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iower
-
2 # 劇大咖
最近,由黃磊、海清主演的電視劇《小歡喜》火了。
這部豆瓣評分8.1的熱播劇真實地講述了幾個家庭備戰高考的故事。
代入感超強,亦莊亦諧的就說透了不少人生道理。
尤其是劇中每個父母的表現,讓我們看到,父母們都在以愛為名,做著或對或錯,或過分或出格的事情。
既現實又真實,劇中的父母和孩子,也是現實生活中,父母和孩子的縮影。
劇中,喬英子和媽媽宋倩就是其中之一。
喬英子的爸爸媽媽離婚了,她從小就跟著媽媽生活。在宋倩眼裡,孩子比她的命還重要,她把所有的愛和希望都寄託在女兒英子的身上。
高三了,為了英子的學習,宋倩把女兒臥室連著客廳的牆壁打通,換成隔音玻璃,360度可以觀察到女兒的任何動態。
在宋倩的“打擊式教育”理念中,女兒考第二都是丟人的。
在生活上,也是一日三餐換著花樣做,天還沒亮就起床給女兒燉燕窩。
她是真的愛女兒,但是她卻從來都沒有考慮過女兒的真實感受,這樣的愛和壓力常常讓女兒感到壓迫、窒息,想要逃離。
在高三誓師大會上,放氣球許願的時候,英子想要去中國國家航天局,但宋倩執意讓女兒寫下:考700分,上清華北大。
英子當時就不耐煩,說道:這是你的願望,不是我的。
最近的劇集中,兩個人積壓已久的矛盾終於爆發了。英子痛訴媽媽的愛讓她壓力很大。
宋倩崩潰地喊到,我這麼多年容易嗎,我難道壓力就不大嗎?影后陶虹將這種單親媽媽對子女的期許和失望表現的淋漓盡致。
明明對孩子付出最多的是她,為什麼痛苦最多的也是她?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作“非愛行為”,指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非愛性掠奪。
宋倩就是如此,很多時候她的付出屬於“自我感動”式,以愛之名的控制下,讓母女二人的關係如履薄冰。
而另一位虎媽童文潔,雖然沒有宋倩那般高壓逼迫,但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兒子的高三,她也是手忙腳亂,比誰都緊張。
為了縮短孩子上下學的路程,留出更多的時間學習,她決定舉家搬到學校旁邊的高價“學區房”。
但兒子卻“吃雞”的時候精神頭十足,一讓他學習就犯困、分心,考試成績起起落落落落落,差點兒就被學校強制留級。
看看童文潔這些讓人魂飛魄散的臺詞:
“人家二十分鐘做套卷子,他二十分鐘給自己做個美甲!”
“學習學習不行,打架打架門清!”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
不管是宋倩還是童文潔,為了高考,每個家長都沉浸在自以為是的成功教育裡,為了讓孩子滿足自己的期待,不惜一切。
但對於揹負家長願望的孩子來說,顯然這一切都太過於沉甸甸。
其實不僅是劇中的幾個家庭,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面臨著同樣的孩子教育的問題。
作為父母,你必須明白:
第一,孩子不是你的“藝術品”,父母要學會放手。
中國父母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唯我獨尊。在孩子小的時候,遇到問題如何解決,大多數都是請父母決斷;但孩子漸漸長大, 總要有自己做決定的一天。
父母過度的關心與控制,只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身份認同。親密也留有空隙,才是健康的家庭關係該有的樣子。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成長過程中所嘗試做的事情,就應該讓他們去做,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環境,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真正的教育,是懂得撒開手,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第二,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父母是什麼樣的人”遠比“父母為孩子做什麼”更重要。
之前看過一個結論,為什麼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如此深沉?是因為孩子生下來就是對我們的一種認可。
首先相貌上跟我們十分接近,這是一種基因認可。緊接著,你會發現,不管是性情還是其他方面,孩子也跟我們十分相像。
所以,想擁有什麼樣的孩子,你就是做一個什麼樣的父母就好了。
美國作家 Scott Peck 曾說,“孩子會情不自禁地模仿父母,複製父母的處世方式,將它視為人生的標準和榜樣。”
