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搏逆流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涼州詞》(唐朝王之渙)。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處,勝事空自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終南別業》(唐朝王維)。同是唐朝詩人,前者是邊疆詩派,後者是田園山水派。

  • 2 # 木山文

    唐朝時,寫邊塞詩和田園詩的人較多,所以有此劃分,唐以後,此種詩人少了,不必有此劃分。現在看來,只有南宋詩人范成大夠得上田園詩人。

    范成大,(1126一1193)年,字致能,平江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他晚年寫的"四時田園雜興"和"臘月春田樂府",描述了江南農村生活的各個方面,顯示了豐富多采的宋代風土人情,,高有濃郁的鄉土氣息。賦予了以閒適為特徵的傳統的田園詩以更深刻的內容。如"四時田園雜興":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新築場泥鏡樣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聲裡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 3 # 秦一農夫

    唐代詩歌堪稱一個時代的標誌,尤其是盛唐時期出現了以王維,孟浩然,柳宗元,韋應物,儲光羲,陳志昂等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為代表的“邊塞詩派"。

    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我認為一切好詩,到唐時已經做完“。到了宋代,就群體而言,明顯沒有形成影及

    規模巨大的"田園詩“及"邊寨詩“人群體。雖然也出現了象范仲淹,范成大,陸遊,林希逸等寫邊塞詩和田園詩的詩人,但無論從人數,詩歌數量,還是影響上都是和唐代無法可比的。正所謂"唐詩宋詞",唐朝之後的宋代,沒有明顯的邊寨詩派和田園詩派"之分,宋代主要以“詞"而聞名。

  • 4 # 賀虹橋1958

    依我之見,唐朝以後,詩壇上仍然有"邊塞詩派"和"田園詩派"的劃分.

    如宋朝的范仲淹,辛棄疾,陸游,元朝的耶律楚材,明朝的劉伯溫劉基,徐茂公徐達,清朝的左宗棠,近代的毛澤東,陳毅等為邊塞詩派詩人

    如宋朝的范成大,蘇東坡,王安石,元朝的王實甫,孔尚任的桃花扇,王冕,明朝的文天祥,王船山,清朝的高鼎,龔自珍,近代的柳亞子先生,郭沫若先生等為田園派詩人.

    他們的作品有: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安得南征馳捷報,分湖便是子陵灘.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歷史洪流滾滾向前,邊塞派詩人和田園派詩人,您們任重道遠,前方在召喚,您們準備好了嗎?!!

    東方行者

  • 5 # 黃土情愫

    詩歌是時代的號角,是歷史的見證,它以它獨有的藝術形式,表現了當時社會的精神面貌和人文環境。自唐之後,宋朝偃兵息甲,以文治國,以發展經濟為中心,一味地苟活偷生,然最終含辱亡國,以至大好河山,失為他國之土;萬千黎民百姓,淪為異姓之奴;奔馬肥羊糧襪,落為虎口之食。因而,兩宋王朝,給泱泱大國的華夏民族,平添了一頁屈辱而又沉重的悲壯之歌。

    詩歌,做為歷史的一面鏡子,“邊塞詩歌”,自然一失大唐帝國的雄霸氣,也就無詩可言,無歌可抒了。泱泱上國漢人,在外族駿馬鐵蹄的蹂躪下,屈辱之淚的浸泡中,自然田原無詩意,街巷少風光,也就不會形成什麼怡情于山水的“田園詩派”。

