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閃電戰本質上是一種運動戰,它要求擔負主要突擊任務的裝甲部隊一旦達成突破取得戰役自由後,要立刻向縱深快速發展而無需顧忌暴露的側翼,這給了進攻方獲取更大戰果的機會,但也讓進攻部隊暴露在敵人的圍攻之下,很容易遭到優勢敵軍的圍攻而損失慘重,避免被敵軍圍攻的唯一辦法就是在敵軍還沒有集結起來就繼續前進,機動是裝甲部隊最好的防禦方式。

    由於時間的倉促,德軍裝甲部隊一般不會做周密的偵查,更多是進行冒險的快速突擊,對於作戰意志不堅定的守軍來說德軍的突然襲擊很容易造成大規模混亂,進而導致防線被擊垮,但是在防守嚴密的陣地前,德軍的貿然突擊並不能帶來勝利,而是慘重的傷亡,這樣德軍就會選擇暫停前進,等待後方炮兵、摩托化步兵以及空軍的增援,重新發起進攻。實際上在實施“閃電戰”時,真正在前線作戰的只有那些擁有較高機動性的裝甲師和摩托化師,數量龐大而行動緩慢的步兵師更多的是擔負在後方“打掃戰場”的角色,這個缺點隨著戰場的範圍越大而越來明顯,德軍在西線戰場時整個進攻行動還比較流暢,而到了東線戰場情況就非常嚴重了,德軍在最初的一個月作戰中,裝甲部隊的戰鬥力下降了近一半,而步兵師大部分還是齊裝滿員,可見裝甲部隊承受的壓力太重,而步兵師由於機動性差無法分擔這些壓力。

    由於裝甲部隊和步兵部隊作戰的脫節,使得裝甲部隊透過巨大的犧牲而形成的合圍圈無法徹底封閉,可以構築嚴密封鎖的步兵單位都還遠在後方,有限的摩托化步兵不足以完成這一重任,被包圍的敵軍可以利用這些缺口逃脫,從而大大削弱了最後的戰果,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二戰德軍在東線一直都沒能很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每一場大規模的合圍戰雖然都能殲滅幾十萬蘇軍,可是也有大量的蘇軍逃出了包圍圈,並很快再次投入戰場。這個問題直到冷戰時期的蘇聯軍隊才徹底解決,方法就是全面撤銷了步兵師的建制,陸軍全部由坦克師和摩步師這樣的機械化部隊構成,實現了真正的全軍協同作戰。

    另外閃電戰過於注重突襲,強調進攻的出其不意,裝甲部隊雖然進攻能力強大,但是由於是重灌部隊還是有很大限制的,尤其在進攻加強有大量的反坦克武器的堅固陣地,裝甲部隊很難迅速達成突破,甚至還會蒙受巨大損失。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的失敗就是因此,由於進攻意圖太過明顯,蘇軍在德軍進攻方向上構築了縱深的防禦陣地,結果讓德軍裝甲部隊碰的頭破血流,進攻行動也隨之失敗。蘇聯軍隊吸取了這方面的教訓,正面的進攻一般交給了能適應各種作戰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而坦克集團軍則在第二梯隊負責突破後縱深發展勝利,不像德軍那樣由裝甲集團軍擔任主攻。總得來說,閃電戰這種進攻模式即便放到現代戰場上都是不過時的,雖然稍有瑕疵,但是符合各國軍隊追求運動戰的主流。

  • 2 # xuJoeyWoai

    1.比較考驗後勤,快是快了,哪怕進攻順利了,但要是後續補給跟不上,很難維持戰爭的主動性。

    2.閃電戰的戰果可以很好,但是絕對是有一個頂點的,因為如果雙方陷入了持久戰,那前期依靠閃電戰得到的優勢也會被無限縮小,慢慢蠶食

    3.一旦碰上縱深大的戰線,嚴重消耗部隊的機動力,閃電戰本身就是以裝甲部隊為主,一旦失敗,基本全軍覆沒

    4.閃電戰本身,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比較注重制空權,尤其現在

    簡單說,一場戰爭,如果可以用閃電戰的方式打贏那估計本身戰爭雙方就有比較大的實力差距,閃電戰可以減少持久戰帶來的巨大消耗

    可如果兩方本身實力相差不大,無法用閃電戰取得戰爭本身的勝利,只能用它換取一些戰果時,那閃電戰在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優勢不如上述的大

