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中有路
-
2 # 軒轅194303554
1,法國武器金錢海軍的支援。
2,和英國同文同種,英國國會在武力使用上面 被牽扯。
3,各種暴力事件英國管理成本升高,後期直接市場化在收益上反而高出直接管理收益。
-
3 # 青年維也納
(說到美國獨立美華人總是把約克鎮戰役和巴黎和約掛在嘴上)
英國作為當時的歐洲第一強國怎麼會坐視北美十三州殖民地獨立,如果說1783年簽署《巴黎和約》是因為英國不願意打了,那麼1812年當美國在拿破崙戰爭裡愚蠢的跳出來挑釁英國爆發“第二次獨立戰爭”,這時候的英國已經成為反拿破崙戰爭的領導國,而且從1813年萊比錫會戰以後拿破崙就已經走上了下坡路,1814年5月30日簽署的《第一次巴黎和約》承認了英國對歐洲以外事務的自由支配權。換句話說如果這時候英國把拿破崙戰爭結束的老兵送往美洲作戰徹底消滅美國,將不會受到《第一次巴黎和約》的所有簽字國的反對和干預。法、俄、普、奧四大國都不會干預英國吞併美國之戰。那麼為什麼英華人卻在1814年12月24日和美國簽署了《根特和約》結束了戰場曾經導致英俊一度佔領華盛頓的“第二次獨立戰爭”呢?
(卻不願意提所謂的“第二次獨立戰爭”和1814年的《根特和約》)
其實道理很簡單,歷史上一國不去吞併另一國的原因無非兩種,第一種是不能,也就是說它的國力不足以徹底佔領另一國,即使可以佔領也不足以讓其他國家承認自己對該國的吞併。但在美國脫離英國的問題上顯然不是這樣。如果說獨立戰爭美國還找到了法國這個救星,那麼1814年歐洲所有的大國,事實上也就是當時的全世界所有的大國都站在英國一邊,承認了英國自由決定海外事務的權力。同時英國也有足夠的兵力徹底征服美國,我們知道1814年戰爭結束後英國就急切的解散了它的軍隊,軍官只能領半薪。1815年當拿破崙再次發動戰爭的時候,倫敦的軍官們為了能夠再次找到工作簡直欣喜若狂。換而言之,如果1814年12月英國不和美國締結和約,而是把歐洲的陸軍派到北美去征服美國,其實並不會遇到什麼阻力。而如果威靈頓公爵率領的十萬紅衫軍出現在北美戰場,美國必敗無疑。
(紅衫軍火燒白宮?是的你沒看錯!)
那麼為什麼英國卻饒過了美國呢?那就只能從另一個理由來解釋,也就是“不想”!很多人把世界理解成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支配的世界。這樣想是否正確姑且不論,即使在叢林法則支配下的世界裡也不總是“弱者先滅,強者後亡”。事實上國家不是動物,擴張和吞併也不是簡單的捕獵和吞噬。戰爭是一種政治行為,那就一定有成本和收益,一定存在價效比。只要小國的價效比不高,就不會有人願意去觸動。比如說奧斯曼帝國就是典型,這個國家從19世紀以來就欠下了英法一筆天文數字的錢,但這些錢也沒有用在任何可以獲得收益的領域,相反這個帝國把借來的錢用在購買武器裝備,奢侈品和揮霍上。除了靠穆斯林捐款修築的通往聖地的“漢志鐵路”,這個國家連一條自己的鐵路都沒修過。這樣的國家如果從強弱的角度早就該被瓜分了,但是這個國家的價效比實在太低,而且它欠下的外債又實在太多,處在資不抵債的局面。於是它的大債主英國和法國不但沒有扣押抵押物,反而還成了它的打手和保護人,唯恐俄國把它消滅掉。這就跟欠銀行幾十億貸款,銀行就是捆著你也不能讓你去跳樓一個道理。
(1814年威靈頓還不是滑鐵盧的英雄,但他已經是西班牙的英雄和拿破崙的最大威脅了,不過真實的歷史裡他沒有去進軍華盛頓,而是在滑鐵盧打敗了拿破崙)
同樣的如果一個國家的稅收能力低下,中央政權力量薄弱。一旦被佔領就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到處是游擊隊和抵抗者,強國也不願意去加以佔領。因為殖民地能帶來的好處在19世紀初其實非常有限,無非是工業原料和商品市場。而這兩點都非常需要當地的和平和穩定。如果親自佔領反而影響了自己收購原料和出賣商品,那還不如維持當地的政府。19世紀上半葉英國開啟中國大門美國開啟日本大門,之後不但沒有進行徹底的征服和吞併,反而樂於促使被迫開港的國家走上自強道路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印度副王的華麗袍服,印度既有易於統治的人民,政府的盈利,又是英國棉布的重要市場,所以印度才是大英帝國CROWN上的寶石,北美殖民地?那是什麼貴?)
