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曉書童

    《西遊記》作者不一定是吳承恩,極大的可能是一群人編的,後經人統稿的。

    第一個問題:如果《西遊記》的作者不一定是吳承恩,又該會是誰呢?

    大概乾隆年間,有人在明天啟年間的《淮安府志》裡發現了一條:

    吳承恩:《射陽集》四冊£(方框裡這個字原本就丟了)卷、《春秋列傳序》、《西遊記》。

    僅憑這一條的記載,大夥就傳開了,認為《西遊記》是吳承恩所寫。這個梗一直傳到民國,魯迅、胡適等幾位看了看也信了。經他們一講一宣傳,吳承恩是百回本《西遊記》作者的事,就被大眾認可了。

    20世紀20年代,鉛印出版了第一部署名“吳承恩”的《西遊記》。我們如果想找1920年以前出版的署名“吳承恩”的《西遊記》,是不會有的!

    1949年以後出版的《西遊記》,都遵從胡適和魯迅認定的結論,一律被吳承恩刷屏了。真是“書要出名,就靠刷屏”,刷屏多了就成了真理。

    不錯,吳承恩確實寫過一本《西遊記》,但這很可能是本重名的書。

    所以說從古到今,同名的書就不少,憑什麼只靠《淮安府志》記錄了吳承恩寫過《西遊記》,就認為一定是今天的百回本《西遊記》呢?那上面又沒說多少卷多少回,又沒說是本什麼樣的書?

    離吳承恩不遠的明末清初,有個大藏書家黃虞稷,他家的藏書處叫“千頃堂”,裡面的書多到爆。他編了一個目錄,就是《千頃堂書目》。在其書目中,吳承恩的《西遊記》卻被編到“地理類”去了。

    黃虞稷比吳承恩不過晚四十來年,他又是大學問家,一般來說不會犯錯。在《千頃堂書目》裡吳承恩的《西遊記》,與別人的《東遊錄》、《南遊記》、《遊山志》放在一起,這些都是旅遊的“遊記”。尤其是後面還有徐霞客的《徐弘祖遊記》。所以,吳承恩的《西遊記》,很可能就是一本地理遊記。

    第二個問題:《西遊記》是一個人寫的,還是一群人編的?

    這很不好說。

    現在的作品,署名意味著宣佈著作權。但是,中國古代的小說可不是這樣,作者不但不署名,還刻意避免別人知道,比如《金瓶梅》的作者是蘭陵笑笑生,到現在也搞不清楚他真名是什麼。

    主要是古代的小說不是多麼體面的文學,正兒八經的文人,都要考科舉做官的,到了寫小說換錢的地步,是很沒臉面的,所以他們不願署真名。

    世德堂本《西遊記》署名“華陽洞天主人校”。這個意思很含糊,他只是作了一番校對,還是確實是執筆者呢?兩種可能都存在。

    而且《西遊記》裡面有許多痕跡,表達這部大書未必是出自一個人之手。而《西遊記》是一個流傳了很久的故事,今天你加一點,明天我加一點,就這樣改了幾百年。明世德堂本《西遊記》(現存一共四部),只不過是在幾百年的長河中的一個環節,只是碰巧它運氣好,保留下來了。

    舉兩個栗子:

    1、是兩群不同信仰的人所編撰。

    在《西遊記雜劇》裡,孫行者搞不定鐵扇公主,是觀音率領水部諸神把火滅掉,這跟觀音信仰有關。到了百回本《西遊記》陣容更加強大了,托塔天王、哪吒、四大金剛,各路神仙同時上場,才把牛魔王緝拿歸案。也就是說,這個故事從源頭那裡,就沒打算讓主角出力。所以說,西遊故事在唐宋時期,就是宣揚佛教的——那就要設定猴哥要請人。

    還有一種故事,一般是道教人士編進去的,比如:猴哥PK紅孩兒,敗得很慘,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為什麼會這樣?其實這段故事,是經過了全真道背景的作者加工,用來宣講內丹的理論。內丹術特別講究“火候”,如果不慎,很容易危及生命。作者用紅孩兒之火比喻內丹修煉時的“邪火”,象徵修行者的猴哥,就是要表演一個“邪火攻心”給大夥看。

