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王燁讀書會

    老子道德經第18章原文是這樣說的: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意思是說,老子是體會道的聖人。

    他深知矛盾對立和轉化的一個規律

    矛盾雙方是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牽制,相互依靠的,這樣一個關係。

    只強調一個方面,矛盾必然會向另外的一個方面轉化。

    脫離了大道而強調仁義,就會出現不仁不義,脫離了大道而強調智慧,那麼陰謀詭計呢就會相伴而生。

    人們讚美仁義,苛求智慧,是因為深處大道費馳,社會紛亂,人心貪婪的時代。

    如果社會本身就是至純至樸的,人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仁義智慧還會有誰強調呢?

    所以老子的意思,仁義和智慧其實也可算是一劑良藥,但是有良藥那麼就一定會有假藥的產生。

    所以光有智慧和仁義是不夠的,它治標不治本,最根本的方法還是最後要通向"道!

    所以老子談道,說道,最終的目的還是要解決矛盾,讓人們能夠樹立合乎道德思想的觀念。

    透過自身的實踐,去把握世界本身的規律,用來正確的處理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

    明白自身的鎮我和假我之間的區別。

    從而讓人生走上真正的幸福康莊大道。

    這是本章老子的思想。

  • 2 # 泰和道安

    本章講清靜無為的治世大道被廢棄之後,社會仁義缺失,大偽肆虐,六親不和,邦家昏亂,表達了對清淨自然無為而治的大道之世的無限嚮往,和對春秋戰國禮崩樂壞、戰亂頻仍的滿目亂象的深深遺憾。

    清靜無為 天下自正

    【原文】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①?

    智慧出,安有大偽②?

    邦家昏亂,安有正臣④?

    小國寡民 各安其生

    【註釋】

    ①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因此,清淨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治世大道被廢棄之後,“仁”和“義”都將有所偏私,再也做不到“大仁不仁”這樣的至高境界了。

    本句,楚簡本和帛書本作“大道廢,安有仁義”,河上公本和王弼本作“大道廢,有仁義”,傅奕本作“大道廢,焉有仁義”。“安”與“焉”通,因此楚簡本、帛書本與傅奕本同,但與河上公本、王弼本相反。楚簡本最古,且與帛書本同,與傅奕本近,故從楚簡本。

    “大道”,境界至高的治世之道,即上一章的“太上,下知有之”和“猶兮其貴言。成功遂事,百姓曰‘我自然也’”的清淨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無為而治。“廢”,廢棄,荒廢,這裡指不再被統治者所接收和採納。“安”,通“焉”,疑問詞,怎麼,如何;“有”,存在,出現;“仁”,仁愛,這裡指“大仁不仁”的大仁,仁愛而無所偏私;“義”,正義,公正而無所偏私。

    ② 智慧出,安有大偽:有參透天地和民心、具大智慧的聖王在位,隱藏極深的大偽之人,又怎敢施展偽詐呢?

    本句,楚簡本缺失,帛書本作“智慧出,安有大偽”,河上公本作“智慧出,有大偽”,王弼本作“慧智出,有大偽”,傅奕本作“智慧出,焉有大偽”。顯然,帛書本此句與上句句式相同,且與傅奕本含義接近,因此,楚簡本應同帛書本,故從帛書本。

    “智慧”,指參透天地和民心、具大智慧的聖王;“出”,出現,在位。“安”,通“焉”,怎麼,如何;“有”,存在,出現;“大”指隱藏極深;“偽”,詐偽,偽善;“大偽”,指隱藏極深的大偽之人。

    本句,楚簡本和帛書本作“六親不和,安有孝慈”,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作“六親不和,有孝慈”。後者含義不通,只能理解為“六親不和,孝慈也就顯得十分寶貴了。”楚簡本和帛書本最古,從楚簡本。

    “親”,指親屬、親人;“六親”,指六種至親,即父、母、兄、弟、妻、子;“不和”,不相和睦。“安”,如何,怎麼;“有”,存在,做到;“孝”,孝敬,這裡指“大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慈”,慈愛子女,這裡指“大慈”,“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 邦家昏亂,安有正臣:如果君主和大夫政事不理,邦國和封邑就會陷入昏亂,又如何會出現貞正的大臣和家臣呢?