    總之,戰場上瞬息萬變,戰爭本身也是統帥們鬥智鬥勇的棋盤,在合適的時候用合適的戰術,閃電戰可以成為成功最後一步,也可能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 3 # 不正經的軍棍

    閃電戰最初創始人其實並不是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這些人,他們的祖師爺是德國元帥施裡芬。閃電戰在二戰時期運用的爐火純青,其實在一戰時期就有雛形了,而這個雛形的締造者,就是施裡芬。

    閃電戰可以分為兩部分看,一方面是兵力調動集結上,一方面是具體作戰上。

    一戰時期,東線德軍利用東普魯士的防禦工事和地形進行防禦,利用鐵路網進行兵力調動,利用鐵路來快速集結調動部隊。這是閃電戰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都知道閃電戰的特點是快,你進攻要快的前提是你兵力調動要快。

    到了二戰時期,波蘭戰役中,希特勒算上預備隊投入上百萬的軍隊,在西線和英法對峙的兵力並不是特別多。然而,本來英法以為面前的德軍就100萬人,結果到了五月份突然變成了300萬。法華人眼睜睜的看著德國把兵力調動過來,組織好了,然後打自己。法華人想的是,德華人兵力可有限,在馬奇諾防線固守,主力集結在法國北部,準備在比利時和德華人決戰。結果呢,C集團軍群在馬奇諾防線佯攻,B集團軍群進攻荷蘭比利時,英法主力調過去了,結果還有個A集團軍群,法國壓根就調動不出這個兵力去防禦A集團軍群了。

    再往後看,打完了英法,德軍主力在西線,然後又快速調動到了東線,調到蘇聯邊境上,這個距離可不短,而且是500萬人的調動,非常迅速。在蘇聯又打了個突襲,打了個措手不及,蘇德戰爭初期,邊境上的蘇軍居然是少於德軍的。德華人咋調動的兵力?鐵路。德軍調動兵力依靠的就是發達的鐵路網,能夠保證兵力快速調動集結。

    這是閃電戰的第一步,快速調動。

    第二部分的閃電戰就是作戰層面了,德軍能打閃電戰,依靠的是他們的裝甲部隊的叢集突擊。當所有國家都把坦克當做支援型武器分散使用的時候,德華人組建了裝甲師、裝甲軍,將坦克集中使用,形成區域性優勢,坦克部隊的快速推進。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只用了兩天時間就穿過了120公里的峽谷,速度非常驚人。

    而閃電戰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斯圖卡,斯圖卡的作用就是作為一個開路先鋒,德國空軍取得戰場上的制空權,然後,斯圖卡對敵方重兵集團、防禦要塞、裝甲部隊進行打擊,為裝甲部隊開路。沒有斯圖卡,閃電戰的效果起碼打一半折扣。

    這是閃電戰實施的一步,斯圖卡開路、裝甲部隊突擊、步兵解決殘餘。

    既然分為兩步,那就從這兩個方面去看。

    第一步,兵力集結調動,幾百萬的部隊的快速集結,依靠的是鐵路。這裡就看出交通樞紐的重要性,這也就是為什麼,一旦開戰,打擊地方鐵路、橋樑的重要性。如果,有能力針對德軍的地面鐵路網進行打擊,德軍兵力調動,絕對是個問題。兵力調動如果進行緩慢,很難再打個措手不及了。

    第二步就是裝甲部隊的運用。往往,斯圖卡配合地面裝甲部隊,快速推進的同時,步兵就會丟在後面。裝甲部隊的快速推進,第一個影響就是,容易深入敵後,被人分割包圍了。法國戰役期間,德軍統帥部就擔心這一點,多次下令古德里安停止前進,擔心陷入重圍,但是古德里安、隆美爾拒絕了,還說了一句:不打到英吉利海峽我不停。而最能反應這種擔心的,就是敦刻爾克大撤退。德軍打到了距離敦刻爾克十英里的地方,龍德施泰特下令停止前進,這會兒,古德里安乖乖的聽話了。他為啥之前全拒絕了,這會兒他聽話了?因為他感受到了威脅。作為一個久經沙場的人,對戰爭局勢非常敏感。敦刻爾克有40萬聯軍,而德軍只有裝甲部隊,受限於地形條件,德軍很難快速吃掉這40萬人,而德軍主力還在後面,實際上,這會兒德軍是孤軍深入了,一旦德軍強行進攻,吃不掉敦刻爾克守軍,如果英華人玩個登陸戰,配合法軍,這會兒除了敦刻爾克還有相當數量的法軍呢,給德軍裝甲部隊來個圍殲,這仗可就輸了,這點可以參考仁川登陸,北韓就是這麼被打殘的。德軍這會兒要做的就是收攏部隊,集結兵力,再一口氣吃掉敦刻爾克守軍,結果失算了,英國海上力量太強,家底太厚,九天撤出來30多萬人,給德華人看的目瞪口呆。這場時間賽跑,德華人沒跑過英華人。

