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人識中國史
-
2 # 文物春秋
多謝邀請回答,上元節其實就是現在的元宵節,為每年的正月十五,也就是第一個每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最早的由來是西漢文帝年間,當時呂后病逝,諸多呂氏後人,惶惶終日,怕被清算。所以又上將軍呂祿發起密謀,準備推翻劉氏江山,自立為帝,史稱“諸呂之亂”。最後風聲傳到齊王劉襄的耳朵,劉襄聯絡開國元老周勃,陳平設計平定呂祿謀反,從此天下恢復太平。
眾老臣又擁立第二字劉恆為帝,稱漢文帝,文帝目睹呂氏禍亂天下,深知太平來之不易,便定平定諸呂之亂的日子正月十五為與民同樂日,以做紀念此事件,成為鬧元宵,這也就是元宵節的由來。
唐朝時,無論帝王還是民間,普遍崇尚道教修仙,而正月十五在道教三元說法中屬於上元,所以在唐代,上元節改名為元宵節,併成為官方的法定節日,持續三天。至於當時多熱鬧。唐代劉肅的《大唐新語》中有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遊。",說明大唐上元夜,全程取消宵禁,可以也行,到處火樹銀花,無論是王宮貴胄還是平民百姓,沒有不夜遊,這裡可以想象到當時有多麼的繁盛熱鬧。知道幾天,元宵節還是中國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也算是一種文化的傳承。
-
3 # 張1882
上元,原為道家“三元”之一,“上元節”即農曆正月十五,其夜稱“元夕”。“上元節”之稱可上溯至隋唐,其時道教盛行。《長安十二時辰》中的“聖人”即信奉道教。宋代辛棄疾有詞“青玉案.元夕”,是最好展現上元之夜盛況的文字,但與劇集中盛唐時相比,少了中外交流的盛況。
-
4 # 伊閱
在最新的《長安十二時辰》中,長安在一些節日裡面的美好畫面,也引起很多人的關注。其中上元節無疑是讓人非常難忘,在這一天裡面長安各處張燈結綵,非常熱鬧。上元節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元宵節,這個節日很早就已經有了,其實在一開始的時候,上元節要比春節更加熱鬧,這個節日的名字是與道教有著一些關係。在道教的觀念裡面,有三元的說法,而正月十五是每年頭一個月中第一個月圓之夜,這就符合上元的說法。
在漢代上元節已經開始受到皇帝的重視,武帝在這個節日裡面要祭拜天神。隨著時代的發展,上元節也開始成為民間的重要節日,從隋朝開始,上元節也迎來了發展的巔峰,那麼唐朝時候的上元節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呢?盛唐時期,大唐成為世界的中心,真正實現萬國來朝的景象,玄宗皇帝又是非常喜歡奢華,講排場的人,他治下的國家在一些節日裡面也會變得更加熱鬧。《大唐新語》中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遊。”
在這一天裡面,長安會解除宵禁,無論是朝中的權貴,還是民間的百姓們,都會走出家門在夜間來四處遊玩,賞燈。當時的唐朝國力強大,長安內部在過節的時候也有人專門去製作一些巨大的彩燈,燈樹以及燈輪。不過那個時候還沒有元宵,人們主要是賞燈遊玩,此外,街頭還有舞獅子,耍龍燈,猜燈謎這些娛樂的專案,古代的娛樂專案並不是非常多,這些已經足夠讓人們非常開心。
發展到隋唐時期,上元節受到宗教的影響就非常大,在很多地方都與宗教有著一些聯絡,比如唐朝就規定,在上元的時候不能去漁獵屠宰,這就與道教的習俗有著一些關係。由於唐朝的開放,不少外華人也加入到上元節的狂歡中,也就帶來一些外地的習俗,不過對於大部分的漢人來說,這個節日也是一個祭祖的大日子。總得來看,上元節更多還是一個全民狂歡的節日。它也象徵著大唐的國力強盛,那些在長安居住的外華人,都因此而深深愛上大唐。