很多時候,教育的難題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父母身上。
世界上不僅需要懂事的孩子,還要有自我教育的父母。
第三,孩子一旦長大,父母一定要學會狠心將孩子“推出去”。
詩人於戈說:“你什麼都可以給孩子,唯獨對生活的經歷,喜怒哀樂、成功挫折,你無法給孩子。他經歷不到這些,他就沒有對生活的獲得感。”
孩子成長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先要學會,讓孩子自我成長。
第四:家庭教育是一場馬拉松,不必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但是你得保證自己一直在循序漸進地成長中。
很多家長應該都為孩子的教育頭疼過,平時不談教育,母慈子孝,一談教育,雞飛狗跳。如果趕上叛逆期的孩子,那真是要火星撞地球了。
但作為家長必須知道,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時三刻就能完成的,需要我們循序漸進地去引導。
沒有生來100分的孩子和家長,他們都是在以愛為基礎的教育下不斷學習和成長。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也要不斷進行自我修行。
一個真正好的家庭關係,並非是重複彼此的人生,而是互相陪伴著一起成長,遇見更好的自己和他們。
-
3 # 藝樂視界
如果說,這個夏天《哪吒之魔童降世》是大螢幕上最大的贏家,李靖夫婦無私的愛與包容成為哪吒“逆風翻盤”的資本,那小螢幕上的大贏家,必定是表面詼諧輕鬆,實際上用幽默的方式濃縮了萬千家庭的辛酸與悲喜的《小歡喜》。
劇中喬家、方家、季家三組家庭,分別代表的是 “離異家庭”對子女的教育、“虎媽貓爸”式的教育,以及“留守”式教育,戳中了當下絕大多數家庭的教育現狀,給觀眾帶來諸多慰藉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教育上的啟示……
孩子不是家長實現夢想的工具
不要讓“全指望你”壓垮孩子
整部劇,宋倩說了最多的“媽媽愛你”,卻擁有著最讓人窒息的母女感情。
離異的金牌教師宋倩,因為離異獨自帶孩子的她,已經把孩子視為她的唯一。
放棄學校正職,只為多出時間陪孩子讀書,創造更好物質條件讓孩子安心讀書。看似無私的付出,在英子和觀眾的眼裡卻是密不透風的掌控和壓抑。
“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不可以沒有達到我的期望!”、“英子,我只有你了,你不可以離開我。”不是不能體會宋倩的用心良苦,只是這樣的愛太過沉重。打著愛的名義,控制著你的人生。
英子沒有達到宋倩的理想成績,宋倩不僅取消了女兒一切課外活動,甚至打碎了英子最愛的樂高玩具,並幾乎接管和女兒有關的所有事,就連女兒要去航天局的夢想,她都得插一手,非要把孩子的夢想改成:考到700分。
可宋倩的全情付出,非但沒有效果,反而讓女兒更加委屈。
反觀英子,明明不愛吃蒜蓉卻假裝愛吃,只是因為不願辜負媽媽的好意和難得融洽的時光,因為看到媽媽高興,她心裡也快樂。
有時發現,做孩子挺可悲的,一邊厭惡著父母設計的人生,一邊又怕走錯路辜負了父母的期望。英子心裡明明裝著媽媽,可她還是對媽媽說“我就是討厭你,喜歡小夢阿姨”、“我想逃離你”。
在一次和媽媽的爭吵中,就出現了這一幕:女兒在媽媽的360度無死角的管控下爆發,母親認為自己這樣的付出只換來孩子的不理解而悲痛欲絕。
孩子是有主觀意識的個體,不是父母人生裡的附屬品。相互的不理解而產生的無效溝通,只會加劇家庭矛盾。
倫敦大學有項研究發現:父母的控制行為和孩子以後生活中的心理問題之間存在關聯,家長控制慾過強,對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負面影響,與痛失至親產生的負面影響程度接近。
對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說,最痛苦的不是父母分開,而是家庭破裂之後,愛也變得畸形。
所以,多少父母還得記得,愛不是指揮,而是指引?
父母有多相愛
孩子就有多少安全感
方一凡的原生家庭是每個孩子最嚮往的,有足夠的愛,足夠的溫暖,自然就有足夠的底氣和安全感。
父親方圓,看上去好像油嘴滑舌,只會哄老婆,乍一看起來還挺不靠譜。
但他總能快速調解開家人之間的不快和矛盾,還會在失業之後,主動扛起家裡所有的家務活,做個“煮夫”,照顧好媳婦和孩子。
童文潔也愛方圓。方圓工作失業,她沒有強逼著方圓去找工作,她尊重他的選擇,只是心疼他會不會心裡難受。
方圓父母被傳銷機構詐騙了,欠了80多萬,童文潔主動提出把曾經的房子賣了,她說:“之前買房是為了孩子,現在賣房是為了父母,值得。”
有人說,爸爸愛媽媽,媽媽也愛爸爸,便是對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也許他們的家庭條件普通,既不像喬英子的家庭不用為錢發愁,也不像季楊楊的家庭不用為人脈資源發愁,可只有方一凡從小到大得到的愛是最充足的。
