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中夜雨瀟瀟
-
2 # 手機使用者23255590438
李陵經歷了苦戰、兵敗、投降、滅族等一系列悲情煎熬,作為將軍,李陵代表的不只是個人,更是漢帝國與匈奴之間的較量,李陵歸不歸漢不是李陵個人的事,李陵兵敗,是匈奴對漢朝軍事和精神打擊的雙重籌碼,也是對漢武帝劉徹對外鐵血策略的打擊,在國家層面,李陵無法左右自己的意志!司馬遷出於人性的考慮,替李陵的無奈之舉仗義執言,在鐵血皇帝的意識裡是行不通!
-
3 # 中孚鑑
李陵是李廣之孫,深受漢武帝器重,李陵善於騎射,對兵士也不錯,因此李陵的名聲為當時很好,後來李陵率五千兵馬攻打匈奴。
之後李陵深入匈奴腹地遇到匈奴主力,李陵五千人馬遭到匈奴三萬人馬圍攻,李陵奮力作戰,匈奴三萬人馬損失慘重,但李陵同樣也有損傷。
之後匈奴又來援兵,八萬匈奴兵圍攻李陵,李陵邊戰邊退,殺敵無數,當時漢軍受三處傷的乘車,受兩處傷的推車,受一處傷的繼續作戰。
弓箭用完,兵器沒了,就用車上的零件做武器。
雖然漢軍英勇無畏,無奈兩方兵力懸殊太大,漢軍又沒有援軍,最終李陵損失慘重,李陵為了以後能繼續在為大漢效力,就投降匈奴,希望以後能回到大漢。
李陵投降的訊息傳到漢武帝那裡,漢武帝非常生氣,司馬遷說李陵殺敵無數,也足以名揚天下,李陵投降匈奴是權宜之計。因為當時漢武帝正在氣頭上,漢武帝覺得司馬遷在為李陵求情。就對司馬遷處以宮刑。
後來漢武帝想通了,就派人去接李陵,可是又傳來訊息說李陵在為匈奴練兵。準備對付大漢。漢武帝大怒,殺李陵三族。
李陵知道後,心灰意冷,給匈奴練兵的是李緒,因為李緒讓他遭到滅門,李陵在生氣之下殺死李緒。
李陵此事國仇家恨,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回到漢朝,後來匈奴單于把公主嫁給李陵,封他為右校王。
漢武帝駕崩後,漢昭帝繼位,李陵年輕時的朋友霍光和上官桀成了輔政大臣,霍光和上官桀派人讓李陵回國,李陵的前途不用擔心,但李陵因為國仇家恨,不願回去再次受辱,因此李陵最終還是沒有回到漢朝。
李陵的一生是悲慘,身上有著國仇。卻也有著國恨,因為李陵之事,後人對李陵的看法也有褒有貶。
-
4 # 四川達州人
李陵投降本來就不是自己的錯。
五千步兵遭遇匈奴8萬重兵包圍,血戰十日,殺傷敵軍近兩萬,已經對得起國家。漢武帝最初以為李陵已經殉國,準備賞其家人,聽說李陵投降就準備追究責任。司馬遷說了一大段話,試圖幫李陵辯解。可漢武帝認為司馬遷誣罔,是想詆譭貳師將軍為李陵說情,於是下獄治罪,司馬遷家拿不出那末多錢贖罪,最終被腐刑。
後來漢武帝悔悟,明白李陵投降是無救援所致,說:“李陵出塞之時,本來詔令強弩都尉接應,只因受了這奸詐老將奏書的影響又改變了詔令,才使得李陵全軍覆沒”
於是派使者慰問賞賜了李陵殘部。李陵在匈奴一年後,武帝派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公孫敖無功而返對武帝說:“聽俘虜講,李陵在幫單于練兵以對付漢軍,所以我們接不到他”武帝便將李陵家處以族刑,母親、兄弟和妻子都被誅殺。隴西一帶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節而累及家室為恥。
後漢使到匈奴,李陵質問使者,“我為漢朝領步卒五千橫掃匈奴,因無救援而敗,有什麼對不起漢朝而要殺我全家?”使者說:“陛下聽說李少卿為匈奴練兵”李陵說;“那是李緒(塞外都尉),不是我”
李陵恨李緒為匈奴練兵而使自己全家被誅,便派人刺殺李緒。大閼氏要殺掉李陵,單于把他藏到北方去,大閼氏死後才回來。
單于看重李陵,把女兒嫁給他,立他為右校王。昭帝即位,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他們與李陵很好,就派李陵過去的好友隴西人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李陵歸漢。任立政等到匈奴後,單于置酒款待,李陵、衛律都在座。
他們雖見到李陵,但不能私下講話,便用目光向李陵示意,又幾次把佩刀上的環弄掉,趁撿環時握住李陵的腳,暗示他可以回漢朝去。此後李陵、衛律備牛酒慰問漢使,一起博戲暢飲,他們都穿著匈奴的服裝蓄著匈奴髮式。任立政大聲說:“漢朝已宣佈大赦,國內安樂,陛下年少,由霍子孟、上官少叔輔政”
李陵沉默不語,不經意地摸著頭髮說:“我已成匈奴人啦!”