此外十九世紀的上半葉歐洲也才剛剛鋪設鐵路,而輪船的普及還要再等幾十年。所以真正能夠透過海上貿易運會歐洲的商品微乎其微。香料貿易到19世紀已經衰退,奴隸貿易因為英國的韋伯夫斯推動的禁止奴隸貿易運動也被禁止。到這個時期大規模的國際貿易幾乎只剩下了白糖、棉布和糧食。但是英國的權力掌握在地產貴族手裡,他們是英國市場上糧食的主要生產者,他們絕不會允許殖民地糧食來衝擊他們的市場。所以實際上對英國來說有價值的國際貿易就是白糖和棉布。
(惠特尼這個機器要是早發明二十年可能美國就真完蛋了)
但是美國並不產白糖,美國唯一能夠參與到國際貿易裡去的是美國南方的棉花。棉花是英國棉布貿易的重要原料,在整個十九世紀上半葉美國是英國棉花的重要採購地。但是惠特尼到1794年才發明軋棉機,美國的棉花生產才迅速提高,而1814年戰爭已經結束了。換句話說到1814年英國政府有機會決定美國生死的時候,美國棉花的優勢還沒有表現出來。
其次美國的棉花第一是得益於惠特尼的軋棉機,但更重要的是南方棉花種植園裡大量使用的奴隸。而英國此時正是廢奴運動的高潮,如果英國吞併美國,即使不會直接解放奴隸,也會禁止奴隸貿易。則即在真實的歷史上,因為英國禁止了奴隸貿易,南方棉花種植園的利潤也每況愈下。
所以綜上所述美國之所以能夠兩次從被英國滅亡的危機裡解脫出來,最大的原因是當時的美國根本沒有價值,不值得英國為此把歐洲戰場的勝利之師運過大西洋去加以征服。
-
4 # 四十五度說
1775年克萊星頓的第一聲槍響拉開了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當時為了防止叛亂的發生,英國軍隊正在搜刮殖民地民兵組織的武器。英國軍隊在美國民並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突然開火,打死了十幾個人,這些民兵組織立即做出了防禦,美國獨立戰爭第一槍正式打響。
要想獲得戰爭的勝利必須有一個優秀的領導組織,在一七七五年的六月份北美殖民地居民組建了正規的大陸軍。美國國父華盛頓擔任大陸軍總司令,一七七五年十月份之前美國獨立戰爭都處於戰略防禦階段。英國軍隊氣勢洶洶主動攻擊美國大陸軍,戰爭主要發生在美國的北部。在一七七五年的六月份英國軍隊在波士頓和美國軍隊進行了首次交戰。一七七六年美國正式宣佈獨立,同年十二月份華盛頓帶領大陸軍橫渡特拉華河,消滅了英軍3個團的兵力,這場勝利極大的鼓舞了大陸軍計程車氣。
一七七七年到一七八一年,獨立戰爭的戰場從美國的北部轉移到了美國的南部。再加上許多國家都加入了反對英國的陣線聯盟,美國的勢力在國際上獲得了優勢。一七七八年法國承認美國獨立,簽訂了軍事同盟條約。同年英國眼看形式不對,退守紐約。
一七八一年後,美國獨立戰爭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在其他國家的幫助之下,英國在八一年的十月份正式投降。經過約克敦圍攻之後,英國內閣倒臺,英美雙方開始和平談判。雙方於1782年11月30日達成停火協議,同時簽署了《巴黎合約草案》。1783年9月3日,英美雙方簽訂《美英巴黎和約》。美國獨立之後,極大的鼓舞了拉丁美洲的民族解運動。
-
5 # hording
如果僅就北美獨立戰爭本身來看,北美十三個殖民地之所以能夠從大英帝國的統治下獨立,並不是簡單的誰正義,誰不正義;也不是簡單的誰的力量強,誰的力量弱的問題,而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簡單來說,北美十三塊殖民地之所以能夠獨立,是當時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既包括英國的內政、外交與對北美政策,也包括了北美十三塊殖民地的思想、文化、社會、經濟、政治等各方面因素,而且還與當時的國際形勢有著密切的聯絡。
