後,他選擇歸降王允的朝廷,沒有和李傕郭汜一樣打著為董卓報仇的旗號犯上作亂;也是如此,他聽從新上級王允的命令,去攻打為舊主報仇西涼軍同僚。最後徐榮戰死在新豐。死後胡軫投降李傕郭汜,新主人王允也死在了昔日的同僚手中。

    從上面的人生經歷來看,徐榮兩次站錯了隊伍,第一次站在了董卓的一方,第二次站在了王允的一方。他屬於一將功成萬骨枯中的萬骨,如果董卓平定天下,他是載入史冊的將軍;如果王允成功,他是平定叛亂的英雄。可惜董卓、王允最後都失敗了,徐榮也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淹沒在了歷史的長河中。因此,無論是《三國志》、《後漢書》這些正史還是《三國演義》這些小說,徐榮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 2 # 樂觀的三國迷

    徐榮(?——192年),玄菟人,東漢末年的將領,曾擊敗過曹操和孫堅,正史中絕對算是一位一流將領!

    擊敗曹操

    190年,曹操召集十一路諸侯,準備消滅董卓。初期接連攻克了汜水、虎牢關,佔領了洛陽舊都,可由於內部矛盾,開始裹足不前。曹操就只能獨身追擊董卓,在追擊路上就遇到了徐榮,結果被徐榮擊敗,《資治通鑑》這樣說到:“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傷”,可見徐榮確是一員猛將呀!

    擊敗孫堅

    孫堅亦率豫州諸群兵討伐董卓,董卓派遣徐榮、李蒙出戰,結果大財孫堅,生擒潁川太守。《後漢書.董卓傳》

  • 3 # 野叟觀書

    點關注美一生!

    好演員沒有好舞臺終究只能埋沒,別離開江湖太早,好戲還在後頭。

    徐榮是東漢末年董卓手下將軍,地位不算太高。史家著墨不是很多,主要記錄了他三次大戰:

    徐榮

    1)與曹操大戰汴水 據《三國志》和《資治通鑑》記載,這是一場陣地戰,雙方是面對面列開陣形的一次交鋒。徐榮的兵都是從西涼帶過來壯馬奇兵,驍勇善戰。結果,曹操大敗。逃脫之後,曹操由於不滿討卓聯軍的一盤散沙而率部離開,導致聯軍散夥。

    曹操兵敗

    2)董卓裹挾漢獻帝到長安之後,又一次派徐榮帶兵劫掠(反應出徐榮地位不高),在外面碰上孫堅,一場大戰。孫堅是長沙太守,當時手下兵強馬壯,是之前聯軍中董卓最忌憚的一支。徐榮將孫堅打得大敗,差一點丟命。抓了一個潁川太守李旻,烹殺。

    孫堅

    3)王允呂布等殺死董卓之後,徐榮投靠王允(實質上是歸順漢朝王庭)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等叛亂圍攻長安,徐榮受命抵抗。寡不敵眾,又遭本部人馬倒戈,死於長安城下。

    打敗過曹操和孫堅的將軍,絕不是無能之輩。只不過死得太早。群雄逐鹿的大幕尚未拉開,三國鼎立的高潮尚未開啟就被殺了,並沒有太多的戲份。自然只能屈居一個“小人物”了。

    好演員還是需要好舞臺呀,活久點才能有機會。

  • 4 # 文史磚家

    在《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故意忽略的“隱身”名將很多,其中便包括曾連續擊敗過曹操、孫堅兩大軍閥的徐榮,而徐榮在《三國演義》當中正是被當做“醬油黨”來塑造的。那麼徐榮到底有怎樣傳奇的經歷?他最終的結局又如何呢?

