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角風發作
-
2 # 布夫舟
這個問題應該怎麼來看呢?最關心趙貞吉肯不肯借糧給胡宗憲的實際上是嚴嵩。對於這一點,胡宗憲第二次進京奉命試探嚴嵩的時候,嚴嵩追問過胡宗憲。首先來看一下嚴嵩是怎麼問的。
“有一件事,你要如實告訴我。”“你去應天向趙貞吉借糧食 ”“他是怎麼借你的”“他是願意借給你?”“還是你動了軍令,他沒有辦法才借的你。”嚴嵩為什麼這麼關心趙貞吉肯不肯借糧食給胡宗憲呢?這就不得不提起之前嚴嵩和趙貞吉的一次談心。這次談心,嚴嵩可謂是推心置腹,但是徐階還是有防備的,揣著明白裝糊塗。嚴嵩可以說是有意向徐階服軟,告訴徐階內閣首輔的位子是他的。但是徐階只是表面上答應了,實際上徐階還是想扳倒嚴嵩。
嚴嵩如何判斷徐階是不是願意握手言和,最重要的依據便是趙貞吉願不願意借糧。因為當時嚴嵩已經說得很明確了,為了防止改稻為桑造成民變,趙貞吉必須立刻借糧食給浙江。
徐階表示,我立刻回去寫信給趙貞吉,讓他借糧食給胡宗憲。
可是實際上呢?趙貞吉並不肯借糧食。當然胡宗憲肯定是明白趙貞吉不肯借糧食給自己的。因為真實的情況下是這樣的,當時胡宗憲去給趙貞吉借糧食,趙貞吉可謂是一萬個不想借。當時,趙貞吉的話說得很好:
朝廷有人給我打了招呼,叫我不要借糧食給你。當胡宗憲質問是徐閣老還是小閣老嚴世蕃的時候,趙貞吉告訴胡宗憲是兩邊的人都不願意他借糧食給胡宗憲。
從這裡就能夠看出來,為什麼趙貞吉不願意借糧食給胡宗憲了?
首先,趙貞吉是徐閣老的學生,徐閣老寫信給他讓他不要借糧,他是不會不考慮徐閣老的意見。另外,嚴世蕃等人也寫信給他,要求趙貞吉不借糧食給胡宗憲。
當然,趙貞吉也不是善茬,不會老老實實聽自己師傅的話,或者說他懼怕嚴世蕃。他像大明王朝無數個官吏一樣,做事情的出發點永遠是自己的利益。從這裡就能夠看出來,朝廷上面已經鬥起來了。對於趙貞吉來說,他是不想捲入這個是非中的。所以他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借糧食給胡宗憲,同時給了徐階和嚴世蕃一個人情。這便是趙貞吉不肯借糧食的根本原因。
於是胡宗憲只能和趙貞吉說清楚利害關係,保證趙貞吉這樣做不會有責任,加上兩個人多年的友誼,這才使得趙貞吉願意借糧。
不過,胡宗憲還是沒有告訴嚴嵩事實的真相。從這裡胡宗憲的表現來看,很容易推斷出胡宗憲日後的抉擇。胡宗憲對嚴嵩是有感情的,但是胡宗憲也不願意嚴黨這樣一直把持朝政。實際上只要胡宗憲告訴嚴嵩真相,嚴嵩立刻就明白徐階是不會放過自己的。哪怕嚴嵩推心置腹,願意讓出自己首輔的位子給徐階,徐階也不會心動的。
-
3 # 沉墨I方之城
簡單的說,胡宗憲借糧是為了百姓,趙貞吉不借是為了政治鬥爭。
《大明王朝1566》劇中的主線就是浙江的改稻為桑國策的推進,揭示了當時大明王朝黑暗的政治鬥爭和民生情況。從改稻為桑國策的制定、執行到失敗,無不處處顯示嘉靖王朝的官場黑暗,皇帝貪婪,鬥爭嚴酷,本來是可以進行區域性經濟改革,增加國庫收入的好事情,無奈最後卻成了揭示整個朝廷激烈鬥爭的導火索。
劇中的人物立場都非常的鮮明,以嚴嵩為首的貪腐派,以徐階為首的清廉派,以嘉靖為首的皇權派。而這幾派勢力裡都各有特色,他們中間沒有絕對的貪官,也沒有絕對的忠臣,包括嘉靖皇帝在內,全部都圍繞這一個中心在爭鬥——權力。
在浙江推行改稻為桑,本就有難度,七山兩水一分田的地方,要全面推行改稻為桑的國策,而且該三年期為一年期,這就逼迫百姓們賤賣田地,農民沒有了田地,自然就沒有了糧食和收入,一定就會鬧出民亂。浙江總督胡宗憲非常明白這其中的道理和原因,但又不得不硬著頭皮推行。