過了一會兒,衛律起身更衣,任立政說:“少卿,你受苦了,霍子孟、上官少叔向你問好”李陵說“霍公與上官大人可好!”立政說“他們請少卿回故鄉去,富貴不用擔心”李陵小聲對任立政說:“少公,我回去容易,只怕再次蒙受恥辱,無可奈何!”
話未說完,衛律回來了,好像聽到了他們最後的話,說:“李少卿賢能之人,大可不必只在一國居住,從前范蠡遍遊天下,由余從西戎到秦國,今天還談什麼故國之類”
說罷告辭了。任立政對李陵說:“你也有這個意思麼?”
李陵說“大丈夫不能反覆無常,再次蒙羞”
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前74年)病死。
失去家族、父母兄弟妻子都被殺害的李陵難以歸國。回去依舊會落下爭執,甚至後世的罵名,你讓他怎麼回去?
-
5 # 君山話史
先說司馬遷為何會捲入李陵案受宮刑。
李陵兵敗投降,當時所有朝廷官員,齊聲討伐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辯解的好話。他說:“李陵對母親孝敬,對朋友有信義,為國事奮不顧身,有國士之風範。他率領不足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戎馬之地,對抗匈奴數萬精銳騎兵,使敵人傷亡慘重,救死不暇。匈奴以傾國之兵追擊圍攻,轉戰千里,直到矢盡路窮,士兵以空弩對抗白刃,仍然頑強苦鬥。李陵得部下的效死,即便是古代名將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
司馬遷又說道:“李陵之所以不死,可能因為他想找到合適的機會,報效朝廷。”
其實,司馬遷所說的是實情。李陵以五千步卒,轉戰數千裡,殲敵過萬,名震塞北,雖然兵敗而降,並沒有做什麼對不起朝廷的事情。而且司馬遷對李陵的個性很清楚,他並非貪生怕死之輩,否則也不會冒著那麼大的風險自動請戰。
可是,這一席話卻令漢武帝勃然大怒。他認為司馬遷為李陵辯護,乃是嘲諷貳師將軍李廣利。司馬遷根本沒提到李廣利,這是哪跟哪呢?原來李廣利因為裙帶關係,受漢武帝恩寵,成為漢軍級別最高的將領,並全權負責對匈奴的戰事。但李廣利在對匈戰爭中,戰績平平。現今司馬遷讚揚李陵的功績,在漢武帝看來,就是間接貶低李廣利;而貶低李廣利,就是間接在嘲諷皇帝用人不當。這就是獨裁者的思維方式。
司馬遷沒有想到這番話會帶給自己終生的恥辱,武帝劉徹下令將他處以腐刑。腐刑是割去男性的生殖器,這不僅是身體的創傷,更是心靈的創傷。司馬遷後來說:“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在忍辱含垢之中,司馬遷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史記》一百三十篇。這是中國最偉大的一部名著,魯迅贊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再來說說李陵為什麼不肯歸國。
漢武帝去世後,漢與匈奴關係緩和,被囚十九年的蘇武等使節被釋放回國。在蘇武歸國前,李陵親自到北海為他餞行,擺下酒筵,兩人觥籌交錯,一醉方休。
李陵舉起酒杯,對蘇武兄:“子卿兄,你此番歸國,揚名於匈奴,功顯於漢室,古代竹冊帛書所記載的英雄人物、丹青濃墨所繪的偉人,何有過於子卿兄!李陵雖然駑怯,但倘若漢室寬宥陵的罪過,保全老母妻兒,陵願意忍辱含垢,奮起武士之心,效法齊魯曹柯之盟中的曹沫,劫持匈奴單于以歸漢室,這是李陵往昔的夙願。可是漢室竟族誅我家室,屠戮之慘狀,陵每思之,心中滴血,痛心疾首,我還有回頭路可走嗎?一切都過去了,只是想讓子卿兄知曉我內心無言的悲痛。”
漢室輔佐大臣霍光與上官桀,同李陵是舊日的好友。武帝劉徹去世了,李陵也該返回中國了。霍光、上官桀派李陵的同鄉好友任立政等人,前往匈奴見李陵,勸他歸國。
任立政的到來,令李陵稍感安慰。任立政對李陵說:“少卿兄,現在時過境遷,李家的悲劇,我聽後也十分悲痛。現在朝廷上下,都希望少卿兄能夠返回中國,繼續為漢室效力。少卿兄意下如何呢?”
