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逗比闆闆熊

    個人認為秦亡國不是法治的原因。秦亡於六國舊貴。實際是秦改分封置郡縣,使承襲千年的舊制徹底改變,對社會的衝擊是巨大的。人的思想轉變不過來,六國舊貴藉機生事。陳勝、吳廣起義的理由說失期當斬,現在出土的秦簡記錄的法令並不是失期當斬。項羽、劉邦起義打的是楚國的名義。漢承秦制,未見國二世而亡(後雖尚儒,實則內法)。由此可見秦亡並非法治的原因,而是社會階層變更不徹底,六國舊貴反撲的原因。

    同時,由於秦統一後,社會制度變革巨大,大家都認為秦乃虎狼,加之有點好大喜功,沒有注意休養生息,安撫民眾,民心不穩,給六國舊貴可乘之機。

  • 2 # 歷史風暴

    秦始皇在的時候秦法也嚴,不就沒事嗎,秦始皇剛去世天下就亂了,可見秦朝的亡國和秦法沒關係,而是和繼任者胡亥有關係!

    所以,秦朝的滅亡源自於主少國疑!

    古語說的好: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

    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胡亥的登基導致秦朝分裂

    秦始皇駕崩後繼任者是他非常疼愛的小兒子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蘇之弟。他繼位的時候只有20歲。

    胡亥能當上皇帝和趙高、李斯這兩位大臣的支援是分不開的。當時秦朝有兩個皇帝熱門人選,一個是長子扶蘇,這個人生性敦厚,有長兄之風。但是由於不滿秦始皇的政策被派到北方修長城。扶蘇雖然離開了秦朝的中央朝廷,但他的實力仍然不小,有蒙恬蒙毅兩人的支援!

    另一個熱門人選就是幼子胡亥,作為秦始皇的小兒子,胡亥深受秦始皇的喜愛,所以在出巡的時候只把他帶在身邊。而在秦始皇駕崩後,胡亥得到了趙高和李斯兩人的支援,這兩人雖然沒有兵權,卻是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大臣。

    所以,當時的秦朝隱約分成了兩大勢力,胡亥和扶蘇。

    雖然從絕對力量上看扶蘇佔有優勢,蒙恬30萬長城軍團是秦朝最強大的軍事力量,隨時可以南下關中控制首都咸陽。可惜,他們遠在北方邊境,根本不知道秦始皇死去的訊息,更無法獲得遺詔內容。就這樣,趙高和李斯利用資訊不對稱性,果斷將胡亥扶上帝位,並矯詔逼扶蘇自殺!

    雖然趙高等人的計謀得逞,但所作所為不得人心,帝國已經分裂。

    大殺群臣和皇室子弟,導致朝廷混亂

    為了鞏固政權,胡亥按照趙高的意思對朝廷中的大臣和自己的兄弟們大開殺戒,一時間腥風血雨,人心惶惶。

    在這種人人自危的情況下,國家不出問題才怪!

    所以,就在胡亥在皇位上的屁股還沒坐熱的時候,大澤鄉就爆發了起義!一個小小的起義不算什麼,問題是大澤鄉起義得到了天下豪傑的響應。這些響應的人裡,就包括大批秦朝官員,比如江東地區的郡守,沛縣的縣令等!可見,胡亥當上皇帝后,不滿他的不光是老百姓和前貴族,還有各級官員!

    胡亥的朝廷,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這三樣全佔了!

    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

    秦朝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在此之前是500年的天下大亂,雖然秦始皇統一了天下,但各國貴族仍然蠢蠢欲動,希望有機會光復自己的國家。在這一背景下,即便在秦始皇時期他們也不老實,比如張良曾經刺殺過秦始皇。

    等到胡亥繼位把秦朝搞的一團糟的時候,大澤鄉起義如同星星之火,將這些蟄伏在民間的貴族精英心中復國的聖火點燃了!

    就這樣,在天下英雄的共同打擊下,秦朝滅亡了!

