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吉祥一佳

    雪,歷來是文人騷客情懷中,不可缺少的一個創作要素。

    偉人的《沁園春.雪》,描寫的是千里冰封,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北國風光,並沒有提到如何應對雪災。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給我的啟示是,雪災來了,我們還可以去江上垂釣啊。

    事實上,東北的大雪後,湖面封凍,是收穫湖魚的最佳時節。

    而杜甫在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時候,最後一句寫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在小說《水滸傳》裡,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又告訴我們,下雪天可以到建築裡去躲避呀。即使雪再大,我自巋然不動。因為一般的亭子廟寺廟的房頂都有坡度。雪不可能積得很厚,會自然滑下。

    而我擔心的是,秋風可以捲走杜甫屋上的茅草,那麼冬雪會不會壓塌他的房頂呢?

    我估計這一條可以有。那麼有什麼解決辦法呢?

    答案是:掃雪。只要把覆蓋在屋面上的雪及時的掃掉,就不會把房屋壓塌了吧?

    古人應該具有聰明的智慧。不管我們怎麼想象,中國都沒有出現過,因雪災而損失掉大量人口的記載。

    再想象一下,應對雪災的辦法應該不一而足:一、掃雪;二、保暖(動物皮毛);三、禦寒的建築;四、生火。

  • 2 # 十點歷史君

    雪的形成,是因為混合雲中,冰水共存的狀態下,這種混合不斷凝華,最終形成了雪。關於雪的形狀,據不完全統計,大概有39種還要多。具體形狀有六角形,五邊形,柱形,還有片狀、還有很多不規則的形狀。其中,以六角形的雪居多。

    因為雪的本質是水,而水的化學式是H2O,水分子是六邊形,因為六邊形最“穩定”,能力最強。而雪的不同形態,像柱形等等,都是因為冰水共存的時候,雪的凝華程度不同。可以通俗來講,是由於雪的中間部分凝華最嚴重,而周圍較清,才形成了各種邊形。這點早在西漢的時候,也有人發現。

    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獨六出。

    雪一直是人們眼中純潔的意象,“雪妃月姊宴群仙,珠閣銀樓集玉鸞”,玉鸞是代表仙女的意思,古人把雪比作仙女,能感受到對雪的喜愛之情。但古人看到的雪,不只有美麗純潔的一面,還有更多的人,經歷了雪的可怕之處——雪災。

    一、先說一下古人最早是什麼時候遇到的雪災

    說來也巧,歷史上的很多大型的自然災害,像地震、海嘯等等,最早都是在西周的時候有了文獻記載,歷史上真正有記錄的第一次雪災,也是在西周孝王七年的時候,我們就簡略把西周當做歷史上第一次大雪災。在《竹書紀年》中記載:

    周孝王七年(西元前903年)冬,大雨雹,江漢冰,牛馬凍死.

    最開始人們管雪,叫“大雨雹”,並非是雪裡真的夾雜冰雹,而是表示雪非常大的意思。在西周年間,人們毫無欣賞雪景的愜意,因為實在是太冷了。冷到什麼程度呢?長江與漢河之水都被凍上了,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想要長江水凍傷,是不太可能的,那至少得零下30度吧。

    那是個什麼概念呢?冰箱的冷藏溫度大概在零下10度,而零下30度,豈不是西周人民一直生活在比冰箱還冷的地方。這樣的溫度,即便是放在現在,如果家裡沒有暖風或者空調,也是很難熬的。

    比周孝王期間的大雪還要嚴重的,是後來的西漢年間。漢武帝時期,除了擴充套件版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豐功偉略外,在他統治的時期,有好多年頭出現了大面積的雪災。已經不是江水開凍,而是真正有了很多凍死在路邊的人。史書是這麼說的"

    “大雨雪,民多凍死。”

    雖然只有這麼簡略的一句描述,但是漢武帝當年打造了一頭瑞獸,恐怕也是希望改變現狀,祈求福報吧。從側面來看,也能感受到當年的雪災,十分嚴重。很多窮人在家裡都無法得到溫飽,就只能活活凍死在雪天。在後面的兩次雪災中,漫天大雪,已經蓋住了出山的路,雪有多厚呢?