皇帝可以壓給嚴嵩,嚴嵩只能讓胡宗憲來扛,胡宗憲作為江南的封疆大吏,不但要肩負抗倭的巨大壓力,更要保證浙江不能亂,保證百姓有飯吃。胡宗憲能做的只能是左右騰挪,他透過以退為進的手段向皇帝辭官,擺脫了改稻為桑失敗的責任,但作為有良心的父母官,他還是要為浙江百姓著想,才想著去向臨省的趙貞吉借糧。
趙貞吉的態度很明確——不借。我們從整個電視劇的暗線來看,明裡是改稻為桑,暗裡卻是內閣之爭。胡宗憲是嚴嵩的門生,嚴黨成員;趙貞吉是徐階的學生,太子黨的人。在整個電視劇中,這兩派的鬥爭從來沒有停歇過。
胡宗憲去借糧的時候,改稻為桑基本算是失敗了,這個國策草草收場,現在要做的是保住浙江百姓不能亂,胡宗憲借糧純粹為了國家穩定,而趙貞吉不借糧,也很明確,直接告訴胡宗憲,上邊有人不讓他借糧給浙江。
上面的人是誰?一是太子黨一夥,他們拿浙江百姓的生死來做壓死嚴嵩的最後一根稻草,希望透過浙江激起的民變,把嚴嵩一黨的黑暗腐敗公之於眾,嘉靖皇帝清算嚴黨,扳到內閣首輔嚴嵩。
二是嚴嵩也不希望趙貞吉借錢給胡宗憲,嚴嵩當然明白徐階、高拱他們的如意算盤,嚴嵩也有自己的打算,他也希望浙江能亂起來,浙江一亂,就說明改稻為桑的國策是失敗的,而這個國策的提倡者和支持者都是太子黨的人,再加上胡宗憲向趙貞吉借糧解困,而趙貞吉不借,導致浙江民變,嘉靖皇帝不會首先清算嚴嵩,而是清算趙貞吉為什麼不借糧。
而趙貞吉又是徐階的學生,徐階又是太子的老師......
所以,各方都有自己的打算。而這些如意算盤無一不是圍繞著權力鬥爭而來,至於百姓的死活,那是鬥爭的附屬品而已。
-
4 # 日常刷下線
嚴嵩本來就是改稻為桑的提出者和實行者浙江要亂了,他要擔責任。實際情況就是趙貞吉作為奸臣組織,徐介和張居正的下屬揣摩上意火上澆油。拿百姓的生命染紅自己的官服!看嘉靖和嚴嵩年齡大了趁新皇登基前撈足自己的政治資本。
嘉靖要死了,他在料理後世!這和送康熙死鷹是一個玩法!在皇子中只要裕王還是太子嘉靖就必須維護。這也是在嘉靖皇帝死時說的話相對應。普通立託孤大臣都會說此人志慮忠純可堪大用。但是嘉靖這裡卻說賢則用不賢則廢。原因是嘉靖知道這幫人沒一個好東西,但是裕王還深刻的信任他們,沒辦法啊自己要死了如果裕王沒有人可以用國家照樣完蛋(這點和後來的泰昌皇帝有鮮明的對比弄了波自己覺得很好的人把天啟差點坑死,連一個權柄都沒給天啟留。)這才下定決心奸臣也要用,未來只能看你自己的了。
要換個太子立時就是禍起蕭牆。這邊徐介,張居正和裕王遙相呼應,嚴嵩父子也不會坐以待斃,這時只能維護太子自己才能死的順利。就算到這裡他還是留下了後手那就是不殺嚴嵩,將他貶處,以後萬一裕王想明白了可以用嚴嵩為面抵擋徐介,張居正之流霍亂國家的行為。但是裕王沒有想明白整個故事真正被利用的就是他。
-
5 # 朕驚歷史
趙貞吉是徐階那邊的人,他們不允許給糧,趙貞吉肯定不會給。徐階他們是想等浙江餓死了人,浙江百姓恐怕會激起民變,這是上奏嘉靖彈劾何茂才等人,勝算會更大些,從浙江撕開口子掰倒嚴嵩的爪牙,到時可以遷扯到嚴嵩,拉他下水
-
6 # 東方雜譚
這一部分的情節,確實非常燒腦!
竊以為,要理解趙貞吉此舉,首先要明白當時嚴黨與清流之間的鬥爭背景。在改稻為桑國策推行艱難之際,原本希望壓低民田價格以實現富戶低價買田最終達到改稻為桑目的的嚴嵩非常害怕擔心激起民變,因此希望趙貞吉能夠借糧食給胡宗憲。
嚴嵩在此部分有兩句話非常經典,一句是“自古以來造反的都是種田的人,沒聽說過商人會造反的”,因此,即便攬權貪墨二十年的嚴嵩也不敢過分——這也體現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還有一句,就是“大明朝不能沒有東南,東南不能沒有胡宗憲,倭寇不能不剿,也不能全剿,胡宗憲在東南一日,我嚴嵩就倒不了”——正因如此,嚴嵩不得不向徐階服軟而後親自向趙貞吉“求情”!