  • 3 # 清浦閒人

    連年征戰,工程動工,徭役稅負沉重,吞併六國家國矛盾突出,制度變革頻繁……所有種種並沒有給各階級帶來福利,進而引起各階級的反對。

    古今中外,改革為了打擊一個或幾個階級,必須得到一個或幾個階級的支援。另外,人民是短視的,即便改革利在千秋,但是隻要侵犯當代,必視改革者為公敵。

  • 4 # 歲月悠悠73399941

    我覺得秦朝的滅亡,不單單是法治過嚴而亡國的。秦朝的滅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第一、在統一六國後,應該讓天下百姓休養生息,,降低稅賦。減少勞役實現天下太平。

    第二、由於秦始皇好大喜工,不切實際的搞大型工程,如修長城,阿宮,驪山墓。全國的馳道。光驪山一項,史記上記載就有70萬人。可想全國的工程量,到處抓丁拉夫搞的民怨沸騰。這方面的可以從孟姜女中得到印證 。

    三、商鞅的改革是建立在政府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以內。當時的情況已經嚴重超過了,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四、秦滅六國後原六國的貴族階級,一夜之間變成了無業遊民,這些人沒有得到正常安排,成了社會安定因素。

    根據以上資料分析,秦朝的滅亡有法制過嚴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

  • 5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秦國為強盛統一,花費數代人的心血,歷時數百年,而秦自統一而亡,只用了14年時間。

    一個朝代的滅亡,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也不是一兩個原因導致滅亡,而是多種原因疊加導致的結果,秦朝滅亡不僅僅由於法制過嚴而亡國,有以下原因:

    1、未與民休養。

    秦始皇統一六國,是用殘酷的戰爭來統一的,戰爭是要花錢的,也是要死人的,而統一六國後,秦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建萬里長城,修阿房官、建陵園、修馳道,打仗、建築都要花錢的,錢從哪裡來,只能從老百姓身上收稅,老百姓常年在戰亂中度過,能活下來實屬不易,而秦統一後稅收過重,老百姓無法負擔而生存,只能起來造反。

    在秦始皇時代,天下己然崩潰,老百姓己經快活不下去了,秦始皇死去後,二世即位,當年就爆發了大澤鄉起義,然後全國各地如燎原之火紛紛起義,一發不可收拾,這是秦始皇種下的因而結成秦亡的果。

    2、原六國貴族王公未妥善分配利益。

    秦滅六國,幾千年分封制結束,而原六國貴族統治階層及既得利益者,完全沒有分配利益,反而被秦始皇遷移監控,這些人原來都是有勢力、有資源、有財富的人,一下子什麼都沒有,沒有溶入秦朝社會,於是心生不滿,在農民起義一開始,或者他們縱容及領導起義,你可以看到秦末亂世造反的,除了農民就是原六國貴族最積極。

    而項羽和劉邦在秦末亂世中能脫穎而出,很多程度上給予原六國貴族以利益及封號,導致秦迅速崩潰。

    3、秦朝軍隊佈置外強中空。

    秦始皇令蒙恬率30萬軍隊北擊匈奴,令趙佗率50萬軍民南征百越,而中央與地方軍隊空虛,農民起義時,中央與地方實力薄弱,不能立馬平叛,而邊防軍沒有皇帝的命令誰也調動不了,等到調動邊防軍平叛時,起義己不可控,軍事上己失敗。而劉邦一群烏合之眾,竟然接連打敗秦軍中央軍,直搗咸陽,可見關中空虛。

    4、二世昏庸,趙高誤國。

    如果皇帝英明,在起義之初派大軍迅速平叛,再採取一些與民休養的政策,也不致於這快就之國。只可惜秦二世昏庸,而權臣趙高只知弄權而誤國,導致起義不可收拾,後來雖然章邯打了一系列勝仗,平定了黃河以南,但卻受到趙高的猜忌,致使大秦帝國最後的支柱投降項羽。

  • 6 # 慵懶國王

    法制過嚴只是其中的一個原因,我覺得還是多方原因造成的。法制過嚴可能在短期內更利於國家和社會的安定。

    綜合歷史和專家論點,我覺得是以下幾大因素加快了大秦王朝的迅速崩潰與解體。

    一、政權交替混亂,政局動盪不安

    首先,秦始皇駕鶴西去,就出現了趙高篡改詔書,胡亥奪皇位,進行了三步曲內部清洗。

    第一步:逼死本應即位的太子扶蘇、邊關主帥蒙恬。扶蘇以仁德為名,得到了天下人的讚譽。如果他即位,秦朝的結局會大不相同。況且,在《史記.陳涉世家》中,陳勝、吳廣造反也是打著扶蘇的旗號,可見太子扶蘇的號召力之強(一方面是仁德,一方面是正統)。