    本句,楚簡本作“邦家昏亂,安有正臣”,帛書本作“國家昏亂,安有貞臣”,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國家昏亂,有忠臣”,傅奕本作“國家昏亂,有貞臣。”“貞”與“正”通,與“忠”近,故楚簡本與帛書本義同,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義近。考慮到楚簡本與帛書本最古,從楚簡本。

    “邦”,即“國”,“大曰邦,小曰國”;“家”,指大夫的封邑,“大夫之邑曰家”。“昏”,指主政之人政事不理,是“因”;“亂”,指邦國或封邑治理混亂,是“果”。“安”,如何,怎能;“有”,存在,出現;“正”,通“貞”,貞正,忠正;“臣”,(君王的)大臣,(大夫的)家臣。

    悠兮其貴言 多言其速窮

    【譯文】

    清淨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治世大道被廢棄之後,“仁”和“義”都將有所偏私,再也做不到“大仁不仁”這樣的至高境界了。

    有參透天地和民心、具大智慧的聖王在位,隱藏極深的大偽之人,必然深自潛藏,又怎麼會有施展偽詐的機會呢?

    如果連父母兄弟妻子這六大至親都不能和睦相處,又怎能做到“大孝”和“大慈”呢?

    如果君主和大夫政事不理,邦國和封邑就會陷入昏亂,又如何會出現貞正的大臣和家臣呢?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評述】

    “大道廢,安有仁義”,是說清淨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治世大道被廢棄之後,“仁”和“義”都將有所偏私,再也做不到“大仁不仁”這樣的至高境界了。清淨自然、無為而無不為的治世大道,廢棄之後,“仁”和“義”都將有所偏私,再也做不到“大仁不仁”了。境界稍遜一籌的以德治國,如西周和西漢,採用基於宗法制度的分封制,重用家族血親,其次是功臣,這與把選賢任能作為根本遵循的聖王用人之道,已經相去甚遠了。

    “智慧出,安有大偽”:有參透天地和民心、具大智慧的聖王在位,隱藏極深的大偽之人,又怎敢施展偽詐呢?大偽之人,秦有趙高,漢有王莽。大有為之君秦始皇在位時,趙高是一位勤勉忠厚的能臣,而不諳世事的二世胡亥登基之後,趙高才露出了詐偽的本來面目。漢成帝和王鳳當政之時,王莽生活簡樸,熱愛學習,尊師重道,克己復禮,名聲極好,而哀帝、孺子在位之時,王莽有機可乘,便露出了詐偽的本來面目,篡了大位。因此,“大偽“是否出現,與主政之人自身的智慧是直接有關的,真正的聖王出現之時,便可“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六親不和,安有孝慈”,如果連父母兄弟妻子這六大至親都不能和睦相處,又怎能做到“大孝”和“大慈”呢?《史記•五帝本紀》有云,舜“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加上“妻賢”,可謂“六教”。舜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孝子,對父母和兄弟,都是十分包容的,同時選賢任能,布大德於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真正的大孝。因此,古人對於六親是十分重視的。如果一個人連最根本的“六親”都不能和睦相處,斯人的品德,是根本不入流的,又如何能夠做到真正的“孝慈”呢?

    “邦家昏亂,安有正臣”是說,如果君主和大夫政事不理,邦國和封邑就會陷入昏亂,又如何會出現貞正的大臣和家臣呢?國家治理得如何,主要責任在主政者。對於國家,主政者是君主及其大臣;對於城邑,主政者是受封的大夫及其家臣。《尚書•太甲》有云:“一人元良,萬邦以貞”,誠哉斯言。

    漢尚黃老 清靜無為

  • 3 # 郭成3點14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白話】

    大道行於天地之間之時,就沒有仁義存在或顯現的必要了;大道淪陷,則人者仁也、義也,有人需要被仁愛、有正義需要被匡扶;智慧的出現,與虛偽的隨之而來是同步的,也可以說,虛偽狡詐與明智聰慧是相輔相成的;六親不和與父慈子孝,也是同樣,家長裡短是現實,修身齊家是理想,豐富多彩的現實圍繞著理想的堅固骨架,才有人類社會的圓滿和諧和進步發展。國家昏亂,則時勢呼呼忠臣,忠臣良將,必有危難之際得以成全。

