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填哥嗑歷史
-
2 # 火鳥飛起來002
秦國的成功源自變法,強大於立法的強度和執法的力度。在紛繁的戰國亂世中,凡變法的國家均會迎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機。比如魏文侯之李悝,秦孝公之商鞅,楚悼王之吳起,燕昭王之樂毅等。但是變法的徹底性唯有秦國做到了極致,其廟堂變法之雷厲風行,官員執法之嚴格,民眾守法之嚴恪都堪稱是中國歷史之最。然而,戰國法家之法不同於今日之法。古時之法乃是王法,為了鞏固王權,建立自上而下統治之法。今日之法乃是民眾之法,為保障老百姓權益之法(不侷限於中國)。在動盪的戰國時代,嚴厲執法有助於提升國家凝聚力,快速的實現全國的政令統一。但是,當秦統一六國後,在廣大的山東地區仍然執行如此嚴格甚至殘酷的法令,顯然不合時宜。秦雖然統一了六國,但是六國的遺民,尤其是王公貴族仍然在當地具有極強的影響力。秦國首先應該進行的是休養生息,寬以待六國遺民,待形勢逐漸穩定後,再推行秦法。所以從法制角度講,秦崛起於法,強大於法,最終也覆滅於法。秦國的人才戰略眼光獨到,且進行徹底。秦國曆代的丞相均是山東六國之士,從商鞅,張儀,甘茂,到魏冄,范雎,李斯。這不僅取決於君主求賢的力度和決心,更取決於秦國對於整個周朝的態勢。秦國從養馬的部落發源,一直處於周王朝的西陲,對於燦爛的中原文明始終抱著學習,敬仰的態度。秦君海納百川的求賢姿態吸引了山東六國士子,秦國廣袤的土地和不分貴賤的法制也為有才之士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秦國在變法強大後具有了“統一華夏”的想法,這算是初級版本的“大一統”思想。這個思想在當時的中國是非常超前的,此時雖有孔子,孟子,荀子提出的“三綱五常”等思想,但並不是主流。自商朝實施分封制以來,“天子一統,諸侯並立”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因此春秋時期無論齊桓,晉文,還是秦穆,楚莊,都是以“尊王攘夷”為要旨。所以無論是哪個國家強大都沒有想過去消滅其他的國家,最多就是佔領幾個城,擴大地盤而已。在這種“天下一統”的思想指引下,秦國走到了六國的前面。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山東六國,甚至於秦國的底層百姓並沒有這種思想。即便你秦軍形式上統一了六國,但我秦人還是秦人,楚人還是楚人,並沒有漢人這種民族共識,更沒有今日華人這種國家共識。這種情況到了漢初仍然存在,劉邦不是也搞了分封制嗎,最後結果就是七國之亂。直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華夏“大一統”的思想才逐漸成為了人們的共。秦國自孝公起皆是明君,剛烈的武王,多病的孝文王,懦弱的莊襄王均即位不足三年就死了,不得不說這是秦國的幸運。倘若秦國出了魏惠王這樣能力差即位時間又長的君主,最終命運也不得而知。綜上,秦國的興衰簡言之就是“成也蕭何敗蕭何”。秦國崛起於嚴酷的法制,也覆滅於法制;興盛於人才濟濟,卻也滅亡於人才的流失;統一於上層廟堂的“大一統”思想,卻毀滅於下層百姓的邦國意識;延綿於國君的英明神武,然則失勢於昏庸的胡亥,直至二世而亡。如果在戰國 ,秦帝國的背景下,或者說從帝國集權制角度上來評價,秦國的法制和政策無疑是適應時代發展,有利於國家統一的。但如果以我們今日“以民為本”,以百姓的權利和利益角度來評判,說秦國是“暴秦”也不足為過。
-
