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孩子的心裡世界

    如果我家孩子被打,那我不會讓孩子忍的。我一定會讓老師解決這個問題的,儘量在老師協調下讓孩子在學校裡有安全感的上學。

    我將和老師先了解事情原由,如果是我孩子錯在先,那我將在老師協調下讓孩子先以錯在先向那孩子道歉。

    然後打人的孩子根據我孩子傷情,如果只是皮外傷,打人孩子必須向我孩子正式道歉保證不在打我孩子。

    如果不好好解決,孩子在學校裡沒有安全感,將給孩子心裡造成很大壓力,每天坐教室就沒心情學習。也會每天心驚膽戰的待著所以不能讓孩子由這件事受到心裡傷害,好好解決很重要。

  • 2 # 非優秀教師

    如果是高年級學生打低年級學生,可能是校園欺凌行為。作為家長,首先是和孩子的班主任溝通,由孩子的班主任向對方班主任瞭解情況(因為你知道的只是單方面的陳述,可能與事實有出入,也有一些低年級學生挑釁高年級學生的情況)。雙方學生的班主任判斷對錯後,班主任會共同教育學生。

    如果經雙方班主任教育後,還是沒有效果,你可以一方面繼續和班主任溝通,要求雙方家長坐在一起面談,再看對方家長的態度。此時應該以和為貴,不要出言威脅對方。再進一步就是報警處理。

    有人支招,自己出面去教訓對方一頓,這是一個昏招。一個成年人去教訓別人的孩子,就是以大欺小,不僅有失道義,也會違法犯罪。所有孩子都有家長,任何家長都有朋友,大家都想著報復教訓對方,最終是一個什麼結果可想而知。前一段時間,就有一個家長殺害了和自己孩子鬧矛盾的學生,這種行為還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支援,持這種支援態度的人,真的很垃圾。

  • 3 # 鮮美梨鄉

    孩子之間的爭吵和高年級毆打低年級的孩子是完全性質不同的問題因此家長在處理這些問題時要採取不同的方式!

    一是孩子之間的爭吵,只要不違背原則性問題,家長可以和平解決!孩子之間的爭吵無非因為一些小事,孩子心智還不是很成熟,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容易發生爭吵的情況,家長可以向老師和對方家長開誠佈公搞清楚前因後果,對雙方的孩子都應批評教育!千萬不要衝動!

    二是高年級歐打低年級的孩子的問題是涉及到校園暴力的問題,作為雙方家長必須高度重視,查明原因和學校一起堅決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造成傷害的按規定的賠償!特別對高年級的同學要加強批評教育,加強監管,防微杜漸!

    孩子的安全問題是學校和家長最擔心的問題,而校園暴力是學校可以解決預防的問題!希望透過家校共同努力,杜絕校園暴力,建立文明和諧校園!

  • 4 # 悟教悟育

    1.孩子之間爭吵時有發生,但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儘量讓爭吵不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其實“爭”和“讓”就一直是教育的一個課題,現在的教育講競爭,所以很多人的觀念裡“爭”的意識遠大於“讓”的意識,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孩子爭的意識為啥這麼強?

    這離不開家庭環境,家庭和父母一定是孩子成長的原始基因,在這基礎上再找外在原因,但外在原因還是其次,自己沒爭的意識,一方有禮讓的觀念的話就不會有爭吵。

    但也有人會說,沒有競爭就沒有進步,首先對競爭的理解,必須和孩子解釋清楚,透過所謂的一些“競爭”,是讓自己看清楚還有哪些不足之處,比自己好的要當學習榜樣,虛心請教,提高自己,說到底是和以前的自己比,不是和別人比,記住,人生兩大邪教是不能加入的,一個是“比較”,一個就是“計較”,加入了,真能把你害死!