當然,上元節的時候安保壓力也是非常大,畢竟這麼多人都上街狂歡,自然就會有一些不法分子趁機作亂,古代又沒有監控這些東西,一旦出了事情就很難再去追查,長安的這些城防工作人員就很難體會到節日的樂趣,而是必須要想辦法維護地方的治安。更要命的是,不少的王公大臣們也選擇出來和民眾同樂,這些人身份尊貴,他們的安全更加重要,如何保證這些人的安全,也是當地安保人員的一大難題,不過總得來看,這種節日一般不會出什麼大事。
但在長安內部有這麼多的花燈和花輪,一旦出現著火的情況,那可就非常糟糕,在上元節也出現過一些意外的火災。負責長安地方治安的這些官員,他們應該會頭疼一晚上。民間已經狂歡成這樣,在宮裡也同樣熱鬧,一般在上元節的時候,皇帝都會專門在宮中擺大宴,宴請王公大臣,還有一些朝中的命婦,有的時候一些邊鎮打了勝仗歸來的武將們也會成為這種宴會的主角。除了宴會之外,皇帝還會利用這個節日來拉攏一些朝臣,比如是御賜一些菜品,表示自己對他們的重視。
從玄宗開始,上元節的氣氛就被烘托到了極致,他本身就是一個喜歡玩的皇帝,非常有閒情逸致,在玄宗剛剛繼位之後,就曾經過了一個非常盛大的上元節,根據《朝野金載》記錄,當時玄宗皇帝命人在安福門外立起一個高二十丈的燈輪,估計這個燈輪在歷史上都是創下紀錄的,這麼豪華的大燈輪,底下還有無數的宮女以及歌伎來獻舞,這樣的局面非常罕見,無數的少女在這裡就好像仙子一樣美麗動人,看著巨大的燈輪彷彿就來到了天宮。
對於在宮中的這些宮女來說,這個節日是她們一年到頭最盼望的,不僅她們可以享受到節日的樂趣,還有機會獲得自由。比如中宗在位的時候,就特意下旨讓宮裡的宮女們出宮去看燈,當然很多人這一走就沒有再回來,畢竟宮裡的生活是非常枯燥的,長期在那裡生活也是非常痛苦,趁著這個機會能離開也是好事。有著這些因素,使得上元節也成為古代有名的相親大會,到這一天少男少女們就會精心打扮好到街上來遊玩,自然就會有偶遇的情況。
每次上元節都會成就一大堆的美好姻緣,還有一些大戶人家會特意選擇在這一天來辦喜事。不過要都是這些東西的話,就顯不出唐朝的特殊了,後世人們提到唐朝,最先想到的必然會有唐詩,上元節也是詩歌的盛宴,長安一直都是各類名流的聚集地,有著很多出名的詩人在。這一天大家出去遊玩,飲酒作樂,高興了自然就會賦詩一首,很多著名的大詩人都有一些關於上元節的出色詩篇,朝中的大臣們也難得有空,或者是與好友一起出遊,或者是在家中開宴會。
唐朝在這個節日裡面會放假3天,這也算是給這些大臣們一個放鬆的機會。在唐宋時期,上元節才真正是發展到巔峰,可惜隨著後面的變化,上元節也沒有當初那麼熱鬧,地位也漸漸被其他的節日趕超。唐朝的統治者們非常開放,民間的風氣也很開放,上元節這樣的大型狂歡自然就會辦得非常好,人們辛苦勞作一年,也不見得能有幾天放鬆的日子,遇到這樣的好節日,當然是要上街玩個痛快,不過這也只是針對家境不錯的這些人。
要是窮人,自己吃飯都是問題,就算有這個心去玩,也只是看看熱鬧而已,不過在這一天也會有一些慈善的活動,一些大戶開設粥棚什麼的。越有錢的人在這一天玩得當然也就越嗨,皇帝們在這一天也可以好好享受一下。不過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唐朝強大的基礎上,社會也要處在和平時期,因為後來安史之亂爆發,長安淪陷,之後吐蕃,地方節度使,黃巢這些敵人先後攻佔過長安,在戰亂中人們保命都是個問題,肯定沒有功夫去管這些節日的事情,因此還是和平時期大家的生活要更好一些,就算是和平時期的乞丐們,起碼也能享受到節日的樂趣。
參考文獻《大唐新語》 《朝野金載》
-
5 # 浩然文史