    古語云:“知恥而後勇”,雖然未曾後勇興國,然知恥的詩人,自然也就不會形成什麼威武雄壯的“邊塞詩派”,和怡情山水的“田園詩派”。

    在兩宋王朝,詩詞創作,惟有鐵馬飲恨的英雄悲歌,“商女不知亡國恨”的糜糜之樂,懷古傷今的無奈之嘆和詩人的感懷之作。

    兩宋王朝,又一次見證了所謂的發展經濟的苟安之政,實乃是:官貪民墮,奔波流亡,國將不國的一部屈辱史。

  • 6 # 待曉兒

    唐朝之所以是“詩歌”的盛世,有一個原因就是作品流派紛呈,並且都有著很高的水準。

    在此之後,“詩派”的劃分出現了變革。

    主要從宋代開始,就沒有了“邊塞”、“田園”、“山水”等等流派了,而是改為以人物、理念等等具體的偶像或抽象的概念來劃分詩派。

    也就是說,“詩派”的劃分,由“不自覺”進入到了“自覺”的時期。

    “詩派”於宋代發生了變革,與唐迥異

    在唐代,“詩派”的劃分是指詩歌而言的,某一首詩被歸入了某一流派,某一位作者寫作同一型別的詩歌很多,於是就將其認定為該領域的代表。

    換句話說,分類的是作品,而不是作者。

    比如,王維被稱為“詩佛”,是山水詩派的代表人物,但他也寫過飽含殺氣的“邊塞”作品。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這句被很多戲文、小說、評書引用的詩句就是出自王維的《老將行》。

    這說明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當時的“詩派”是後人的劃分,作者本人很可能並不清楚,這就是“不自覺”的創作。

    但是,這種情況到了宋代出現了根本性的變化。

    宋人作詩開始走了另外一種風格,也有了更多的方法,這直接導致了兩宋時期“詩派”劃分的標準出現了變革,流派之間的關係存在了承繼,流派的數量出現了井噴。

    有宋一代,對作者的關注超過了作品,於是就出現了可以分類的“詩人”。這些詩人被清晰地歸為某一流派的作家,然後又因為其中某些人創作理念或者時代大環境的變革,誕生出了和其他流派有著千絲萬縷聯絡的新“詩派”。

    這就是宋代“詩派”與唐代最大的不同。

    宋代的幾個著名詩派,形成以及流變第一、理學派、“宋初三體”以及北宋革新詩派的衍生

    很多人感覺宋詩比較注重“說理”,其實就是因為這一學派貫穿了兩宋的緣故,影響力非常重大。

    在北宋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不僅取消了唐朝時期地方的權力,還要在文壇上樹立“正統”形象,這就是“理學”,也稱“道學”。主要研究的是“性”、“命”、“道”、“器”之間的關係問題,說得通俗一點,就是本體、認識或者人的心性等哲學命題。

    這些思想進入到了“詩歌”創作領域,就出現了“道學體”等詩歌。

    而這些詩歌的作者就是如“北宋五子”等人為代表的道學家。

    比如其中的邵雍就有《伊川擊壤集》,這是“理學詩派”的第一部集子,邵雍也成為了該派的開山祖師,這一詩派也因此被稱為“擊壤派”,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更是稱其為“邵康節體”。

    這一詩派誕生之時就非常輝煌,有著一大批優秀學者的支援,取得了非常可觀的建樹,也奠定了宋詩說理的基調,從唐詩之外另行開闢出了一條道路,為宋詩能取得和唐詩比肩的地位做了極大的貢獻。

    這一詩派在南宋更為輝煌,朱熹、陸九淵等等理學大家都為其添磚加瓦。

    比如朱熹的《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雖然說理,但活潑生動,是該詩派的佳作。

    有人創新,自然還有人襲舊,這就是“宋初三體”。學習唐人的詩歌風格,在宋初主要有三派:

