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ire烈如火
-
2 # 張傑談史
清朝有位著名的學者在評論楊堅稱帝時說:古來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婦翁之親,值周宣帝早殂,結鄭譯等矯詔入輔政,遂安坐而攘帝位……這大概是指出北周最後一個皇帝即位時很幼小,且是楊堅的外孫。此時楊堅作為外戚,已然除掉了所有的競爭對手,然後所謂的禪讓工作做到位後,成功登基。
我想題主大概就是想讓各位答主說出楊堅稱帝是如何容易的事。但是事實也並非如此,如果單看楊堅從自己親外孫這邊奪權,其實並不能完整地看出全過程。
在宇文邕、宇文贇父子在位時,他們雖然對一些具體的政策有些分歧,但有一點都是對楊堅充滿著仇視和敵視。如果不是楊堅相當機警,一邊積蓄力量一邊隱忍,楊堅是等不到自己外孫稱帝,然後自己上演禪讓的好戲。
事實上,雖然各個王朝的開創者登基大業有難易之分,但是如果說有些皇帝很容易就當上了,事實上也是對歷史的無視。楊堅在北周時期壓力很大,而選擇的方法到位,最終才成就了大業。
-
3 # 墨梅逸清寒
楊堅出身弘農楊氏,是把楊氏推到極致的人物。父親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十二大將軍之一,北周武帝時官拜柱國大將軍,被封隨國公,因為和孤獨信關係很好,獨孤信把自己的女兒獨孤伽羅嫁給了楊堅。
楊堅少時就有帝王之相,被父母送養般若寺,祈求平安。14歲就開始借父之勢走上仕途,後來承襲了父親的隨國公,他的女兒是周宣帝的皇后,宣帝時刑政苛酷,人心潰散,宣帝死後,作為外戚的楊堅被封左丞相輔佐7歲登基的靜帝,利用宇文招嫁女突厥之機,詔五王進京果斷限制了他們。楊堅施政寬和,精簡苛政,躬行節儉,天下歸心。
當時不乏有不服楊堅得勢輔政的藩王,相州總管尉遲迥帶頭叛亂,勳州總管司馬消難、益州總管王謙響應,楊堅平了他們,接著又平了宇文胄、石愻等在各地的叛亂,消滅了宇文賢等鮮卑族的反對勢力,並拉攏元諧、元胄、宇文忻等貴族,穩定了局勢,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以隋王楊堅眾望歸心,下詔禪讓。楊堅三讓後稱帝,定國號為隋,改元開皇。
從此結束了西魏宇文泰鮮卑化政策,恢復漢姓,廢黜九品中正制,改五省六部制,修訂《開皇律》,開啟了“開皇之治”。雖然隋朝短暫,但是隋文帝楊堅對大統一功不可沒。
-
4 # 想感受到你的存在
首先是出身,楊堅出身弘農(今山西華陰)楊氏,從兩漢到隋唐,是中國士族制度最興盛的時候,這與當時的用人制度有著密切關係,官員大都是從當地的名門望族中推舉出來的,所以一個好的出身是為官的先決條件。
比如孔融讓梨的孔融就是魯國孔氏,孔子的後人。袁紹是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還有東晉的謝氏。楊堅的起家就源於他有一個好的出身。再加上他為官之後,政績斐然,又體恤民情,再加上北周統治者荒淫無度,上至朝堂下至百姓,都擁護楊堅。後來有用平叛的名義消滅掉了大部分北周貴族,所以他當皇帝已經木已成舟的事了。
-
5 # 唐時星光
楊堅可以順利當上帝王,第一決定要素是他的出身。