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一劇中,描繪了上元節這天長安發生的一系列險象環生的事情。各位觀眾老爺一定很好奇唐代上元節這天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與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一、上元節的起源上元節,即我們今天的元宵節。中國傳統曆法中,尤其注重朔日和望日,即農曆的初一和十五。在中國古代社會,祭祀鬼神祖先是一項重要的日常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國家,中國古人最早在正月十五舉行祭祀,就與農業有關。《禮記-月令》記載“立春之月,日在營室……其祀戶……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與上帝。”正月十五這天,天子要帶頭祭祀穀神與上帝。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在華人的傳統觀念中,祖先神在祭祀中佔據最重要的地位,《禮記-祭義》記載:“古者天子諸侯,必有養獸之官,及歲時,齋戒沐浴而躬朝之……而卜之吉……朔月、月半君巡牲,所以致力,孝之至也。”在每年的年初,貴族都要齋戒沐浴,進行占卜活動,如果占卜的結果顯示吉祥,就會在正月初一和十五進行祭祀祖先活動。
而正月十五得名為上元節,與中國的道教信仰有緊密聯絡。道教有三元說和三統說。道教三統為“天、地、人”,而在道教觀念中,元氣是萬物形成的最基本元素,進一步構成了涵蓋萬物的天、地、人三個系統。
魏晉南北朝時,出現了三元的說法。北魏時,道教觀念中將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稱為三元日。此時道教系統中,出現了“上元”、“中元”、“下元”三官。據道教類書《無上秘要》,三官分別為上元玉檢檢天大錄、中元玉檢檢仙真書和下元玉檢檢地玉文。唐代進一步將三元日與三官匹配起來,據《帝京歲時紀勝》記載:“十五上元,七月中元,十月下元,為三官聖誕。曰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唐皇室自稱為老子李耳的後代,大多信奉道教。所以在唐代,道教的節日被大力提倡。而在所有節日中,代表“天官賜福”的上元節無疑是最受人們重視。唐玄宗時期,將上元節作為一個節日固定下來,特許了三天的慶祝時間,讓百姓可以燃燈慶祝,任意娛樂。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二、唐代上元節的節日活動中國古代有宵禁的傳統,唐長安也實行宵禁制度。每到夜晚時分,宵禁的鼓聲響起,便關閉坊市的大門,除非有官衙特許的公文或十分緊急的事,禁止出入。玄宗頒佈允許上元節徹夜慶祝的詔書之後,上元節成為第一個被特許關閉宵禁的節日,允許放燈三日。唐代韋述在《兩京雜記》中記載“正月十五日夜,敕許金吾她禁,前後各一日,以觀燈。”開放宵禁是為了更好地慶祝上元節,方便了上元節燃燈活動和百姓夜遊賞燈。於是每逢上元節,百姓通宵達旦慶祝,正如唐代詩人蘇味道感嘆“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上元節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燃燈、觀燈。燃燈本是一項規格較高的外交接待禮儀。早在隋時,每逢大規模接待外賓的時候,長安城十五日內十里長街晝夜都被列為戲場,點著各式各樣的花燈,供人們觀賞。唐代延續傳統,在上月節這天接待各國使者,同時繼承了燃燈之俗,慶祝萬國來朝的盛況。《帝京景物略-燈市》載:“上元三夜燈之始盛唐也,玄宗正月十五前後二夜,金吾馳禁,開市燃燈,永為式。”
唐代上元節還有一個重要習俗是踏歌。踏歌是由南北朝時期北齊的“踏搖娘”的習俗發展而來。相傳有一個姓蘇的郎中,嗜酒如命,但他每逢醉酒就毆打妻子,妻子面對如此的遭遇,便做了一首哭訴的歌。後來此歌傳出去,受到人們的歡迎。演唱時,且步且歌,因此稱之為“踏謠”。到了唐代,踏歌的形式和曲調增多。且出現一種新的踏歌形式——連袖舞,邊唱邊舞。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玄宗時,宰相張說曾寫過《十五日夜御前口號踏歌詞二首》,這是上元節在皇帝面前演奏踏舞的專用歌詞。其中第一句為“花萼樓前雨露新,長安城裡太平人”。其中的花萼樓全名“花萼相輝樓”,是皇城一個可以用來觀賞長安景觀的樓,也是上元節時,皇帝接待外賓、觀賞踏歌、觀看大唐子民觀燈活動的場所。上元節這天,花萼樓上,群臣務必讓皇帝體驗到大唐太平盛世。
