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V盟文史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今天這篇稿子來自於我的好友知北遊。

    一、先秦古書關於九州的記載

    大禹治水的傳說中,最著名的是說他畫定了“九州”,這類的說辭,在先秦古書裡就有不少,如:

    《山海經·海內經》:“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書序·禹貢》:“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

    《左傳·襄公四年》引《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跡,畫為九州。”

    《墨子·尚賢上》:“禹舉益於陰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

    《莊子·天下》:“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

    叔夷鍾、鎛銘文:“虩虩成唐,有嚴在帝所,溥受天命,翦伐夏司,敗厥靈師。伊小臣唯輔,鹹有九州,處禹之堵。”

    至於秦漢以後的就更多了去了,不再具引。

    二、九州到底是什麼?

    關於“九州”的問題,顧頡剛先生在《州與嶽的演變》一文中可算是論述得非常詳細了,如果大家對九州、五嶽的話題感興趣,建議大家找來顧先生的這篇文章讀讀,一定大有收穫。

    顧先生指出:

    “春秋時有九州說,我們已不否認。但我們敢說,那時人只有這一個虛浮的觀念而已,決沒有九個州的具體的地位和名稱,九個州的具體的地位和名稱乃是戰國時人的建設。”

    在“九州”這個名稱的解釋上,他也作了很正確的闡述。

    他說:“汪中《述學·釋三九篇》說古人說話中的‘三’和‘九’是虛數,凡‘三’所不能盡的,則以‘九’為之節。

    例如《史記》的‘若九牛之一毛’、‘腸一日而九回’,《孫子》的‘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只是表示其多,並非一定是九個。

    我想,九州之說的初起時也許如此。他們只要說地方區域之多,卻不知道應當說有多少個區域才對,所以就用虛數的‘九’來作代表了。”

    這個說法可以說非常正確。

    三、禹治水定“九州”的真相

    禹治水定“九州”的確是很古老的傳說,也只是說定了許許多多的州,並不是說準定的九個州。

    到了戰國時代,人們閒得蛋疼,一定要把這個事兒坐實了,硬要給開列出九個州的名稱和具體位置、範圍來,九個州的名目才出現。

    這個倒是有理由,因為戰國時代雖然亂,可是人們已經有了“大一統”的觀念,就是把當時所能認識到的地域看成一個整體,對這個整體再進行劃分,劃成九塊,再給予命名,九州就產生了,可由於諸家的看法有所不同,自然就會出現差異。

    顧頡剛先生列舉了《尚書·禹貢》、《逸周書·職方》、《爾雅·釋地》、《呂氏春秋·有始覽》、《說苑·辨物》中的九州說進行了比較研究,發現在州名和說的具體位置上各家都有差異。

    當然,這裡面影響最大的,自然要屬於經典文獻的《禹貢》,秦漢以後大多遵從它的說法。事情還不止此,在近年公佈的《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裡有一篇《容成氏》,是戰國時期的作品,裡面也開列了一個禹治水時的“九州”名單,為了看得清楚,我給大家列個表如下:

    根據這個表可以看出來,除了《容成氏》的“九州”名稱差距比較大之外,其他傳世典籍的九州名稱大同小異,《禹貢》、《有始》、《辨物》裡的說法全同,當是後兩者從《禹貢》之說了。

    其它只有小的差異,比如《禹貢》裡有徐州、梁州,而《職方》裡沒有,卻有幷州、幽州;《禹貢》《職方》都有青州,《釋地》裡沒有,卻有營州,如果去掉重複,州名實際上有十二個。

    這些州名,大概是在確定“九州”時已經有了的名目,所以《尚書·舜典》(今文《尚書》中《舜典》屬於《堯典》)裡也不得不說“肇十有二州”,那麼大家只是為了附會“九州”這個數目,各自從十二州名中選了九個,《漢書·王莽傳上》裡載王莽說:“《堯典》十有二州界,後定為九州”,就是這個情況,可諸家選的不盡相同。

    至於《容成氏》裡面的州名,根據學者們研究,雖然名稱不同,但大致也是類似的,比如夾州相當於冀州,藕州相當於幷州,競州相當於青州,陽州就是揚州,等等。

    四、根本不存在九州,九州只是反映了戰國時代人地理觀念

    根據這個就可以知道,戰國以前只有“九州”之說卻根本沒有九個具體州的名稱。

    戰國時代的人給確定九個州,由於當時“大一統”觀念下大家對地域認識的日趨統一,各家所說“九州”的大框架自然也都差不多,而在一些州名和地理位置上還是說法不一,因為大家都是在根據自己的想法和認識去造,又不肯相互溝通、協調,自然就會出現差異了。

