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林6491
-
2 # 老槍與戰線
去書店找《第三帝國的興亡》,不想買就站那兒看,嫌站著看累就去圖書館借,不想翻書就去找電子版。
看完你啥都懂了,沒比這個更好的書了。
-
3 # 李建秋的世界
因為德國即便是在一戰戰敗了,其底子還在。
我們看一下二戰之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德華人名單
物理學獎:
1911年,威廉維恩
1914年,馬克斯·馮·勞厄
1918年,馬克斯·普朗克
1919年,約翰尼斯·斯塔克
1921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925年,詹姆斯·弗蘭克,古斯塔夫·赫茲
1932年,維爾納·海森堡
化學獎:
1902年,赫爾曼·費歇爾
1905年,阿道夫·馮·拜耳
1907年,愛德華·比希納
1909年,威廉·奧斯特瓦爾德
1910年,奧托·瓦拉赫
1915年,裡夏德·維爾施泰特
1918年,弗裡茨·哈伯
1925年,裡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1927年,海因裡希·奧托·威蘭
1928年,阿道夫·溫道斯
1930年,漢斯·費歇爾
1931年,卡爾·博施和弗里德里希·貝吉烏斯
你會發現,每隔幾年,德國都會出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這兩個獎項在諾貝爾所有獎項裡面是最過硬的。甚至在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時期,還有三名德華人獲獎。
德國即便是在一戰以後被打的不像人形,但是底子在,欠缺的是一個良好的契機,只要有資本和資金進入德國,德國就可以恢復生產,擴大工業能力,這和很多純粹的一窮二白的國家是不一樣的。
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而契機就在於美國的道威斯計劃和楊格計劃。
一戰之後,英法要求德國按照條約賠款66億英鎊,而道威斯計劃大大減緩了德國賠償的壓力,當道威斯計劃進行了一段時間以後,發現德國賠款依然困難,於是美國實業家楊格又搞出了楊格計劃,德國實際上是拿美華人的錢去償還英法的賠款。
說起來很諷刺的是,德華人拿到的美華人的錢,比他們賠給英法的都要多。
同時德華人還跑到美國發行各式各樣的債券,當時的美國金融管理非常不完善,任誰都可以在美國發債,發債的結果是,大批的美國資金湧向了德國,這些資金相當部分沒有償還。
這裡面不得不說到一個人
此人名為沙赫特,1923年此人出任德國國家銀行Quattroporte,遏制了當時德國惡性通貨膨脹,此後在沙赫特的運作下,沙赫特以德國國家信用為擔保,從華爾街獲得巨量貸款,在用華爾街的錢去購買了美國的軍火和技術。
大批的英美企業,比如說杜邦,美孚,摩根,福特等財團都和沙赫特簽訂了各式各樣的訂單,德國軍工業迅速崛起,成了德國的經濟支柱,希特勒用來打仗的前,相當部分是英美資本家出資的。
在人才和資金都能充分保障的情況下,德國最後的崛起並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
4 # 雄鷹展翅長空
一戰當中德國成為戰敗國,根據《凡爾賽條約》德國損失了13.5%的領土,12.5%的人口,16%的煤礦產地,近半數的鋼鐵工業以及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軍事方面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陸軍被限制在10萬人以下,並且不得擁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進攻性武器,取消德軍總參謀部的設定。不得擁有海軍,船艦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噸戰列艦,不準擁有潛水艇。不得組織空軍,不得進出口武器。1921年最終確定德國賠償1320億金馬克。
德國為一戰中的失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一戰之後的20年德國迅速重新崛起,在二戰前夕再次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大國,之後憑藉先進的軍事思想與武器橫掃歐洲大陸。
既然樓主提問的是從經濟上分析德國迅速恢復崛起的原因,那麼我們就僅僅從經濟上的角度來分析吧!