    《道德經》的世界,是一個全新的至高無上的時空組合,善惡與美醜上下翻飛,長短與前後相望相聞,天地與人世交相輝映……唯有,道,絕然存於宇宙萬物之中,主導著世界之舞。

  • 4 # 網聞博報

    且看現代流行版本《道德經》第十八章原文:“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段話的大意是,“三皇” 時代的天下治理方式,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以正治國道法自然處無為之事,人們幾乎都感覺不到統治者的存在,也就無所謂仁義道德。從“三皇” 時代到“五帝”時代的社會發展方式轉變,就是廢棄“道為術之本”的“大道”而進入了“常道”。這個“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術為道之用”,就是以德治國用仁義禮智信教化百姓,再就是以法治國用暴力手段震懾百姓,再就是以智治國用權謀騙術愚弄百姓。“大道”被廢棄了,才有了以德治國倡導仁義的需要。於是,善於玩弄智術機巧的聰明人就應運而生了。當人們“以假反假”相互欺騙成為常態化時,虛偽狡詐便會層出不窮了。當父子、兄弟和夫婦之間的家庭糾紛越來越多時,就有了以德治家倡導父慈子孝的需要。最後到了國家陷入內憂外患的混亂狀態時,就更有了以德治國倡導忠信節操的強烈需求。

    以經解經,我們還可以參考閱讀一下《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這段話的大意是,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這是因為有醜陋存在。大家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這是因為有邪惡存在。所以說,有和無相互轉化,難和易相互形成,長和短相互顯現,高和下相互襯托,音與聲相互應和,前和後相互跟隨,這就是相對偶然性中的絕對必然性。因此,得道的聖人,都是能夠道法自然處無為之事,用身體力行推動文明教化,遵循萬物興衰週而復始的自然法則,促進社會生產迴圈而絕不截留為私人所有,因勢利導有所作為而絕不獨斷專行任性冒進,有了成就也絕不貪戀功名獨享其利。正因為不居功自傲追求私人利益,也就不存在什麼失落感。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學習和傳承老子的大道智慧,絕不能斷章取義機械迂腐地咬文嚼字。否則,就會成為孔乙己式的“現代大道主義者”。因此,只有聯絡上下文來理解《老子》的隻言片語,才能夠感悟“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大道真諦。

    如前所述,老子講的“道可道非常道”,是在傳承“三皇”時代以前的“大道”,而不是“五帝”時代以後的“常道”。華人的口頭禪“知道不知道”,就是源於這個《三墳》之“大道”和《五典》之“常道”。所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的“三皇”時代,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而自“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中國就進入了“大道既隱天下為私”的奴隸制小康社會,也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天子分封建藩”的君臣父子等級禮法制度。再從“孔子刪詩書繩春秋”到“漢承秦制”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有漢必有奸”,都是這種“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常道主義”文化傳承,也就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的“名可名非常名”。於是,就形成了私有制社會1%與99%貧富階級分化不均衡發展的惡性迴圈。

    所謂“聖人之治”的“虛其心實其腹”,就是能夠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從而實現“無形之氣”與“有形之象”互相轉化有無相生均衡發展的系統運動良性迴圈。這個精神世界“無形之氣”層面的“為無為則無不治”,就是以正治國道法自然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思想文化建設。如此有無相生的結果,就體現為物質世界“有形之象”層面的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及生態環境均衡發展。反之,如果以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為初心,這樣“為所欲為”就必然導致精神世界“無形之氣”層面的“信不足焉”,進而導致物質世界“有形之象”層面的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失衡。以中國式“道術用”與“時勢位”天人合一有無相生陰陽易變系統運動思維來看,究竟是道法自然法則大公無私抑強扶弱“天之道”,還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這就是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道為術之本”的“道可道非常道”。至於以德治國、以法治國和以智治國,都只是“術為道之用”的“名可名非常名”。如果以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為初心,就必然會道法叢林法則自私自利弱肉強食“獸之道”,最終也就必然會造成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失衡的惡性迴圈。

    驀然回首,“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就是“大道”與“常道”的社會發展道路方向轉變,更是源於社會普遍的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公私之變”。再來看西方世界,自原始共產主義大同社會到奴隸制小康社會的“公私之變”以來,特別是從“民主法治”的古希臘奴隸制商業城邦和斯巴達商業軍國主義時代以來,再經“君權神授”的古羅馬帝國軍事擴張和中世紀基督教“神權專制”的“十字軍東征”宗教戰爭,又經歐洲“文藝復興”和哥倫布船隊殖民征服“新大陸”的奴隸買賣“世界自由貿易”狂飆突進,直至形成今天“美元霸權”金融殖民統治的民主法治“普世價值”和市場經濟全球化國際慣例“剪羊毛”體系,此所謂“西方文明中心論”的古希臘式大國崛起“修昔底德陷阱”天下興亡週期律,就是私有化商業化拜金主義“神權專制”的“紙牌屋遊戲”惡性迴圈。這種“戰爭武器決定資源配置”衍生的“貨幣工具決定資源配置”國際慣例體系,同樣是道法叢林法則自私物慾弱肉強食“獸之道”的“術萬變而道不變”。

