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山竹林

    謝網友您好老師邀,這樣吧,我們隨便聊,當聊天,不要觀,被你一觀頭都觀大了。柔弱在老子的書裡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天下柔弱莫過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世間的萬物,依本性而自然生長髮育衰老死亡,本是自然規律,符合大道法則,所以,柔弱代表著無限生機,一粒種子也柔弱,但能長成參天大樹,甚至能長成至大片森林,在古名篇《枯樹賦》裡形容枯樹時是"生機盡矣",生機已盡,樹成枯樹了。修行也是這個道理,重點也是"生機"二字,專氣致柔,能如嬰兒般天真無邪,生機蓬勃,這是修煉之目的,什麼煉丹神通之類,也不知是真是假,不是一般人所能行的。胡言亂語,只是博君一笑耳。

  • 2 # 夕魄騰輝

    首先談談“柔”與“弱”,這是兩個概念。“柔”字上邊一個“矛”下邊一個“木”,本意是指帶鋒的木槍。而這個木槍所用的材料是彈性極好的木材,“柔者木曲直也”。大家都知道凡事彈性極好的東西都蘊含強大的勢能。這種勢能如何才能發揮作用呢?以柔為體,以弱為用。“弱”就是柔曲的樣子。射箭必先彎弓,出拳必先曲臂,柔代表著強大的潛能,但必示之以弱才能發生作用。太多人對柔弱的理解有問題,遇事退縮忍讓,畏首畏尾。老子說“夫唯不爭”不是不讓你爭,而是要做到“天下莫能與之爭”。怎麼做?非以形勝,而以勢勝。就像未出鞘的劍,待噬人之虎,將決堤之河,大勢之下誰人能當?這個“弱”就是告訴大家要懂得用勢、借勢。“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以勢勝。站在那沒人敢動你,沒人敢去爭,那就是“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柔弱”是天下最強大的力量。

    下面再看《道德經》裡的一段話:“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所謂“反”就是一種推動宇宙執行的原動力,“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與之。”這句話說得很清楚,天道蘊含著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有趨於平衡的一種趨勢,到了極處必將返回。其實就是一種蘊含的“勢”,外在表現就像張弓,拉開了就會彈回去。“弱”就是柔曲的樣子,模擬張弓的狀態。所以才有“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一說。至於“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又是另一番說辭,在這兒就不多說了。

    歸結於個人修養上我想再多說幾句。對於柔弱的理解不能想當然,弓是彎的,射出去的箭可是直的。其用也曲,其行也直,如目視靶心,箭箭中的,來不得半點而虛的。每一件事的成功要具備許多條件,就連要看清楚一樣東西也要藉助的眼睛,還要有光線不能有遮擋等等條件,都需要你去假借才能達到目的,這個準備過程就是“弱”,要拉弓了。弓拉滿了,條件具備了,可你的目標不能彎曲啊,彎曲就射不中了。瞄準了叫得勢,瞄不準叫失勢,不會成功的,為什麼?違背了道的大勢。這個勢是直的啊,沒到達之前是指著一個方向的。所謂“直心是道場”,這樣你才看得清,才懂得如何借勢。如果把手段當目的,奸詐巧偽,胡作非為,這樣是不會有好結果的。

    當然在《道德經》中柔與弱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思有所不同,有些地方就是指柔軟弱小的意思,我只是就特別需要指出的地方談了談自己的看法。總而言之,柔弱代表了強大的潛能與生機,柔的特性接近於道的本能,我可沒說就是啊,只是這種特性近似,可以由此體會。弱代表了道的執行方式。“曲成萬物而不遺”,凡事沒有直達的,要繞圈子準備條件。提倡柔弱就是要人效法天地最終契合於道。

  • 3 # 求魚哲說

    老子的思想基礎就是處低和無為。道作用於萬物的特點就是柔弱。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水在老子眼裡優點很多,力量強大。

    長江黃河由西向東,奔流入海。中間有多少高山阻隔,有多少溝壑歧途。最終都不能擋住它們東流入海的步伐。水是柔弱。但是他們匯聚在一起,團結,凝聚,滴水石穿,永不放棄,達到自己最終的目的。

    社會交往中,人與人要相互尊重。適當的放低自己的姿態,謙虛有禮,更容易獲得對方的好感。當咱們跟別人敬酒的時候,杯子總是比別人稍稍低點,以示尊重。

    一個人在天地之間是多麼的微不足道。蘇軾說: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微末之人,面對蒼茫大地,浩瀚宇宙,如若沒有敬畏之心,何以生存!