    其實這裡面還有閃電戰的一個弱點,就是容易在裝甲部隊後方留下還沒消滅的敵人,步兵還沒跟上的時候,留在後面的敵人容易發起進攻,不過這點在法國戰役中沒怎麼出現,反倒是德華人還騰出手回頭收拾法軍。

    最嚴重的是後勤問題,閃電戰中,裝甲部隊跑得快,跑得快意味著戰線拉得長,戰線長了,後勤壓力就大了。德國在波蘭戰役期間,打得太快,後勤差點跨了。法國戰役,法華人想在德軍後勤上做文章,差點成功了。而打蘇聯,這縱深大,大到直接給德軍後勤打垮了。德軍能用於運輸的車輛有限,裝甲部隊能閃起來,但是運輸車隊就算閃飛了,也無法滿足前線德軍的需求,更何況,蘇聯的鐵路、公路簡直就是為了坑德軍而生的。

    小結一下就是:閃電戰中,關鍵就在於快速,能閃起來,才叫閃電戰,想遏制閃電戰,就從閃字入手,如果閃電戰沒閃起來,這就廢了。閃電戰如果閃太快了,會導致軍力部署上脫節,一旦脫節,會造成補給困難、孤軍深入、兵力不足。

  • 4 # asiavikin雜談

    閃電戰對後勤補給要求高。不過這不算戰術上的缺點,其它例如大縱深戰役理論、空地一體戰之類的在實施起來也要面對這個問題。

    閃電戰的致命弱點是後勁不足,難以突破大縱深的反坦克防禦體系。

    閃電戰在二戰初期獲得巨大成功的戰術背景是當時的反坦克防禦體系比較薄弱,人們對於坦克的突擊威力沒有深刻認識。這相當大程度上是由於西班牙內戰中蘇聯志願軍、西班牙政府軍坦克部隊的表現不盡人意。由於西班牙山地較多,蘇軍坦克兵的經驗也不足,除了國際縱隊以外的政府軍坦克部隊的素養甚低,導致坦克戰術非常拙劣,多次出現政府軍坦克編隊被叛軍反坦克炮排隊點名的情況。

    這樣一來,在二戰爆發前,只有德國還在認真研究適合歐洲平原地區的機械化作戰,而蘇聯經過大清洗和西班牙內戰的衝擊,已經從對機械化戰爭前景的深信不疑變成了猶豫不決。而英法等國軍界主流人物對此則更是嗤之以鼻了。這樣一來,就更沒有人去認真研究如何組織對大規模坦克突擊的防禦作戰了。因此,當德華人終於修成了正果,對措手不及的波蘭、法國、英國大兵來說,德軍裝甲兵就真成了死神的利劍了。

    無論是入侵波蘭還是進攻低地國家以及法國戰役,在德軍裝甲兵的攻擊下,對手主力的抵抗時間都不超過一個月,結局不是對手淪亡(波蘭戰役、法國戰役)就是逃走(敦刻爾克)。所以,閃電戰在1941年以前沒有機會去面對一個縱深廣大,意志堅定的對手。因此,德軍對於閃電戰的致命弱點是難以客觀看待的,更多的是從以往的勝利經驗出發的樂觀估計,所以也就不可能利用最後的一點閒暇時間從理論上修正這一弱點。

    等到了入侵蘇聯,由於這個對手的國土面積足夠大,兵源足夠多,抵抗足夠堅決,德軍才終於感到閃電戰也存在著力所不能的物理極限。但是已經晚了,陷於戰鬥中的德軍已經沒有機會修改其部隊編制,更沒有機會修改其理論了。其實就算他們修改了理論也不可能取得勝利。

    蘇聯人的情況要有利一些。為了生存,他們必須想出辦法抵禦閃電戰的三板斧,儘管這是以巨大的犧牲為代價的:明斯克、烏曼、基輔、維亞濟馬-姆岑斯克等一連串的慘敗。但蘇軍的犧牲不是徒勞的,倖存下來的官兵逐漸適應了閃電戰的節奏,能夠把德軍作戰中的弱點利用起來並傳授給更多的戰友。

