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碧水大叔

    曹操作為臣子,靈帝作為君王,董卓作為挾天子者。曹操為何沒參與刺殺靈帝,而卻隻身刺董。這個問題,我說幾點看法。

    其一、自古以來,都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封建社會,這種上下尊卑觀念極其嚴苛。作為臣下,如果去行刺主上,而且還是行刺君王,這屬於大逆不道,必遭天譴,將會惹得天怒人怨。且王府戒備森嚴,就算僥倖刺殺成功,也不一定能全身而退。再退一步說,就算跑出來了,但背下弒君之罵名,政治生涯基本就算玩完了。何況此時的曹操,並沒有自己的勢力,何苦冒這麼大的風險而為他人作嫁衣。更何況漢靈帝雖昏庸無道,但宦官專權,此時靈帝手中究竟擁有多少實權,尚未可知,殺了靈帝,保不準還得有其他什麼帝出來。彼時天下尚未大亂,漢室猶存,而悖君弒主之事,實為一個正常的臣下所不為也。漢室雖然衰微,但天下依然是尊大漢為正統。大漢一面旗幟,靈帝就是這面旗幟的代表,可以號令天下群雄的大旗,至少明面上是這樣。

    其二、天下大亂,董卓專權,擅行廢立,毀壞朝綱。董卓的所作所為顛覆了傳統臣子們長久以來建立的是非觀念。董卓殘暴不堪,燒殺劫掠,挾持天子,其已經激起眾怒,天下人人得而誅之。說白了,董卓就是自己在作死,與天下人為敵。只是董卓目前勢大,沒人能抗衡得了,天下人都怕他而已。如果有機會,估計要他死一萬遍都不嫌多。

    其三、以王允為代表的天下門閥士族渴望恢復一個正常的社會秩序,迴歸傳統,需要一個敢作敢為的人去挑戰董卓這個獨裁者。換句話說,需要一個出頭鳥。這個出頭鳥誰來當,曹操權衡利弊後,主動承擔了這個重任。為何?因為在曹操看來,此時刺董時機已經成熟,董卓眾叛親離,盡失天下人心。若刺董成功,剿除國賊,為大漢立下大功,則可加官晉爵,光宗耀祖,更進一步,甚至成為董卓第二,權傾朝野也未可知。若刺董失敗,無非一死而已,還可青史留名,享荊軻刺秦王之美名,光耀千秋。同時,借刺董一事來迅速提升自己的知名度,來擴大自己在天下有志之士人群中間的影響力,給自己樹立一個維護大漢正統的形象,是沒有比刺殺董卓來達到這樣的目的來的更直接的好事了。此時去刺殺董卓,怎麼看都是利大於弊的。這個出頭鳥,值得去冒險一試。

    其四、從後來的歷史走向來看,曹操終其一生都未代漢自立,某種程度上來說,他還是把自己當作大漢臣子的。一切與大漢為敵的勢力,一切妄圖與大漢分裂而自立的勢力,他都要剿除之。這也從側面說明,他要維護大漢一統,至少他是不會去弒君的。

    簡而言之,曹操不參與刺殺漢靈帝,除了君臣觀念不許,時機不成熟,自己無勢力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也奉漢室為尊。而刺董,則恰恰相反之。

  • 2 # 南方鵬

    謝邀!這道題演義與史實混雜,不大好答,許攸他們也不是打算行刺漢靈帝,而是圖謀廢立。許攸是南陽人,當時名士清流之一,黨錮之禍的親歷者。為人自負才學,不甘寂寂無聞,樂於生事,從小就與袁紹曹操交情很好,算是發小,而從他的生平看,換主如換衣服,不帶猶豫的。黨錮之禍因黃巾亂起而得到和解,大赦天下黨人,在此時刻,名士許攸不甘功業無著落,就與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黨人之餘,準備廢掉靈帝,另立皇族,時封合肥侯的人為皇帝,以矯正朝綱,平息天下紛爭。

    可能由於自小交好,而曹操當時正任濟南國相,握有多少兵馬,在平定黃巾中也有一些名望,許攸便找到他,要他一起共襄義舉,曹操拒絕了,王芬等人打算趁漢靈帝北巡安定人心時,就上奏以防黑山賊為由發兵,部置起事,但漢靈帝得知後,才下旨讓他們罷兵,並召他入朝質問,王芬心虛自殺,許攸逃走沒有受到波及。其時的曹操,對漢朝天下還抱有忠心和熱血,認為漢室可以中興,天下可以太平“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有這樣的赤心,當然不會參與形同謀逆的廢立之舉。