    白體詩派、晚唐詩派、西昆詩派

    “白體詩派”主要學習白居易的平易淺近風格,以通俗、諷喻為主,王禹偁等人是這一詩派的倡行者。

    “晚唐詩派”主要學習的物件是賈島、姚合等人苦吟、幽寂詩風,較為清淡,代表人物就是有“梅妻鶴子”之稱的林逋。

    “西昆體”在當時的文壇上力量比較大,主要學習的物件是李商隱,楊億、錢惟演、晏殊等人都是這一流派的代表人物,但最終走上了形式主義的歧路,沒有學到李商隱的精髓。

    其後,因為西昆體等綺靡風氣對社會的發展有著阻礙作用,歐陽修等人為了配合范仲淹的慶曆新政,在文壇上掀起了一場改革運動,史稱“北宋詩文革新運動”。

    在這一運動中就出現了一個新的流派,即“革新詩派”。

    這個“革新詩派”學習的物件是中唐的韓愈韓昌黎,所以有人稱其為“昌黎派”,但未得到一致認可。從實際來看,這些詩人經常用韓愈、孟郊、張籍等人自比或形容同道,“昌黎派”還是比較形象的。

    “革新詩派”因為作者較多,各人的創作理念有些微不同,後來衍生出了諸多小流派。比如與蘇軾有關的“蘇詩派”,也叫做“東坡派”;還有與王安石有關的“荊公派”等等。

    其實都應該算作“革新詩派”的一部分。

    第二、江西詩派

    江西詩派是有宋一代最為重要的詩歌流派,繼承了前人對詩歌創作的理念,後世的諸多流派與此也有千絲萬縷的聯絡。

    其得名於呂本中的《江西詩社宗派圖》,本來是奉“黃庭堅”為祖的,但後來方回做《瀛奎律髓》時候提出了“一祖三宗”的說法:

    一祖即是杜甫,三宗為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

    這個詩派作詩學唐人,主要學杜甫,講求“無一字無來處”。杜甫後世有如此高的聲望,和這一流派的宣揚分不開關係。

    但是這一詩派內部也有分歧,黃庭堅主要學習杜甫工整的技法,陳師道雖然學杜甫,但受到黃庭堅的影響更大,主要也是走了技法一流。

    其後期宗主陳與義卻學習了杜甫“詩史”精神,所以有人認為陳與義才是後世學杜甫學得最像的詩人。

    這個學派從實際意義上來看,其實是宋人對唐人詩歌的一次總結,選定了學習的方向,但依舊保留著自己的風格,這是很可貴的。

    這一詩派的影響不僅僅在當時,後世甚至其他朝代都有學習他們的詩人。比如南宋陸游就曾經是“江西詩派”的門徒,後來從這一流派走出去,形成了新的風格,開創了新的流派。

    也就是說,無論是學習江西詩派的作者,還是反對江西詩派的作者,他們自身本來就和江西詩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這是一個“箭垛式”的流派,一直處於中心地位。

    第三、南宋愛國詩派

    這個詩派的特性比較奇怪,他沒有一個綱領性的思想,是因為時局的混亂而出現的,全憑當時文人的一腔熱血為繼。其作者主要活動在南宋前期,大概在蒙元滅金之前。

    從其本身來看,有點像唐朝詩歌流派的樣子,內容多是“北伐”、“抗金”、“收復失地”等等。

    從其作者就能知道,我們可以輕鬆地列出非常多熟悉的姓名:

    陸游、辛棄疾、張元幹、張孝祥、岳飛、葉夢得、呂本中、楊萬里、范成大……

    梁啟超曾經讀陸游詩集的時候曾經感嘆:

    集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從這些評語當中也能知道這批詩人所寫的詩歌到底都是什麼內容。

    但應該看到,陸游、呂本中等人都曾經是江西詩派的門徒,南宋愛國詩派自然也和江西詩派脫不開關係,其中對生民流離的悲憫痛惜和杜甫詩歌又是何其相似!