1,一戰中雖然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一戰中都是德軍在德國境外與敵軍作戰,德國本土沒有遭受嚴重的破壞。德國本土的工業基礎沒有破壞,人才沒有大量外流,教育和文化並沒有遭受太大的損失。一戰中的失敗並沒有傷及到德國的元氣,這為德國經濟在戰後的迅速恢復崛起提供了先決條件。
2,《凡爾賽條約》雖然在1921年規定德國向戰勝國賠償分期付款1320億金馬克,但納粹上臺後的1935年德國就停止了賠償。德國實際上支付的戰爭賠款也就是幾百億馬克。
3,美國的資本。由於一戰前歐洲各交戰國都欠下了美國鉅額債務,戰後德國的鉅額戰爭賠款以及在戰時所欠債務,導致德國無力償還債務及賠款。為了解決戰後賠款問題,美國銀行家C.G.道威斯制訂了道威斯計劃。道威斯計劃為外國資本,特別是為美國資本流入德國開啟方便之門,從而使德國經濟又運轉起來。據統計,1924~1929年,德國共得到外國貸款及投資326億馬克,其中美國資本佔70%。貸款90%以上落到德國各大公司及企業中。在美國貸款的注入之下,德國工業企業進行了大規模固定資本的更新,採用新的技術裝備,推行“合理化運動”,從而加速了經濟的發展,不但恢復了戰前的生產水平,而且從1925年起就出現經濟高漲的局面,1927年,德國工業生產水平超過一戰前的水平。1929年,德國工業產量超過英、法,僅次於美國,列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
4,1930年代初爆發了席捲資本主義國家的世界經濟危機。希特勒上臺以後為了解決經濟危機而採取了一系列經濟改革措施:提高德國壟斷企業的地位和實力,使其有能力和義務擴大生產,同時國家對其予以管制,控制經濟走向;在德國各地大規模興建基礎設施與軍用設施,增加就業崗位;加強國家政府對金融的管控,在松財政的同時緊貨幣;在德國勞工與資本家之間尋求兩者的平衡點。
在希特勒的新經濟政策刺激之下,德國的經濟迅速走出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
-
5 # 血色黃昏的黃昏
一戰後,德國如同即將垮塌的大夏。
戰後德國經濟嚴重受挫,盟軍迫使德國負戰爭的全部責任。1919年《凡爾賽條約》規定的鉅額戰爭賠款,給德國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國內物價飛漲、經濟混亂,失業率不斷飆升。
1923年1月,德國政府因未能交付全部戰爭賠款,法國為此出兵佔領魯爾河沿岸的工業區,使德國經濟進一步惡化,並且內亂加劇。而希特勒的納粹黨在此之前還相當邊緣化。
1929年10月24日,美國股市崩盤,德國經濟遭受毀滅性的打擊,數百萬人失業,眾多大銀行倒閉。趁此混亂,希特勒納粹黨抓住時機,大肆進行宣傳蠱惑,承諾重振德國經濟降低失業率,並因此獲得了公眾的支援。1932年7月,納粹黨成為德國第一大黨。
1933年1月30日,保羅·馮·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德國開始進入納粹掌權的時代。希特勒上臺正值大蕭條時期,當時德國的失業率接近30%,貿易逆差巨大。因此,重振德國經濟是希特勒執政後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事。
1933年3月17日,希特勒任命德國民主黨前成員沙赫特(Hjalmar Schacht)為德意志銀行行長。1934年8月,希特勒又任命沙赫特為德國經濟部長。沙赫特曾因為在德國“經濟奇蹟”中所起的作用而聞名。
沙赫特一上任就直接照搬魏瑪共和國時期的馮施萊歇爾政府在1932年制定的經濟政策,這些政策計劃包括:
赤字支出
由赤字支出(赤字開支,就是寅吃卯糧)支援大型公共事業專案,例如透過建造高速公路網來刺激經濟以減少失業。當經濟失業率居高不下時,政府採購量的增加會為企業產出創造市場,創造收入並鼓勵消費者增加支出,從而進一步增加對企業產出的需求。這樣就提高了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勞動就業率,如果所有其他因素不變,則失業率降低。
但這還不是關鍵手段,最厲害的就是沙赫特的“Mefo bill”(Mefo法案)。
【希特勒於1933年9月23日在法蘭克福的Reichsautobahn高速公路開工儀式上】
“Mefo bill”(Mefo法案)
沙赫特制定了一項“赤字融資”計劃,其中的資本專案就是透過發行名為“Mefo bill”(Mefo法案)的期票來支付,這些期票在公司之間可以相互交易。納粹沒有經濟意識,而沙赫特卻有,他可以用來做自己擅長的事。
希特勒政府需要花費大量資金來應對大蕭條,重建工業經濟以及重建其軍工業。但是,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德國“重新武裝”是非法的,再者,條約規定了合法的利率被限制為4.5%。如果透過提高利率從貨幣市場上籌集額外的資金,那麼政府必定會產生大量的赤字從而引起其他國家的關注。
在凱恩斯發表他的“通論”之前,沙赫特重新審視了德國經濟,他宣稱,德國的生產力是靠貨幣來支援的。因此他成立了一家名為Metallurgische Forschungsgesellschaft,簡稱“mbH”或“MEFO”(Mefo)的有限公司,這實際上是一家空殼公司,不生產任何東西也沒有任何業務。但是它有一絕招,那就是發行名為“Mefo bill”的期票,實際這就是一種由帝國銀行打折的債券,發行的Mefo賬單總額保密。這種期票可根據需要轉換為德國馬克,並且各公司之間可以相互交易。