    徐榮早年間的事蹟不詳,從正史中我們只瞭解到,作為董卓的心腹大將,他出生於遠離京師洛陽的遼東郡,與後來割據遼東稱雄的軍閥公孫度是同鄉,而公孫度之所以能出任遼東太守,也得力于徐榮向權相董卓的推薦。然而徐榮為何不遠千里,從遼東到涼州董卓的軍中效力,由於史料付之闕如,一直是個未解之謎。

    董卓率領的涼州軍團以剽悍善戰著稱,能力超強、敢打硬仗的將領並不在少數,而徐榮便是其中的典型。徐榮早年間的戰績不詳,屬於他的“高光時刻”,發生在關東諸侯聯合討董期間。

    公元189年,董卓利用大將軍何進被殺、袁紹兄弟誅殺宦官的機會,在洛陽城一片混亂之際,率涼州兵團進京奪權,輕輕鬆鬆地便控制了朝廷。董卓掌權後各種倒行逆施,最終將他推上“國家公敵”的位置。次年(190年),關東諸侯聯合討董,並公推袁紹為盟主,兵分三路向洛陽進發。然而,關東聯軍在初戰告捷,並迫使董卓焚燒洛陽、遷都長安後,卻置酒高會、徘徊不前,只剩下曹操、孫堅率軍繼續西進。

    當年,曹操率兵向西,準備進駐成皋,而好友張邈隨即派衛茲(曹操最早的金主,曾資助曹操起兵)領兵支援。當大軍抵達滎陽汴水邊時,突遭董卓大將徐榮的伏擊。在這場交鋒中,曹操大敗虧輸,士卒死傷大半,連衛茲也戰死其中。不僅如此,曹操及戰馬都被敵軍射傷,數度面臨絕境,幸虧有堂弟曹洪的捨命救助,才僥倖脫險。戰後,曹操離開聯軍東下募兵,而其他諸侯依然沒有任何行動。

    (曹操)遂引兵西,將據成皋,張邈遣將衛茲分兵隨之。進至滎陽汴水,遇卓將玄菟徐榮,與戰,操兵敗,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遂步從操,夜遁去。見《三國志·卷一·魏書一·武帝紀》。

    徐榮戰勝曹操沒多久,便率軍支援胡軫,對抗另一位討董干將孫堅。初平二年(191年)二月,孫堅率豫州軍向梁東進發,準備輾轉進攻洛陽,不料卻被徐榮圍殲。在這場戰事中,豫州兵全軍潰敗,孫堅只帶著十餘名騎兵突圍,顯得狼狽至極。跟曹操不同的是,孫權戰敗後鬥志不減,收拾殘軍繼續進攻,終於在陽人城打了一個“翻身仗”,並斬殺董卓麾下猛將華雄。

    孫堅移屯梁東,為卓將徐榮所敗,復收散卒進屯陽人。卓遣東郡太守胡軫督步騎五千擊之,以呂布為騎督。軫與布不相得,堅出擊,大破之,梟其都督華雄。見《三國志·卷四十六·吳書一·孫破虜討逆傳》。

    在短短的時間內,徐榮接連擊敗曹操、孫堅兩大軍閥,重挫討董聯軍的銳氣,一時間名聞天下,令關東諸侯無比驚懼。然而在此之後,徐榮再次陷入“沉寂”當中,他最後一次出場還是在董卓被殺之後,而這次“露面”,竟然也是他的“謝幕之旅”。

    就在徐榮擊敗孫堅的第二年(192年),司徒王允與將軍呂布合謀,利用董卓入朝覲見的機會將其誅殺,隨後聯合執政朝政。事後,呂布勸王允盡誅董卓黨羽卻被拒,但王允卻又遲遲不頒發赦罪詔書,導致董卓的部下李傕、郭汜等人舉兵反叛。王允聞訊後,匆忙派胡軫、徐榮出兵平叛(二人此時已歸降朝廷),結果在新豐遭遇慘敗,胡軫戰敗投敵,徐榮則戰死沙場。

    王允聞之,乃遣卓故將胡軫、徐榮擊之於新豐。榮戰死,軫以眾降。見《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

