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曹操南征,主要針對劉表。

    當時,曹操已經在北方挖池訓練水軍,為的就是南征。此外,曹操已經53歲,不知道還能活多少年,當然希望早些統一天下。

    事實上,曹操知道自己討伐劉表能夠最終獲得勝利,只是正好遭遇劉表死亡,劉琮在蒯蔡兩大家族裹挾下投降。而曹操輕易佔領襄陽南郡後也就希望順便攻擊孫權,總不能費這麼大精神白來荊州一趟。

    只是,曹操算對了江東世家的尿性,沒想到孫權頂住壓力,在周瑜魯肅程普等中小世家與寒門支援下堅決抵抗併成功將戰爭拖延下去。結果曹軍一邊在江邊吹冷風,受血吸蟲襲擊,一邊看數量還多些的荊州水軍被虐菜。最終,到208年12月,曹操大軍吃光荊州府庫,只能無奈撤退。否則大軍缺糧崩潰,就等著周瑜破營來砍自己的腦袋。

  • 2 # 尹禾

    因為志得意滿,意圖天下歸心。

    曹操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的心路歷程,可以從其詩作中窺探一二:

    建安十二年,擊敗袁紹,平定烏丸:東臨碣石,以觀滄海;建安十三年,北方穩定,準備南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戰前,志得意滿: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喜愛曹操的人,多數會被其雄深雅健的詩品所折服。《觀滄海》、《龜雖壽》和《短歌行》三首詩作,正是曹操在統一北方後到赤壁之戰前,揮毫潑墨,用以抒寫統一天下的雄心偉志。

    平定烏丸,詠觀滄海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七年,袁紹病死,二子逃亡烏丸;九年,佔領鄴城;十年,平定青州、益州。至此,北方僅烏丸為大患,建安十一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並最終取得勝利。

    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觀滄海》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創作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渴望建功立業、統一中原的心情溢於言表。

    統一北方,嘆龜雖壽

    平定烏丸後,曹操又陸續肅清了袁氏殘餘勢力,北方徹底穩固。此時曹操不僅在心理上傾向南征,在行動上同樣積極準備。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鄴城銅雀臺南八公里處挖掘了一個人工湖泊,大練水兵,這個地方叫玄武池,為南征做準備。

    建安十三年春,公還鄴,作戽武池以肄舟師。《三國魏志武帝紀》

    此時曹操已經五十三歲了,回首起自己的人生路程,無限感慨,於是作《龜雖壽》,“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南下之心已經無比堅定。

    揮兵南下,吟短歌行

    曹操南下的戰略意圖十分明確,平定荊州,這是向南部擴張的第一步。而沒想到的是,此時劉表病逝,荊州集團內部發生分歧,最後劉琮率眾投降,荊州不戰而得。

    在這種背景下,怎能不使人志得意滿?操練水軍原本是打算征討荊州,現在自己的水軍沒用上,還得到了荊州水師,簡直如虎添翼。並且此時曹操已經打出士氣,如果不順勢而為,恐怕是有負天公美意。

    《短歌行》的創作時間原本是有很大爭議的,其中一種說法就是在此背景下創作,這種分析比較合理。劉備殘兵敗將,孫權黃口小兒,荊州既定,天下垂手可得,此時“天下歸心”已經不是臆想,僅僅是一步之遙。

    原本一切盡在掌握,如果沒有周郎,也許在建安十三年,歷史就已經改寫。然而沒有如果,周瑜以天縱之才,為東吳逆天改命,想必是傷了元神,才招致英年早逝。

    正是周瑜的這次“螳臂當車”,阻斷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讓人們誤以為曹操南征是天大的失誤。

    然而事實上,這位雄才偉略的亂世梟雄,已經身處暮年,時不我待,此時完全具備南征的實力,如不乘勝追擊,還談何魏武雄風呢?