    第二步:對宗室裡的皇子們大肆屠殺,極大地削弱了秦朝宗室力量,導致後面鎮壓的秦軍將領沒有宗室親王統帥,約束力和震懾力喪失殆盡。而且,秦朝推行郡縣制,地方上沒有親王坐鎮,國家一旦出現亂局,地方勢力便成為一方諸侯。如果是親王自亂,最後的勝利者依舊是本家,不會出現改朝換代的情況。

    第三步:掌權者內部爭權奪利,賢臣名將死傷殆盡。趙高不滿足中書令,陷害李斯謀反,清洗掉李斯一脈老臣,國家機器相對來說已經失控。趙高導演指鹿為馬的這場鬧劇,讓秦朝內部的能臣武將所剩寥寥無幾,皇帝早已成為孤家寡人。而且,趙高團隊裡的貨色只能是蛀蟲。本來,還有章邯能獨擋一方,因為打了敗仗而害怕懲罰,帶著最後的有生力量投降了。

    二、國家工程浩大,百姓壓力巨大

    秦始皇作為一代梟雄,好大喜功,熱衷戰爭。民間徭役苦不堪言,硬生生拖垮了一個國家的財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國家工程,有秦直道(秦代高速公路)、萬里長城、咸陽宮、秦始皇陵、靈渠等五大工程,幾乎同時開工,每個都是動用了起碼十幾萬的勞力,僅僅靠奴隸根本達不到,只能過度使用徭役,而且某些是豆腐渣工程,死的人都是數十萬計,所以說“天下苦秦久矣”。

    另一個是軍事戰爭,主要是北對匈奴,南對甌越兩大方向。秦朝平定六國,已經花費十年的功夫,消耗了極大的財力、物力、人力。國家應當休養生息,無為而治。而始皇帝依舊不滿足疆土之大。北面重灌騎兵對抗匈奴,幸好主帥是蒙恬,消耗不是特別大。而南征百越,是一大重大戰略失誤,首徵幾乎全軍覆沒,第二次也是傾全國之力,八十萬大軍駐紮於嶺南地區,而且都是秦朝正規軍。這在中原內亂之時,秦軍根本沒有真正的軍隊。

    三、國家內部矛盾嚴重,不安分子死灰復燃

    國家內部矛盾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說是特權階層與普通勞動階層矛盾對立,最終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過度的徭役和賦稅,不斷地在洗劫民眾的財富,最終讓民眾對這個政權的失望,揭竿而起是不得已的苦衷。

    不安分子主要是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比如王族後代、貴族後代、將相後代等等。秦始皇滅六國只是摧毀了六國的上層建築,並沒有斬草除根。後面東巡還上演了張良刺殺的大戲(雖然失敗了)。秦朝內部的混亂,讓這些不安分子嗅到了復國的良機,比如吳中地區的項梁、項羽為首的楚國力量,其他如魏國後裔魏豹、趙國後裔趙歇等等。當然,還有張耳、陳餘、宋玉等為首的六國士大夫階層。

    以往純粹的農民起義不過是土雞瓦狗,沒有組織,沒有戰鬥力,陳勝、吳廣、周由等第一代領袖先後失敗被殺,武臣等第二代領袖只知爭權奪利,自私短視,被有民間聲望的六國貴族取而代之,徒為他人作嫁衣。而以項梁、項梁為首的六國貴族集團在幾場大會戰中殲滅了秦軍的主力。

    四、國家人才斷層,核心軍隊不在

    縱觀秦朝開國曆史,那一代的名將在始皇時代相繼病逝,如王翦、王賁、內史騰、司馬錯、蒙驁等等,後來的李斯、蒙恬、李由等相繼被殺,王家第三代王離雖頂著名將世家的光環,但在鉅鹿之戰中戰死,秦軍已經難出幾個能獨當一面的將領,而項羽、劉邦、英布、張耳、彭越等都是數一數二的統帥,手下將才遠勝秦軍。