3 # 張建偉8868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在大爭之世的戰國時期,秦國正是靠著精銳的秦軍一掃海內,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這支新銳的秦軍正是秦國商鞅變法的產物,秦國透過變法成為一個崛起的西方大國的同時,山東六國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變法,那麼為何只有秦國透過變法成為強國併吞天下,而山東六國毫無招架之力呢。下面,小編為大家揭露山東六國是如何變法以及為何只有秦國成功的原因。
齊國是傳統的東方大國,是齊國首開變法風氣,春秋時期管仲開始在齊國變法,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發展漁業、鹽業,鼓勵與境外的貿易,齊國經濟開始繁榮起來。 由於管仲推行改革,齊國出現了民足國富、社會安定的繁榮局面。之後齊國“九合諸侯”“尊王攘夷”確立霸主地位,但是齊桓公死後,諸子爭立,齊國內亂,霸業衰落。田氏代齊後,齊威王任用鄒忌進行政治改革,但是隻注重吏治,選材,官場風氣有所改變,但是難以觸動齊國根本,因此變法成效不大。
-
4 # 初妖道歌
齊國是傳統的東方大國,是齊國首開變法習尚,春秋時期管仲開端在齊國變法,推廣變革,實施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準則,開展漁業、鹽業,鼓舞與境外的交易,齊國經濟開端昌盛起來。
因為管仲推廣變革,齊國呈現了民足國富、社會安定的昌盛局勢。之後齊國“九合諸侯”“尊王攘夷”建立霸主位置,可是齊桓公身後,諸子爭立,齊國內爭,霸業式微。田氏代齊後,齊威王委任鄒忌進行政治變革,可是隻重視吏治,選材,官場習尚有所改動,可是難以牽動齊國底子,因而變法成效不大。
回覆列表
周室衰微不共匡,干戈終日互爭強。虎狼秦國強崛起,列國因之次第亡。 ——唐.周曇《春秋戰國門再吟》有改動
戰國中後期,商鞅在秦國推行變法,使得原本就因為秦獻公新政而蒸蒸日上的秦國強勢崛起,商鞅與秦孝公內立法度,外用兵甲。使得廣大民眾能夠種田得賞,斬首建功。極大的激發人們耕種和作戰的積極性。因而,秦軍成了戰鬥力超強的軍隊。
靠著這樣的軍隊,秦國對外戰爭屢屢獲勝。實力更加強大。並且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用了10年的時間,先後滅掉了韓、趙、魏、燕、楚、齊六國,於公元前221年一統中國。建立空前絕後的龐大帝國。
那麼,問題來了,其他國家為什麼不學習秦國,使得自己國富兵強呢?
填哥認為,秦國的成功,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不是說想學習就能學習的。
一。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
在秦獻公上任之前,秦國經歷四代亂政,國內政局動亂,弒君奪位事件頻發。秦獻公就是因此被迫在魏國流亡二十九年的。在國際上,吳起率領大軍頻頻征伐秦國,河西一帶全部被魏國佔領,南鄭一帶也與蜀國反覆拉鋸。特別是河西被佔,使得秦國東面屏障全無。如果吳起繼續西進,秦國將面臨滅國大難。
秦獻公上臺後,進行區域性的“新政”。使得秦國開始有了一些起色。然而連續多年的與魏國的河西大戰,也使得秦國國力大傷。以至於秦孝公上臺之後的秦國,仍然面臨國弱民窮,諸侯虎視眈眈的情景。
孝公元年,下令國中曰:“昔我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脩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彊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史記.秦孝公的《求賢令》正是這樣嚴峻的形勢,在變法則興,不變則亡的形勢下,才使得秦國的變法有了成功的可能。而秦國的貧弱,獻公的新政,則使得秦國的老世族力量遭到削弱,減輕變法的阻力。
