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墨鄂州

    我們都知道,劉備死後,蜀漢沒那麼多豐富的劇情可講了,諸葛亮北伐成為主幹。

    五次北伐成為了諸葛亮一生的經典印象,既給予曹魏政權以沉痛的致命性打擊,也完完整整的展現給了我們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良形象。

    但同時也耗費了大量蜀漢的人力與物力,使得蜀漢幾近空虛與艱難,畢竟是舉傾國之力,自己最終也身死五丈原。

    可以說北伐是一場破釜沉舟的搏命之舉。

    很多人就疑問,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而是休養生息,治理民生,打持久戰不可以嗎?

    我們就仔細剖開外在分析一下。

    真實的三國狀態。

    三國之中,明面上是曹魏最強,暗地裡是東吳最盛。

    三國戰局

    曹魏

    曹操可謂英雄,北方群雄皆不是其敵手,東征西討間,一統北方之地。我們印象中,中原可是個好地方,土地肥沃,糧草充足,賢才密集,地勢遼闊,是乃興國之基,人火最旺。

    群雄割據

    但這是盛世下的中原,曹操的中原那是經受了許多年戰火的炙烤,硝煙瀰漫,一片狼藉。黎民流離失所,根基不穩,兵源不足,糧草不富,盡是殘破之容,敗壞之象。

    而硬體不容樂觀的情況下,曹魏內部派別也是不穩的一大因素。魏臣派與漢臣派,宗親派與士族派,兩方鬥爭,總有隔閡,大有水火不容之態。

    曹操戎馬

    東吳

    自孫策就打下東吳百年之基業,多年來未燃戰火,戰事不多。且身處魚米之鄉,糧食富足,百姓安居樂業,又有水路之利作為優勢,歷有名將總出,可謂“養尊處優”。

    孫策周瑜

    東吳算是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察時局者,主動出擊不多,一旦找到時機卻絕不手軟,我們看東吳的幾次出擊大都賺的了很多。

    如果不是東吳出動出擊,或是一方具有壓倒性優勢,東吳之地暫穩。

    赤壁之戰

    蜀漢

    而蜀漢將政權紮根在蜀地,雖然以天險地勢作為屏障,而蜀漢依靠的只有地勢,無論是人才方面還是兵源,都是極度匱乏的,從蜀後期無人可用便是展現,並且蜀地的地貌並不適合富足的糧草供應。

    蜀漢天險

    所以蜀漢只能短暫的守,而無法持續性的攻,簡單的講,蜀漢對於曹魏與東吳,是沒有長久性的。

    蜀漢的缺陷是硬性缺陷,幾乎無法改變。而帶到曹魏休養生息完成,東吳制定了好了大的戰略,蜀漢必亡。

    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是一個戰略家,他又如何不明白,而這盤棋唯一活性的就是他自己。

    他有改變整盤棋的能力,於是破釜沉舟,興兵北伐,趁曹魏還未休養回來,幹掉曹魏。不成功則成仁,成則蜀漢得大利,敗則蜀漢消耗,但與其被動的守,不如主動的進攻,即使失敗,退路則更大。

    其實說到最後,已經很明朗了。蜀漢比持久,根本比不過曹魏與東吳,唯有大舉進攻,將曹魏殺於休養殘破之際。不過是失敗了罷了,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佳話

  • 2 # Zh上善若水W

    對三國感興趣,喜歡研究歷史的人,對於諸葛亮七出祁山,進行北伐的舉動,一直有著不小的爭執,覺得他那簡直就是在送死。為啥非要和三國之中最強大的曹魏死磕,人家兵強馬壯的,蜀國因為地少人少,根本就不是對手,打了那麼多次,不僅沒有搶佔到地盤,將蜀漢發展壯大,反而讓國內的百姓因為戰爭吃不飽穿不暖,將整個國家拖死。讓人不僅疑問,如果他當初沒有那麼固執的非要北伐,而是選擇休養生息,那麼蜀國還會滅亡嗎?