    2、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和取經的孫行者,本就是兩個猴!兩套故事是兩拔人寫的。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凡涉及花果山時期,一律稱猴哥為齊天大聖,凡涉及取經時期一律稱猴哥為孫行者。因為這本是兩套故事,大概在元代的時候才擰巴到一起去的。

    比如在四川、福建、廣東、臺灣等地,喊成精的猴子為“某某大聖”,大聖身上流動的是民間信仰的血液。它和山林、鄉土是息息相關的。

    行者呢?它是中國北方和西域玄奘取經故事裡的。玄奘取經途中有一隻神猴保護,它一般叫“某行者”(猴行者、孫行者。)

    於是,齊天大聖與孫行者合體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孫悟空。百回本《西遊記》前七回,講的是齊天大聖的出身;後面九十多回講的是孫行者的取經故事。這正是兩套故事結合的特徵,孫悟空在取經路上,遇到的各種艱難險阻,往往是佛教和道教人士為了宣揚教義而設定的。

    孫悟空出世: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 千里眼順風耳彙報:見風化一石猴,在那裡拜四方。 進水簾洞:忽見叢雜中跳出一個石猴,應聲高叫道,“我進去!我進去!” 發現了洞天之後:石猿喜不自勝,爭抽身往外便走。(不錯,您沒看錯,是石猿!不是石猴。) 群猴進了洞:石猿端坐上面道……(不錯,也是石猿!) 確立了地位:石猿高登王位,將“石”字兒隱了,遂稱美猴王。

    有人說:為什麼我看的今人印的《西遊記》全是石猴呢?那就說明一定不是根據最早的世德堂本印的,或是聲稱是世德堂本,實際上有所更改。中華書局出版的世德堂《西遊記》,可以去檢視一下。

    世德堂本《西遊戲》是石猿、石猴參半的,稍晚一點的楊閩齋本《西遊記》裡有的“石猿”被改作“石猴”,這正是楊閩齋本想統一成“石猴”的痕跡。

    而早期的《西遊記》統稿的人不肯花時間改乾淨,所以就留下了石猿、石猴並存的局面了!

    總之,全本《西遊記》為了推行佛、道信仰的教義而進行了大量的編撰,裡面有很多的例證,只因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列舉。

    而今天很多人卻把這些編撰的假神當真神來拜,真是可悲可嘆!

    針對此種情形,《羅馬書》講得非常清楚:“上帝的事情,人所能知道的,原顯明在人心裡,因為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因為,他們雖然知道上帝,卻不當作上帝榮耀他,也不感謝他。他們的思念變為虛妄,無知的心就昏暗了。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將不能朽壞之上帝的榮耀變為偶像,彷彿必朽壞的人和飛禽、走獸、昆蟲的樣式。”

  • 2 # 歷史大學堂

    我們之所以聽說過丘處機這個人物,主要還是透過金庸的武俠小說了解的。在《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中,丘處機是作為“全真七子”的形象出現的,是一位武學名家。然而小說畢竟是小說,其中有很多虛構的地方,尤其是丘處機支援南宋的立場與歷史事實有很大的出入。

    其實,丘處機不僅是小說中的人物,還是歷史中真實存在的人物。此前人們一直相信《西遊記》的作者就是丘處機而非吳承恩。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故事還得從頭說起。

    圖1 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西遊記》字數86萬字

    提起丘處機,就不得不提王重陽和全真道。王重陽也是一位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身處兩宋之交,出身於陝西咸陽大魏村。早年的王重陽是信奉儒學的,也曾參加過幾次科考,無奈屢屢名落孫山。之後又勤習武功,雖然考中了,但是職位卻不是非常理想。因此王重陽不得不感慨道:“天遣文武之進兩無成焉”。於是便憤然辭職,慨然入道,隱棲於山林。而後棄家外遊,自稱於甘河鎮遇異人授以內煉真訣,悟道出家。金大定元年(1161),王重陽在南時村挖穴墓,取名“活死人墓”,又號“行菆”,自居其中,潛心修持2年。