    建立大縱深、配置合理的反坦克防禦體系就是蘇軍從上到下對於抵禦閃電戰的堅定共識。儘管建設這一體系存在著諸多困難:構築時間長、消耗大量人手……但這畢竟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經驗,並且是唯一有效的措施,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進行到底。他們首次大規模成體系地建立大縱深反坦克體系就是在庫爾斯克並在戰鬥中證明了它在抵禦閃電戰方面的作用是決定性的。

    庫爾斯克蘇軍反坦克體系的成功便意味著德軍閃電戰的凋零。從此,閃電戰不再是蘇軍的夢魘,而蘇軍大縱深作戰理論較閃電戰的優越之處就在於它對機械化部隊持續進攻的重視和進攻梯次銜接上的指導,儘管它並不是完美的理論,但它畢竟指出了實際作戰中指揮員可以努力的方向。正是在大縱深理論的指導下,蘇軍不斷調整編制,從火力和機動性上加強合成集團軍、步兵師的突破能力,提高機械化軍、坦克軍的任務適應性。為最終贏得戰爭打下了堅實基礎。

  • 5 # 東方鐵鷹

    什麼是閃電戰

    閃電戰本質上是一種運動戰,它要求擔負主要突擊任務的裝甲部隊一旦達成突破取得戰役自由後,要立刻向縱深快速發展而無需顧忌暴露的側翼,這給了進攻方獲取更大戰果的機會,但也讓進攻部隊暴露在敵人的圍攻之下,很容易遭到優勢敵軍的圍攻而損失慘重,避免被敵軍圍攻的唯一辦法就是在敵軍還沒有集結起來就繼續前進,機動是裝甲部隊最好的防禦方式。

    閃電戰的缺陷

    一、裝甲部隊壓力太重,而步兵師由於機動性差無法分擔壓力。

    由於時間的倉促,德軍裝甲部隊一般不會做周密的偵查,更多是進行冒險的快速突擊,對於作戰意志不堅定的守軍來說德軍的突然襲擊很容易造成大規模混亂,進而導致防線被擊垮,但是在防守嚴密的陣地前,德軍的貿然突擊並不能帶來勝利,而是慘重的傷亡,這樣德軍就會選擇暫停前進,等待後方炮兵、摩托化步兵以及空軍的增援,重新發起進攻。

    實際上在實施“閃電戰”時,真正在前線作戰的只有那些擁有較高機動性的裝甲師和摩托化師,數量龐大而行動緩慢的步兵師更多的是擔負在後方“打掃戰場”的角色,這個缺點隨著戰場的範圍越大而越來明顯,德軍在西線戰場時整個進攻行動還比較流暢,而到了東線戰場情況就非常嚴重了,德軍在最初的一個月作戰中,裝甲部隊的戰鬥力下降了近一半,而步兵師大部分還是齊裝滿員,可見裝甲部隊承受的壓力太重,而步兵師由於機動性差無法分擔這些壓力。

    由於裝甲部隊和步兵部隊作戰的脫節,使得裝甲部隊透過巨大的犧牲而形成的合圍圈無法徹底封閉,可以構築嚴密封鎖的步兵單位都還遠在後方,有限的摩托化步兵不足以完成這一重任,被包圍的敵軍可以利用這些缺口逃脫,從而大大削弱了最後的戰果,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二、過於注重突襲,遇到堅固陣地很難迅速達成突破

    另外閃電戰過於注重突襲,強調進攻的出其不意,裝甲部隊雖然進攻能力強大,但是由於是重灌部隊還是有很大限制的,尤其在進攻加強有大量的反坦克武器的堅固陣地,裝甲部隊很難迅速達成突破,甚至還會蒙受巨大損失。

    德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的失敗就是因此,由於進攻意圖太過明顯,蘇軍在德軍進攻方向上構築了縱深的防禦陣地,結果讓德軍裝甲部隊碰的頭破血流,進攻行動也隨之失敗。蘇聯軍隊吸取了這方面的教訓,正面的進攻一般交給了能適應各種作戰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而坦克集團軍則在第二梯隊負責突破後縱深發展勝利,不像德軍那樣由裝甲集團軍擔任主攻。

    總結

    閃電戰這種進攻模式即便放到現代戰場上都是不過時的,雖然稍有瑕疵,但是符合各國軍隊追求運動戰的主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不丹,是被印度吞併的錫金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