    雖說攘外必先安內,但那也要看是什麼情況。在當時那種狀況下,雖說三國鼎立,局勢稍穩,可卻隱藏著很多的危險,三國之間都是虎視眈眈,互相都想打破局面,自己獨霸天下。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就算諸葛亮不主動出擊,想要休養生息,那也要看人家同不同意,畢竟誰也不是傻子,會放任自己的對手增強實力,變的強大,給自己添堵。

    一個國家想要休養生息也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就算是養精蓄銳,也是需要一定的實力的,如果你不強大,即便是攢下了東西,也不一定保得住。畢竟哪怕是像西漢那樣的強盛時期,也有匈奴時不時的騷擾,想要在那富饒的財富中分一杯羹,佔點便宜。三國那種情況就更不用說了,前有曹魏,後有東吳,稍稍富裕一點,人家可能都會眼紅去搶,那豈不是給他人做嫁衣。

    對於當時的蜀國來說,反正都是要打的,與其被動的等著別人來打,不如自己主動出擊,還能掌握一定的主動權。曹魏本來就比蜀國強盛,假如他們主動打過來,一定是準備充分,實力弱小的蜀漢在沒有準備的前提下,是很難有勝算的,說不定被人家吞的渣都不剩。而如果是自己主動出擊的話,狀況就會是另一個樣,雖然不能大獲全勝,至少不會輸得太慘,畢竟是有意打無意,總會佔一點優勢。

    還有就是如果休養生息的話,蜀漢在發展,曹魏同樣也在發展。蜀漢佔地本就小,人口也少,再怎麼發展也是有限制的。而曹魏不同,他們佔據著黃河中下游地區,那裡地廣人多,發展起來只會讓曹魏更加強大,威脅也更大。所以蜀漢時不時的搗亂一下,也是在為自己尋求喘息的時間。只可惜兩者差距實在太大,還沒拖垮人家,先把自己的家底敗得差不多了。打打不過人家,不打也是個死,也真真的是難為了諸葛亮,現在這樣一個兩難的境地。

  • 3 # 一葉知秋166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那麼很可能蜀漢撐不了十年就會被魏國滅掉!這是因為國際形態發生了變化。蜀國能夠保持政權不會吞併應該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曹操!由於曹操在撤離漢中的同時遷走了漢中的居民,還將天水雍涼一帶的人遷走,製造了500裡地的無人區。這本來是曹魏的保衛屏障,結果成了曹魏難以逾越的屏障。

    曹操之所以選擇遷走居民製造無人區主要是因為劉備當時正在巔峰。劉備在迫降劉璋佔領劍閣時候傭兵數量達到14.3萬人。而曹操的糧草只能供給五萬人在漢中作戰。曹操自知不敵,撤走大量人口。

    但是曹操沒想到劉備這麼敗家子,在不到兩年時間裡便被東吳陸遜幹掉了9萬人。這使得蜀漢帝國的兵力捉襟見肘,漢中也只有兩萬守軍。而曹魏在鍾繇時候卻把糧草擴編到能供給18萬人的規模。也就是說,曹魏實力完全可以碾壓蜀漢了,但是卻因為那500裡的無人區,使得曹魏糧草運不過去。

    所以,司馬懿在公元206年的時候便天水屯田並遷入人口,這是為了建立攻蜀的前沿軍事基地。這也是諸葛亮北伐的主因,目的不是攻城奪地,而是破壞曹魏的這些糧倉與軍事基地。假如諸葛亮不動手,那麼一旦讓曹魏抵近到漢中城下,蜀漢被滅國就不遠了。大家對此有何看法?歡迎評論點贊加關注

  • 4 # 襄陽論語

    諸葛亮如果不北伐,蜀國也最終照樣玩完。

    得荊州襄陽就得天下,自從關羽丟了荊州,蜀國就此美美夢化為泡影了。益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應該駐守少量蜀軍守護,北伐從荊州襄陽出發。所以,荊州襄陽的丟失,隆中對就是一張廢紙了。

    那麼丟失荊州襄陽後的蜀國如果不北伐,會不會保住蜀國江山呢?答案同樣是保不住的。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那麼諸葛亮就沒有軍權在手。蜀國軍權會被益州幫派的李嚴多走的,諸葛亮會被邊緣化的。帶兵打仗才能掌握軍權,才能收復軍心,曹操也是這樣得到軍權的,後來的司馬懿也是這樣帶兵打仗才籠絡軍心的。

    所以,即是北伐不成功,諸葛亮也要一次又一次的北伐。不北伐會坐以待斃,北伐會耗費國力財力人力,也是蜀國滅亡的根源所在。

    好戰者必亡,忘戰者必危!