北美十三個殖民地的獨立,是整個北美革命中的一部分。這十三塊殖民地之所以能夠走到要求獨立這一步,與獨立戰爭爆發前殖民地的狀況有關,也與英國對北美殖民地政策有關。北美十三塊殖民地的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某種自治傳統,而隨著英國對殖民地的控制加強,英國北美殖民地的政體出現了議會權力弱、地位低的情況,這不僅與移民們的議會主權政治傳統相違背,而且使得議會作為代議機構不能真正代表殖民地利益。殖民地透過的一切法律都須經英王的批准方能生效,作為最高行政官的總督實際上只不過是英王的政治附庸,殖民地處於英國的嚴格統治之下。在整個18世紀60年代和18世紀70年代之間,英國和其北美殖民地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英國議會對殖民地不斷徵稅,但在議會中卻沒有殖民地的代表。英國議會分別頒佈《糖稅法》(1764年)、《印花稅法》(1765年)、《湯森稅法》(1767年),引發殖民人民的反抗。1760年代與1770年代間,英屬北美十三殖民地與大不列顛王國間之緊張關係持續升高,1775年,在萊剋星頓和康科德城爆發了戰爭(Battle of Lexington and Concord),這標誌著美國革命戰爭的開始。在這個鬥爭過程中,英國採取的每一個步驟都在削弱殖民地對母國尚存的依戀之情,原有的民族認同感崩潰了,一種新的民族意識覺醒了——移民們已經認為自己不再是英華人,而是美利堅人了。於是,這些來自英國的移民最終割斷了與英國之間的最後的紐帶,解除了對英國的最後的感情和忠誠。而英國政府不斷升級的鎮壓與專制,使殖民地別無選擇地走向了獨立。戰爭開始後的最初想法並不是完全的獨立直到強力壓制殖民地自治的不可容忍法令(Intolerable Acts)通過後,視不列顛母國為壓迫者的觀點方日益廣佈。事實上,第一屆大陸會議極少談到獨立問題,會議的目的是要求殖民地向英王喬治三世遞交陳情書,以表達殖民地的痛苦。另外,會議還透過決議,要求殖民地招募自己的軍隊,並聯合抵制英國的貿易。但是英國政府卻將這次大陸會議看做是公開反叛的行為。在第二屆大陸會議召開的時候,戰鬥已經在英軍和殖民地之間展開了。第二屆大陸會議一開始也並沒有談到獨立問題,只是招募軍隊並任命華盛頓為總司令。同時,還試圖與英國議會媾和。馬薩諸塞州1774年之沙福克決議(Suffolk Resolves)與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於1776年出版之小冊常識等文告更加掀起了反不列顛之風潮。在這種情況下,1776年7月4日,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宣佈北美十三塊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
應該說,當《獨立宣言》通過後,北美十三塊殖民地與母國英國最終只能是以分離告終。但是,面對著當時世界頭號強國英國,華盛頓率領的大陸軍雖然屢敗屢戰,如果沒有其他因素產生作用的話,北美十三塊殖民地很難從英國獨立出去。而北美十三塊殖民地之所以能夠獨立,最大的影響因素是國際因素。
儘管北美獨立戰爭本身屬於英帝國內部事務,但一開始就吸引了歐洲列強的關注,併產生了不同的反應,而恰恰是歐洲列強的參與,才真正使得北美獨立從願望變成現實。法國對七年戰爭的恥辱耿耿於懷,當然願意看到英帝國內部的衝突,而北美殖民地也看到了這一點,才極力爭取法國的支援。法國一開始的態度是謹慎中立,但由於富蘭克林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動和大陸軍取得薩拉託加戰役的勝利,法美結成同盟,法國在北美、印度,在海上交通線和英國領海展開對英作戰。而西班牙對英敵意已久,因此與法國共同與英國作戰。而荷蘭也因為在與英國爭奪海上霸權過程中,多次遭到英國打擊,因此企圖利用北美獨立戰爭的機會對英國展開報復。而英國於1780年對荷蘭宣戰,荷蘭捲入戰爭,英荷海軍在加勒比地區展開戰鬥。這樣英國陷入多線作戰,作戰能力大為削弱。這就使得北美人民的獨立戰爭擁有了非常有利的國際環境。