    毛主席贊曰: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 3 # 劍膽琴心01

    曹操舉兵南征,目的是急於消滅勁敵劉備,解除心頭大患。

    曹操對劉備的評價很高,他在青梅煮酒論英雄時,把當世所有的實力派人物都貶得一無是處,最後只說了一句“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曹耳”,雖是試探,也是真心。劉備這個人善於籠絡人心,韜光養晦,喜怒不形於色。在他投靠袁紹、劉表期間都被奉為上賓,徐州的陶謙竟以一州相讓,可見劉備的人格魅力非常大。並且劉備寄居劉表之下時,曾經提議趁曹操忙於平定北方,無暇顧及後方之際偷襲許昌,如果成功了就可以迎接天子,從而大大降低曹操的權威,這對於曹操來說是非常致命的一招,慶幸的是劉表沒聽。一則因為劉表安於現狀,沒有爭霸天下的野心,再有就是他對劉備的不放心,那可是連曹操都稱之為天下英雄的人物,他怎麼敢輕易託以重用?從這方面想,劉表做的也對。所以他把劉備派駐新野,既利用也防範。

    曹操消滅袁紹以後,劉表正病入膏肓,他內心深處覺得劉表不足慮,羽翼未豐的劉備才是個危險人物,要是等到劉表死去,劉氏兄弟爭位,受益的還是劉備,到時候劉備趁機做大就不容易消滅了(後來諸葛亮也確實建議劉備佔領荊州),所以曹操急切率軍南下,名為伐劉表,實則圖劉備。

    曹操沒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荊州,這個時候劉備已經逃向江陵,得到訊息以後,曹操非常不甘心,心情急迫到了親自帶領5千精銳騎兵,馬不停蹄一天一夜跑了三百里,才終於追上了劉備,幸好張飛據水斷橋,阻擋曹兵,劉備才得以逃脫。

    取得江陵以後,立足未穩的曹操馬上給孫權寫了一封信,其中說道,“欲與足下會獵於江東,共擒劉備,永結盟好”,信的內容並不是想和孫權開戰,目的是想讓孫權聯手捉拿劉備。

    劉備敗走當陽,竟然有十幾萬軍民跟隨,可見他在荊州的影響力已經非常大,深受百姓擁護,這也正是曹操深為忌諱的。赤壁之戰後,當曹操聽到孫權把荊州借給劉備的時候,竟然驚慌失措,把正在寫字的筆掉在了地上,他對劉備的憂慮和恐懼一時表露無疑。

  • 4 # 歷史燒錄機

    由於南征荊州,劉琮投降,曹操輕而易舉的佔領荊州,鼓舞了士氣,當時孫權在江東還沒有做大,對於一個有雄心壯志的軍事家來說,此時是趁機剿滅東吳的最好機會,畢竟發動一次戰事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很不容易,個人認為赤壁之戰如能滅掉東吳,中國將提前進入大一統王朝時期!

  • 5 # 沉墨I方之城

    曹操的每一次戰爭都是為了平定天下,包括赤壁之戰的南征孫吳。

    赤壁之戰之前的幾次重要征戰,曹操的戰略目的很明確,比如官渡之戰,雖然是袁紹主動發起,但曹操沒有運用政治手腕進行苟合和妥協,曹操從骨子裡就沒有那種偏安一隅的想法,雖然曹操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罵為漢賊,但實際上他應該是東漢末年最有理想和實力的丞相,他是有能力實現天下一統歸漢的。至於後來曹魏篡了漢,那是他兒子沒有辦法之舉。

    官渡之戰後,曹操又北征烏恆,平定了北方,並徹底掃清了袁紹集團的殘餘勢力。這個時候曹操的想法是很明確的,黃河以北的大部分割據勢力已經都在曹操的掌握之下,曹操考慮著向南和西發展。西邊大的諸侯只有蜀地的劉璋,而劉璋沒有多少抱負,只想做個守成之侯,什麼時候收拾都可以。

    重點在於中原腹地邊上的荊州劉表集團,曹操要想從容的南征和西征,必須佔領荊州之地。荊州作為蜀(劉璋),吳,魏三大軍事集團的中間之地,誰佔對誰有好處,具有極強的戰略作用,進可以作為橋頭堡,退可以作為據守基地,並且荊州人口眾多,經濟發達,並有長江天險,進退自如,且可以逆江而上進發西川。