他的先祖出身於後世稱為關隴集團的代郡武川鎮,這個集團裡出了北周隋唐三代領導班子,當時楊堅的父親楊忠是西魏十二將軍之一,因為軍功等受封為隨國公。楊忠死後,楊堅便世襲了父親的爵位,成了北周的隨國公。
而他的妻子和連襟,就有西魏的八大柱國,獨孤家和李家之人…
第二決定要素是楊堅的外戚身份和個人能力。
北周年間宇文護掌權時,因為楊堅為宮伯,曾有拉攏之意,但楊堅當時選擇了中立,因此得罪了宇文護,幾次險些被害,並且一直沒有被重用。
北周天和七年,也就是建德元年,公元572年,北周武帝誅殺了宇文護掌權,也開始獎賞當初這些沒站錯隊的人,之後他聘了楊堅之女做了太子妃,楊堅因此成了外戚。
建德年間,北周諸王的力量日漸強大,宇文邕為了平衡諸王自然而然需要啟用外戚勢力,楊堅也越發被重用。
楊堅本人的文治武功不差,但在當時應該沒有齊王之類的出眾。
不過楊堅生而有帝王之相,為此差點招來殺身之禍,多虧有來和在宇文邕面前美言才讓他逃過一劫。
平齊之戰中,楊堅曾統領水軍,又在破鄴後隨齊王平定信都殘餘的齊國勢力。
這些軍功也為他積累了人脈和影響。
最後一點助力,我想便是天意了。
北周武帝死後,最有威望的齊王宇文憲被宇文贇所殺,一些忠於武帝的臣子也先後被新主害死,諸王也陸續前往封地。
楊堅作為國丈,當時的勢力越來越大,宇文贇曾因為後宮幾個皇后的話想殺他,可楊堅會忍,又一次逃過劫難。
而後,宇文贇讓位給了兒子,做起了太上皇,本欲伐陳,卻不想因為揮霍無度,英年早逝。
當時楊堅負責籌伐陳事宜。而宇文贇曾經信任的小夥伴們,竟然偽詔讓楊堅進宮輔政。
新帝年幼,楊堅自然而然的手握大權。
而後,北周內部處於幾種狀態,老人們年事已高,很多隻為了保全自己,所以就中立或投靠了楊堅。
趙王宇文招等人想殺掉楊堅,但沒抓住機會。還有一些起兵的皇親,如尉遲迥和司馬消難,還沒鬧多久就被楊堅派人打壓下去了…
英主英王早逝,臣子們多為身計,忠臣們失敗被殺,朝廷上孤兒寡母…
天意至此,楊堅上位已是必然之勢…
-
6 # 星火辰
一、先說說楊堅當皇帝為什麼一點也不容易
這可以和李淵比較比較。第一、從天下大勢看。李淵起兵時,天下已然大亂了,楊家天下土崩瓦解,人人都認為該換皇帝了。而楊堅篡位時,北周的天下至少從表面看是穩固的,而且北周剛剛滅了北齊,正是興旺之時,換皇帝可不是理所當然。第二、從人心上看。李淵起兵後,與當時群雄相比,他的身份最高貴,而且與隋朝那些官員的關係都不錯,打入關中後,很多人投降了他,是阻力最小的。而楊堅呢,當時是八柱國十二將軍各家的小字輩,很多人比他資格老,尉遲迥、韋孝寬等人的名頭都在他上頭,人心不齊,稍有不慎就粉身碎骨。第三、從地利上講。李淵有較為穩固的太原基地,即便打仗稍微不順,也有退路。而楊堅呢,只有一個京城長安,不成功便成仁。第四、從實力上講。李淵有他忠心的李家軍,而楊堅雖然號稱掌控北周的軍隊,實際卻是他宇文家的,楊堅能夠真正控制著些軍隊,更可見其超凡的能力。第五、從用人上講。李淵和他兩個兒子分掌大軍,至少不怕背叛。而楊堅卻沒有什麼楊家人可用(楊素都是遠親),他得擔很大風險,居然能任人不疑,成就大功。
通常認為,楊堅在周宣帝(楊堅女婿)死後掌握北周大權,自己不用出徵,短時間就平定了尉遲迥等人的叛亂,幾個月時間就當了皇帝,因此認為他容易。其實呢,統領大軍出征的李淵遠比留在長安的楊堅安全,也容易得多,認為楊堅容易的,那是隻看表面現象。
二、楊堅怎麼當上皇帝的?