二、賢明的國君,英明睿智的改革家。
在封建時代,君主相當的重要。所謂君明則臣舉。正是有秦孝公勵精圖治,鼎力支援,才有商鞅在秦國的大舉變法。六代明君的英明睿智,才使得變法在秦國能夠貫徹。如果任何一代君主的胡作非為,變法都有可能毀於一旦。吳起在楚國的變法就是例子。而商鞅的變法,則成就秦國的強大。放眼戰國,能成就如此偉大的變法的改革家,只有吳起、商鞅、韓非子而已。吳起和韓非子都生不逢時,可惜了。
三、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形勢。
要實行深刻的變法,則需要有一定的安穩的環境。統治者可以心無旁騖,一心改革。發展壯大。
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戰火紛飛。大大小小的戰爭不計其數。在中原的很多國家,幾乎大戰連綿,有的國家甚至陷入滅國危難。而在這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秦國竟然為變法騰挪出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在秦孝公滅了西戎獂王之後,到了秦孝公去世,秦國很少參與戰事,即使參與,規模也不大,不足以威脅在秦國展開的變法。不得不說秦孝公是一個了不起的人。
孝公元年,於是乃出兵東圍陝城,西斬戎之獂王。八年,與魏戰元裡,有功。十年,衛鞅為大良造,將兵圍魏安邑,降之。二十二年,衛鞅擊魏,虜魏公子卬。二十四年,與晉戰雁門,虜其將魏錯。秦孝公在位二十四年,就參與這幾場規模不大的戰事,而且這幾仗,基本上都是在秦國邊境打的,還取得不錯的戰績。並且大部分是在變法已經深入人心時候打的。足見秦孝公的英名睿智。也足以見到,在商鞅力行變法的那些年,秦國的國際、國內環境是不錯的。
四、關中地區有利的地理形勢
關中號稱四塞之地。北有蕭關、金鎖關、南有武關、西有大散關、東有函谷關。特別是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幫助秦國多次抵擋東方六國的合眾。這個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秦國的地理形勢的優點並不只有這些。
秦國地處西北邊陲,生存條件並不如中原。秦國的西北邊,有強大的遊牧民族西戎和後來的匈奴。在秦國的幼年時期,西戎和秦國曾經多次發生戰事。多代秦國君主在征伐西戎時戰死沙場。艱苦的環境,長期的征戰,鍛鍊了秦人的堅韌不拔,勇武善戰的精神。
處於西北邊陲,還給秦國一個巨大的利好,東出有利,則向東發展,東出不利,則向北,向南發展。向西發展。秦國因而能不斷拓展土地和人口。實力日益強大。特別是北滅義渠,南征巴蜀,使得秦國不僅解除向東發展的後顧之憂,而且獲得一個巨大的糧倉。日益富強。
這也是商鞅變法能夠貫徹的重要原因。大家都知道,商鞅變法獎勵耕戰。戰士戰爭建軍功,則賞賜住宅,田地。軍功越多,賞賜越多。比如只要斬獲敵人“甲士”(披甲勇士,一般為軍中精銳前鋒)一個首級,就可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
秦孝公時期,戰爭不多。到了秦惠文王,秦昭襄王時期,戰爭頻繁。如果僅僅只是靠著原先秦國的土地。顯然不足以獎勵立功的戰士。那麼,這些新開發的土地,則成了獎勵軍功的首選。
秦國又這些有利條件,因而變法能夠順利實施,徹底富國強兵。而東方六國,顯然不具備這些條件。
而山東的列國,不具備這樣的變法條件。
一、山東列國缺乏有利的地理環境。
中原地狹人稠,特別是韓趙魏三國,周邊強國林立,一旦發生國際的戰爭。這些國家首當其衝。在戰國時期有名的戰爭,桂陵之戰,馬陵之戰,伊闕之戰,五國攻齊之戰,華陽之戰、長平大戰,合縱伐秦,哪一個不是以魏趙韓作為主戰場或者重點參與的?秦國的統一戰爭,也是首先滅掉南韓。在連綿戰爭的影響這下,這些國家根本沒有時間進行大規模的深徹底的變法。南韓的申不害變法進行十多年,馬陵大戰之後徹底消亡,就是這一個原因。