    平地厚五尺。

    五尺是什麼概念呢?五尺大概是30釐米,相當於武大郎的身高,而古代身高八尺之人,少之又少,這樣厚的雪,讓人根本無法行動。那天寒地凍,又沒糧食。人們就做出了一件有違天理的事情:

    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自相殘殺,以食。

    人吃人的故事,從古至今都有,多是因為饑荒,但是因為雪災而導致糧食不夠的,卻屈指可數,他們也是沒法子,都想活命。在唐朝的時候,有一個時期因為雪災死的人,比這個時候多出了幾十倍,就連皇帝的日子都不好過。當時是大荒之年,農民本身就顆粒無收,還趕上百年難遇的漫天大雪,這場雪災有多嚴重呢?

    城中薪食俱盡,民凍餓死者日以千數。

    不只是老百姓,就算是皇帝,也得節衣縮食,整個皇宮的成本瞬間下降幾百倍,什麼錦衣玉食、綾羅綢緞,該省的都省了,每天早上喝點豆漿,一日三餐也極為簡單。但就是這樣,仍然不能改變這場雪災帶來的罹難,就連皇宮中人,每天都有凍死的,到底有多冷?

    自後宮、諸王十六宅,凍餒而死者日三四。

    這場雪災的嚴重程度,在歷史都屈指可數,即便在後面的幾百年裡,也沒發生過如此天災。宋朝也發生過一次雪災,但是比起唐朝,還是小巫見大巫了。

    大雪,天寒甚,地冰如鏡,行者不能定立。

    這次的雪災,其實看起來來勢洶洶,但是並不嚴重,凍死之人較之前要少很多,而且皇帝也十分人性,對貧苦百姓也很有接濟,沒有柴火可以來皇宮砍柴,至少能減緩一下寒冷。而到了明清,似乎是歷史上發生雪災最多的兩個朝代。《京都事錄》記載:

    明崇禎六年(1633年)“京城之大雪,多日不止,貨價驟漲,一日三價,天寧寺外設(粥)廠賑濟,災民而至,不計其數,難以周全。”

    明清大雪有很多相似之處,因此放在一起來說。

    (順治九年,即1652年)冬,通州大雪五尺,鬥米價至一兩,民有僵死者。

    因為雪災,路有凍死骨的現象已經屢見不鮮,而明清時期遇到的大學,好在當時的統治者都十分重視,百姓雖有死亡,但是也感受到了朝廷的善意,因此並未發生暴亂。皇帝也只能派人去清理積雪,據說明朝的那場大雪災,足足清理了一個月才能看到街道,可見其嚴重程度。

    二、古代遇到雪災,有何解決辦法?

    1、燃料方面

    古帶的雪災,路有凍死骨的現象,究其原因還是太冷了,沒有足夠的柴火讓百姓取暖,所以活活凍死的現象屢見不鮮。

    三司欲籍民舟(漕糧) ,若不許,則無以責辦,許之,則冬中京師薪炭殆絕矣’

    漫天大雪,皇宮之中的物資同樣緊缺,三司想要啟奏皇帝,燃料從百姓手中收來。還在最後皇帝還是仁慈,沒有同意這個決定,否則對百姓而言真的是雪上加霜。

    寒凍之人,死損不少,薪炭、食物,其價增倍……有投井、投河不死之人,皆稱因為貧寒,自求其所”。

    商品的價值,就在於其稀缺性。商人無利不起早,趁這個時候發國難財的比比皆是。所以很多人不是見不到柴火,而是根本買不起。而朝廷是不可能任由這種現象發展下去,日子久了難免引起民憤。於是出臺了這樣一條政策,將三司所儲藏的燒火的燃料,低價賣給了百姓,雖然並不長久,但也解決了很多人的一時之需,商家見到無利可圖,自然也就隨之降價。

    2、糧食方面

    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貧苦人民是難以在大雪天活下去的。而糧食和燃料一樣,一度出現水漲船高的現象,貧窮的百姓根本負擔不起。這個時候朝廷就不會坐視不理了,一般都是旁敲側擊地敲打商家,朝廷以他們的名義開始賑災,或者強行讓商家降價銷售。

    “商賈熙熙穰穰而來,皆為利耳。唯不抑其價則米商自來,米商來多則谷價自平。若有司不識時宜,過口其價,則客米不來,客米不來則境內有蓄積者愈閉個不出矣。嗟嗟,客販不來,上戶閉糴,小民嗷嗷,何所恃以為命?有餓死而已!