    以徐榮的能力、戰績而言,他本該被正式單獨立傳,只可惜他甘心附逆、執迷不悟,一門心思地替國賊董卓賣命,所以即使能力卓絕、戰績彪炳,卻依然逃脫不掉被忽視、貶低的命運,這也是他人生選擇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悲劇。

  • 5 # 歷史有知社

    東漢末年,西涼軍閥董卓亂政,袁紹會盟十幾路諸侯討伐董卓,儘管諸侯盟軍來勢洶洶。然而,只有曹操、孫堅兩支軍隊敢於攻擊了西涼軍。而曹操、孫堅的這兩支軍隊,最終卻受挫於西涼軍的同一人,此人便是徐榮。

    徐榮屬玄菟郡人,在漢武帝時期,大漢攻滅了衛滿北韓,其地入漢,分為四郡,即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而玄菟郡位於今北韓北部及遼寧東部、吉林省東部一帶。

    據史載:..曹操曰:“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倚王室,據舊京,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遂引兵西,將據成皋,張邈遣將衛茲分兵隨之。進至滎陽汴水,遇卓將玄菟徐榮,與戰,操兵敗,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操,操不受。洪曰:“天下可無洪,不可無君。”遂步從操,夜遁去。榮見操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由於眾寡懸殊,曹操的此次兵敗,敗得很慘,士卒死傷甚多,曹操自己也被流矢所傷,其戰馬也被射死。幸虧曹洪把自己的戰馬讓給了曹操,曹操才撿回一命而逃至酸棗(諸侯聯軍會盟地),而徐榮見酸棗不易攻取,便引兵西還。

    相比曹操來說,孫堅的討董戰績雖要顯耀得多,但也同樣差點喪命於徐榮之手。據《後漢書·董卓傳》..長沙太守孫堅亦率豫州諸群兵討卓。卓先遣將徐榮、李蒙四出虜掠。榮遇堅於梁,與戰破堅,生禽潁川太守李旻,烹之。而據《三國志》載:..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罽幘(頭巾),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

    董卓軍徐榮部與孫堅軍在梁地相遇,孫堅軍大敗,僅率數十騎突圍而出,並靠與祖茂交換頭巾,而引開追兵,才從小道逃脫。

    然而,在歷史上大敗曹操與孫堅,並差點殺死此兩位的徐榮,在《三國演義》中卻被黑得很慘,書中寫曹操兵敗,徐榮引軍追趕曹操,而正在此緊要關頭,夏侯惇、夏侯淵引十數騎飛至,夏侯惇僅幾個回合便將徐榮刺下馬來。

    正史中的徐榮,並非死於夏侯惇之手,徐榮雖屬董卓舊部,但卻並非西涼軍出身。在董卓被呂布、王允所殺後,徐榮便投靠了王允。西涼軍殘部李傕、郭汜在賈詡的慫恿之下,舉兵反攻長安。王允便派徐榮、胡軫迎敵,結果徐榮戰死、胡軫率部投降。長安也隨後被李傕、郭汜攻破,王允被殺,呂布逃往東方。

  • 6 # 葦說歷史

    三國時代,魏國集團的奠基人曹操和東吳江山的創始人孫堅都是不可一世的牛人,可是鮮有人知道這兩大牛人,曾經先後被同一個人打敗,而且敗得非常慘烈不堪。

    這位仁兄,在三國時代並不怎麼出名,歸屬於“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小人物,他卻是用自身的功績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奇蹟,用事實證明在歷史中閃耀光輝的不僅僅是那些大人物。

    這位仁兄,名叫徐榮。

    在《三國演義》裡,徐榮是一個三流將領,但演義和歷史往往是有出入的。而歷史上的徐榮,可謂是一位名動一時的猛人。

    他的戰績足以令人瞠目結舌。 他的記載雖然很少,卻足以令他擠身三國一線大將行列。

    徐榮是如何發跡,從而成為董卓的部將,現在已經是很難考證出來了,但既然能夠被董卓所信任,以外來人員的身份入駐到涼州集團中,徐榮本人身上必然是有著某些吸引人關注的特長存在著的。