    所以曹操的真正戰略目的是為荊州劉表,沒想到曹操南征過於順利,劉表沒有等到曹操大軍到來,自己先死了,劉表這一死,荊州集團內亂了。以劉琮為主的大部分荊州主力選擇了主動投降曹操,而劉表的大公子劉琦雖然坐擁江夏與劉備聯盟抗曹,但實在是兵力太少,實力太弱。重要的是荊州的最重要的軍事力量——水軍,在蔡瑁的帶領下直接投降了曹操。

    曹操得來荊州實在是太容易了,本想著帶領大軍南下有大仗,硬仗要打,足足帶了30萬大軍(號稱80萬),沒想大的陣仗一次沒有,還收編了荊州強大的水軍。作為軍事家的曹操來說,新的戰略目標就又出現了,那就是——孫吳!

    這個時候的曹操應該是考慮得非常清楚的,幾十萬大軍辛苦南下,雖然很輕易的拿下了荊州,但如果此時見好就收,班師回北,其實是不利的。荊州的輕易取得,註定不會平靜,劉表的投降大軍如果沒有曹操的大軍相逼,未來指不定會叛亂;曹操若退軍,孫吳,劉備都有可能會趁機策反劉表的部將;與其讓荊州這塊戰略重地在未來有那麼多不可預知的因素存在,不如現在依託荊州,直接發揮它的戰略作用,一鼓作氣的度江徵孫吳,最好的結局是一併吞掉孫吳,最差的結局是讓劉表的投降力量(特別是水軍)和孫吳拼個魚死網破,就算不能滅了孫吳,至少能讓荊州在未來能相對穩定的掌握在曹操手裡。

    於是,赤壁之戰必有一戰!

    赤壁之戰的主要目標只是孫吳,其實與劉備是沒有關係的,曹操那個時候根本沒有把劉備那點家當看上眼裡,劉備其實是在赤壁之戰中做了投機,劉備知道再投降曹操已經沒有可能,只有和孫權聯盟,賭一把孫權會贏,他才能得到最大的好處。事實證明果然如此,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要地盤有地盤了,要隊伍有隊伍了,然後向孫權巧借了荊州幾個郡的地盤為根基,順勢(曹魏、孫吳都在赤壁之戰後元氣大傷)向西川進發,一舉佔據了蜀地,劉備才有了未來三國鼎立的地位和局面。

    赤壁之戰其實是曹操南征荊州的延伸戰略,這和曹操有沒有水軍沒有太大關係,曹操的主要目的是荊州。只是曹操在得到荊州後,實力大增,想順勢拿下東吳,沒想到卻在赤壁敗於周瑜。

  • 6 # 漩渦鳴人yy

    一方面這是曹操想要達成一種戰略突然性,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用兵之道。

    我們去看歷史上面多次的南北對峙。事實上都是一戰定乾,我說的這個一戰定乾坤不是說一下子決定勝負,而是說一下子決定雙方的分界線。

    中國具有很多的名山大川,這些名山大川也是用來防禦敵人的一個重要的戰略地點,或者是一條防禦線,你比方說,當時的長江就是一條重要的軍事防禦線,這個時候東吳在幹嘛?東吳在平定山越內亂,東吳打赤壁之戰集結了5萬軍隊,跟後期的軍隊根本就沒法比呀,為什麼這個時候東吳大部分的軍隊全在那抵抗山越,如果說等到東吳把自己的後方全給平定了,依靠長江組建一條防線,曹操不等個三五年拿不下長江。

    趁他病要他命,趁著你還沒想到我短期之內能直接這麼多軍隊打你的時候,我糾結這麼多人,我揍你。這樣的話,這一拳打在他身上那才叫狠那才叫打他一個懵逼狀態。

    對於曹操來講,他整個一個統一北方的路線,雖然艱辛,但是都是順利的,他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想達成什麼目的就達成什麼目的,追討冀並青幽成功了,追討烏桓成功了,我接下來打你一個荊州,打你一個東吳,這不是手拿把鑽的事情嗎,其實我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掌天下之大全天子在我手裡,我想揍誰我就揍誰,你敢反抗?要不是孫權最後拉了個劉備弄出了一個什麼衣帶詔,人家哪知道劉備到底有沒有真的起勢的資本,俗話說的好,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趁著我統一北方這種勢頭,我就依靠這種氣勢,我就能把你給打敗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曹操剛過來的時候,孫權就想投降了曹操實在太勇猛了,短時間真的統一了北方,這個時候不去投降,什麼時候投降?