地狹人稠,強國林立的地理環境,使得趙魏韓三國缺乏發展的戰略空間。特別是南韓,滅了一個鄭國後,就沒有發展的空間了。想向那邊發展都得跟周圍的強國血拼。魏國還好一些,早期還掠奪秦國不少的土地。但是後期,魏國的疆土日漸減少,連河西都被佔領了。
趙國的北面是戎狄佔領的地區。趙國倒是可以向這個方向擴張。不過趙國強盛起來的時候,匈奴也強盛起來了。雖然趙國敢得過匈奴,並且曾經拓地千里,但是也要經過一番血拼。
齊國東面是大海,西面是強大的趙魏韓三國,北面是燕國。南面是強大的楚國。齊國要想擴張,只有向著北面的燕國。和周圍的宋魯等小國。齊國的確向這幾個國家擴張了。但是向燕國的擴張導致列國的反對,最終撤軍。向宋國的擴張,導致五國伐齊,差點就把齊國給滅了。所以,齊國也基本沒有擴張的空間。
燕國地處東北,南邊有強鄰趙國和齊國。北邊有東胡和匈奴。燕國倒是可以向東胡族擴充套件。燕國也曾一舉拓地千里。但是燕國地處北方,沒有受到中原諸侯多大的威脅,擴張慾望也不大。還有燕國實力也不強,向東胡擴張也要經過一定的血拼。所以,整個戰國,燕國除了向東胡拓地千里之外,國土變化不大。雖然也曾吞併齊國(除了兩座城池),但是後來也吐出來了。
趙魏韓燕齊的這樣一種形勢,導致趙魏韓和燕齊五國土地狹小,而且趙魏韓和齊國又地處中原,人口眾多,所以根本沒有土地來獎勵軍功了。特別是魏國,早期建立魏武卒,後來疆土日蹙,連魏武卒都不能重建了。談何學習秦國,富國強兵?
二、山東列國缺乏像秦國一樣的連續不斷的英主。
在戰國時期,七雄都曾經進行過變法。甚至很多的變法都比秦國早。
比如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齊威王的改革。都要比秦國早。南韓的申不害變法跟秦國是基本同時的。只有趙國的胡服騎射和燕國的燕昭王的改革比秦國晚一些。
但是這些變法都是隨著支援變法的君主的去世而人亡政熄。變法的成果也維持不了三代就基本灰飛煙滅了。
魏國的李悝變法和吳起訓練的魏武卒,使得魏國一開始兵強馬壯。但是隨著魏文侯的去世,魏武侯的上臺,吳起的離開,魏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第三代的魏惠王,則使得魏國的變法成果毀於一旦。魏襄王時期,魏武卒被白起徹底消滅,魏國的變法,徹底退出舞臺。
齊國的齊威王的改革,使得齊國強盛起來,桂陵馬陵兩次大仗,把魏國趕下霸主地位。齊國強盛一時。但是到了齊閔王手裡,齊閔王濫用武力,導致五國伐齊,齊國差點被滅。齊威王改革的成果毀於一旦。
南韓的申不害變法本來就不徹底,馬陵之戰後,申不害變法的成果毀於一旦。且申不害變法的惡果顯現,南韓成了一個喜歡玩弄權術,專門坑別人的國家。
趙國的胡服騎射,使得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唯一敢跟秦國打硬仗的國家。但是經過一場長平、邯鄲大戰,胡服騎射的成果基本消亡了。
燕國在燕昭王執政時期強盛一時,但是燕惠王上臺後,燕國趕走樂毅,敗於齊國之手,燕國也逐漸衰弱了。
更可嘆的是楚國。楚國兵強馬壯,虎踞南方,土地廣闊,方五千裡。本來有實力也有條件實施秦國的商鞅變法的政策的。但是楚國的君主,外無一統天下之雄心,內無制服世家大族的才能。導致楚國改革失敗,吳起被殺,屈原投江。五千裡江山,終為秦國做嫁衣。可惜了!
大秦帝國
秦國的成功,在於秦國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更在於秦國君主的一代一代的努力。六國沒有秦國的地理條件,更沒有秦國一樣的英明的君主。其失敗,時也,運也,最主要,是君主昏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