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吐槽

    漢文帝時候賈誼就提出推恩令和削番但是劉桓沒同意。後來出了劉興居造反和淮南王劉長圖謀聯絡匈奴造反的事情後,賈誼建議加強梁國擴大梁國的地盤讓梁國成為長安的屏障。漢文帝同意了,把分了的齊國和淮南國的一部分土地劃給梁國,並且把兒子劉武分封在梁國。

    文帝死後,太子劉啟登基,重用太子令晁錯著手削番。劉啟當太子時和進京的吳王劉鼻的兒子下棋時起了衝突,拿棋盤砸死了吳國王子。劉鼻因此就有了反心,拒絕再入長安。對此,漢文帝選擇了安撫為主。文帝死後,景帝要削番。削番則諸侯必反。光靠長安的力量未必擋的住諸侯,因此劉啟必須得把梁國這個屏障抓在手裡。所以對梁王劉武是極盡拉攏。梁國封國達40多座城,土地肥沃。梁王修城池修的極大,府庫珍寶比京城還多,且到處招攬豪傑,可以說是當時最強大的藩王。劉武每次來長安,劉啟都派使節用天子的車架來接梁王。連梁王的侍中和郎官都有登記可以和宦官一樣進去宮中。漢景帝三年景帝和和梁王一起喝酒,當時景帝未立太子,在酒宴上說死後可以傳位給你梁王。當時竇太后很高興,因為梁王是自己最寵愛的小兒子,梁王當皇帝和劉啟當皇帝對她來說沒區別。而梁王也很高興,雖然梁王知道劉啟說的話是假話,但是傳位的話說出口後自己就有了上位機會和名分。於是梁王和景帝的攻守同盟正式締結了。六國造反後,梁王死守梁國,擋住了最強大的吳王和楚王的聯軍。吳,楚進退兩難又沒法繞過樑國,被周亞夫從容斷了糧道給擊破了。滅吳楚的主功記在周亞夫頭上。平亂後,景帝立長子劉榮為他子,梁王劉武的第一次機會沒了,但景帝給了補償讓梁王用天子儀仗。後面景帝廢了太子劉榮,梁王認為又有了機會,謀士公孫詭讓梁王求諸於太后,竇太后在一次酒宴上就把立梁王為太子這事情給挑出來了,景帝劉啟還真答應了。宴後劉啟問大臣,袁盎以宋宣公舊事說不可。梁王就此恨上了袁盎和其他建議不可以的人,派刺客下手殺袁盎等人。刺客沒抓到,但景帝認為就是梁王派人乾的,派人抓公孫詭和羊勝。對梁王的罪責不追究和過問。但是疏遠了梁王,梁王死後,封國馬上一分為四。

    梁王和景帝還有竇太后三個人的關係就像是鄭伯和公叔段和他兩母親之間關係的另外版本。景帝以傳皇位給梁王為餌,給了梁王即位的希望吊住了梁王,把梁王綁在了戰車上給自己擋住諸侯。在七國之亂後卻又立刻立了兒子劉榮為太子。劉榮廢了後,又在酒宴上答應立竇太后梁王為太子,酒後卻找臣子商議後反悔了。一再刺激梁王,梁王果然撒氣在袁盎等人頭上,昏了頭派刺客殺人。刺客沒抓到,但景帝卻直接認定是梁王乾的,派人抓捕了梁王的兩手下。就此梁王徹底沒了機會上位。

    從劉啟對待晁錯和周亞夫這兩人可以看出劉啟手段和心都足夠狠,梁王就像是被胡蘿蔔吊在眼前的驢,被玩弄鼓掌之中。

  • 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正是因為竇太后寵愛自已的小兒子梁王劉武,才導致梁王劉武驕橫跋扈,寵在先而驕在後,順序不能錯。

    竇太后本名竇漪房,出身平民,以民女身份進宮服伺呂后,呂后將宮女賞賜給劉姓諸侯王,陰差陽錯來到代國,受到代王劉恆寵信,生下一女二子,長女劉嫖,長子劉啟,幼子劉武。

    由於代王劉恆原配代王妃病死,並且代王妃所生的四個兒子均先後病死,這一下子將竇漪房及他的兒子推上歷史舞臺。

    劉恆稱帝后,9歲的劉啟被立為太子,竇漪房被立為皇后。

    漢朝以孝治國,起初實行黃老之學,無為而治。所有皇帝的諡號中都有個孝字,所以對於母親非常孝順,劉啟由於從小被立為太子,以國家繼承人培養,而漢文帝對劉啟要求比較嚴格,受到良好教育,劉啟故而恭敬孝順。