而在戰爭期間,英國為了打擊法西同盟,進行海上封鎖,觸犯了俄國等中立國的利益。e而俄國既要聯合英國與法、奧、普在歐洲大陸對抗,又不希望英國在北美勢力進一步增強,因此1780年葉卡捷琳娜二世發表《武裝中立宣言》,法西接受,英國拒絕。而丹麥、瑞典、荷蘭、普魯士、奧地利、葡萄牙和兩西西里等歐洲主要國家相繼加入“武裝中立同盟”,英國被孤立,而北美殖民地卻能夠得到源源不斷的國際援助。在這種情況下,北美英國軍隊在得不到本土援助的情況下,1781年被包圍在約克敦的英軍只能無奈向美法聯軍投降,英國國內也掀起了反戰運動,時任英國首相的諾思也被迫辭職。在這種情況下,1782年4月,美、英、法、西等國代表在巴黎展開談判。1783年9月3日,英美簽訂《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的獨立。這樣北美十三塊殖民地“神奇”地從當時世界頭號強國英國手中獲得了獨立。
回覆列表
美國獨立戰爭的勝利原因有很多,可以大致分析如下:
一、英方原因:
1、英國的軍事力量主要強在海軍,而美國獨立戰爭的海戰其實很少;
2、戰爭長達8年,英國前期佔有很大優勢,但一直未能徹底打垮美國大陸軍,從而使得戰爭長期化,後勤補給、軍費開支都成了遠離本土的英華人的大問題;
3、英國朝野對於到底採取什麼樣的政策來處理美國殖民地問題,一直未能形成統一意見,主和主戰時有紛爭;
4、18世紀末,冷兵器逐步過渡到熱兵器,但當時的火炮、步槍的威力和精準度都不高,實際上仍然處於人海戰的階段,這對於落後一方事實上是有利的;
5、英國長期有一個幻覺,認為美國體制落後、各殖民地沒有凝聚力,不可能脫離英國後可以發展的更好,所以即便獨立了,終究還是要回到英國懷抱,這也是英華人能夠最終簽訂巴黎條約的重要原因。
二、美方原因:
1、北美大陸人民希望獨立,渴望真正的自由,這是獨立戰爭正義性的方面,是根本原因;
2、獨立戰爭,美方有自己的軍事力量,特別是有以華盛頓為首一批軍官,這些人都在英國軍隊中長期服役,有戰爭理論和戰鬥經驗,使得落後方的短板有可能有所提升;
3、獨立戰爭堅持了8年,前期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境地,但沒有屈服,最終用時間換空間,鍛鍊提升了落後方的軍事素質和戰鬥能力,卻拖垮了英國軍隊;
4、軍事力量的構成中,美方主要是民兵和少量正規部隊,這在一個冷兵器過渡到熱兵器,但熱兵器仍很不完善的時期,人海戰術還是可以發揮巨大作用;
5、美華人充分利用了英國朝野的矛盾,以及英華人對於美國不可能獨立發展的幻覺,展現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為最終獨立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
三、外部和地理因素:
1、美華人爭取到了法華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的支援,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當英華人陸地上與美華人交戰,海洋上又要和法華人、西班牙人交戰時,世界環境的大形勢對於英方是非常不利的;
2、英華人的殖民地過多、幅員遼闊,而實際發生某一地區的叛亂時,其很多軍事力量都被牽制,反而成為敵人或者敵人同盟的攻擊物件,在以後的年月中,這一點一再的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