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玉湯1975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

    在原始社會氏族制度時期的女真人,就有一種叫做"牛錄"的組織。在出外狩獵時,參與者按族寨(滿語稱"嘎山")結合,十人為一"牛錄"是一種臨時的互助組合。出則合,歸則散。當時各部落間各自為政,自由渙散並不和諧。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軍事行動中,不斷把不合並的諸申、伊爾根、等部族編入"牛錄"並擴大了編制。規定了三百人為一牛錄,每一牛錄設一名牛錄額真(主的意思);五個牛錄組成一個"甲喇";五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每個固山以一旗為標誌,所以固山為旗,固山額真就是旗主。

    明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正式建立黃、白、紅、藍四旗。後來隨著戰爭的深入,隊伍的擴大。於萬曆四十三年又曾設了鑲邊的黃、白、紅、藍四旗。這樣就形成了滿洲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各旗之間互不統屬,以努爾哈赤為八旗最高統帥,親領正黃、鑲黃兩旗,其餘六旗分別由其子弟統領。

    八旗制度不僅是軍事制度,還兼有徵賦,服役職能。平時耕獵放牧,戰時披甲出征。努爾哈赤向來重視軍隊操練,嚴格軍紀,獎勇懲懦,在征戰、操練時以身作則,奮勇衝殺。在他的激勵和帶動下,八旗子弟成為了一支驍勇善戰,所向披靡的勁旅。先後大敗明軍於薩爾滸、平陽橋、松山……直至衝出山海關,問鼎中原。

  • 2 # 歷史小芒果

    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一種制度,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種兵農合一的制度。滿清王朝能夠問鼎中原,打下中國的江山,可以說,八旗制度在其中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八旗,顧名思義,就是八種旗幟。公元1601年,明萬曆二十九年,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創立了四旗制度,也就是黃、白、紅、藍四色旗,分別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到了公元1615年,明萬曆四十三年,根據當時的需要,又增設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至此,八旗制度完全確立。滿洲女真社會所實行得八旗制度,就是丁壯們在戰時皆兵,和平時皆民,說白了,一人有效地分成了兩個人用。

    那麼為什麼八旗制度會讓人聞風喪膽,它的戰鬥力為什麼如此強悍,能逼著明朝北方絲毫不敢懈怠,甚至最後問鼎中原一統天下呢?

    相信很多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清朝和金朝,都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並且都有一套兵農合一的制度,而且都是靠著這套制度,增強了戰鬥力,打敗了中原漢族建立的王朝。只不過這兩套制度,在清朝叫八旗制度,在金朝叫猛安謀剋制。其實兩套制度本質上並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都是兵農合一韻社會組織,既是軍事組織,又是地方行政組織。各戶壯丁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出征,都在壯大的過程中,對自身社會的發展也作出了貢獻。所以很多人,會簡單地認為,八旗制度就是仿製猛安謀剋制,甚至繼承的就是猛安謀剋制。這樣的認為其實還是很片面的,畢竟這種全民皆兵的制度在所有遊牧民族中都有類似之處,包括金朝以前的契丹,也有類似制度。說一個更讓人驚訝,又不得不承認是歷史現實的一個情況,中國遠古到先秦時代,其兵制實際上和猛安謀剋制也是差不多的。唯一的區別是,八旗制度的聯合性相比猛安謀克來說要更大,它是整個地區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而猛安謀剋制,只相當於一個州級的防禦組織。

    從滿族的角度來說,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是上三旗。正黃旗約有十五萬人,是八旗之中人數最多的,有92個佐領、2個半分佐領,共約3萬兵力;鑲黃旗共有兩萬六千人,84個佐領、2個半分佐領,總人數約有13萬;正白旗有86個佐領,約兩萬六千人。

    鑲白旗、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和鑲藍旗是下五旗。正紅旗擁有74個佐領,兵力有兩萬三千,總人口約十一萬五千人。鑲紅旗有86個佐領,兵力兩萬六千人,總人口有十三萬左右。剩下的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也有差不多雄厚的兵力。