第二、關鍵朝臣的支援。周宣帝一死,兩個負責機密的朝臣劉昉、鄭譯就請楊堅出來輔政,朋友們認為這是偶然嗎?絕對不是。由此可以看到,在不知不覺中,楊堅在一些關鍵位置的大臣身上,他是下了極大功夫的。歷史上不去記載楊堅是怎麼下功夫的,嗯,一是沒必要記,二是楊堅不願意提,三是楊堅的神話故事中若是多了這些就不神話了,四是讓大家多費些腦子,也是一種趣味。
第三、主要實力派的支援。楊堅在那麼短短几個月的篡位過程中,做了大量的事兒,其中就是爭取實力派的支援。我們可以看到,比他名望要高的韋孝寬居然替他去打尉遲迥,又可以看到,掌控的幽州的於家支援了他,掌控河東的李穆家族也支援了他,甚至作為北周附庸的江陵梁朝餘部也支援了他。這些人名望,很多遠處楊堅之上,他是怎麼做到的?這既是個迷,也可以看出楊堅非凡的能力。其實,楊堅決定執掌北周大權時,他的一些好朋友認為這是必死之路。為什麼呢?你楊堅雖然出身還行,但是沒實力啊,但楊堅居然能夠短短几個月時間,就從沒實力到掌控天下,居然有人認為他容易。這其實遠比手握重兵打天下要難得多。
第四、北周宇文家的內鬥當然也很重要。周宣帝到底有多淫蕩這不好說,但他的昏庸呢,普遍認為是他削奪了宇文家諸位王爺的兵權,讓他們成為楊堅的案上肉。其實,北周幾個皇帝兄終弟及,讓周宣帝忌憚他那些叔叔也是很正常的。即便周宣帝削奪了他們的兵權,他們若是比楊堅能幹些,奪回兵權豈不是名正言順。這恰恰證明,宇文諸王或者不及楊堅,或者宇文家已經失去了那些關隴實力派的支援。
第五、楊堅非凡的整合各派勢力的能力。從楊堅當皇帝后,屢屢退出在後來證明極為有效的新政,乃至於解決了幾百年來造成分裂的大問題,促成了隋唐的全盛來看,楊堅這個人有極強的洞察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們可以看到,楊堅篡位,雖然是大肆屠殺了宇文家,但很多實力派都圍繞在其周圍,支援他的行動。這些人,不但有關隴貴族、還有北齊的舊臣、其妻獨孤家的勢力、被宇文家滅掉的北魏元家的勢力、乃至於他的敵人宇文護的殘餘勢力等等,楊堅這人,能夠將這麼多利益不同的人整合一體,實在非同凡響。
三、一些人將楊堅奉為大帝,是看到了他的大格局
楊堅的隋朝,最大的問題是太短,楊堅被史書中提到的最大問題,是刻薄。然而,隋唐的很多制度確實是楊堅首創,哪怕隋唐長安城都是楊堅所興建。楊堅從根本上解決了數百年的導致分裂的深層次問題,包括剝奪地方中正的權力、大肆削減地方建制,把用人權集中到了中央,這些其實大大得罪了地方實力派,然而卻是長治久安的辦法。沒有楊堅刻薄去得罪人,恐怕唐朝的皇帝得在開元盛世之前,就去面臨地方分裂勢力的威脅,說楊堅是大帝,其實沒什麼不對。像楊堅這樣有創見性的皇帝,從西晉到隋朝統一,幾百年間,一人而已。
-
7 # 冷盤111
造反成功的也是因為其實人家有很大的後臺,這正如西遊記中的妖怪嗎?有背景的犯了事也被後臺救走了!沒後臺的再牛逼也被打死了!