    除了讓商家降低價格,朝廷也會拿出一部分糧食來救濟百姓。而這個救濟過程分為三步。第一步是官員上奏百姓缺少糧食,第二步是專門的官員去統計到底缺多少糧食?有多少人受害?第三才是真正的開倉放糧。

    3、交通運輸方面

    連天飛雪,最嚴重的時候“深埋五尺”有餘。這是一件很嚴重的問題,不止是通商困難,很多趕馬的都沒了飯吃,更嚴重的是糧食和別的物資,無法從外地運進運出,這就極大影響了百姓的生存。

    於是,清朝就出了一個特殊的職業,叫做“掃街”或者稱為“清道”。這幫人平常會在街頭站著,人手一個鐵掃帚,只要僱主肯出錢,他們就過去打打臨時工,賺點外快。

    但即便這樣,也沒辦法解決問題。朝廷又下了指令,要求皇宮周圍的官兵,打掃皇宮的積雪,而民間的積雪,也要求各家各戶必須打掃乾淨。因為這一嚴格要求,經過了一個月,終於把積雪清理乾淨。而車馬通行,還是有些困難,因為街道太滑,容易出交通事故。於是,清朝就出臺了“交通法規”:

    《大清律例》第296條規定:因為天氣關係騎馬撞傷人的,賠償醫藥費,還得把坐騎賠給傷者。如果把人撞死了,打一百大板,勞改三年,另外賠償死者家屬埋葬費,其坐騎則被官府沒收。

    由於這一限制,大家都害怕被罰錢,交通事故就大大減少了,人們也能繼續通商,多少改善了一點大家的生活。古代的雪災,從某種程度來講,比連年征戰還要可怕,很多人凍死在家裡,都是幾個月後才被發現,在宋朝最嚴重的一次大雪中,城門外經常有官兵站崗的時候,活活凍僵,雪災在古人眼裡,無疑是一場噩夢。

  • 3 # 風雨中的頑石

    氣象史上有個“小冰河時期”,指的是明朝末年以後、鴉片戰爭以前(一說康乾盛世以前),當時整個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不光河北,連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明末清初人葉夢珠撰寫的《閱世編》、清朝中後期人陳其元撰寫的《庸閒齋筆記》,以及《明史五行志》、《清史稿災異志》等等文獻中都提到了這種奇特氣象。

    古代路況差,道路要麼未經硬化,要麼崎嶇不平,有雪時路滑,雪化後泥濘,難走得很。《老殘遊記》第八回描寫了清朝人走雪路的情景:“這路雖非羊腸小道,然忽而上高,忽而下低,石頭路徑,冰雪一凍,異常的滑,自飯後一點鐘起身,走到四點鐘,還沒有十里地。”仨小時走五公里,平均一小時不到兩公里。

    下雪天,租車行業也會漲價。嘉慶年間,某文士客居滄州,適逢大雪天,本來在滄州地面僱一驢車,一天只要四百文錢,因為下雪,車價漲了一倍,該文士感嘆道:“僱驢衝雪非容易,日費青錢八百文。”(《燕臺竹枝詞》其一)有時候你多掏一倍車價,也不見得能僱到車,因為下雪天車伕生意極好,“雪地呼車時辰久,靠著門旁叫腿麻。”(《薊北雜詠》其一)

    古人雪天出門,一樣容易滑倒。《清稗類鈔棍騙類》記載,道光年間,某鏢師從北京去山東,途經河北某鎮,下起大雪來了。鏢師冒雪前行,“忽聞有呻吟聲”,瞧見路邊有一孕婦倒在雪地裡。原來她從孃家回來,騎了一驢,結果“雪深冰滑,驢僕人墜”,差點兒流產。

    《清稗類鈔棍騙類》還記載,某戶人家定在臘月初八那天娶媳婦,誰知那天下了大雪,走陸路,“雪深沒脛”,走水路,“冰堅如石”,迎親隊伍望天興嘆。可是這吉時不能耽誤,男方急中生智,僱了一不要命的傢伙頂風冒雪去給女方送信,說雪下這麼大,天又這麼冷,新郎新娘見不了面,乾脆“望空相拜”好了。女方沒法,只得讓新娘跟新郎隔著幾十裡拜了天地。七天後,雪化了,路能走了,這對小夫妻才圓了房。