但這樣家庭養出來的孩子天資有限,努力起來也時不時打小差,但他開朗又樂觀,總能對生活抱有積極的熱情。
他未必光芒萬丈,但始終溫暖有光。
每個“壞孩子”的背後
都有一段缺席的家庭溫暖
季楊楊在大家眼中,是一個缺點非常多的“壞孩子”,他打架、飆車、和保安吵架,成績還非常差。在校園中堂而皇之的開著法拉利,展現出自己的優越感。
但他真的是一個壞孩子嗎?其實不然,我們從他的成長環境中可以找出端倪,父母因為工作頻繁調動,對他的童年陪伴幾乎為零,從小和外公外婆一起長大。
“你們一天到晚不回家,高三想起了管我了”這句既是質問,也是季楊楊對父母的關愛的渴望,父母多年的陪伴缺失讓季楊楊和父母之間充滿了陌生和不瞭解。
所以,缺席的父愛和母愛,必然會導致孩子的叛逆。在父母面前渾身是刺,摸不得碰不得。
季父試圖努力走進兒子的內心,在培養親情和修復親子關係的過程中做出了很多努力,並用很多細膩的小手腕來幫助父子解決溝通難題。
從小渴望父母關懷的季楊楊,只好一面假裝自己不需要關心,一面又暗暗等著盼著父母來了解、在意自己。
在孩子成長中缺席,必然造成親子間溝通困難,但季楊楊是幸福的,雖然缺失父母的陪伴,但父親能夠為了跟他更好的交流去了解他的愛好並融入,用真心拉近父子之間多年遺失的陪伴。
《奇葩說》的顏如晶曾說:“孩子的人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1集到第20集,他會慢慢改變。電視劇你不看,我們可以補,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去的,1到20歲你不看了之後,你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教育的基本,還是塑造“人格”。
《小歡喜》說到底不是社會調查,為了戲劇衝突和故事性會淡化一些太過生硬的瞬間,讓故事得以繼續,但沒有剪輯的生活會讓我們暴露在所有問題下。面對孩子的教育,正如黃磊在接受採訪時說:“對於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要因材施教;二是要注重對孩子最基礎的培養,如誠實、禮貌、善良、守文明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將來如何接受教育。”
孩子的人生就像開車。父母會為他設立邊界——不能超速、不能闖紅綠燈、必須系安全帶等。但一個最討厭的副駕是什麼?是過程中喋喋不休指手畫腳。畢竟開車的不是你,選擇走哪條路,必須由孩子來判斷。
如果他諮詢你,你可以為他提供建議;但如果你一直提供自覺正確的指導,孩子恰恰最容易出現車禍——一邊開車,一邊還得應付你。甚至,有的孩子乾脆就把車停在路邊,說:行了,你來開吧。
所以,別用愛去綁架孩子,請放下那句“我都是為了你!”這個世上,沒有誰該為另一個人的一生去犧牲自己,父母、子女都是如此。
回覆列表
其實像這種虎媽式教育真的得看孩子的具體情況
第一,我覺得在小歡喜中宋老師一開始這種虎媽式的教育方式真的不適合英子,在一開始的幾集中有一幕是宋老師在熬中藥給自己喝,她熬中藥是覺得自己壓力太大了,而英子看到回到房間之後也表示了她自己壓力也很大,而這壓力都是因為高三,又或者都是因為宋老師高壓式的教育方式。
第二,劇中英子是一個大學霸,在磊兒來之前她一直都是年級第一,可後來期中考試她掉到了年級二十多名,雖說這跟她的家庭因素有很大的關係,可是從劇中我們可以知道英子在期中考試之前總是翹第一節課,她翹課就是去爸爸家玩樂高去了,這對於她的成績肯定是會有影響的。一個孩子產生翹課這種想法就說明她對自己現在的學習生活是不滿意的,英子之所以翹課去爸爸家玩樂高就是因為媽媽給她的壓力實在是太大壓得她喘不過氣來,所以她把爸爸那裡當成瞭解壓的港灣。
第三,英子每天回家之後除了完成學校的作業還要完成媽媽給佈置的卷子,而且宋老師還特意給她的房間裝了隔音板,還在窗戶那弄了一個簾子,而這個簾子宋老師在外面可以隨時開啟,也就是說只要是宋老師想知道英子在房間裡幹什麼只要她一拉簾就全都知道了,而顯然英子對於這些都是不滿意的,所以宋老師這種虎媽式的教育方式真的不適合英子。
第四,看過小歡喜的朋友們都知道劇中英子跳海是非常催淚的一幕,她自己一個人誰也沒告訴就跑去了深圳,因為她想參加南大的冬令營可媽媽不讓她去導致她最後沒能報名成功,所以她想要再去試一下,而她之所以那麼想去南大除了她本身對天文感興趣之外就是為了逃離她的媽媽,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出宋倩這種虎媽式的教育方式已經逼的英子想要逃離了,所以真的不適合英子。
最後,英子失眠,抑鬱症跟她媽媽的這種教育方式都是有很大的關係的,所以劇中這種虎媽式教育方式是不適合英子的,但也可能有的孩子適合這種教育方式,反正家長怎樣教育孩子還是得看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