然而,趙貞吉堅定地履行著他的恩師——徐階的指令,不借糧,推動浙江的民變潮!這也是所謂清流黨所想見到的。
胡宗憲在與海瑞對話時曾評論趙貞吉,說他有“宰輔之才”——如此才能的趙貞吉在這個階段也是非常無奈的,因此,他在與胡宗憲對話時說了一句極其無奈而悲壯的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死一萬人是個數字,死十萬人百萬人也都只是個數字,你和我都擋不住啊。
-
7 # 帥爸1092
趙真吉心裡裝的不是百姓,而是仕途。
借糧的話得罪兩個首府不說,還有可能得罪皇上,因為聖旨難測。
不借糧,就算皇上怪罪,也不會怪到他的頭上,上面還有倆首府頂著呢!
這種人把仕途看得太重,所以才被一個太監給治了,真是悲哀。
-
8 # 聰明的M豆
自答
事實證明權利鬥爭永遠大於一切,胡宗憲說謀事必須要先謀身,所謂謀身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掌握權力核心,這樣才能夠施展自己的政治綱領,百姓的利益從來都不是政治家所考慮的問題,關於提問我覺得你說的大差不差!實際上借糧與否各派別都有自己的小算盤,總體來說可以分為三個派別:嚴嵩,徐階以及嚴世藩。各層考慮也不一樣;嚴嵩需要穩定的施行改稻為桑,完成既定國策,因為他要穩住嘉靖,也就是所謂宜穩不宜亂,而嚴世藩和下面的人則既想完成國策又想從中獲利,他們認為只要國策完成一俊遮百醜,便沒有人會再去追查到底是怎麼完成的,反正國庫充實了,下面百姓則不在考慮範圍,所以他們敢鋌而走險毀堤淹田.而徐階則想透過此事來扳倒嚴嵩,那下面自然愈亂愈有利於他們,出的事情越大倒嚴才會更有力度!分析了上面各派別的政治企圖則不難發現徐階和嚴世藩都不想讓趙貞吉借糧給胡宗憲,不借糧百姓沒有糧食度日就必須賤賣農田他們好從中漁利。徐階派了譚綸去也可以抓住把柄發起倒嚴!這中間的博弈就看誰棋高一著了,但世事難料,多行不義必自斃。
-
9 # 織夢行雲616
派系鬥爭,搞亂浙江,清除嚴家黨羽,乃至降嚴黨一網打盡。當政者為了他們口中的大義,打著為天下多數人為後世的旗號,可以隨意犧牲百姓,從人類社會的出現到人類滅亡永遠會如此。
回覆列表
這件事起因是胡宗憲到江蘇去借糧,趙貞吉表面上應允,實際上根本就不打算借糧。
而李時珍跟趙貞吉耍了個心眼兒,弄了個另類藥方,讓趙貞吉陷入了難堪之中,只能說著“開什麼玩笑”?
接下來就是趙貞吉不借糧的原因:
一、
李時珍說得很清楚,這個藥方一旦趙貞吉照方抓藥,不僅胡宗憲的病會好,還有一份大大的功德:
“這份功德,如天之大,怎可視為玩笑?”
由此可知,明明這是件好事,而且江蘇也有賑災的義務,又不是趙貞吉自掏腰包,還能落個好名聲,他為什麼不同意做呢?
顯然,問題並不完全出在他身上,而是別的地方出現了問題,而這個地方,顯然比浙直總督都要大……
不同於美國好萊塢電影,電影中往往都是一人之力,普救眾生。而中國也有類似的電影,比如《戰狼》,比如前段時間上映的《流浪地球》,關於電影的好壞卻引發了比較大的爭議。
這個原因值得大家思考,在我們的觀念中,總是認為力量越大的人,才越有責任普救眾生。而不是說,依靠自己微薄的力量去拯救世界,遇到問題,我們總是盯著那個力量最大的人,而不是盯著最有責任的人。
這種觀念,就類似於,自己不努力,寄希望於某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這跟舊社會有什麼區別?
顯然,李時珍和海瑞就沒有這麼想過,他們的內心中認為,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而趙貞吉,顯然把自己排外了,作為鄰省本應全力救助,可是卻為了所謂的路線正確,不惜犧牲掉一個省的人民。
眼看自己被尷尬的將了一軍,任何辯解都是那麼蒼白無力,索性趙貞吉不講情面了,也不喊“汝貞”兄了,直接嚴肅起來:
“部堂,有些話,我要向您陳述,部堂可否移步,容我跟你慢慢談?”
二、
李時珍也識趣,趙貞吉這句話,就是變相的趕我走啊?
