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phillip

    首先,在接下來的中國市場,金融業尤其是銀行業會從甲方的神壇上掉下來,2003-2013銀行業趟到賺錢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其次,隨著財富向年輕一代的人轉移,銀行的吸儲能力會進一步萎縮,不會再有那麼多的活期存款在銀行的賬戶上趟起了。銀行高息吸儲,結構性性存款,定向存款會越來越多。

    第三,科技的進一步深入,5G技術的逐步使用,會把銀行基礎的業務替代,大量銀行基礎人員失業將不再是一句空話。

    第四,網點會成為銀行最大的負擔,高額的商鋪租金,高額的裝修及運營成本會嚴重拖累銀行的利潤。

    第五,外資銀行的逐步開放,會給國內那些效率低的銀行巨大的市場衝擊。

    綜上所述,我認為中小銀行的出路有以下幾條:

    第一,擁抱科技,尤其是在流程化的,標準化的地方,降低人力成本

    第二,選擇一到兩個未來有潛力的或者自己熟悉的行業,精細化運作,和這些行業的頭部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框架和投融資協議。

    第三,實行業務外包,做自己最核心和最擅長的事情,外包提高整體效率。

    第四:擁抱消費金融,內需是中國未來幾十年中產階級的主要導向,場景消費金融,是又一個利潤增長點。

  • 2 # 產業經濟研究

    其實無論是在世界範圍還是在中國,金融科技一直是個偽科學,從人類角度一直希望,網際網路技術可以運用到金融領域,會使金融有著巨大的改變,但在實際看來,在互金領域的P2P,區塊鏈都是老鼠會之類的東西,風險極大,現在從上到下已經開始對這些進行精準的拆解,把這些泡沫刺破,以免他們繼續膨脹下去。

    中小銀行主要是資本金的問題,但是隻要公司存在利潤就一直可以堅持下去,畢竟中國的金融機構還是受牌照管理的,是極為稀缺的資源,中小銀行主要把握好風控,沒有大的全域性性的金融危機是不可能出問題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的特色和服務物件要更加的專業,才能有所收穫。

  • 3 # 湖城彭哥

    目前普遍中小銀行業務增長速度放緩,較同期相比,存款貸款增速放緩,不良貸款率回升,網際網路金融這一塊也沒有很大起色,發展受滯,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二:同行競爭加劇。前幾年國家放開了銀行牌照,私人也可以開銀行,今年有放開了外資的限制,銀行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從以前的愛理不理到現在的拼服務拼優惠了,中小銀行由於技術資金資源沒有大銀行好,市場份額越來越少。

    三:年輕人消費習慣的改變。隨著這一輩老人的離去,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存錢,甚至提前消費,有錢也買房買車存支付寶,存款這一塊也越來越不行;年輕人思想新潮,動手能力強,喜歡在網上手機上借錢,融資渠道廣泛。

    所以中小銀行想要可持續發展,得多想些辦法,一是後發制人,利用後發優勢,砸錢砸人砸力,跟上時代的步伐,更新科技,重建系統,重視體驗,簡化程式,培養年輕客戶,增加年輕客戶粘性,迎合當下年輕人口味。二是服務下沉,深挖農村市場,社群市場,建好最後一公里銀行,也要找準自己定位,突出自己的特色,精耕市場,細耕市場。

    碼字不易,親給個贊給個關注唄。

  • 4 # 東方上院

    銀行權力應分散,過於集中對各行業發展不利

    在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銀行資金大部分流向房地產,一方面提供給開發商,一方面向購房者提供貸款,中央對房地產調控政策出臺後,實際現狀類似於前幾年美國出現的次貸危機。

    當時美國各洲銀行把錢貸給了沒有償還能力的人買房子,還不上銀行的錢,最後透過法院收回的是房子,房子無法變現,美國這時開始大量印錢,這種由次貸引發的經濟危機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

    中小企業發展難,這與銀行風險控制過於嚴格有關,過於死板僵化,關於中小企業的發展支援方面英國做的非常零活,只要企業急用資金,申請貸款,從申請到資金到帳整個流程一個小時既可完成。而我們的銀行很勢力眼,誰越有錢越向誰發放貸款,真正發展很有前途的小微企業申請貸款難上加難。這就是我們的銀行在幹事,不需要錢的追著給。