    漢初平元年,曹操召集18路大軍,誓要消滅董卓。但由於同盟軍內部各自為戰,曹操只得自己帶兵前往追擊董卓。徐榮擊破曹操,而且不只是擊破,曹操簡直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沒有曹洪捨命相救,一代梟雄恐怕要歸天於此了。

    191年,他曾與孫堅在梁遭遇,第一戰便擊敗了當時堪稱關東第一軍的孫堅部隊,生擒了關東一方所任命的潁川太守李旻。結果董卓便實施了一場恐怖的報復,他將生擒的所有關東軍士兵,全部用布包纏起來,倒立懸掛著,灌入熱膏油,將他們活活虐殺(董卓堪稱中國史上並不多見的希特勒型人物)。

    此後,孫堅轉移到梁以東,又遭到他的攻擊,再次潰敗,可見此人打敗孫堅並非偶然事件。

    三國曆史中難得一見的統帥之才,然而卻沒有主心骨,不免落得悲劇的下場

    徐榮曾近擊敗孫堅與曹操,而曹操當日雖非後來南征北戰多年,戰無不勝的魏武帝,但孫堅確實是令董卓驚懼的江東猛虎。徐榮能擊敗此二人,其軍事實力是值得肯定的。

    事實上關東諸軍,真正令董卓畏懼的也不過就是孫堅一支兵馬罷了。不過徐榮畢竟不是董卓心腹,在董卓死後理所當然的選擇了王允陣營,不幸戰死,將星隕落。

    徐榮心中只知道有朝廷,從來不管朝廷掌權者的善惡好壞,而且運氣欠佳,跟誰誰垮臺,何進掌權就聽何進,董卓掌權就聽董卓,呂布掌權就聽呂布。徐榮是一匹沒有遇到伯樂的千里馬,半生英雄無用武之地,懷才不遇最堪悲情。

    徐榮一輩子和真田幸村很像, 打了三仗,兩次大勝,最後一次壯烈戰死

    對於徐榮的記載,三國志和後漢書記載極少,出場次數僅限於擊敗曹操,大破孫堅,舉薦公孫度和戰死新豐。

    徐榮的最後一戰是面對從西涼殺回長安的李傕,郭汜,昔時的同僚,現在的仇敵,想來徐榮心裡五味雜陳。這次的戰鬥他沒有延續當年的輝煌,在胡軫的背叛下,獨自面對西涼虎師,最終血灑疆場,徐榮的演出到此為止。

    對於將軍來說,馬革裹屍何嘗不是一種歸宿。在別人的傳記裡閃耀著自己的光輝,即使自己不為世俗所容,毅然用自己的一腔熱血青史留名,我一直以為歷史委屈了西涼軍士,雖然他們荼毒京城,但不能因此掩蓋他們的勇略,在亂世中他們參軍的目的或多或少不那麼厚道,但對於生存來說他們確實別無選擇。

    西涼軍禍亂京畿,但中原諸侯何嘗不想如董卓般橫行無忌,目標是一樣的只是手段不同罷了。

    在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亂世,誰又能不改初衷的維持那虛無縹緲的道義,因而就此埋沒西涼的將才太不公平。

    徐榮就這樣成了戰爭的犧牲品,也沒有留下半句話的離開人世,不免說徐榮的死太可惜。但他更悲劇的是,他身為忠臣將領,先後打敗了曹操、孫堅,可卻不被重視,卻被遺忘,真的是非常悲哀。

    徐榮不是死於軍事失利,而是死於政治陰謀。這樣一個有才幹的將領,不管是投靠後來三國哪一方,都會書寫更多輝煌的歷史。

  • 7 # 大腳汽車

    徐榮屬玄菟郡人,在漢武帝時期,大漢攻滅了衛滿北韓,其地入漢,分為四郡,即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而玄菟郡位於今北韓北部及遼寧東部、吉林省東部一帶,前北韓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子《道德經》中的「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