    由此可見,自“黃帝戰蚩尤”和“堯舜禹之變”的“夏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人類世界五千年的私有制社會不均衡發展史,就是“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文化不均衡發展史,也是個人主觀意識能動性“心善淵”的信仰危機史。與其說,這是統治者道法叢林法則自私物慾弱肉強食“獸之道”的歷史悲哀。倒不如說,這原本就是奴隸與奴隸主有無相生的“不知常妄作兇”。五千年來人類世界物慾橫流的道德滑坡江河日下,正是源於“無形之氣”層面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的“負能量”產能過剩。不管是中國式“春秋無義戰”的“禮崩樂壞”天下興亡週期律,還是古希臘式大國崛起“修昔底德陷阱”天下興亡週期律,都是根源於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的“負能量”產能過剩危機。如果說,兩千五百年前的人已經聽不懂老子所傳的大道,這是因為就連當年的“百家諸子”也都是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的“負能量”。那麼,兩千五百年後的現代人,依然不能理解人老子所傳的大道,這難道還不是在繼續製造追求個人私利最大化的“負能量”產能過剩危機嗎?

  • 5 # 東方俊俠A

    第18章和第19章都是在講相反相成的道理,比如“國家昏亂有忠臣”,歷史上著名的忠臣文天祥,寫出千年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就出在國家動亂面臨亡亂的時候。其它幾句都是這個意思。

  • 6 # 使用者63025630727

    天道和仁義拜過把子,智巧和虛偽是對孿生兄弟,六親不和方顯孝慈可貴,國家危難才知誰忠誰奸。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向使當時身便死,一生忠偽復誰知。

  • 7 # 馬振廷1

    這個問題很大,大道廢,知大道之意才能解釋此句,大道最大,萬物自由發展,人道呢?人為什麼不自由呢,有仁和義的法規限制,就沒有個人的絕對自由了。大道不約束的自由就象廢了一樣。

    再說一條吧,六親不和有孝慈,有孝就有不孝,有慈就有得不到慈的人,一個有字出現了不公平的矛盾,你想呀,誰孝順父母老人,那老人就會對她好一些,上輩痛愛小輩稱慈。其它不孝的小輩們得不到慈愛,矛盾就出來了,互相嫉妒,六親不和的原因就在此。

  • 8 # 身安茅屋靜

    這一篇是老子以辯證的觀點闡釋了當時的社會現象:大道廢,有仁義。不是說要廢掉大道以後才能顯現出仁義,而是告知世人,當社會全面提倡仁義道德的時候,說明整個社會已經遠離大道了。老子認為,當大道盛行的時候,仁義道德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需要提醒,更不需要強加。凡是強制的,都不是自然的,都是違道的。所以,老子以同樣的觀點指出:“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

  • 9 # 古之善

    第十八章 大道廢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注 釋

    1、 大道廢,有仁義:河上公本、王弼本同。傅奕本、帛書本近同;簡本作“故大道廢,安有仁義”。

    2、 智慧出,有大偽:河上公本、王弼本同。傅奕本、帛書本近同;簡本無詞句。

    3、 國家昏亂,有忠臣:帛書本作“邦家昏亂,案有貞臣”;簡本“有忠臣”作“有正臣”。

    4、 大道廢,有仁義:是指人還沒有真正揭示客觀的、絕對性的“道之德”,人也就不會遵從“道之德”;那麼人只會在人世間中遵從相對性的倫理之仁義。

    5、 智慧出,有大偽:是指人類還沒有認識、實踐客觀的道德理性時,人主觀思想的智慧就會產生詐偽。

    6、 六親不和,有孝慈:是指家庭不和,才顯出孝慈。

    7、 國家昏亂,有忠臣:是指國家昏亂,才產生忠臣。

    語 譯

    人道中,當人還沒有真正揭示大道中客觀存在萬物的行為原則之道德,人也就不會遵從“道之德”,那麼,人只會習性地在人世間中遵從相對性的倫理之仁義。人還沒有認識、實踐客觀的道德理性(自然客觀行為規律)時,人主觀思想的智慧就會產生詐偽。