    曹操的孤身犯險刺殺董卓,卻是演義故事,說諸元老大臣忠於漢室,見董卓專權又無力制止,一次開會大家只會流淚沒有良策,曹操便笑著走了出來,自告奮勇,要了王允的寶刀,以獻刀為名,打算捅死董卓,擒賊先擒王,一了百了,從根上除了大患。後來事敗,假獻刀變成真獻寶,董卓事後發覺,沿路畫形海捕,追擒曹操,引出中牟縣令陳宮放曹,曹操聚義兵矯詔勤王等事。但這件事是演義虛構的,史實上的曹操沒有刺董之舉,曹操離開董卓,只是不屑於與他同流合汙,棄官逃回家,就算如此,還不敢張揚,只能偷偷逃到陳留招兵買馬,洛陽家屬一應事務全賴卞夫人打理善後。

    但演義對曹操刺董的事也並非空穴來風憑空捏造,史書說曹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有遊俠之風氣,遊俠激於義憤,可以拔劍而起當街殺人,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曹操雖做不到這個地步,卻也不遠。孫盛的《異同雜語》就記載了曹操刺殺十常侍中堅人物張讓的事,說曹操入室欲行刺張讓除國賊,被發覺後,舞著短戟,邊打邊逃,來到大院牆邊,翻牆而走,這一幕足見膽識勇武。從曹操當洛陽北部尉設五色棒殺蹇碩叔父而十常侍隱忍不發一事,可見受其父曹嵩其祖曹騰的蔭護較大,贅閹遺醜的身份雖然給他事業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而在這些事上,卻得到這個身份的庇護,得以免禍。

  • 3 # 對你的承若不變

    很簡單啊,刺殺董卓不管失敗與否,都能名滿天下。天下誰人不知曹操之名。而刺殺漢靈帝不管是否成功,他曹操將無容身之處。

  • 4 # 雪花講史

    只能說曹操是個聰明人,曹操看出了許攸刺殺漢靈帝可能會失敗,而且一旦刺殺漢靈帝失敗,那麼刺殺的人會永遠背上漢賊的罵名,為世人所不齒,從此以後就只能流浪逃亡了。

    雖說當時的漢靈帝劉宏昏庸無比,不僅寵幸宦官,禁錮黨人,甚至到處賣官鬻爵收斂錢財,漢朝的大臣雖說也是深受其害,恨的牙癢癢,但無人敢謀劃刺殺漢靈帝,畢竟他們都是忠於大漢的老臣。

    那些宦官就是看重這一點,才肆無忌憚的對貴族以及士大夫進行禁錮,畢竟有皇帝為他們撐腰。

    還有就是,與許攸一起謀劃刺殺漢靈帝的人有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這些人既不是掌握兵權的大將軍,又不是宮中的大臣,沒有裡應外合如何刺殺漢靈帝。曹操早就勸說許攸不要這樣做,如果失敗了那就把自己立於危險當中了。

    結果如曹操所料,他們失敗了,許攸也逃匿投奔袁紹。

    曹操不參與殺漢靈帝還有一種說法,早期的他還是有忠於漢室的心,曹操是相國曹參之後,世代都是大漢皇族的忠臣,收到家族的薰陶,他對漢朝還是有敬畏之心的。

    再來說下他為何會刺殺董卓。

    刺殺董卓性質就完全不一樣了,董卓一是暴政失去了民心,二是廢少帝立陳留王為皇帝,所以只要是忠於漢室的人都會人人得而誅之。如果早期的曹操有忠君之心,那麼抱著這份赤子之心去刺殺董卓也是有可能的。