回覆列表
三國兩晉南北朝,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到589年隋滅南陳,歷經405年,中間僅有西晉十餘年的短暫一統,其餘時間中國長期處於戰亂分裂之中,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結束這一混亂割據的就是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秦始皇結束了春秋戰國的500年分裂,建立的秦朝只延續了14年,楊堅結束了南北朝分裂,建立的隋朝也是個短命皇朝,存續了38年。
史書說楊堅出自名門弘農楊氏,先祖楊震擔任過東漢安帝劉祜(hù)時期的太尉,位列三公。楊堅的父親楊忠輔佐北周文帝宇文泰起義,被賜鮮卑姓氏普六茹,封為隨國公,因此一些史書中也稱楊堅為普六茹堅,後來掌權後為了籠絡漢人恢復了楊姓。
楊忠死後,楊堅繼承了爵位,他為人謹慎,在當時北周武帝宇文邕面前小心慎微,得到了宇文邕的新人,一路升官。後來北周宣帝宇文贇(yūn)即位,娶了楊堅的女兒楊麗華做皇后,楊堅的權勢更大,引起了宇文贇的忌憚。為了自保,楊堅主動要求離開都城,此時他已有取周自代之心。宇文贇只想做個如意皇帝,公元579年主動讓位給6歲的兒子宇文闡,自己做了太上皇,自此逍遙快活。可惜好景不長,縱慾過度的宇文贇“積勞成疾”,病危之時臣下御正下大夫劉昉、內史上大夫鄭譯偽造詔書,命楊堅回京輔佐朝政。
580年5月,宇文贇死後由北周靜帝宇文闡即位,楊堅掌控了北周實權。不久,北周宗室起兵反抗楊堅,被一一剿滅,同時又拉攏了很多鮮卑貴族,穩定了內部局勢,為取代北周做好了準備。次年2月,楊堅被封為隋王,同月接受了宇文闡的禪位,建立隋朝。楊堅的父親最初被封為隨國公,楊堅後來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公元589年,楊堅的兒子楊廣率軍攻下南陳,陳後主及其寵妃被生擒,隋朝統一了中國南北,成為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王朝。
楊堅在位23年,時間不長,他的很多措施,比如三省六部制、選人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而且由於兒子隋煬帝楊廣名聲太大,雖然他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的“開皇之治”,但無論是歷史書還是影視劇,楊堅經常屬於被遺忘的人,長期生活在楊廣的“陰影”之下。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後長期發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楊堅時期設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和內侍五省,其中秘書省掌圖書典籍,職任較輕;內侍省掌侍奉宮掖,委以宦官,尚書、門下、內侍三省是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內侍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尚書省下設尚書省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分別負責官員任免考核、稅負財政、禮儀外交、軍務、刑律、交通水利工程等事務。從隋唐到清末,三省多有變遷並最終取消,但六部的設定成為後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有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在選拔人才方面,楊堅廢止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設立分科考試製度,初期設諸州歲貢,規定各州每年向中央選送三人,參加秀才與明經科的考試,後來楊廣時期增設進士科。當時秀才試方略、進士試時務策、明經試經術,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分科選才制度,到唐朝對這一制度進一步細化,形成了科舉制,一直到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晚年昏庸是很多皇帝的慣例,楊堅也不例外。當了多年皇帝后日益猜忌多疑,聽信讒言,到了晚年更是濫殺功臣,無視自己之前訂立的發跡,肆意枉法,甚至頒佈了諸如“盜一錢以上皆棄市”、“三人共盜一瓜,事發即死”之類的苛刻刑法。楊堅還熱衷廷杖,“每於殿廷打人,一日之中,或至數四”。
楊堅的大兒子楊勇在隋朝初立時就被立為太子,可惜他自己放縱妄為,到嘴的鴨子被他弄飛了。楊勇好色,他對其中一位妾室的寵愛、待遇與正室不相上下,正室元妃更是一氣之下身死,她的母親、楊堅的皇后獨孤伽羅,是個尊崇“男女平等”的主,對楊勇的好色專寵不滿。楊堅也是個懼內的,架不住獨孤皇后的枕頭風,再加上大臣楊素在其中使壞,楊勇自己也不爭氣多有怨言,後來楊堅廢了楊勇太子之位,改立二兒子楊廣為太子。
楊堅與皇后獨孤伽羅之間的恩怨情仇也算是中國曆代帝后之間少有。獨孤是北周時期的大家族,獨孤伽羅14歲的時候就嫁給了楊堅,無論是家族還是她自身,在楊堅稱帝過程中都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隋朝建立後,獨孤伽羅深度參與朝政,楊堅推出的很多政策都有她的意見在其中,對於開皇之治功不可沒,當時甚至並尊帝后為“二聖”。獨孤伽羅不光在治理朝政上對楊堅影響極大,對後宮管理也是非常嚴苛,楊堅也因為不置嬪妾。後來,晚年的楊堅寵幸了宮女尉遲氏,獨孤伽羅盛怒之下命人打死了尉遲氏,楊堅也是一怒之下離家出走,也算是中國皇帝中的頭一位了,獨孤伽羅也由此背上了千古第一奇妒之名。
公元602年,獨孤伽羅去世,604年,楊堅病重,因發覺大臣楊素與太子楊廣勾結並且為他死後即位做準備,惱怒之下想重詔長子楊勇,被楊廣、楊素命人圍困皇宮,不久後楊堅去世,楊廣繼承了帝位,也就是有名的隋煬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