    況且這個時候荊州方向傳出好訊息,說劉表快死了,這才是曹操決定對江南動兵的一個重要前提,你要是緊緊的抱成一個團,我或許還得考慮進攻,你要不要付出什麼代價,但是你這個時候出現了裂縫,我就順著你這條縫,我就鑽進去。

    士兵是很苦,但是戰場上面優秀的戰略能夠減少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士兵的傷亡,這個時候個人的辛苦就可以完全放在一邊,時多流汗,戰時少流血也是這個道理。

    不過曹操沒有想到的是,大喜大悲來得如此突然,前腳剛剛拿到荊州,還沒等高興就被周瑜直接弄死在了赤壁,赤壁之戰讓曹操沒有辦法在進攻江東為什麼長江防線已成這個時候想要進攻江東那不是說一開始靠氣勢就能贏了,所以我們去看曹操在他執政的末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處理合肥南荊州以及關中地區的防務問題,他也明白自己有生之年已經看不到能夠統一整個華夏的機會。

  • 7 # 巴山夜雨涮鍋

    曹操收編了強大的劉表水軍

    曹操直到公元207年才全部消滅河北的袁氏集團殘部。到此時為此,曹操的軍隊都是陸戰為主。208年春天,曹操才開始在鄴城附近挖玄武池操練水軍。所以到秋天曹操南下時,他麾下那幫北方大漢只訓練了區區半年,而且在河北挖的水池子裡操練,當然和長江實戰相隔甚遠。

    但是,在208年秋天曹操南下進攻劉表之後,劉表忽然暴斃,繼承人劉琮直接投降,這就讓曹操不戰而獲得了劉表的水軍。漢末諸侯中,真正擁有強大長江水師的,其實只有劉表、孫吳兩家,而劉表在荊州的時間比孫家在江東要早了七八年,理論上其水軍的積累也更超過江東。這支荊州水軍,按歷史是“艨艟鬥艦乃以千數”,按演義則是“水軍八萬,大小戰船七千餘艘”,總之是一支不弱於江東的水戰力量,這自然讓曹操增加了底氣。加之曹軍佔領荊州後,單從直覺上,已經能夠從荊州南渡,然後沿著長江南岸進攻,也就是張昭說的“長江天險與我共有”,所以曹操心中,水軍不足,水戰難勝已經不是一個問題了。

    勝利令曹操驕橫了

    曹操起兵中原之地,長期以來戰略格局是很不利的。除了北面有袁紹這個強敵外,東有劉備、呂布,西有馬騰,南有劉表、張繡、袁術,可以說是處於四戰之地。經過196-200年先後消滅呂布、袁術,擊潰劉備,拉攏張繡、馬騰之後,好容易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之後又用了整整七年,才平定河北,期間還得時刻防備劉備和劉表抄他的後路。可以說一直是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但是,在207年消滅袁氏,擊垮烏桓之後,曹操已經佔據天下三分之二,實力登頂。再加上原本計劃要大戰一場的劉表,居然在自己兵鋒之前病死了,劉琮不戰而降,曹軍可以說是傳檄而定千里。這自然讓曹操信心爆棚,認為自己是位面之子,接下來統一天下指日可待。他醉心於自己紙面實力的強大,而忽略了自己的五大困難,故而做出大舉進攻的決定。

    曹操小看孫權

    孫權年方27歲,在曹操看來,就是個黃口孺子。孫權從200年繼位,至今已經八年,東吳勢力一直和劉表在拉鋸。雖然整體佔據孫權略佔優勢,但也花了整整八年,才幹掉江夏的黃祖。所以在曹操心中,孫權就算比劉表強點也有限。自己既然能進攻劉表,那麼現在吞併劉表的兵力,力量進一步加強後,打敗孫權也是不在話下了。實際上在曹操大軍面前孫權確實考慮了投降。如果沒有諸葛亮、魯肅、周瑜的力挽狂瀾,沒準曹操的打算就直接實現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國的馬克龍到底得罪了誰?他應該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