    所以說九個州只是反映了戰國時代人的地理觀念和認識,和上古地理無關,更與大禹治水無關。

    在這個事兒上沒必要去仔細推求,只要根據各家說看看了解一下就得。

    參考書籍:《山海經·海內經》、《書序·禹貢》、《左傳·襄公四年》、《墨子·尚賢上》、《莊子·天下》、《逸周書·職方》、《爾雅·釋地》、《呂氏春秋·有始覽》、《說苑·辨物》等。

  • 2 # 西府趙王爺

    所謂九州,也被看作是中國的代名詞,像天下,四海這樣的詞也是由九州演化而來的。

    傳說上古時期,大禹治水的時候把天下定為九州,於是九州這兩個字就成為了古時候漢地的另一種稱呼。

    “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山海經·海內經》)

    按照字面意思理解,九州其實是將古代時候的中國劃分為九個不同的行政區域。

    不過當時的“九州”二字估計還達不到這個效果,其更多的應該只是一個概念,即對天下的稱呼。

    因為在古代,諸如“九”這樣的數字,有很多層含義,一是確切的數字,比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就是八年內,九次會盟諸侯。

    而另一種解釋九這個字只是一個稱呼,就像很多的帶有九的名字,比如九澤,九原等等,還有指代不確定數量的。

    還有就是言多之意,這個《康熙字典》裡面曾有解釋,舉了一個《公羊傳》裡面的例子。

    叛者九國,言叛者眾,非實有九國也。

    至於“州”其實是指有水環繞的高地,人們一般居住在像這樣的地方,州也被認為是居住地的代名詞。

    所以當時的九州,很可能只是天下的代稱,就很多“州”!

    不過傳到春秋戰國時期,隨著人們眼界的擴大,再加上對於“九州”的執念,其便是硬將天下分成了“九個州”,這九個州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和雍州。

    “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

    《呂氏春秋》已經說的很明白了這九個地方分別對應現在的不同的區域。

    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

    冀州的面積很大,是九州的第一位,在歷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裡對應現在的地方是,河北部分,山西,再加上河南省的一部分地區;

    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

    所謂河濟之間,主要指的是是位於古代黃河和濟水之間,這裡對應現在的地方是河北東南區域,河南東北區域,還有山西的西部;

    東方為青州,齊也

    青州對應現在的地方是河北部分地區,以及山東,主要範圍是在從渤海到泰山;

    泗上為徐州,魯也

    徐州對應現在的地方涉及到的省份有江蘇,山東和安徽,主要範圍是淮河北,泰山南,黃海西;

    東南為揚州,越也

    揚州對應現在的地方,嶺南地區,長江流域還有淮河以南;

    南方為荊州,楚也

    荊州對應現在的地方是湖南和湖北兩個省,原楚國地界兒

    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

    豫州對應現在的地方是河南省大部分地區;即原周王室的地盤兒,洛陽周邊這一塊兒。

    西方為雍州,秦也

    雍州對應現在的地方是包括陝西一帶,即原來的秦國地盤兒,即關中一代;

    北方為幽州,燕也

    幽州就是燕國咯,即京津遼東地區!

    其實,這個“九州”河大禹時代的九州肯定不是一碼事兒,只是套用其名。這主要是因為大禹時期,其活動範圍太小,對於天下的概念估計就集中在中原一代,遠沒有這麼大。

    同時,這個“九州”有很多版本,我只是取得《呂氏春秋》這一版,其以國為界得劃分便於各位理解。

  • 3 # 大國布衣

    九州二字的記載傳於《尚書.禹貢》,這裡指的是夏朝的時間段,而也在大禹時期已經有了天下九州的概念。

    擇水而居,曰州。

    天下九州的概念雖然是大禹提出的,但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有了九州的說法。在遠古時期的人也懂得臨近水源而居住,因此在《說文解字》中就有說到“水中可居曰州”。

    所以當時人類臨水而居的地方也稱為州,而九乃虛數,古人用九來代表“多”的意思。因此,當時的九州並沒有具體的地理方位,而是天下的意思。

    當大禹上位後,才明確了九州的概念,也就是古代的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以及豫州。

    (古代九州分佈圖)

    從圖上可以看出,大禹劃治的九州都在長江周圍,也是臨水而居,所以當時的九州病沒有我們腦海中想象的那麼多。

    除了豫州在最中心的位置外,其他的八州都圍繞豫州劃分,其主要目的還是因為百姓生活靠近水源。

    漢代十三州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人口的增長,以及疆土的擴張,人們生活的範圍也在逐步的擴大,這就造成九州的範圍也跟著加大。