李陵搖搖頭說:“回中國很容易,但大丈夫不能再次受辱了。”拒絕了任立政的請求。為什麼李陵說不能再次受辱呢?因為他本來是想詐降匈奴,但漢武帝殺光其全家,詐降成了真降。他如果再回故國,如何面對追隨他戰死沙場的四千多名勇士的親人呢?他們長眠於異國他鄉,而他李陵卻活著回來了,他沒有臉面對。
最後,李陵老死在異國他鄉。
-
6 # 希榮文創
李陵為救老友蘇武,帶著五千步卒深化大漠,終究被匈奴八萬主力馬隊攻擊,李陵殺敵數萬,力戰而降。他的投降是逼迫無奈的,後來他明確告訴蘇武,自己當初是假降,目的就是尋找機會東山再起。
漢武帝以為李陵已死戰,得知李陵投敵後勃然大怒,朝廷百官莫不噤若寒蟬,惟有太史令司馬遷站出來為李陵辯誣。司馬遷是李陵的朋友,知道李陵為人,說李陵轉戰千里,雖敗猶榮。漢武帝聽後十分震怒,將司馬遷打入死牢。當司馬遷準備迎接死亡時,漢武帝念及司馬遷的才華,將腰斬改為宮刑。這個打擊對於司馬遷來說,比死亡更難接受。但為了寫作《史記》,在生與死麵前他作出艱難的抉擇。回到故鄉,他獨住寒窯,十易寒暑,終於完成了《史記》。
漢武帝后來也知李陵孤軍無援,力有不逮,派公孫敖將四萬步騎深入敵後營救。公孫敖無功而返,卻說俘虜稱李陵正在教匈奴練兵。漢武帝大怒,你投敵也就罷了,竟然還訓練敵人對付我!一咬牙,直接殺了李陵的寡母和妻兒。聽聞訊息後,匈奴單于喜形於色,趁機封李陵為右校王,並將自個的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漢武帝知道那人不是李陵而是降將李緒,後悔得直扇自己的嘴巴。李陵得知真相後大怒,派刺客將李緒殺死,以洩心頭之恨。但漢武帝的絕情之舉徹底斷了他迴歸大漢的念想。
李陵又是一個有骨氣的人,漢昭帝即位後,向來與李陵友好的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派李陵的老朋友任立政等三人出使匈奴,藉機勸李陵歸漢,他無動於衷。就連老牌漢奸衛律都急了,急忙勸說李陵,沒想到卻李陵把頭一擰,冷冷回敬:大丈夫不能反覆無常,再次蒙羞!數年後,李陵老死匈奴。相比於那些出爾反爾、追求高官厚祿的人,李陵確實傻,他選擇了默默無聞,客死他鄉,卻也因此贏得了尊重。
-
7 # 一往文學
李陵事件在司馬遷一生中,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讓他看清了封建統治者的本質,在進行創作時,也不再是簡單地對歷史進行總結,而是融進了自己的身世之嘆,使得全書籠罩著濃濃的悲劇色彩。對於司馬遷的遭遇,後人也常常報以極大的同情。
那麼,司馬遷為什麼會有此禍?遭此橫禍,到底冤不冤?"李陵之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知道,漢朝時期多有匈奴犯境,在那個時代,出現了不少抗擊匈奴的名將,較為熟悉的就有李廣、衛青、霍去病等等。抗擊匈奴,是漢朝武將常有的事。
西漢武帝時期,曾命李廣利率三萬騎兵出征匈奴,李陵帶領五千步兵同時出擊。然而,在李陵行軍過程中卻遭遇了匈奴軍隊。他毫不畏懼、帶領部下英勇作戰,予匈奴以沉重的打擊。但寡不敵眾,在援兵不到、糧盡矢絕的情況下,李陵選擇了投降匈奴。接下來,事情是如何發展的?