    人身雖小,人心無限。人類祖先就是以柔弱之態,謙卑之心,勤勞,勇敢,智慧地締結著我們光輝燦爛的文明。直到今天洶洶傳承之火不息。

  • 4 # 本然堂講席

    樓主好!《道德經》裡的“柔弱”是多義詞,用處不同,所指就不同,且老子還用很多其他詞彙,表達相同意思。簡析如下,供參考。

    【1,“柔弱”的隱義】

    有三個:(1)指與“剛強”相對的反義,是矛盾的一極,是靜止的極點。(2)指萬物從“缺態”趨向“中態”的變化趨勢,是運動的過程。(3)指“道”制衡萬物的機制,此時的“柔弱”=孕育,是“德”的代名詞。

    【2,“柔弱”思想的道性】

    此經說,萬物之態以“道”所在的中點為分野,不是“不及”,就是“過之”。“道”補不及者趨向“中”,制過之者也趨向“中”。可見,不及=柔弱,過之=剛強,“道”雖同時制衡兩者的力量也相同,但區別是,“道”順勢推“柔弱”趨向中態的圓滿,逆勢拉“剛強”趨向中態的圓滿。也因此,講“柔弱勝剛強”的意思時,是在強調“柔弱趨向近道而圓滿,剛強趨向離道而不圓滿”,並不是說“柔弱比剛強好”,為何?萬物都是同一個“道”的化身,“道”反過來也不區別和選擇萬物。離開“道性”談柔弱,是無意義的。

    【3,“柔弱”思想的自然性】

    萬物誕生時都處在“柔弱”中,生育、成長、繁衍、蓄勢等狀態都屬於“柔弱”的範圍,這種“逐漸變的不弱”的趨勢是道性暗中推動的。因“柔弱”意味著“道助”,未來可期,故象徵著生機、吉祥和希望。

    【4,“柔弱”思想的哲學性】

    當把“柔弱”做極點理解時,與“剛強”共同構成矛盾性,都具有運動性和變化性,區別是“柔弱趨強,剛強趨弱”,互反而變。此時,柔弱與剛強是平等的,沒有彼此的超越性和優越性。

    【5,“柔弱”思想的社會性】

    人也總在“強弱”的不平衡態中,居“柔弱”能順道,則強;居“剛強”而逆道,則弱。人的“強弱”時刻處在相互轉化中,命運隨人對道性的證悟程度,而起伏消長。故人弱守道,易勝;人強失道,易敗。同理,人弱卻能知“道”,則強;人強卻不知“道”,則弱。人生時刻都在強弱演變中,弱的不一定弱,強的不一定強。

    【6,“柔弱”思想的人文性】

    把“柔弱趨中”的積極性法則作為修身、齊家、治國、理政之法,實質是主動妙用“道”的無上力量,善而為之。故明道者在弱而不自卑,證道者在強而不自矜;處弱者後繼有福,處強者反省避禍。同理,遇弱厚積,遇強善藏;常知自己“不足”而謙,常覺自己“有過”而責,最終人長壽,事常順,命常吉,運常通。人事的規律如此,家事、國事也如此。