    而且曹操如果刺殺董卓成功,一是不僅可以獲得民心,取得聲望,二是在漢室大臣眼中他也是一個有功之臣,可能回因此獲得更高官位和擁戴。

    而且曹操刺殺董卓是得到了很多位高權重的大臣的支援,他即使刺殺不成功也可能會全身而退,這個生命安全是有保障的。

    三國演義裡曹操是藉著給董卓送禮物的名義打算實行刺殺,不料動刀時被董卓發現了,謊說是給董卓送寶刀的,事後曹操就立刻離開了京城開始了逃亡之路。

    這兩件事的處理可以看出曹操的心機,也不枉他會成為一代奸雄。

  • 5 # 長不胖的胖子

    曹操劇照 這個問題得先區分下史實和演義

    《三國志·武帝紀》對於曹操等人“刺殺”靈帝的記載只有寥寥數字:“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傑,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資治通鑑》記載稍詳盡:“故太傅陳蕃子逸與術士襄楷會於冀州刺史王芬坐,楷曰:‘天文不利宦者,黃門、常侍真族滅矣。’逸喜。芬曰:‘若然者,芬願驅除!’”而後欲以討黑山賊為由聚兵,恰好靈帝亦有北巡之意,王芬等便想以兵脅帝,盡誅閹宦,接著廢靈帝立合肥侯。然而當他把這個謀劃告訴時任議郎的曹操時,卻被其拒絕。兩部世所公認的正史均記載王芬等只是謀廢靈帝,並不是張良刺秦王一般殺而除之。對於曹操刺殺董卓,正史並無記載。相反,名著《三國演義》對於許攸等“謀殺”靈帝未著點墨,卻對曹操刺殺董卓描繪的有聲有色。因此曹操刺殺董卓是小說演繹,而拒絕與許攸等謀廢靈帝卻真實發生過。

    董卓劇照漢靈帝假設兩件事都發生了,為什麼曹操會作出兩種相反的選擇呢?

    《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因此刺殺董卓也合情合理,袁紹尚能不懼董卓淫威當眾與其翻臉,掛印而出,有勇有謀且“任俠放蕩”的曹操當然有可能效法荊軻,刺殺殘暴的董卓。那麼為什麼同樣面對當時帝國的最高權力掌控者,曹操對謀廢靈帝是拒之,對刺殺董卓卻是(或者說可能會)自告奮勇,孤身犯險呢?我想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該不該

    東漢末年,朝綱崩壞,宦官把持朝政,阻塞言路。靈帝治下宦官權勢更是盛極一時,靈帝甚至公然聲稱:“張常侍是我公,趙常侍是我母”(語出《資治通鑑•漢紀五十》)。宦黨身無寸功,皆封侯貴寵,驕奢淫逸,擅權攬財,矇蔽聖聽;此外東漢末年遇上了小冰河時期,連年天災,百姓缺衣少食,無以聊生。當統治者不能解救百姓於水火之時,人們就會寄希望於神靈,由是張角兄弟乘虛而起,廣傳教義蠱惑百姓,煽動流民奪州略郡,塗炭生靈;北方烏桓肆機擾邊,南方交趾犯境作亂。真真可謂人禍天災,內憂外患。今時看來,這麼多事情加在一起足以成為人們揭竿而起,推翻當局,改朝換代的理由。但是,這在當時不行。為何?

    在始皇帝掃清六合,一統天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中國古代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政治體系逐漸形成並根植人心。君主即天子是國家的象徵,弒君是對神權的蔑視,是對國家尊嚴的褻瀆,是對國家運祚的終結,是與舉華人民為敵。且君為臣綱為三綱之首,弒君是大逆不道的天下第一等之大罪。而靈帝所作所為並非桀紂,寵信宦官只能說失政,最多也只能像西漢“七國之亂”打出的口號那樣“清君側”,還沒到廢黜甚至弒殺的地步。此為不該。

    反觀董卓,本食漢祿,在國家需要之時奉詔進京保駕,卻趁機挾持朝廷,倚兵自重,霍亂廟堂,甚至以一人之喜惡擅自廢立,獨斷專權,兇殘暴戾,人人得而誅之。此為該殺。

    能不能

    即使靈帝該被廢,董卓該被殺,那麼兩個時期的曹操具備那樣的能力或者條件嗎?