    綜合秦朝與起義軍的交戰來看,大多是郡縣的軍隊,很少有邊塞軍團出戰(一個在對抗匈奴,一個在駐守百越),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秦軍的作戰。後期的軍隊更多是奴隸、囚徒、平民組合的烏合之眾,不能算是大秦雄師,這一波算是鉅虧了。

  • 7 # 歷史春秋網

    非也。

    我們說秦朝法制過嚴是歷史事實。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後,仍然沿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法治”和“重刑”是法家的基本主張。從歷史記載中可以看出,秦始皇執政以後,把法律、法令推到治國的最高位置,在推崇“以法為本”的同時,秦統治者也把“重刑”原則推向極端,對全國實行空前嚴酷的刑罰統治。大歷史上看,秦朝刑罰種類繁多(單是死刑就有十多種),行刑方法之殘酷,為其他歷代王朝所莫及。

    但筆者以為秦朝並非亡於嚴刑峻法,而是亡於秦始皇的“瞎折騰”。所謂“瞎折騰”即對內濫用國家民力,財力,大搞土木工程,肆意揮霍,對外窮兵黷武,連年征戰,最終力竭而亡。先看對內的瞎折騰:大搞工程。秦朝建立後,秦始皇搞了哪些浩大的工程專案?根據史書明確記載的就有以下幾項:第一,滅六國後,秦始皇令人在咸陽仿六國宮殿樣式,修建許多宮殿,安置從六國掠來的美女和鐘鼓樂器等,供他享樂。第二,動用大量民力、財力修建當時世界上無與倫比的阿旁宮;第三,動用大量民力,修築馳道和直道。第四,修築驪山墓即秦始皇。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其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從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共徵集了72萬人力,動用修陵人數最多時近於80萬,幾乎相當於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數的8倍。

    再看對外的“瞎折騰”:窮兵黷武,連年征戰。秦朝建立後不久,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就有兩次,那就是南平百越,北討匈奴。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前218年,秦始皇命大將屠睢和趙佗率50萬大軍,發動了征服嶺南越族的戰爭。戰爭第一階段由於秦軍糧道被斷,供給不足,再加上主帥之一的屠睢也被殺害,秦軍傷亡慘重戰爭陷入對峙階段,前後相持達三年之久。第二階段,先修靈渠,解決糧餉供給,接著,命任囂和趙佗再次進攻百越各部族。這次秦軍勢如破竹,很快擊潰了今廣西等地的西甌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南方戰事還未結束,秦始皇就於公元前214年派遣將軍蒙恬率30萬大軍對北方的匈奴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戰。此次戰爭歷時兩年,重地打擊了匈奴,迫使頭曼單于“北徙”十餘年。期間為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命徵發大量民工在燕、趙、秦長城基礎上,修築了西起臨洮(甘肅岷縣),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

    其實,當秦始皇滅六國,完成統一時,由於連年戰爭,社會經濟已遭嚴重破壞,這時正確的做法是應該運用道家“無為”思想,與民休息,慢慢恢復整個國家的元氣,等國力有了明顯的恢復和提升後,再實施一些列“有為”政策。可惜秦始皇過於性急,過於貪功,其結果只能是欲速則不達,導致了大秦的快速崩亡。秦朝的命運為接下來的漢朝提供了前車之鑑。漢朝建立後,漢初的統治者從高祖劉邦到文帝、景帝,一直運用黃老思想,無為治國,歷經一百多年,毫不動搖,到景帝后期,百姓富裕,國力強盛,出現了史家所稱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從而為漢武帝的大有為奠定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 8 # 睡覺中

    當時的經濟狀況,換作儒家,道家,早就完蛋了,當時的經濟早就崩潰多少年了,要想維持秩序,只能靠法治,劉邦得了天下,不還是靠的法治嗎?只不過他不再大量使用民力,但是制度上基本上還是法家那一套,在歷史上成為漢承秦制

  • 9 # 沉140769451

    秦法嚴不嚴,有湖北雲夢澤睡虎地和湖南里耶秦簡證明後世史書作假。秦朝的滅亡,亡在趙高、李斯亂政,胡亥殘害宗室,朝政亂了,忠臣良將不得好死,民心也亂了,六國起義不過是催化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明博和朴槿惠會不會像盧武鉉那樣,自證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