    而梁王劉武一直是諸侯王,並且是竇太后的小兒子,一般百姓家都是喜歡小兒子,竇太后也不例外,竇太后的大兒子劉啟是太子,不是很容易見到,竇太后年紀大了雙目失明,又失寵漢文帝,只有小兒子梁王劉武經常陪在身邊,而竇太后又只有這麼兩個兒子,時間長了,就和小兒子關係較好,也特別喜歡劉武。

    劉武是竇太后的小兒子,深受寵信,又是漢景帝唯一的親弟弟,人性就是如此,越寵越橫,越信越驕。

    七國之亂時,劉武在梁國(今河南商丘)抵禦吳楚聯軍,使吳楚聯軍無法前進,給周亞夫擊敗吳楚軍創造條件,居功自偉。

    劉武本來就驕橫,現在又立功,就更不得了了。後來居然指使刺客殺害反對傳位給自已的朝廷大臣,因為竇太后的寵信,得到赦免,後病死。

  • 3 # 滿月尋桂子

    俗話說:“奶奶喜歡的頭孫子,爹媽喜歡的斷腸兒!″父母愛子女,雖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但總有點不為因由的偏愛,而且多是疼小兒子,從老百姓到太后都是一樣的!

    歷史上讓大家熟知的喜歡小兒子的太后有好幾個呢!

    最有名的“鄭伯克段於鄢"太后武姜僅僅因為生莊公時難產,就不喜歡他,只喜歡小兒子段,後來竟然串通段謀反,孝順的莊公最後上演了一段“穿地至黃泉"的典故!

    還有雍正的母親,因為生雍正時位分不高,雍正不是自己帶大的,所以不喜雍正,只喜歡小兒子老十四胤禵。

    再說說這位竇太后吧!竇太后本來出身貧寒,這種偏愛小兒子的“小農心態”更濃!雖然劉啟孝順謙恭,但她還是偏愛小兒一個子劉武。

    劉武承嗣梁王之位,梁國封地封廣人多。劉武在平"七王之亂"時立有戰功,在她心裡這個兒子更優秀,把他慣的驕縱跋扈。既然大兒子能做皇帝,小兒子為什麼不能做呢?她不停地給景帝劉啟施壓,希望他將來把帝位傳給劉武。結果劉啟有一次醉酒後居然許諾了竇太后,立劉武為太子!

    其實,竇太后的想法完全就是取禍之道,且不說不合漢制(父死之繼,兄終弟及靠後),景帝劉啟有那麼多兒子,現在卻立弟弟為太子。將來劉武繼位後,劉啟的兒子服不服?劉啟死後,是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還是還給哥哥劉啟這一脈?

    所以後來隨著劉武的飛揚跋扈,不守君臣之道,劉啟處處打壓他,確保劉徹的太子之位。當然,竇太后後來也認識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劉武也打消了自己的非分之想,最終病死在封地梁國。

  • 4 # 鄧海春

    作為西漢前期“文景之治”主角之一的一代明君漢景帝劉啟在歷史上政績突出實至名歸,可以說是皇帝中的楷模,他在位時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呈欣欣向榮之勢。但他和自己親弟弟劉武比較,為何未能得到母親竇太后的偏愛?

    景帝劉啟和梁王劉武都是竇太后的親生兒子,在她眼裡兩個兒子她都是喜歡的,對待起來都應該是毫無差別的。但是從後期綜合因素看,劉武得到偏愛也是有理由的。

    當時劉啟已經是皇帝了,而劉武只是有一塊邊遠封地的梁王,不能改變格局,竇太后只能儘可能讓景帝給他好處。

    她曾到劉啟的寢宮請求他好好對待劉武,盡兄弟之誼。景帝是孝順的,他理解母親的想法,也對這個弟弟寵愛有加:給他賞賜財物、封地,還給他賞賜了一個儀仗隊,只要出行,每次都會很多車馬隨行,仗勢在與皇帝同層次的邊緣試探。