    春秋時期,諸侯國林立,當時的九州概念淡化,秦朝統一六國後實行了郡縣制,但九州的說法並不明確。直到漢代時期,由於版圖加大,全國在那時被劃成了十三州。

    (漢代十三州)

    九州城市的轉化

    在圖片上可以看出,在天下被分為十三州後,梁州成了益州、雍州成了涼州,在原先的地圖上有增加了幽州、幷州、司州以及交州,並且原來的各州面積和位置都有了明顯的改變。

    自漢代以後,疆域面積更加擴大,並且實行了郡縣制、行省制後,更沒有人提及九州的說法了。因為九州當時只是簡單的劃分城市區域,而郡縣制、行省制更加完善了人口的範圍而便於管理。

    隨著改革開放後,國家正式把國土按省、市、縣、鎮、鄉分級,九州概念模糊淡化。對於大禹足鼎九鼎的說法也只是在傳說之中,現在並未找到九鼎的實物。

    古代九州代表現在的省市

    豫州:包括現在河南的黃河以南地區,以及湖北北部、山東西南部和安徽西北部。

    揚州:包括現在浙江、福建全境,江西、江蘇、安徽、河南南部,湖北東部,以及廣東北部。

    徐州:包括現在泰山到淮水與揚州,範圍大概是山東南部,江蘇、安徽北部。

    冀州:包括現在的山西全境,以及河北西北部,河南北部,遼寧西部等部分地區。

    荊州:包括現在湖北中南部、湖南中北部、四川、貴州部分地區。

    青州:包括現在的山東中東部,遼寧東部,北韓西部,南至泰山與徐州分界處。

    雍州:包括現在陝西中北部,甘肅大部發地區。

    兗州:包括現在山東西部,河北東南部,河南東北部。

    梁州:包括現在的陝西、甘肅南部和四川東部。

    然而古代的九州也隨著疆土的擴大不在是原來設定的區域,因此無法確切的說出原來的九州是代表現在那個省市,只能做大概的推測。

    而事實上現在我們所說的九州,嚴格意義上講的是整個國家,也就是老百姓所生活的地方。

  • 4 # 風塵講歷史

    “九州”是中國的別稱,又名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是記載於先秦時期的古籍《尚書·禹貢》之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在戰國時期九州就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到晉朝“九州”又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稱為“漢地九州”。一般意義的九州是《尚書·禹貢》中記載的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這是大禹劃分的九州。

    不過不同的古籍對於九州名稱有不同的記載,比如《爾雅·釋地》中記載的九州就是冀州、兗州、幽州、徐州、揚州、荊州、營州、雍州、豫州,將《尚書·禹貢》中的青州、梁州換成了幽州、營州。《周禮·職方》中又將徐州、梁州換成了幽州、幷州。《呂氏春秋·有始覽》中將梁州換成了幽州。雖然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記載,但這也都是為了體現當時人們的地域概念。《尚書》體現的是夏朝人們的地域概念,《爾雅》體現的是商朝人們的地域概念,《周禮》體現的是西周人們的地域概念,《呂氏春秋》則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地域概念。

    那麼最初大禹為什麼要把天下劃分為九州呢?那是因為在遠古時期人們都是要依靠大河居住的,四大文明古國都是發源於河流流域。人們從事農業生產對於河流是極度依賴的,當然事物都是有兩面性的,人們一方面受河流的幫助,一方面又飽受水患的威脅。大禹治水時中國還處於部落聯盟制度,所以大禹就將天下劃分為九州以便於更好的統籌管理。

    大禹以長江/黃河為基準,把中華大地從南到北分為三大塊,又以長江和黃河的走向將中華大地從東到西分為三大塊,這就成了九州。那麼九州都對應如今的哪些地方呢?

    冀州:在今山西、河北兩省西部和北部地區,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地區。

    兗州:在今河北省東南部、山東省西北部和河南省東北部地區。

    青州:東至大海、西至泰山,在今山東東部地區。

    徐州:在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北部地區。

    揚州:在今江蘇、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地區,還有浙江、江西兩省部分地區。

    荊州:在今湖南湖北,廣東廣西,河南,貴州一帶。

    梁州:在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以及四川省以南一些地區。

    雍州:在今陝西中部北部,青海東南部和寧夏一帶地區。

    豫州:在今河南省大部、山東省西部和安徽省北部地區。

    大禹的兒子建立夏朝後,命九州牧鑄造了九州鼎,將九州各自的山水形勢圖刻在鼎身,每一個鼎都象徵著一州,九鼎象徵著天下,所以後來有了“問鼎天下”這個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古代擁有燦爛的文明,現代的印度有潛力變成超級大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