    修持結束後,王重陽便開始傳道。由於傳道的物件大多數是自己的鄉里鄉親,王重陽是他們看著長大的,自然沒有任何的神秘性可言,因此傳道屢屢受挫。怎麼辦呢?王重陽決定遠走他鄉,於是東出潼關,一路來到山東。先後收了馬鈺、孫不二、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郝大通、王處一為弟子,於是便建立了全真教。這弟子七人對丘處機的創教及傳播活動起到重要作用,後世稱他們為全真教七真。

    圖2 丘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號長春子

    在這七個弟子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丘處機了。丘處機,字通密,道號長春子,是道教全真道掌教教主以及執掌天下道教的宗教領袖。他是登州棲霞人士(今屬山東),金代著名的全真道掌教真人,同時也是一位思想家、道教領袖、政治家、文學家、養生學家和醫藥學家。有這麼多稱號絕非浪得虛名,我們不一一列舉。單說一件事就足以讓其名留青史。

    2013年上映的電影《止殺令》講述的正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丘處機勸阻成吉思汗“止殺令東歸”的傳奇。丘處機是年已是73歲的高齡,不辭辛勞跋涉35000裡至雪山勸說成吉思汗止殺的壯舉聞名世界,至今還受到西方世界的傳唱。

    說起這件事,我們有必要走近丘處機,看看他的修道生涯究竟是怎麼回事。丘處機自幼失去雙親,可以說是遍嘗人間疾苦,因此心智比較成熟。正是這種獨特的生活經歷,使得他嚮往沒有煩惱的神仙生活。他少年時就棲身於村北的公山,過著“頂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飲松風”的生活。更有傳聞,他為了磨鍊意志,曾一次次將銅錢從石崖上扔進灌木叢,直到找到為止。

    圖3 電影《止殺令》中的丘處機 趙有亮(飾)

    由於向道之心極為篤定,於是在他19歲的時候便在寧海的昆嵛山出家修行。從公元1167年開始學道,1168年正式成為王重陽的弟子。王重陽為其取名處機,字通密,號長春子。我們後來所熟悉的正是他的號,即長春真人。

    後來,王春陽去世,大弟子馬鈺成為掌教。丘處機入磻溪穴居,開始了自己的苦修生涯。先後歷時六年,行攜蓑笠,故而人們稱他為“蓑笠先生”。此後,他又赴饒州龍門山(今寶雞)隱居潛修七年,成為全真龍門派的創始人。這裡不得不提一句,自從元朝之後,全真道的主流就是丘處機所創的龍門派。龍門派甚至在整個道教中處於一枝獨秀的地位。

    在秦地隱居期間,丘處機的生活極為清苦,潛心於養生學和道教經典的研究。研究之餘,還不忘結交當地的文人名士,因此在歷史、文學等方面的建樹也頗高。

    圖4 全真教的碑記

    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三月,丘處機應金世宗詔趕赴燕京,奉旨重塑王重陽、馬丹陽塑像於官庵。此時馬丹陽已經去世,因此由丘處機主持“萬春節”醮事,並向皇帝作“持盈守成”的告誡,自此名聲大振。

    1203年,劉處玄去世。此後,丘處機成為第五任全真教掌教,終於走到全真教歷史的前臺,成為萬眾矚目的物件。由於全真教的信徒日益龐大,在整個北方的影響力也較大。可以說是籠絡住丘處機就能獲得全真教和廣大信徒的支援,因此金朝和南宋打起了丘處機的主意,想要將其招至麾下。1216年,丘處機正在登州,金朝的東平監軍王庭玉帶著金宣宗的詔書請其至金國新都南京,但被丘處機婉拒,而後南宋也派使者前來,同樣也遭到了拒絕。