民以食為天,上元節也有獨特的食物來慶祝節日。膏糜(一種肉粥)是一種傳統只能用來祭祀的食物。但在唐代,成為上元節人人可以享用的美食,食物世俗化氣息濃重。除了膏糜,還出現了許多新式糕點,最有名的為絲籠和焦追,都是用麥粉做成的油炸食品。而且食物的製作工藝和製作工具繁多,食物的造型精美,甚至有專門用作娛樂活動的食物。
三、上元節的人文活動道教深受唐皇室推崇,每逢上元節,玄宗便要進行齋戒活動。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玄宗下詔:“道教三元,誠有科戒。”規定三元日時,禁止殺生與打魚捕獵。同時在各大道觀舉行齋戒活動,誦經祈福。這一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皇帝“修功德”,道士道姑們這一天舉行齋戒焚香時,都要講明自己是為大唐皇帝“敬修功德”,然後祈求神靈賜福於天下蒼生。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玄宗朝上元節夜,會在宮中舉行宴會。宴會前玄宗要同群臣一起觀燈,《雲仙雜記》曾記載這一盛況“正月十五日夜,玄宗於常春殿張臨光宴。白鷺轉花,黃龍吐水,金鳧,銀燕,浮光洞,攢星閣,皆燈也。奏《月分光曲》,又撒閩江錦。荔枝千萬顆,令宮人爭拾,多者賞以紅圈帔、綠景衫。”賞燈結束後,皇帝賜宴,與會者均是朝中高官貴戚。群臣向皇帝獻祝福、再為大唐祈福,君臣同享宴會之樂。在宴會,士人們吟詩作賦,寫出華麗的辭藻,向皇帝和高官貴族歌頌上元盛況,以博得他們的青睞,換取自己的錦繡前程。
(長安十二時辰 劇照)
上元夜,對於女性來說,也是一個放飛自我的夜晚。每逢上元之夜,萬千女子都會精心打扮,身著盛裝走上長安街頭,慶祝節日。而這一天皇帝為慶祝,也會將宮中的宮女放出,讓其自由夜遊觀燈,據《新唐書》評價為“縱宮女出遊,皆淫奔不還”。這一天無疑是女子釋放自己內心的壓抑,追求愛情的大好時機。《唐兩京城防考》記載某個節度使有一個寵姬,上元節這天把自己的紅手絹作詩扔在路上,上面寫著若有有緣人,明年此日相會於相藍後門。有一個叫張生的男子撿到如期應約,然後二人私奔到江南。
文史君說:上元節在中國有著久遠的的歷史傳統,其起源於先人的祭祀觀念。早期中國,正月十五這天是祭祀的上好日子。受道教觀念的影響,上元節在唐代煥然一新,成為一個獨特的慶祝節日。在皇帝的倡導下,舉行大規模的慶祝活動。長安城嚴苛的宵禁制度被開放,各色人等走上街頭燃燈祈福,參加各種具有特殊意味的民俗活動、欣賞應接不暇的表演、享受各種令人齒頰生香的民俗食物。“天官賜福,上元安康”的祝福語,適用於上至皇帝貴族,下至百姓奴婢。唐代的上元節,具有世俗性、全民性、狂歡性、娛樂性、世界性。從這一節日盛況中,我們也可以窺出大唐的盛世氣象。
參考文獻:韓養民、郭興文:《中國古代節日風俗》,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宋兆麟、李露露:《中國古代節日風俗》,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李曼:《唐代上元節俗的歷史考察》,陝西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回覆列表
可以晝夜狂歡的一夜,古代實行宵禁,晚上都老老實實待家裡,跑出去是犯法的,被抓到要捱打,坐牢的,只有上元節這晚可以狂歡,不會宵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