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李陵投降之後娶了單于的女兒為妻,朝廷聽聞這個訊息之後,便把李陵的家人給處死了。武帝的行為,可說是帝王無情啊。
相對於《史記》的簡單記載,《漢書》就詳細得多了。在《漢書·李廣蘇建傳》,寫道:"陵敗處去塞百餘里,邊塞以聞。上欲陵死戰……"這說明什麼?說明武帝原本是希望李陵能"死戰",結果李陵卻投降了!這就與皇帝的意願相違背了。那麼問題來了,武帝為什麼想要李陵戰死沙場呢?答案,同樣也可以在《漢書》中找到:"天漢二年,貳師將三萬騎出酒泉,擊石賢王於天山。召陵,欲使為貳師將輜重",一開始武帝只想讓李陵為貳師將軍護送輜重。但李陵謝絕了,並且自請五千步兵"到蘭幹山南以分單于兵"。武帝一聽,覺得這李陵不錯啊,有膽量,"上壯而許之",對李陵抱有很大的期望,可這後來的事實卻是李陵投降了。漢武帝這心裡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心裡自然就有了一股氣。在這種情況下,臣子們自然也就清楚皇帝對李陵是什麼態度,故"群臣皆罪陵"。唯獨司馬遷,他偏不!當皇帝問到他時,情況是"遷盛言:……"。想想,在空氣凝固的朝堂之上,眾臣小心翼翼地揣摩聖意,而司馬遷卻"盛言",口若懸河地表明自己的觀點和態度,公開唱反調,給原本就怒火中燒的武帝澆了一勺油。
僅僅是因為替李陵說了情,司馬遷就被施以宮刑了嗎?似乎也不全是。根據歷史,在公元前99年的戰爭中,除了李陵,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人——貳師將軍,李廣利。他是何人?他是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兄弟。那這位貳師將軍在戰爭中的表現又是怎樣的呢?"漢使貳師將軍將三萬騎出酒泉,擊右賢王於天山,得首虜萬餘級而還。匈奴大圍貳師,幾不得脫,漢兵物故什六七",一開始時得了一點戰功,在後面的交戰中卻使得漢軍折損了六七成。兩相比較,李陵就顯得越發英勇了。而且李廣利是主將,李陵是偏師。越是把二人相提並論,越是在提醒漢武帝在任命主將上了犯了錯誤。因此,司馬遷的表現,在漢武帝的眼裡,明晃晃地是當著滿朝文武的面兒對自己說:你用人不當、不分是非、賞罰不公。相比起李陵的投降行為,司馬遷更像是直接地打了皇帝的臉。
綜合來看,稱讚李陵之勇確是惹得武帝臉上無光、顏面丟盡,而批評李廣利才是讓武帝徹底動怒的原因啊。
話又說回來,在天子盛怒之下替李陵說情,是不是這兩人私下的關係特別好?《報任少卿書》中有提到:"夫僕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杯酒接殷勤之歡",私下裡二人並無交集,替李陵說情,完全只是出於自己平日裡對李陵的觀察和了解,認為他許是在找尋機會報效朝廷,投降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然而,司馬遷又怎能想到,就是這一番話給自己招來了禍刑。
在封建社會里,天子獨攬大權,喜怒無常,一不留神就帶上了罪名。所以,司馬遷遭宮刑,說不冤,其實也挺冤的,他不過是盡了一個為人臣子的本分;要說冤吧,可偏偏在那樣的情況下沒有選擇隨大眾、明哲保身,有此一難,似乎看上去也不算很冤。
冤不冤,權看自己是怎麼看待的了。
不過有一件事倒是可以確定的,如若沒有"李陵之禍",《史記》或許就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樣了。
回覆列表
這還得追溯到衛青霍去病與李廣之間的矛盾,李廣再和衛青打匈奴之時遇到險情,衛青沒救,飛將軍戰死,後來李廣的兒子又因為與霍去病爭執被殺,漢武帝寵幸霍去病竟然隱瞞說是被鹿撞死的。李陵心中本就有怨氣,又被誣陷投降,所以就對漢朝死了心。司馬遷為李陵辯白,武帝不聽,所以慘遭宮刑。可憐龍城飛將一世英名,竟然悲慘至此。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