    2.再說高年級欺負低年級的事,絕對不可以以暴制暴,可能一時的氣是出了,但別忘記你的處理方式,孩子可是看著呢,以後再這樣,他很可能會採取同樣的方式處理。

    這種情況,該怎麼解決怎麼解決唄,找學校,找家長溝通,會解決好的,但真的欺凌到傷害身體什麼的,威脅到生命安全了,告訴孩子可採取一切手段保護自己,這是自衛,是受法律保護的。沒到這程度,告訴孩子不知聲就是,下次見到躲開便是,沒必要和一隻瘋狗一般見識。

    以上拙見,僅供參考

  • 5 # 曉曉說育兒

    1,首先要找到學校和老師及時溝通這件事,防止事情再次發生。

    2. 然後告訴孩子再次遇到同樣的事情該如何處理,防止校園霸凌事件發生,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告訴孩子,即使打不過高年級同學也要拼盡全力去反抗,因為這代表的是你的態度,讓施暴者心存忌憚,下一次的目標物件就不會再是你了。因為所有的校園霸凌事情的施暴者都是欺軟怕硬。

    3. 在平時的生活中多注意觀察孩子的神情和狀態,如果發現異常,一定要和孩子深度溝通,因為校園霸凌的性質是長期性和反覆性,你這次透過學校和老師擺平了這件事,難免過一段事件這些施暴者不會再次招商門來毆打孩子。

  • 6 # 秋水why

    看到這題目,我想到了一個朋友家的四年級男孩兒,經常被捱打,而且不還手。沒有辦法,朋友讓孩子轉到自己班級,親自教孩子,為了減少他被捱打,但有時也被捱打。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有的孩子在學校經常被欺凌?有大部分被欺凌的孩子不反抗,自己承受。

    曾經有位媽媽帶孩子來諮詢,孩子上三年級,經常被其他同學欺負,孩子和內向,不愛講話。諮詢的過程,一刻也沒離開媽媽的身邊,一直這樣拽著媽媽的衣袖。我試著問他:“寶貝兒,被同學欺負有沒有告訴老師?”他回答說沒有,因為害怕,不敢告訴,告訴了同學更欺負她。看著孩子無助的眼神,瘦小的身體,我的心好像猛一緊,嗓子被什麼卡住似的,心疼……

    孩子膽小、害怕,他怕什麼呢?他為什麼形成這樣的性格?媽媽講述了兒子成長的經歷……在孩子2歲的時候,夫妻經常吵架,特別有一次,吵的特別狠,丈夫把自己頭部打出了血,淌一地,被孩子看見,孩子被嚇到,從那以後孩子就害怕失去媽媽。接下來的日子,爸爸因為孩子的學習訓斥打罵孩子,媽媽也經常訓斥孩子,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愛講話,不愛與人交流。有時想和同學玩,不去說,而是拍同學一下,同學有時煩了就打他。

    家庭教育的缺憾,讓孩子從小慢慢形成了膽小、害怕的自卑性格。來到學校也會因為這樣的性格被欺凌,不反抗,生活在痛苦的世界裡。

    如何讓這樣的孩子不被欺凌?最好的辦法是讓孩子強大,特別是內心強大。這需要慢慢培養,細心呵護,像澆灌小樹苗樣,用愛的雨露,傾注,靜待花開!

    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回到家,父母接受孩子的情緒,理解孩子的感受,給予建設性的意見,陪伴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如有必要,帶孩子一起去學校瞭解詳情,陪孩子一起面對,給予孩子心裡力量。讓孩子感覺到自己遇到困難有家,有父母陪伴支援,而不是孤獨的一個人。

    家是溫暖的港灣,可以為孩子遮風擋雨,父母可以成為孩子傾訴的物件,孩子不再孤單,不再懦弱,內心的強大,讓孩子變得自信。當其他孩子再欺凌的他的時候,他會保護自己,不會再無緣無故的受欺負,也不會受了欺負不表達,成長讓他堅強,愛讓他強大!

    如果是您,您會怎麼處理呢?

  • 7 # 琢玉教育

    這個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同齡孩子之間的爭吵,二是高年級孩子毆打低年級孩子。我們需要的是答案:家長該怎麼處理?