  • 5 # 科學渣渣

    如果諸葛亮不進行北伐,蜀國同樣會滅亡。甚至會滅亡更快。這是為什麼?先來分析一下三國中後期魏國與蜀國差距:綜合國力:魏國國力突飛猛進,甚至吳蜀兩國國力加起來也不及魏國一半。

    人口:蜀華人口還不及魏華人口的五分之一。

    兵力:蜀國能調動的軍隊10萬左右,魏國約80萬左右。

    經濟:曹魏擁佔了天下80%肥沃土地和70%以上富饒城市。然而蜀國卻只有成都一帶過得去,其他都是山咔咔。

    國土:東漢末年的十三個州,魏國獨佔九個多,而蜀國只佔了一個。

    魏、蜀國力如此懸殊,諸葛亮為什麼不讓蜀國不休養生息,等恢復出廠設定後再繼續北伐?原因有以下幾點:

    1、報劉備的知遇之恩,完成劉備生前遺願。平定中原。

    2、劉備本是外來戶,與本地士族不能一心。劉備死後,內部幫派鬥爭激烈。"安內攘外",北伐能轉移注意力。

    3、蜀國國力薄弱,強大速度遠不及魏國。只能"以攻為守"拖住魏國發展強大,以延長蜀國壽命。

    4、蜀華人才凋零,只有擴大地盤才能為蜀漢的強大爭取到機會。

  • 6 # 朵朵佬爺

    以前,農村裡住的木房子,不住人,反而會爛的快,因為沒有人氣了。諸葛亮北伐,實則是為蜀國聚點人氣。任何封建政權,都跳不出歷史週期律,大一統王朝,一般不超過三百年,分裂的小王朝,難過百年。諸葛亮北伐,一統天下,把小王朝升級為大皇朝,延長統治壽命而已。諸葛亮不北伐,蜀國難以聚集人氣。那個地方,人才本來就少,也沒從外面引進人才,第一代開國元勳走了之後,蜀國其實是後繼無人了,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而魏國,第二代出了司馬懿,第三代出了司馬兄弟,鄧艾,鍾會。人才越出越強。從力量對比來看,中原人才相對比較雄厚。不知為什麼,諸葛亮看人,沒有劉備準。諸葛亮看中馬謖,這傢伙不行,紙上談兵,卡嚓了。姜維也不怎麼樣,最後投降的“曲線救國”太小兒科了,怎麼逃過鍾會的慧眼?

  • 7 # 週週說古今

    諸葛亮如果不搞北伐,蜀國能否強勢續命?我想這個問題得話分兩頭說。首先是諸葛亮搞北伐是否就一定讓蜀漢短命,亦既諸葛亮搞北伐的目的是什麼?第二諸葛亮如果不搞北伐,蜀國是否一定能夠長久?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諸葛亮北伐的真實目的是什麼?

    有人說諸葛亮屢次搞北伐是為了鞏固自己地位,目的不是什麼克復中原而是打擊政敵!對於這種說法,我認為有一定道理,但不全對。我們知道,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已名正言順的成為蜀漢一哥,雖然也有李嚴等一干蜀中地方勢力掣肘,但並不足矣影響大局。作為實際上的統治者諸葛亮只有把事情最好 把蜀漢帝國發展壯大才能鞏固自己地位。睿智如孔明,他如果明知北伐會導致蜀漢衰弱的話,他是決然不會去做的,這樣只給政敵以口實。所以,從決策角度講,北伐的初衷只能壯大蜀國而不是相反。從功利角度講,北伐的確也是打擊政敵的手段,因為他客觀上可以有效整合蜀漢內部力量。因為對於一個新生政權來說,內部不和,政出多門肯定是極大的隱患,必須儘早排除。蜀漢是屬於外來的政權了,那麼本地的資源和權力都主要集中在了當地的大族手裡,這件事對於蜀漢的發展就非常不利了,所以我們看他一方面是在維繫著東西兩川士族的平衡,另一方面就是為了把權力集中起來,那麼對外的戰爭就是最好的方式了,這可以把整個國家的資源都給集中到一起,那麼作為統兵的諸葛亮來說就都到了他的手裡了。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北伐,內部不和長此以往的話,很難想象有後主劉禪的近四十年穩定統治。

    所以,諸葛亮七出岐山,看似消耗了國力,實則整合了內部資源,恰恰使蜀國延續了壽命。

    第二個問題,如果不搞北伐,蜀漢政權是否能夠長久?