    這樣的偏寵為梁王之後的放縱提供了物質基礎,他不僅擴大封地面積,還肆無忌憚在自己封地上修築宮殿,其規模之大,氣派之豪華,都可與都城比肩。

    其次,不僅景帝孝順,梁王也孝順,他死後還得名“孝王”。據《漢書》記載:梁王慈孝,每聞太后病,口不能食,常欲留長安侍太后。”但自從景帝當了皇帝,忙於政務,留給陪伴母親的時間也就漸漸減少。

    而梁王就會經常去看望她,溫和孝順,知忠知禮。再看子女關係,竇太后一共育有三個兒女,長公主館陶和景帝都在都城,時常在眼前,不太會患有思念疾苦。而漢朝制度中,成年的皇子卻必須去自己的封地生活,遠離都城遠離她,竇太后想念梁王給他更多關心也不足稱奇了。

    再者,梁王也是雄才韜略,政治軍事才能不遜色於景帝。他招兵買馬幫助平定七國之亂,勢力逐漸發展變強,若是後繼武帝削藩,他一定是大頭,景帝是斷不許這樣的勢力存在的。

    竇太后也是個有安排打算的人,這下不如推自己的另一個兒子也做皇帝。嫡長子繼承製使景帝坐上皇位,若是傳給兄弟,此番結果後竇太后的地位也不會變低或是還將在史書上濃墨重彩一筆。

    客觀中事態的發展,主觀上對兒子的偏愛,讓她在看到景帝廢黜太子後就去找劉啟委婉地說兄弟梁王繼位的事。他孝順的性格讓他心態上直接遵循了母親的意思,想立梁王為太子。但朝廷上下大臣反對:敗壞秩序不能使江山永固,也最終作罷。

    但已經被寵壞了的梁王野心未平,他明目張膽地派刺客去刺殺反對他的大臣袁盎等,十幾位大臣在這場風波中皆連被殺。這也是他後期落入心牢,景帝與竇太后關係冰凍的重要原因。

    事敗後,竇太后護佑他,使得他毫髮未傷,而景帝就不能再原諒他了。殺害朝廷重臣破壞社稷安穩,慾望膨脹,早晚會再次惹禍。

    後期的劉武承認了罪行也感到愧疚畏懼,找了很多大臣幫他說好話。但景帝態度強硬,多次回絕。劉武多次想搬進宮陪伴太后左右也是處處碰壁。他心中積鬱,最後在封地病逝。他死後竇太后傷心不已,對景帝也不理不睬,關係最終陷入僵硬。

    歷史上,竇太后對待景帝與梁王的態度都是後期隨著事態發展而漸漸轉變方向舵的。母親需要陪伴需要關愛,景帝在這一方面稍弱於梁王。雖景帝對竇太后已經有求必應,但隨著後期梁王的“種種犯上作為”,竇太后的偏愛也漸漸駛出可控範圍。想要將母愛平均的竇太后,最終還是沒選好合適的道路。

  • 5 # 毀建策

    思考古今母親,尤其竇太后偏愛幼子,討厭長子的原因:

    從生理角度考慮,女人愛幼子而厭子主要原因是女子在第一次生產時因為沒經歷過,還有產道從未展開,在生產時會產生撕心裂肺之痛,痛不欲生,甚至還有可能因此難產而死,即使沒死,也同在鬼門關過一趟一樣,對此非常恐懼,甚至不願再生產。

    而也正因此由於痛,由於曾經所經歷的非人折磨,還有恐懼,讓其對孩子,尤其長子長女有一種天然的排斥,恨,尤其難產,基本上死過一次的人為最。但鄭莊公與其母親就是這種情況,其們母子的關係甚至比竇氏母子還要惡劣。

    不過大多數人表現得不明顯,或因孩子降生所產生的喜悅,以及自己對其賦予的意義沖淡其幾近於無吧了。

    可到有第二,第三個孩子誕生,因為已經歷過一次,甚至經歷過很多已對之習慣,有準備,不覺得什麼,甚至像一些小說所言還有些別樣的感覺……

    這樣一切的一切,一個痛苦。一個不痛,甚至舒服。一個恐懼,一個喜悅。一個……

    如此一利一弊,天然,因為人的天性都決定註定,母親會喜歡一個,討厭一個。此乃天性,沒有辦法改變。

    至於到後天因為生長子中懷有更多目的,自己為事業更多奔波,操勞,不像生幼子時生活基本已穩定,有更多時間與孩子相處,也無那麼多目的,心思,心地更單純像一個母親。

    無論是與長子,幼子相處時間長短所決定的感情深厚程度,還有看到長子,幼子感到的是濃濃喜悅,母愛,還是想到自己曾經所存的心思,利用,不光彩,由此而產生的對自己的討厭,厭倦,都又決定母親對長子,幼子感情都區別,甚至因此而區別對待。