這樣的話,銀行被迫購買政府債券,政府則從銀行儲蓄賬戶和保險公司獲得資金。因此,納粹很隱匿的就能籌集到鉅額資金,為重新武裝軍隊創造了條件。同時,振興了軍工業,搞活了德國經濟。
這個計劃得到了德國工業巨頭們的支援,他們雖然沒有在這家空殼公司投入任何資金,卻能從中獲取利益,因為德國重新武裝靠的是Mefo債券融資,軍火製造商們當然求之不得。
當期票到期提交需要付款時,帝國銀行就大量印鈔票來支付就是。1929年到1931年,德國貨幣的數量下降到了41億馬克;但是到了沙赫特這,他一步步地對它進行翻新,到1938年達到了86億。沙赫特因此還獲得了“金融巫師”的名聲,連希特勒自己都說沙赫特是騙子,但是非常有用。德國的失業率因此也大幅度下降,到1938年失業率幾乎為零。
【德國國家銀行大廈】
國有工業資產私有化
希特勒政府將國有的幾家大型銀行、造船廠、鐵路、航運公司、社會福利機構等都私有化。但是,這個所謂的“私有化”是在國家整體經濟框架內,由政府監管幹預下實施運作的。私有化後,納粹政府和商業集團之間建立了一種夥伴關係,並且納粹因此籌集了更多的資金。據悉,當時私有化後的收入佔德國政府收入的1.4%。
另外,希特勒認為,私有化後,資本家為了獲取鉅額利潤會刺激生產,提高生產效率,不斷創新技術加快科技進步。
納粹政權聲稱,只要德國的私營公司支援政府的經濟專案(主要是軍工產生),就會得到更多特權並受到保護。反之,則可能面臨嚴厲的懲罰。
【德國HE111轟炸機,當時技術比較先進的飛機之一,德國在20世紀30年代非法生產、秘密重整軍備的一部分。】
在對外貿易方面採取的手段
20世紀30年代,世界原材料價格(佔德國進口的大部分)呈上升趨勢。與此同時,成品製造的價格(德國主要出口部分)正在下降。結果造成德國維持國際收支平衡越來越困難。鉅額貿易逆差幾乎不可避免,這對於希特勒來說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因此,德國開始在經濟上實行“自給自足”以擺脫部分自由貿易。希特勒意識到德國原材料儲備很少,加上完全實行“自給自足”是不可能的,因此他想出了另一種辦法。
納粹開始嘗試限制其貿易伙伴的數量。一般情況下,只與德國勢力範圍內的國家進行貿易往來。當時德國與其他歐洲國家,主要是南歐和東南歐的國家簽署了一系列雙邊貿易協定。德國政府鼓勵企業與這些國家進行貿易,嚴禁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
到20世紀30年代末,德國貿易政策的目的,是利用其經濟和政治手段來迫使這些南歐和巴爾幹國家依賴德國。德國從這些國家獲取原材料,這些國家則回收德國的成品。另外,德國還在鐵礦石進口清算及支付服務等領域利用與西班牙,瑞士和瑞典的生產貿易關係。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納粹鼓動德國企業建立cartel“卡特爾”(壟斷利益集團、壟斷聯盟、壟斷寡頭),其利益受到國家的保護。
最終,希特勒透過實行“自給自足”的經濟政策,在中歐和拉丁美洲建立了一個經濟盟友網路。透過削減工資和控制工會,加上公共專案工程的支出,到1935年,德國失業率大幅下降。同時,大規模的軍費開支在德國的經濟復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6 # 帶頭套的胡樓娃
我認為主要在於希特勒上臺後的一系列的政策,他選用了兩個重要人物擔任銀行行長和經濟家,他特別注重於把經濟搞活起來,當時的德華人口失業率很高,而把人們的工作得以保障就是重中之中,沙赫特發行名為“Mefo bill”的期票,實際這就是一種由帝國銀行打折的債券,發行的Mefo賬單總額保密。這種期票可根據需要轉換為德國馬克,並且各公司之間可以相互交易。銀行被迫購買政府債券,政府則從銀行儲蓄賬戶和保險公司獲得資金。因此,納粹很隱匿的就能籌集到鉅額資金,為重新武裝軍隊創造了條件。同時,振興了軍工業,搞活了德國經濟。
德國的工業巨頭們都很喜歡這種策略,他們可以注入新的經濟活力。都追崇這種體系,慢慢變成了希特勒的私有化。為了以後的軍事戰爭做好了基礎。
-
7 # 空間學科
德國和日本同樣都是侵略者,想想他們為什麼能侵略它國?
這是一種社會問題,因為它們從古至今,一直在算計鄰國,它們國的人心號齊,教育就是侵略,侵略作風從小就灌輸,所以他們國的人,才被我們稱為鬼子,所以他們不管什麼時候,都是在侵略世界各國的利益,所以他們才能成為強國,這不是簡單的強國,他是祖祖輩輩的人心所向,它們國家的人不管做什麼東西,都是一心一意為了國家利益,這是一般國家的人做不到的一切,社會教育是一個國家的命脈,作為教育領域我們應該反思,不要追求分數,要教育娃娃為國家凝聚力量,凝聚人心,別在窩裡鬥,一心對外。
回覆列表
謝邀!要說德國想當年在歐洲眾國之中相比,經濟發展有實力,化工和其它工業發展都超過歐洲眾國。由於有國強的因素,並更加增添統佔歐洲的狂妄野心,結果導致一戰的失敗之後,又經過數十年在有工業技術發展的基礎上,並又得到了美國從經濟上給予大量支援,使德國又走向了經濟發達的軍事強國,更加增添了要實現侵佔歐洲的野心之急切,並用老牛趕山橫推戰術,利用大型坦克丶裝甲車等作戰武器,以排山倒海之勢、瞬間一過踐踏平地之猛橫推整個歐洲。可最終德軍還是被蘇軍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