    所以說,人在相對性的倫理道德的社會中,家庭不和,才顯出孝慈;國家昏亂,才產生忠臣。

    進而論之

    “大道廢,有仁義”,是指人類自身不知“道之德”是客觀存在,以及實踐“道之德”的實際意義,那麼人類只會在實踐中遵從相對習性的倫理之“仁義”、“孝慈”,或人內在的“自然德性”(仁性)實踐的是外在的“倫理道德”,這反映的是人性的本善。正因為,人性的本善,人的初生及撫育自然地遵從相對習性的倫理道德,因此人的繁衍才能延續,否則人就不能繁衍存在。

    相對性的“倫理道德”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不同的族群習俗、宗教或國家的意識形態中,其倫理道德範疇就有所不同。絕對性的“道之德”就是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是人類倫理道德追逐的道德普遍原則,也是人類倫理道德之上的道德行為準則。人類的最高善,就是相對性的人類倫理道德隨著歷史及文明的發展,逐漸認識、實踐絕對性的“道之德”之行。

    針對人而言,古哲人稱謂的“仁”有內、外之分的語意。那麼,人外在的“仁”就是相對性的倫理之“仁”;人內在的“仁”就是人的自然德性之德。所以,古哲人老子、孔子都認為,人的自然德性或仁性,修養了“道之德”,並遵從“道之德”之行,就成為有“道德德性”的人,那麼,他外在的行為就是一個仁者、誠者、聖人,或老子稱謂的“善仁”。即,老子、孔子對人內、外的“仁義”的認識,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針對萬物而言,孔子所稱謂的“性”(天命之謂性)是指宇宙的生命機制中,萬物內在的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共同存在,而“性”中之“仁”是專指萬物內在的精神世界,或萬物的自然德性之德。

    《老子》第十八章中的“仁義”,是針對人世間相對性倫理的“仁與義”,即人之間相對的行為德性與德行。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10 # 布衣閒人10

    《道德經》第十八章怎麼理解?

    先看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大意):

    道被廢除了,就會顯示出仁義;聰明智慧出現了,也就有了虛偽狡詐;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睦,孝慈也就分明瞭;國家混亂,忠臣就會挺身而出。

    簡單解讀:

    老子認為,“道”是順應自然的“大道”。所謂“仁義”、“智慧”、“孝慈”、“忠臣”的出現,是“大道”被廢除的結果。如果“大道”不廢,仁義就會被掩蓋,就用不著以仁義為名實施統治。如果“大道”不廢,人的才智就不會變得虛偽、狡詐。如果“大道”不廢,六親自然和睦,用不著去分辯孝慈。如果“大道”不廢,國家就不會出現混亂,也就無所謂忠臣不忠臣。在“大道”被廢除的情況下,仁義、智慧、孝慈、忠臣等並不是道德高尚,社會風氣良好的標誌,而是對“道”的背離和否定。大肆提倡仁義、智慧、孝慈、忠臣,正是社會失“道”失“德”的表現。所以老子竭力提倡清靜無為、順應自然,遵從“道”的要求,無為而治。

  • 11 # 劉屹83826861

    對老子第十八章、所指的、天下大亂之時廢棄道德、……的闡述。天下大亂是最可怕的、世上出現了被虛榮心、功利心所驅使的人、會誘出無止境的競爭心。世界陷入混亂的原因、多源於此。世上出現忠臣、也是混亂政局產生的結果。必須指出的是、老子在廢棄道德這章中所論述、是從整個國家命運前途在面臨生死存亡的緊要時刻、必須得按照史法堅持原則。對有害國家利益破壞國家穩定的罪惡刁民、及其組織不能講道德、反之是姑息養奸不忠不孝。今天我們如何讀懂認識老子、《道德經》全章所涵蓋的重要意義、則更需要正確的人生觀、更要站在國家和人民的高度出發、以一種公心而不是唯我、咬詞奪句惑亂人心這種偏激的角度上。道德只能對遵紀守法有良心愛國的民眾實施!反之則不能講道德、否則天下大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國燕委迴應“燕窩營養不如雞蛋”質疑?1克幹燕窩的營養價值,真的相當於40個雞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