    相對比而言,第一個問題取得共識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我們就先來談論第一個問題:同齡孩子爭吵時家長該怎麼處理?

    從理論上來解釋可以是這樣的: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同伴衝突是孩子在與同伴互動中經常發生的情況,不可避免。如果我們需要引入一個所謂的概念的話,不妨叫它:同伴交往技能的強弱會左右孩子們的衝突水平。

    同伴交往技能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孩子長大後與同伴之間的衝突頻率會逐漸降低。

    雖然說,一百個家庭有一百種教育方法,一百個家庭有一百種教育訴求。但綜合一下家長們對此事的反應,可以大體來分為三種情況,也就是三種應對模式。

    第一種模式:家長直接干預

    家長常常為孩子之間發生衝突而感到焦慮不安。每當出現爭吵、打鬥,常急於出面干預。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的干預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們處理衝突。雖然是出於保護目的或擔心衝突對孩子不利,但是家長的直接干預並不是最可取的辦法。

    父母這麼做,尤其是對我們中國家長來說,根本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教育孩子要相互尊重不錯,但是見到孩子有打架苗頭馬上阻攔,這也同時剝奪了孩子發展社會性技能的寶貴機會。

    每二種模式:找老師解決

    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解決方式。我個人比較贊成,但是不同意的人也很有道理。

    當孩子之間出現衝突時,家長直接去批評對方孩子肯定是不合理的,應該去找老師來解決。我認為在培養孩子的法律意識上,這麼做是可取的。為什麼呢?解決孩子的衝突,應該找中立和公正的人來解決,而不是當事人雙方透過敵對的方式來解決。老師就是那個中立和公正的角色,好比法官。而家長直接批評指責對方的孩子,會助長自己孩子的衝突行為,讓自己的孩子認為自己總是對的,反而對孩子的發展很不利。

    我記得曾經讀過類似的文章,一時找不到原文了。大體的意思是,如果社會允許原告可以直接找被告算賬的話,那社會就成了黑社會。馬路上出現了交通事故都知道找交警。要是沒有交警,肯定會有很多司機打架,甚至還有事後尋仇的。所以要避免原告打被告或者被告打原告的這種情況發生,這不是理智的解決辦法,是無政府狀態的解決辦法。

    有的家長說,孩子們的好多事都是不告訴老師的。這也是實情。孩子的任何衝突都找老師解決有一個時間上的矛盾。沒有老師專職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第三種模式:讓孩子學著自己解決問題。

    當孩子和同伴發生衝突時,父母應該冷靜、客觀地觀察,不要急於干涉,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發揮自己的能力,嘗試著自行解決矛盾。父母要相信,孩子的潛力是巨大的。父母應該尊崇成長原則,讓孩子在與同伴的衝突中成長起來,只是需要在必要的時候給予指導。

    給孩子提供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不僅有利於讓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還有利於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孩子雖然年齡較小,但都有了一定的道德準則。孩子在解決和同伴的衝突時,會說出許多似是而非的道理。這說明了他們已經初步具有了自己的是非觀念。即使這種觀念中有很多的“自我”和“任性”,它卻是幼兒內心世界的真實表現。當然,在必要的時候家長要給孩子正確的指導,因為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更多的是受早期教育的影響,父母在這時應孩子傳遞正確的觀念,讓孩子清楚什麼是對與錯。

    這裡面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孩子發生衝突,不要武斷定論是非對錯,耐心地聽孩子解釋。不要一味庇護自己的孩子,也不要責怪孩子懦弱。也不要因為孩子經常受“欺負”就把孩子保護起來,要鼓勵他多與同伴接觸。是幫助孩子戰勝衝突帶來的挫折,而不是替孩子討回公道。

    第二個問題,高年級孩子毆打低年級孩子時,家長怎麼辦?

    有的家長說,事沒出在自己身上,大道理誰都會講,能解決什麼實際問題?孩子太小沒有自衛能力,家長又保護不了,學校應該再想想辦法啊,孩子在校內讓家長咋辦?