“還是我移步吧!”
李時珍這就要走,胡宗憲及時喊住他,還是叫了他最忌諱的三個字“李太醫”。
果然李時珍再次強調了一句:
“我說了,不要叫我太醫。”
顯然,不管胡宗憲也罷,趙貞吉也罷,他們都是體制內的人物,做事必須按照體制內的規矩辦事。他們不敢不聽內閣的指揮,也不敢違背職場潛規則而辦事,只能按部就班,並不能做到隨心所欲。
這也是李時珍反感別人喊他太醫的原因,他並不想進入體制,失去自己的本真,雖然也能做些實事,可惜代價太大,比如海瑞。
本來借糧這種事,就不能擺在檯面上講,就像你一個老朋友突然向你借錢一樣。你借吧,你老婆(上級)早就跟你講了不能借,理由也很充分。不借吧,自己的面子又掛不住,而往往採取的做法就是,你借十萬塊錢,我支支吾吾,說沒錢,只能給湊湊,湊來湊去也就湊了一萬多塊,你借還是不借?
而像胡宗憲這種跟李時珍唱雙簧的人,就不多見了,你要不借錢給我,我全家老少都要餓死了,你看怎麼辦?
一旦把借糧這事提高到政治正確的地位上,那就很難解決了,所以趙貞吉也只能說實話:
“我不瞞你,瞞你也瞞不住,一百船,兩百船糧,江蘇都拿得出,卻不能借給浙江,你心裡也明白,不是我不借給你,是朝局不容我借給你!”
咳,啥也別說了,我確實有二十萬,能借你十萬,可是這錢在我老婆手裡捏著呢,你看看怎麼辦吧?
三、
趙貞吉此時對胡宗憲的做法也非常不理解:
“你既然躲了出去,這個時候,又何必把自己陷進去?”
在趙貞吉看來,他十分不理解胡宗憲的做法,尤其是上一次他進京,提出了辭呈,就是因為他知道“改稻為桑”是一步死棋,早點退出來,這倒有點類似於呂芳的“三思理論”。
而趙貞吉此番言論也暴露出他這隻老狐狸的心思:
對於趙貞吉來講,糧食既不想借,也不敢借,因為不借糧對自己有利,但是不借糧的話,自己又要承受見死不救,甚至逼反浙江百姓的罪責,這是他不敢承受之重。
所以,他刻意把困難說出來,也是希望胡宗憲給出個主意,怎麼讓自己不擔責,或者是希望胡宗憲再去頂內閣,最後出了問題,再把胡宗憲拉進水。
不然的話,他為什麼要說一句“又何必把自己陷進去”?豈不知,趙貞吉這是抱怨,胡宗憲不該把我趙貞吉也給陷進去!
最後見胡宗憲仍然裝傻賣愣,索性什麼都招了:
“豁出去,我全告訴你,朝廷有人給我打了招呼,叫我不要借糧給你!”
這個朝廷的人真是可惡,為了自己的權力爭奪,再次犧牲了浙江百姓,而且還是一省大員把這個當做威脅說給另一省大員……
面對胡宗憲的進一步逼問是誰,甚至都把範圍給縮小到兩個人了:
“是小閣老,還是徐閣老他們?”
四、
說小閣老,是因為胡宗憲此時已經被小閣老認為叛變了,到這裡來借糧,就是不讓浙江老百姓低價賣田,也就是破壞了“改稻為桑”大業。
說徐閣老,是因為胡宗憲明白,這次“改稻為桑”根本成功不了,徐閣老是盼著浙江早點亂起來,好以此扳倒嚴黨。
趙貞吉也承認了胡宗憲的分析:
“那我就告訴你,兩邊的人都不願意我借糧給你!”
說這句話的時候,也能看出趙貞吉的無奈,但是歸根結底,還是他比較自私,因為他的出發點是怎麼不把糧食借給胡宗憲,想的都是不借的理由。如果換一種思路,變成怎麼能把糧食借給胡宗憲,或許結局就大不一樣了。
不然的話,他最應該主動提出,把軍糧借給胡宗憲,以此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可是他並沒有這樣做,只是安慰胡宗憲這顆救不了百姓受傷的心:
“糧沒借到,可你的心到了,這就行了,這不病了嗎,就在江蘇待著,我給你上個疏,替你告假。”
是啊,都累病了,還是別摻乎浙江的事了,就在我這裡,我給你作證,保管你脫離這個政治漩渦。
隨後趙貞吉又說了一句名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死一萬人是一個數字,死十萬人、百萬人也是個數字。”
這就是飽讀詩書的趙貞吉哦,此言跟當初呂芳的那句話何其相似:
“九個縣又如何,皇上心裡裝的是九州萬方。”
只是一個是太監,一個是飽讀詩書的讀書人,顯然,後者才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