    【7,“柔弱”含義的用法】

    在《道德經》裡,對“柔弱”思想有五種用法:(1)指現實性的反面。當世人都追求“剛強”時,老子就多講“柔弱”,教育人趨向“道”的中態。(2)指益人、益世的德性。當“柔弱”能普惠萬物時,老子就多講“柔弱”,貶低“剛強”。(3)指道性。當“柔弱”能啟發人證悟“道”時,老子多把“柔弱”當名詞,即等同於“道”使用。(4)指智慧性。當人已證“道”了,老子就多稱讚“柔弱”的大用。(5)指覺悟性。當人不能證“道”,老子就多把“柔弱”藏在比喻物裡宣說其義,啟發人覺“道”。

    由於篇幅關係,上述觀點不對照《道德經》逐個舉例,感興趣的朋友多讀經文自知。

  • 5 # 使用者63025630727

    我們要從整體上把握老子寫《道德經》的用意,老子除了在政治上要求統治者實行聖人之治外,還在個人修為方面也給了我們啟示,那就是修真求道。

    老子給我們展示了事物的兩面性,對於我們眼前所看到的一切都只是事物的一個方面,我們如果不瞭解全貌那就容易犯錯誤,同時老子也窺見到了天之道,所謂物壯則老,物極必反,生老病死,這是客觀規律,人作為自然中的一員自然也逃脫不了。但是人類作為一個有思想的種類就總想長生不老,特別是那些帝王。我們人類在追求長生不老的過程中也積累了不少的經驗,但是這些經驗在自然規律面前那自然也是特別可笑的。老子正是因為看到了我們肉身不能長存,就轉而向內心尋求,去尋求精神上的長生不老。

    但是我們在追求肉身的長生不老過程中也發現了那些心態好的豁達之人往往能活得長久,也就是那種保持童真的人,而童真就代表著生機,就象柔弱一樣,柔的本意就是草木新生,莖葉幼嫩的樣子。詩經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曹植美女篇:“柔條紛冉冉,葉落何翩翩”,無不展現出柔弱的可愛以及生機盎然的樣子。但是一旦事物發展到了頂峰就會轉向衰敗、滅亡。

    所以老子其實是借喻自然,不管你是想精神上的或肉身上的長生不老,專氣致柔回覆到嬰兒狀態都是我們的不二之選,嬰兒是最接近天道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天地精神長存