    而你越是如此,越是會讓你們感情破裂,裂痕加大,甚至陷入惡性迴圈之中問題越來越嚴重,最終無法收拾。

    而長子長大需嚴加教導,幼子還小需要關愛。

    長子長大越來越叛逆,不如小時候,幼子聽話……

    ……

    種種原因,一切的一切都會加劇這種影響,使你們的感情更加惡劣,母子越行越遠,母親更加偏幼子,厭惡長子。

    這一切的一切或就是大多數偏向幼子,排斥長子母親產生的原因吧。

    雖竇太后不是一般人,但其終究還是女人,其中以上所說的情況在其身上不僅存在,而且更加嚴重。

    再加上同是其兒子,就因一大一小,一個得到天下,當上皇帝,成整個世界主人,一個卻只得到一小片領土,不得不俯首稱臣,處處受制,其感覺對不起小兒子,心中有愧,所以為平衡更加對小兒子好,疏遠長子。

    長子日日在身邊,習慣好,看到的都是惡。幼子在天邊,時常見不到,日日思念,想到的都是好。

    長子性格隱忍,陰柔,節儉,沒什東西孝敬,幼子陽剛,豪邁,無什麼生活壓力,所有資源都用來享受,有充足東西孝敬,博其好感,讓其快樂

    ……

    這一切的一切都決定產生竇太后討厭景帝,喜歡劉武的情況非常正常。

    此或就是導致這一切的原因吧。

    不過為避免悲劇,事情一發不可收拾的出現。身為子最好體諒一下母親的情況,細思產生這一切的原因,身為母則要努力控制自己感情,將一碗水端平,別做太過分。

  • 6 # 春秋硯

    幼子受父母寵愛是人性使然,竇太后更喜歡小兒子,也不外如此。

    長子要擔負家族的責任,皇家更要挑起天下的負擔,因此嚴格要求,惟恐不成器,誤家誤國。但是隨著青春的逝去,大人們情感上的需求增加,幼子就被賦予這方面的角色,梁王也是如此,他的跋扈是對外的,與竇太后的關係則是親密無間。

    竇太后名竇漪房,她的人生經歷、思想信仰也說明他喜歡劉武是有道理的。她為少女時父親墜河而死,家裡失去經濟來源,機緣巧合做了宮女,背井離鄉入宮伺候呂太后,從此能衣食無憂,她很滿足。但安穩的日子沒過多久,呂太后挑出一批宮女,賞賜諸王,竇漪房也在其中。她打點管事的,希望分到趙國,離家鄉近些,那裡還有不知生死的兄弟。但明明答應好的事情,主管竟給忘了,她被分到代國,皇命如山,她也只好上路。

    在代國,竇漪房交上了好運,代王劉恆寵愛竇漪房,先後產下了一女二子。此時,竇漪房是竇姬,上面還有代王王后,王后育有四個嫡子。

    前180年,呂太后去世,周勃、陳平與皇室宗族一起剷除了呂氏集團,立代王為帝,是為漢文帝。代王王后或因是呂氏血脈,與她的四個兒子先後死去。

    竇姬一定是戰戰兢兢地看著事態的發展的,雖然她是獲利者,但昨天的人上人,今天就可能是刀下鬼。不久劉啟被立為太子,她也成為皇后。命運開始了對她的考驗。竇皇后因病失明,文帝也不再對她濃情蜜意,皇帝有的是年輕貌美的妃子,她的後位一度也面臨著威脅。這時的她,格外需要親情的撫慰。受到嚴格正統教育的劉啟對長輩只有順從,而小兒子劉武的親暱表現讓竇皇后覺得溫暖。

    前157年,文帝去世,劉啟繼位,是為漢景帝,竇皇后變為皇太后,表面上已經沒有人能夠壓制她,她的話舉足輕重。

    這時,竇太后明顯地感情用事,偏向梁王劉武,試圖讓小兒子也能繼承皇位。總之,竇太后愛自己的孩子,更愛小兒子劉武,因為劉武給了她更多的心理補償,這與劉啟與劉武的性格無關。哪個孩子相對較弱,她就要更多的偏愛,逝世時,她的遺詔,將個人的財產全部留給了女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安全使用網路的英語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