    雪災耽誤婚事,這危害還算小的,比較大的危害是耽誤運輸。清朝盛行漕運,也就是使用運河的船隻把糧食送進京城,雪災一發生,陸路不通,運河也被凍住,糧食運不進京城了,北京的糧食價格立馬上升,小百姓買不起糧食,就有可能餓肚子。

    道光年間,還真有人因為雪災被活活餓死。陳其元《庸閒齋筆記》卷10記載,浙江湖州安吉山上有一小廟,廟裡有四個和尚,每天靠化緣填飽肚子。道光二十年冬天大雪,山被封了,這四個和尚沒辦法下山化緣,全部餓死在廟中。

    發生雪災時,清朝政府也會採取相應措施。首先,政府會安排人掃雪。皇宮的雪是太監去掃,內城的雪是侍衛去掃,外城以及其他各大城市主幹道的雪,一般會讓駐軍去掃。至於各商鋪、各社群門口的雪,自然是老百姓自己動手。你不動手也行,可以僱人,道光年間華北各城市都有一種職業叫“掃街”(也有叫“清道”的),雪一停,他們就扛著鐵鍁掃帚衝上街頭,等著被人僱走,打一陣子零工。

    其次,政府會安排人在官道上墊土。墊土的目的是為了防滑,但是限於財力和人力,一般只把土墊在特定的官道上,比如說皇帝出巡或者大軍凱旋時可能經過的官道,以及運送軍糧軍餉的官道。把這些緊要的官道墊了,別的官道就不管了,隨便它滑,隨便它泥濘。

    再次,政府還會給某些官員放假。康熙二十四年,北京鬧雪災,康熙說:“路滑,諸位愛卿不用來上朝了。”。雍正四年,北京再次鬧雪災,雍正也說:“在京官員不必來圓明園,朕自改期另傳。”

    另外,政府還制定了一些交通規則,儘可能地減少雪災期間的交通事故。《大清律例》第296條規定:因為天氣關係騎馬撞傷人的,賠償醫藥費,還得把坐騎賠給傷者。如果把人撞死了,打一百大板,勞改三年,另外賠償死者家屬埋葬費,其坐騎則被官府沒收。

    最後,清朝皇帝非常虔誠,一有雪災,他們就到天壇禱告一番,“祭天謝雪”,意思是老天爺您別下了,雪已經夠多了。很明顯,這是迷信而已。

  • 4 # 青竹先生L

    一,開倉放糧,賑濟災民。

    古代經濟很脆弱,物資有限,一旦發生天災人禍就會產生很多流民,饑荒現象。這個時候經由上級部門批准,官府就會開倉放糧,賑濟災民,安撫人心。

    還會在衙門附近布棚施粥,不過清朝腐敗很嚴重的,上邊兒撥了很多銀子,到了下面就成一碗清湯水了,碗底也難見幾個米粒。

    二,清道

    古代交通不比如今發達,大雪覆蓋路面更是雪上加霜。這時候各級部門都有各級部門的做法。比如各個宮裡小院那肯定就是太監宮女掃雪。普通老百姓就自掃門前雪。

    還因此而產生一個新的職業叫做“清道”,每當大雪天氣過後這些人就會拿出掃帚鏟子,受僱於人給人打掃,相當於清潔工一類,不過時效性比較短,類似於如今的鐘點工。

    三,新交規

    清政府為了保護大雪天氣人們的權益,還特意出臺了在大雪天氣的交通規則。規定騎馬撞傷人要負有極大的責任,不僅要承擔賠償事宜,還要沒收馬匹,坐三年牢。

    政策重壓之下情況會好許多,讓部分人行事低調一些。

  • 5 # 泉肖木火

    大雪紛飛,冰天雪地,在古代的時候幾乎每一年都會有,也不排除有大旱年份。每當朵朵雪花覆蓋到大地的時候,有的人自掃門前雪,有的人掃了自家的雪還會在外面掃出一條路。當然,能掃的雪,肯定不是雪災。

    古代雪災降臨的時候,由於生產力很落後,唯一的辦法就是靠雙手以及簡單的工具把雪鏟到一邊,慢慢的開啟一條小路。如果沒有外出的打算,就把院子裡的雪鏟到院子外面就可以了。想想自己在古代,應對雪災能做到的也只是這樣了,因為現在的應對雪災經驗在古代根本就想不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渦輪增壓通常是在什麼狀態下介入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