  • 6 # 徐敏豪大詩人

    上聯,天地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

    下聯,人類社會五行經政文軍民

    橫批,1.柔弱鳥瞰,李耳在道德經中,第3章第一次出現弱志強骨,為其愚民論,第10章第二次出現專氣致柔,為其赤子論,第36章第三次出現欲弱先強,第四次出現柔弱勝強強,為其唯物辯證對立統一論,第40章第五次出現弱道之用,為其反動弱用論,第43章第六次出現至柔至堅,為其天下論,第52章第七次出現守弱曰強,為其常妄論,第55章第八次出現骨柔筋弱而握固,為其赤子論,第76章第九次出現柔弱者生,第十次出現柔弱處上,為其剛柔強弱論,第78章第十一次出現天下莫柔弱於水,第十二次出現弱勝強柔勝剛,結論1.李耳在道德經第3,10,36,40,43,52,55,76,78等9章中,12次提到柔弱二字,皆旨歸其大道至簡道法自然民本無為總綱,但因其生存於公元前571至公元前471年,時代背景為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東周春秋奴隸戰爭社會時期,有其歷史時代科技侷限,仍瑕不掩瑜,至今仍為世界人類哲學頂峰,無人可比,無可撼動,無可動搖,十分難能可貴。2.何者為瑜,瑜為美玉,哲學為世界觀,包括宇宙觀天地觀自然觀社會觀人生觀人文觀價值觀方法論,世界觀指向時空論,宇宙觀指向天體論,天地觀旨歸自然觀,社會觀旨歸人類觀,特指作為高階動物的人類社會,而非植物與低階動物構成的自然生物世界,人文觀即人類文化文明觀的簡稱,屬社會觀的分支,李耳道德經,崇尚伏羲演易天人合一順天應人順昌逆亡,炎黃內經天下為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堯舜禪讓聖賢治理舉賢任能野無遺賢,提出大道至簡道法自然民本無為,為民主共和雛形與奠基,伏羲演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為中國與世界人類史文明共同鼻祖。結論2.李耳在道德經中的上述柔弱論,即是在向伏羲演易炎黃內經堯舜禪讓致敬,傳承薪火,唯物辯證對立統一,赤子童心,為天地古今蒼生歷史時代民眾聽風發聲代言代行,皆為其瑜,3.何者為瑕,瑕為瑕疵,李耳的愚民論,帶有奴隸戰爭社會制度的遺蹟與遺毒,不可不知。李耳的柔弱勝剛強論,不符合天道,一陰一陽謂之道,天為陽,地為陰,所有一切地球生命萬物包括人類皆為半陰半陽,天行健自強不息,地勢坤厚德載物,天母地子,天道母生地德子生人倫孫,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國與世界,自然與人類史皆表明,剛強勝柔弱,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與李耳的錯誤結論,正好相反。天道不可違逆,歷史不能假設,今天可以抉擇,未來可以開創,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必須正本清源,李耳的水德論,存在歷史時代科技重大缺陷,不可不知。李耳只看到水處下不爭,隨遇方圓,毫無原則,隨波逐流,同流合汙,僅看到雨水露水雪水江河湖海,看不到水在作為清道夫盪滌天地萬物後,並非一味沉溺於汙泥濁水,而是不斷抽離揮發蒸騰昇騰,化作風雲雷電冰霜雪雨江河湖海,孕育生命萬物,結論3.李耳錯把水德歸結為下讓隨,僅看到表象,看不到水德淨升孕的本質,以至於至善若水的結論,將大道至簡道法自然的正確方向,引入歧途。總論,人類社會五行經政文軍民,作為自然與人造混合系統,因人類隸屬於自然,雖為高階動物仍帶有低階動物的基本屬性,必須仿生,如同天地自然五行木火土金水,必須行行平等,不斷生克乘侮,才能週而復始迴圈往復生生不息千秋永續,必須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唯有站在前人巨人的肩膀上,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高瞻遠矚正本清源,才能代有責任不辱使命,否則,集體失職苟且與虛度,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回答完畢。

  • 7 # 路尋寫作創富

    《道德經》第36章: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思:將要收縮它,必定先擴張它。將要削弱它,必定先加強它。將要廢棄它,必定先興舉它。將要奪取它,必定先給與它。這個道理看似隱微,其實是明顯地。故柔弱可以勝過剛強,其條件是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的《道德經》處處充滿著辯證思維。柔弱之所以能勝剛強,是因為事物是一直處在發展變化之中,現在柔弱以後會成長為剛強,現在的剛強也會盛極而衰,慢慢走向柔弱。柔弱之所以能勝剛強,還有一個原因是暫時示弱於人,隱藏實力,韜光養晦,時機一到便可以勝過對方。比如當年越王勾踐戰敗後忍辱負重為吳王駕車養馬,他的夫人為吳國打掃宮室。取得吳王信任後被釋放回國。勾踐回國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並偷偷地練兵。同時每年送厚禮給吳王,迷惑對手。最後越王勾踐大舉攻吳,取得最後勝利。

    再比如現在我們和美帝的競爭,前期我們一直是堅持走韜光養晦的外交政策,等我們實力強大到一定程度,試看將來之世界,將是誰家之天下。

    《道德經》第76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意思是: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乾硬枯槁了。所以堅強的東西屬於死亡的一類,柔弱的東西屬於生長的一類。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強大了就會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強大的,總是處於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於上位。

    柔弱代表著生命力,代表著成長,當你放低姿態,像水那樣“利萬物而不爭”的時候,反而成長的更快。

    反觀那些很強勢的人,總是以強硬的姿態和別人相處,讓別人很不舒服,時間久了,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他自己。

    真正有智慧的人,肯定是謙和的人,當你心中想著別人的時候,自然會得到別人的愛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敘利亞疑現化武,美國俄羅斯相互指責,聽聽不同的聲音會改變當前的衝突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