    坦白地說,這已經不算是單純的孩子之間的問題了,而多多少少帶有某些黑社會性質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校園欺凌”。如何清楚界定校園欺凌?發生欺凌事件如何有效處置?這些都成為束縛學校、教育等相關部門有效開展校園欺凌治理的瓶頸性難題。

    現在某些地方已經有了相應的法規出現,但是在國家層面上還沒有相應的法規。所以這個問題上,我只能說家長碰到這樣的情況時,一定先考慮報警吧。

  • 8 # 我是杜佩玉

    當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第一個反應就應當是學校的管理問題。

    孩子之間的爭吵或許屬於正常,但是高年級的孩子毆打低年級的孩子,這種情況就必須引起我們的注意,這不僅僅是普通的衝突了。

    在這種問題的時候,我覺得首先應當向低年級被打的孩子的班主任進行反映,然後由班主任協調高年級家長進行溝通解決,如果不解決的話,那麼我們進一步向上一級反應就是學校的管理團隊。

    如果他們繼續敷衍了事,推衍塞責,我們只有向教育主管部門反映,當然這些過程不是必須的,我們可以快捷的反應。

    如果還是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我們可以向政府有關部門比如說12345進行反映。

    如果還是無法得到解決的話,那麼我們只能走行政訴訟這一種手段。

    雖然看起來有些長,但實際上這是最有效的一種方法,有些家長所謂的把孩子打回去,這種做法是違法的,千萬不要一時頭腦發熱做出違法的事情。

    總之出現這種事情,讓家長非常惱火,我們要關愛自己的孩子,也要保護自己的孩子,保證孩子在學校裡的安全。

    家長應當主動積極的抓緊完成這種類似的事情,避免孩子在內心深處受到更多的傷害。

  • 9 # 語文教育楊柳依依

    孩子之間發生爭吵其實是非常正常的。但是高年級的孩子是不允許欺負低年級的同學的。

    提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我兒子上幼兒園的一件事情。

    那時住在我們對門的一個孩子跟他年齡差不多,他們兩個經常一起上學,一起放學,孩子關係很要好。

    但是有一天我兒子放學回到家,發現兒子的臉頰被抓破了。結果我一瞭解才知道是對門鄰居家的孩子給抓破的。當時,我瞭解了一下事情的前因後果,也沒怎麼放在心上,只是告訴孩子自己小心一點,不要跟對面的對面鄰居家的孩子起衝突。

    但是剛過了兩天,兒子的臉又被抓破了,這次我就有點生氣,直接去找了對方的家長,告訴他們要管教管教孩子,讓孩子不要抓臉。

    沒想到的是,事情沒過兩天,孩子的臉被抓了四條很長的血跡。看著孩子掛著傷痕的臉,我特別特別的生氣。我當時直接告訴孩子,以後他再抓你,你就給我抓回去。

    第二天孩子放學回家,鼻子被抓破了,我問他這是怎麼回事,兒子告訴我是對面鄰居家的孩子抓的。而鄰居家的孩子說我兒子也抓了他,最後我問到底是誰先抓的,這才知道是鄰居家的孩子先動的手。說來也怪,兒子的臉再也沒有被抓過。

    我認為我們作為家長,不能讓孩子惹是生非,但一定要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特別是在幾次三番地忍讓之後,必要時可以以牙還牙。

    當然 一般情況下,我們要教育孩子寬容待人。孩子之間如果發生了爭吵,我們。一方面要了解事情的原委,教育自己的孩子,儘量和同學和平相處;還可以讓孩子把事情告訴老師,讓老師進行處理;如果老師處理沒有結果或者孩子又再次受到如如欺負,我覺得我們就有保護自己的必要了。

    至於高年級孩子毆打低年級孩子,應該先找孩子瞭解情況,再及時找老師和學校領導反應情況,不要等到事情嚴重了再來後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放棄贍養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