    《資治通鑑》記載曹操在拒絕王芬等人時說:“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古人有權成敗、計輕重而行之者,伊、霍是也。伊、霍皆懷至忠之誠,據宰輔之勢,因秉政之重,同眾人之慾,故能計從事立。今諸君徒見曩者之易,未睹當今之難,而造作非常,慾望必克,不亦危乎!”大意即廢立皇帝是天底下最不吉利的事,自古以來也只有伊尹和霍光兩個人在權衡利弊之後幹過,而且他們當時都是身居宰輔之位,懷著忠誠之心,借重皇室,聯合眾臣才能辦到。《拒王芬辭》後面還說請諸位想想,你們聚集的這些人有當年七國之亂那麼多嗎?你們想立的合肥侯有當年的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的地位尊貴嗎?我們不能看著別人做起來好像很簡單就覺得自己也行,我們現在無權無勢還想玩火,那是很危險的!這段話足以說明曹操等人其時並不具備廢立的能力,而且當時並不是所有人都想廢掉皇帝,既得利益者宦官集團和外戚集團第一個就不會同意,也就是不具備形勢條件。無能力無條件是謂不能。

    至於董卓,在其強行廢立皇帝,實行恐怖統治的時候已盡失人心,人人都盼望有一個救世主出現,來替天行道,說明已經有了民意基礎;其次董卓也不是見誰殺誰的,他也想保住自己的利益,他擢封曹操為驍騎校尉,就是想拉攏曹操,如此則必然不會對曹操嚴加戒備,這樣就給了曹操刺殺的機會,而曹操有勇有謀,具備執行刺殺任務的能力,由此是謂能。

    想不想

    兩件事情發生的時間間隔不長,王芬、許攸等謀廢靈帝發生在靈帝中平五年六月即公元188年6月,演義曹操刺殺董卓大概在靈帝中平六年十二月即公元189年12月,此時的曹操已入仕十多年,經歷沉浮,日漸成熟,如其《述志令》所說,此時的他“本志有限”,只想“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徵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從其初仕之所作所為及後來不肯與董卓合汙同流可見其言不假,彼時曹操還是一個深受封建正統思想影響,滿懷報效朝廷為國盡忠之心,想拜將封侯成就一番事業的。這樣的曹操是斷然不會做出謀逆亂國、飛蛾撲火的事情,反之面對亂臣賊子挺身而出,冒險刺殺也就順理成章。

  • 6 # 小小小百科全書

    許攸出身平凡,他並不是什麼名門望族。所以許攸總想著可以一步登天走捷徑去超越那些原本家世遠勝於他的人。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許攸和曹操,袁紹三人在年輕的時候關係非常好。可以說是三人一起吃喝嫖賭,牽鷹遛狗的肆意妄為。本身以許攸的家境是支援不了他去紈絝揮霍。但有了曹操和袁紹這兩個好兄弟後,許攸自然也沾光不少。但不久之後,隨著三人年紀增大,三人就開始脫離了紈絝子弟的群體,開始了各自的發展。

    但就從這個時候開始三人開始產生了分水嶺。袁紹家大業大,四世三公。所以袁紹根本就不愁自己的以後職業發展規劃。強大袁氏家族會給袁紹規劃好一切。並且給其提供相應的助力。而曹操家世雖然不如袁紹。但曹家也是顯赫之家。所以曹操的就業發展也完全不是問題。但許攸就不同了。家世平常的許攸起步點就不如袁紹和曹操二人。甚至於許攸根本就求入仕途無門。在沒有外力的支援下,許攸想要取得一番成就那是難上加難。所以許攸就想走捷徑,一步登天。

    中平元年,許攸暗中聯合了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等豪傑企圖廢除漢靈帝,改立合肥侯為帝。幾人本來勢力就不強。所以說他們的造反之舉很大程度上有賭博的成分。許攸為了加強實力,所以就去遊說曹操一起造反。但當時的曹操可是一個五好青年。曹操一心想要為漢室拋頭顱灑熱血。自然不會和許攸造反。不過曹操也算是對得起朋友了。畢竟沒有舉報他們。而且許攸等人的造反就好像玩笑一樣。幾個小嘍囉就想著造反推翻漢靈帝。禁止不靠譜到了極點。也就是許攸這種草根才會去做。曹操這種有權有勢的人根本看不上。

    至於曹操刺殺董卓這件事,要給大家糾正一下。歷史上並沒有發生。所謂的曹操刺董是小說演義杜撰的橋段。歷史上董卓入京專權後,曹操看不慣董卓倒行逆施。所以曹操就逃離了董卓的控制。並且回到老家招兵買馬號召天下共討董卓。歷史上關東聯軍討董的最初召集者就是曹操。雖然最後盟主讓給了家世更強的袁紹。但曹操的倡導之功是抹殺不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勇士隊2020年在KD、克萊、格林中只能留下兩位超巨,他們會優先簽下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