    有人認為,如果諸葛亮不搞北伐而是專心建設,同時往南發展說不定可以變得很強大。其實這是一種想當然的想法。誠然,歷史上有一種說法叫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講的是蜀地因為地勢險要,歷來都是搞割據的好地方。但是,我們仔細翻看歷史也會發現,儘管蜀地總是很適合割據,但沒有哪一個大一統政權是沒有包含蜀地的。也就是說,蜀地儘管一段時間不易征服,但終歸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最終必然復歸統一。中國歷史上幾大亂世,如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概莫能外!這是民族性決定的,強者如諸葛亮也不可能改變歷史走向。另外,諸葛亮如果銳意發展南方是否可能?我的答案是否!三國時代蜀漢的南方不同於今日,《三國志》寫得很清楚,過瀘水就基本是不毛之地,煙瘴之氣瀰漫,中原人士幾無生存可能。這瀘水就是金沙江,距離成都平原不過四五百公里。所以說南中地區看似廣袤,實則可利用開發的價值不高,絕大多數地區屬於化外之地,要不然諸葛亮也不會把打得的土地返還給孟獲。這樣的土地,要開發也不是不可能,但不知道要花上幾百上千的時間,早就不是一個諸葛孔明能夠考慮的範疇了。由此可見,蜀漢政權在失去荊州之後就失去了問鼎天下的資格,再厲害的人物也回天乏術。這個角度講,劉禪不戰而降、樂不思蜀未嘗不是一種好的選擇!

  • 8 # 卷子閱詩文

    也許滅亡時間向前推移了

    諸葛亮的北伐是出於無奈之舉

    以攻為守

    以小規模戰爭去襲擾魏軍

    消耗魏國實力

    爭取最大限度上儲存蜀國軍隊實力

    延長蜀國國祚

  • 9 # 上善若水36526

    諸葛亮北伐,一直都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現今有很多賢達也專門做過研討,針對蜀漢當時所處的環境,基本上都認為蜀漢是沒有機會成功的。

    其時,蜀漢政權內部有矛盾,諸葛亮之所以連年北伐,是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牢牢的掌握兵權。有兵權在手,才能有效維護蜀漢政權。

    我有疑問,諸葛亮死後,兵權在誰手上?楊儀只是過客,費禕才算真正掌兵權。費禕算是諸葛亮一力提拔起來的人。

    諸葛亮死了,蜀漢仍然好好的,沒有亂套。那麼派系之爭從哪來的?歷史上有哪個政權沒有爭鬥?哪個朝廷沒有爾虞我詐?

    派系爭鬥在任何地方都有!正常得不得了!

    諸葛亮犯不著為“緩解”內部矛盾去北伐,去勞民傷財!

    為報先主知遇之恩、為一統天下中興漢室、為名垂千古,才是諸葛亮數度北伐的真正的原因!

    諸葛亮實在是懷忠義之心,貪千古美名!

    假如諸葛亮不北伐,蜀漢會不會安穩下去?我也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蜀漢能不能長存,與諸葛亮北伐沒有必然的關係。

    我個人觀點,假如諸葛亮在第五次出祁山之後,嘎然止兵。修養生息,專心政務,致力改革,蜀漢會怎樣?

    不再北伐,以諸葛亮理政能力,蜀漢如果靜下心來發展,會是什麼景象?不要說什麼地少人稀,不要說什麼人才匱乏,二戰時期的德日意有多少人口多大地盤?不照樣攪動全世界。

    木牛流馬、火獸、地雷、連弩、搭橋槍、饅頭等,這些現今人們都歎為觀止的發明,說明什麼?

    假以時日,諸葛亮造不出飛機大炮我相信!

    對於《周易》方面的研究,諸葛亮算是個中翹楚。但凡精於《周易》之人,在天文地理、農業、醫學各個方面都是要有很深厚的研究的。諸葛亮如果專心料理政事,蜀漢發展起來的速度會是什麼樣?

    諸葛亮如果不累次北伐,蜀漢能夠有效“結好孫權”,不要說滅亡,“待天下有變”,聯孫吳之力,一統天下不是沒有可能的事。

    魏國是強大,但是政權就很穩固嗎?沒有內患嗎?吳蜀就真的沒有機會嗎?

    歷史沒有假如!“問題”中假如的命題,在下在回答中只表達了個人觀點,與任何史志、賢達之言無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實現員工自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