    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父子的勢力增大之後,他們把征服的蒙古族人也編入了旗內,統歸八旗管轄。甚至皇太極繼位後,又增加了漢八旗。一時間,八旗軍的數量急劇增加,和明軍在數量的對抗上,也不再處於完全劣勢的狀態。

    當然了,八旗軍的強大歸根結底在於制度設計者讓其的優越性發揮了出來。因為八旗制度的特點是以旗統人,即用旗人來統領軍隊,凡是屬於八旗的人都可以當兵。以旗統兵,軍隊上下全體官兵以自己的旗幟為精神動力,旗幟不倒他們就戰鬥到底,它集軍事、行政和生產三種職能於一體,使得兵農緊密結合。另外,八旗制度還有三個特點。首先,八旗制度下的各旗之間是相互獨立的,不存在隸屬關係,在建立八旗制度的時皇帝將所有人都包含在了八旗制度之下,包括被俘虜來的人和歸降自己的人,從而形成了“以旗統人”的格局,八個旗的旗主各自統領自己得部隊,不能相互打擾。其次,一旗之主就是一旗之君。旗主在自己的旗之內擁有很大的權利,旗主與部下有嚴格的等級之分,旗裡出了什麼事,官員有什麼想做的事,必須報告旗主,得到允許後才能去做。旗主貝勒在旗中是小君主,男女的婚嫁都要請示旗主貝勒之後才能進行。但是論到最後,努爾哈赤還是八旗之首,他對八旗有絕對的控制權和領導權,八個旗主都要對他負責,事權統一,便於行事。

    八旗在入關之後,建立起了全國性的制度,使得戰鬥力也繼續保持著強大的狀態。撤剿“三藩”和平內亂的時候,八旗為了促進祖國的統一也起了重大的作用。痛擊沙俄收復雅克薩,在反對侵略、保衛領土的鬥爭中立下了功勳。數萬八旗兵和家眷,在邊遠之地駐防,戍衛屯墾,鞏固了邊防,開發了東北、西北地區。

    當然,清朝成也八旗,敗也八旗。後期八旗的腐化墮落,使得晚晴在面對外來侵略時,已經完全使不上勁,八旗還是不斷地吸食掉國家的財政,敗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3 # 凌煙閣論史

    這個問題凌煙閣來回答。清朝是離今天最近的古代王朝,大家對它有興趣也正常。

    一、八旗組織制度與發展簡述

    1583年,努爾哈赤以其祖父和父親遺留下來的盔甲十三副、部眾數十人起兵;於1588年統一了建州女真。但努爾哈赤還要進一步統一整個女真部族。從1589年起,他又開始了統一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戰爭。

    經過初期的戰爭錘鍊,此時努爾哈赤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提高戰爭組織效率,於是創立了八旗制度,並不斷對其進行改進擴編。

    八旗制度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八旗的基層組成單溫叫“牛錄”,狩獵活動統一指揮負責人叫“牛錄額真”。這個組織動員方式簡單有效,於是在戰爭中繼續使用。在更大規模的狩獵或者戰爭中,就要動員更大規模的人力資源,於是把多個牛錄組成一個大一級單位,叫做“旗”。

    努爾哈赤於1601年建立了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到了1615年,隨著努爾哈赤基本統一了女真各部,又增設了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

    八旗組織規模和領導機構設定:

    規定300人為一牛錄,5牛錄為一甲喇,5甲喇為一固山(即旗);三級的領導分別為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

    最初各旗的旗主分別是:正黃旗主和鑲黃旗主努爾哈赤、正紅旗主和鑲紅旗主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極、鑲白旗主杜度、正藍旗主莽古爾泰、鑲藍旗主阿敏。八旗制度從此建立。

    2、八旗制的特點

    八旗制具有軍事、行政和生產等多重職能。平時生產,戰時打仗,與當初大秦的耕戰一體的制度非常相似。

    八個旗的實力基本相當,請看下錶:

    後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征服內蒙古諸部、北方漢地過程中,陸續擴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八旗軍事力量得到了極大地擴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有了組織制度只是一個基礎,八旗軍的強悍戰鬥力是怎麼來的呢?