    為何會如此呢?這就不得不佩服丘處機的政治智慧了。丘處機看到金朝和南宋目前看似輝煌,實則早已是明日黃花。反而是名不見經傳的蒙古看似弱小,實則是日出之陽,前途不可限量。丘處機明白,全真教要想獲得長足發展,最好不要離政治太近。要是實在躲不開,也應當審時度勢,看清時局。

    圖5 成吉思汗西征圖

    此時,丘處機的名聲傳得越來越神。成吉思汗自然也聽說了丘處機。而此時成吉思汗正在攻打花剌子模,時年58歲,由於長期征戰,身體狀況大不如前。於是大臣劉仲祿便趁機向他推薦了丘處機,稱丘處機已經活了300多歲,有長生不老之術。成吉思汗聽了之後,怦然心動,派劉仲祿帶“如朕親行,便宜行事”的金牌,率領20名蒙古士兵前去迎接丘處機。

    劉仲祿經歷了一番波折,經由弟子尹志平的引薦終於見到了丘處機。丘處機看到詔書後,出人意料的是,竟沒有推辭,表示願意前去覲見成吉思汗。這是為什麼呢?自己此時可是72歲的高齡了,何必捨近求遠呢?因為丘處機明白,金國不是蒙古的對手,華北地區遲早是蒙古人的,因此為了全真道的發展是萬不能得罪蒙古軍的。此外還有一層考慮,他早就聽聞了蒙古軍隊的殘暴,經常發生屠城的事情,若此行能夠勸說成吉思汗放下屠刀也是一件莫大的功勞。

    圖6 《長春真人西遊記》作者李志常

    1220年,丘處機跟隨劉仲祿出發,帶著隨行的十八位弟子一路跋涉,歷時三年,行程35000裡終於來到了雪山,見到了成吉思汗。這絕對是歷史性的一刻。成吉思汗對丘處機禮敬有加,先後與之“論道”三次。丘處機力勸他“清心寡慾”、“敬天愛民”、“好生止殺”。此時的成吉思汗年邁體衰,或許思念故國,厭倦了戰爭吧,竟答應了丘處機的請求。於是便傳令三軍,停止戰爭,班師回朝。

    此時,我們再說說《西遊記》,丘處機寫的正是叫《長春真人西遊記》,記錄了他一路西行的故事。當然,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長春真人西遊記》作者署名為李志常。但這也是個有爭議的問題,早在明清時期,人們認為其作者就是丘處機。並且認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就是丘處機所作,直到一本府志上出現“吳承恩作西遊記”的記載,人們才確定下《西遊記》的作者。不管怎麼說,丘處機是和《西遊記》有關的,至少有過《長春真人西遊記》的初稿,而後其弟子李志常在此基礎上系統完成該書,這也就是今天署名為李志常的原因。

    圖7 《西遊記評註》,正文首上題“丘真人西遊記”

    儘管我們所熟知的《西遊記》是吳承恩寫的,故事也的確更精彩些,但我們也不應當忘記丘處機。其一言止殺的濟世之功值得我們銘記。乾隆皇帝的一副對聯可以說是高度概括了丘處機的一生,“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

    文:甪里先生

  • 3 # 天邊的一團雲

    這篇文章從學術的角度非常專業的分析了前因後果以及西遊記中出現的大量的道家龍門派的專業術語。

    另外,感興趣的可以找清朝名道長劉一鳴(劉悟元)寫的《西遊原旨》來看,他從道家龍門派的角度詳細註解了西遊記,言明瞭小說每一篇的真是時候所指,遠非表面看做神怪小說那麼簡單。

  • 4 # 西樂

    《西遊記》作者是吳承恩

    是吳承恩根據民間流傳的故事改編的。

    《西遊記》當中的大部分都是民間流傳的故事,吳承恩改動的地方不是很大,只是將故事文字更優美化。

    咱們舉個例子:

    這個並不是吳承恩設定的

    如果吳承恩貿然改換成別的武器,那樣很有可能有沒有人會買這本書了

    還很有可能會被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安靜的地方推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