    第四、四靈詩派與江湖詩派

    因為北伐屢屢失敗,南宋朝廷中主和派又佔據了上風,收復失地無望,使得一些文人心灰意冷,這就從愛國詩派之後出現了兩個比較著名的流派:

    四靈詩派,江湖詩派

    四靈詩派是因為其四個代表人物的“字”當中都有“靈”字,因為都在永嘉這一地方,所以又稱“永嘉詩派”:

    徐照,字靈暉;徐璣,字靈淵;翁卷,字靈舒;趙師秀,字靈秀。

    他們主要學習中晚唐詩人,尤其是賈島、姚合這類“苦吟派”,注重個人感受的抒發,日常生活或者旅途所見往往都會入詩,但有意避開時局對個人的影響,以無視的態度來表達自己對所處社會的失望。

    比如趙師秀的名作《有約》: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從中可以很明顯地感知其抒發個人情緒的風格。

    這一詩派的影響逐漸擴大,就逐漸滋生了另一批詩人,他們同樣是對時局不滿,但採取的方式卻是和“四靈”不同。

    這就是“江湖詩派”。

    “江湖詩派”得名於書商陳起所刻的詩集《江湖集》,作者非常多,身份從官僚到農商都有,成分比較龐雜,其中很多人都是落魄文士,靠獻詩賣藝為生。

    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身在江湖,心懷天下。

    這其中有兩類人物比較著名,即狂者和狷者。

    狂者往往好指點江山,高談闊論,博取時名,比如戴復古、劉克莊等人。

    狷者往往是專注於文藝技巧,看似不關心政治,但處處表露出清高的品格,以示與世俗脫離,本身就是一種對時局不滿的表露。姜夔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這個流派的詩人往往會引起權貴的嫉恨,所以後來《江湖集》被禁絕,連刻印的雕版都被劈毀了。

    第五、南宋遺民詩派

    南宋被蒙元滅國,朝代交替之際就出現了前朝遺民,其中的詩人就被劃入了“南宋遺民詩派”。

    這一批人有兩部分,一類是曾經做過官的文人,稱作“仕宦派”;另一類是沒有做過官的,稱作“隱逸派”。

    有學者認為前者是其中的中堅力量,其實不妥,隱逸派在歷史過程中也發揮出了不遜色於仕宦派的作用,只不過時間比後者稍晚一點而已。

    “仕宦派”的人比較簡單,也很出名,比如:

    文天祥,汪元量、謝翱、林景熙……

    都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在當時以反對蒙元統治、懷念故國著稱。

    “隱逸派”的影響要提到文學史中的一次盛事。

    宋末元初,在方鳳、吳思琪、謝翱等人的倡導下,中國文人結成了歷史上第一個詩社——月泉吟社。這與呂本中“江西詩社”不同,月泉吟社是當時非常龐大的文人群體一次集社行為,不是後世“被結社”。

    這個群體曾以“春日田園雜興”為題公開向社會徵詩,其實真正的目的是引導當時的文人懷念故國,不出仕蒙元王朝。

    雖然這在現在看來可能很難體會到這個題目背後的深意,但當時絕大多數的文人都體會到了這個題目背後的涵義,從文獻中留存下來這次徵詩作品來看,幾乎都表達了對故國懷念、不出仕新朝的涵義。

    從影響上來說,隱逸派絕對不輸仕宦派。

    宋之後的“詩派”,劃分依據基本上也是和宋朝差不多,往往以地名、創作理念、人物等等為標識,沒有再出現唐朝樣式的流派劃分。

    應該看到,唐朝的流派其實源於魏晉南北朝,比如田園詩派開創者是陶淵明,山水詩派的開創者是謝靈運,這是一種“不自覺”的劃分方式。

    而宋代開始出現了更有凝聚力和代表性的詩派劃分,成為了“自覺”的行為,更為明瞭,後世自然也是沿用宋代的標準了。

  • 7 # 蘭竹944

    唐以後,也還有許多人寫邊塞詩,如陸游等。到明朝的戚繼光等也寫了很多邊塞詩,如醉裡挑燈看劍等,清朝的林則徐等,可以說歷代都有邊塞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鴻章發誓終身不踏足日本,僅僅是因為簽了《馬關條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