    二、八旗軍的制度分析

    軍事制度特別講究令能行禁能止,要求紀律嚴明與賞罰分明,這樣基層士兵才能做到聽令並願意賣命。

    八旗軍這種在當時看來非常成功的軍事制度,其強悍的戰鬥力,來自滿洲社會構成和相應的管理激勵制度。八旗軍的構成基礎,實際上是軍事貴族領導下的兵民合一,這就是高效率使用資源的方式。

    八旗軍的類比,遠的可以看到秦國當年的耕戰一體、軍功爵位制。近的還有西魏的府兵制,這也是兵農合一耕戰一體的制度。

    力量弱小的一方,一定要找到一種方法,能把有限的力量高效率集中使用,這樣才能形成聚焦效應。後金和後來的統一女真與內蒙古的清,其綜合實力相對於大明來說,還是弱小的。但是綜合實力強如果不能聚焦使用,或者不能高效率地使用,那也就變成了弱。

    反而滿洲八旗,能把耕戰一體切實執行到位,把有限的資源聚焦使用,從而達到了在每個區域性優於對手、最終積小勝為大勝的效果。

    八旗總人數不過100餘萬,能出征計程車兵不過10餘萬。面對蒙古和明朝這種大體量的對手,滿洲在人少兵少的情況下,危機感極強。因此,他們在八旗兵民一體的基礎上,做了一整套管理、激勵和作戰機制。

    在具體管理制度上,八旗軍做到平時嚴格訓練,戰時嚴格執行制度,戰後賞罰分明。

    從《八旗通志·兵制志》中的相關記錄看,八旗兵的作戰管理和懲罰激勵方法大致如下:

    對敵作戰時,如只有一個旗堅持作戰,而另外七個旗後退,那麼就把其他逃走的旗的軍隊和人員劃撥給堅持作戰的這個旗做奴隸。

    相反也成立,如果只有一個旗後退而剩下的七個旗堅持作戰,那這個旗的人員將會被劃撥給其他七個旗。

    本旗作戰單位內如果有一部分人後退,那後退的一部分人就會被劃撥給作戰的那一部分人做奴隸。

    在敵我雙方對峙的時候,由基層軍官率隊在前鋒突出位置,高層軍官必須位於本方部隊後部。如果高層軍官重要領導不按照陣型次序作戰,冒失突前進攻的就要對受到懲罰。

    八旗兵制度執行嚴厲,激勵方法野蠻而原始,在初期也能做到賞罰分明。清兵入關後的跑馬圈地,也是他們的激勵方法之一。

    有了組織和制度保障,那具體就要看戰法了,八旗軍的戰法是怎樣的?

    三、八旗軍戰法:敢死隊突擊擾敵、重騎兵衝鋒擊潰砍殺、輕騎兵和步兵最終解決戰鬥

    這裡重點說說八旗兵的作戰方法,八旗兵的強悍戰力來自於有組織的不怕死。

    八旗軍戰法一般如下:

    一般情況下,以五十人為一隊,前二十人披重甲,持戈矛等長柄武器。後三十人披輕甲,使用弓箭等投射武器。遇到敵軍,則先派出兩名勇士,躍馬而出,觀察敵陣佈置以及試探虛實。然後各個分隊在敵軍陣地前結陣,百步之外用弓箭齊射。

    如果是與敵人大部隊對陣的形勢,則戰法一般如下:

    首先,出動敢死隊,試探敵情,擾亂敵陣,為後續重騎兵衝殺擊潰敵方主力尋找和創造戰機。這個敢死隊在滿族人那裡叫做“阿哈”,他們消耗敵軍體力以及尋找敵軍陣法的突破點。阿哈由奴隸組成。

    在阿哈試探出敵軍虛實之後,八旗軍則開始驅動“披甲人”出戰。披甲人是一種重騎兵,穿戴雙重甲,騎雙馬向前衝,馬也身披厚甲;而且人被固定在馬上,就算陣亡了,人馬也依然往前衝去,像一輛坦克。

    在披甲人身後的是“銳兵”。銳兵有輕騎兵和步兵,負責監督前軍和乘勢進攻。如果前方的阿哈和披甲人後退,那麼銳兵就變成了督戰隊,直接砍殺逃兵。如果阿哈和披甲人擾亂了敵方軍陣,那麼此時銳兵就變成了主戰部隊,開始乘勢攻擊,騎射、砍殺,擴大戰果。

    至此小結一下八旗軍的戰法的特點:

    首先,八旗軍有敢死隊,在對陣時首先起到擾敵尋找戰機的作用。敢死隊視死如歸的勇氣也會對敵人形成強大的心理壓力,在氣勢上就壓倒了敵人。

    其次,八旗軍後續的重騎兵,就像“裝甲”部隊一樣對敵人形成實力碾壓和進一步的心理碾壓。這種結陣衝鋒的重灌騎兵面對步兵時,優勢太大。

    第三,懲罰和激勵制度嚴厲。誰拼命就能得到財富,後退就被當場砍殺,或者逃回去也變成奴隸了。八旗用制度化的方法鼓勵隊伍勇往直前,強大戰力的核心正基於此。

    結語:八旗軍強悍戰鬥力來自於組織高效、制度有力、戰法兇猛。

    八旗制的是軍事貴族主導的社會制度。滿清此時還處在半奴隸社會,軍事貴族(部落首領)對族群的所有成員具有生殺予奪的大權,因此族群成員對首領有極強的人身依賴,這樣就賦予了首領極強的管理能力。軍事單元內資源因此能被高效地利用。

    八旗這一套管理激勵制度和戰法,結合了滿清自身的特點,把資源不多的半奴隸制部落,改造成了紀律嚴明士氣旺盛的戰爭機器。

    (完)

  • 4 # 歷史是杯酒

    大清定鼎中原,主要依靠的八旗軍!那麼,八旗軍是怎麼來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八旗制度起源於女真人長期流行的牛錄製。牛錄是滿語的音譯,意為“大披箭”。女真人做為遊牧民族,長期以來“凡遇行師出獵,不論人之多寡,照依族寨而行”。出獵之前,“各出箭一枝,十人中立一總領,屬九人而行,各照方向,不許錯亂,此總領呼為牛錄額真。”所以說,牛錄製是以族寨為基礎湊編而成的臨時性的武裝組織,兵獵完畢即解散。

    明朝萬曆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設立四個固山(漢語譯固山為旗),各固山的旗幟分黃、白、紅、藍四色,每三百丁為一牛錄,置一牛錄額真管轄。萬曆四十三(1615),“將此四色鑲之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即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每三百丁為一牛錄,置一牛錄額真,五牛錄為一甲喇,設一甲喇額真,五甲喇為一固山(旗),設一名固山額真和兩名梅勒額真,管轄所屬人員。後因人丁增加,一甲喇轄有十幾個牛錄,牛錄也改稱佐領,甲喇為參領,官名亦相應改變,固山額真稱都統,梅勒額真為梅勒章京或副都統,甲喇額真為參領,牛錄額真為佐領。滿洲(當時稱女真)蒙漢數十萬人分別編入八旗各牛錄。到了清太宗時,又增編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原來的八旗稱滿洲八旗,合共為二十四旗,但習慣上仍稱為八旗。

    入關之前,八旗壯丁是兵民合一,“凡隸於旗者,皆可為兵”,他們平時耕獵放牧,戰時則披甲從徵。努爾哈赤、皇太極根據八旗制度,從八旗壯丁中揀選了一支擁有從五六萬到十一二萬兵士的八旗軍隊,這支軍隊分別由固山額真、梅勒額真、甲喇額真、牛錄額真管轄。八旗將士沒有俸祿,他們的合法經濟收入包括三個方面:一為領取賞賜,金國汗經常以劫掠來的人畜財帛賜予官兵。二為記丁授田,八旗將士根據所獲人口及自身男丁,記丁領取田地。三為按職論功免除丁賦。從這可以看出,八旗將士的合法收入都和戰功有一定的關係,有戰功才能有收入,所以為了土地和錢財,士兵也得努力殺敵。另外,努爾哈赤、皇太極還以身作則,奮勇衝殺,在首領的帶動下,也湧現出許多能征善戰的勇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詩雯成為女乒世界盃唯一五冠王,秘訣竟然是“家庭教育”。你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