    銀行支援科技發展方面的貸款比很低

    除去軍事國防以外沒有看到什麼金融科技,民間從事科技類專案的企業很多,也是科研經費不足,銀行幾呼沒有做為和扶持,實話實說,銀行的眼光有時不如風投公司,和一些民間金融機構。

    銀行要精減機構,該撤的網點儘快撤銷,銀行在未來發展中不去改變和創新很可能逐步的削弱銀行功能,被外來的和創新的所替代。

  • 5 # 首席投資官

    銀行的主營業務主要是以放款為手段進行運營,其旗下也會有多種金融產品。

    中國企業種大多以中小微企業為主,中小微企業中普遍存在一些問題: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的問題。中小銀行因該根據市場情況,幫助自己所在城市的企業去解決:融資難、融資慢、融資貴的三大問題。

    銀行服務物件同時為個人:個人貸款也主要以房產和車為主,隨著經濟的下滑,房地產、汽車製造產業等相關市場,已經不在作為中國重要的經濟支撐,以後佔比會出現下行。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1)用資料搭建平臺,從而快速獲取市場資訊,抓住客戶流量;

    (2)提高貸款的靈活性:完善中小微企業貸款之後系列售後服務:協助對接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貸款之後的優惠政策等;個人貸款主要關注的利率和年限問題。

    (3)打造好的金融產品;

    (4)不斷深入挖掘客戶,不能眼高手低。

  • 6 # 一杯咖啡聊股市

    金融科技的大潮下,各大銀行都在開足馬力佈局金融科技,中小銀行的生存環境會越來越難。因為它們不像大行研發費用及人才梯隊上有優勢,可以尋求優秀的金融科技研發公司合作,輸出成熟的系統,快速佔領一席之地,分的金融科技的紅利@風箏20180930

  • 7 # 蘇寧金融研究院

    這兩年,轉型一直是熱門話題。幾乎所有中小銀行,都在時代大潮中親歷著轉型,或主動為之,或被裹挾前行。從結果上看,有的銀行頗見成效,多數銀行歷經辛苦,方向曲折,所得唯有疲累。

    更大的挑戰是,行業正加速分化,轉型機遇視窗快速收窄,留給中小銀行的轉型時間已經不多了。

    向標杆學習

    我們習慣向標杆學習。中小銀行的標杆,資本市場給出的答案是寧波銀行。在A股37家上市銀行中,寧波銀行的市淨率、市盈率均是數一數二的水平。

    從業績表現看,寧波銀行的特點是“高增長、低不良”,且具有相當高的穩定性。從2019年向前追溯,無論是3年、5年還是10年,寧波銀行淨利潤複合增速均能保持在20%左右,似乎不受週期影響;不良率水平連續十年低於1%,且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高於500%,遠優於行業水平。

    優秀的業績是怎麼來的?長期明確而堅定的戰略。

    業績表現取決於資源配置。從資金投向上看,2019年,寧波銀行生息資產中貸款佔比僅為42%,顯著低於行業水平,如招行為72%,建行為78%。貸款的收益率較高,由於貸款佔比低,寧波銀行淨息差僅為1.84%,落後於城商行平均水平2.11%。

    問題來了,寧波銀行為何不大幅提升貸款佔比呢?並非缺乏增量貸款空間,我認為可理解為對“大銀行做不了、小銀行做不好”戰略的堅守。

    舉例來說,一般銀行視個人住房貸款為零售貸款壓艙石,近年來,寧波銀行卻持續壓降個人住房貸款規模,同步發力個人消費貸款,結構顯著最佳化。2019年末,零售貸款結構中,消費貸佔比高達79%,房貸佔比已不足1%。

    個人住房貸款是傳統的銀行零售貸款專案,以房產為抵押,風險較低,容易上量,但同質化嚴重,收益也低。相比之下,個人消費貸款屬於信用貸款,風險較高,進入門檻也高,一旦攻破,護城河效應顯著。對寧波銀行而言,放棄住房貸款是一種戰略選擇,短期有陣痛,長期能形成差異化競爭力,顯著提高零售貸款收益率水平。2019年,寧波銀行零售貸款平均利率高達7.74%,在上市城商行中領先第二名1個百分點。

    對公貸款領域,寧波銀行聚焦中小微企業,組建280個小微服務團隊,總計2183人(2019年末資料),下沉到強鄉重鎮,力爭把小微企業營銷和風控做到實處。重人力投入疊加高激勵政策,導致成本收入比穩定在35%左右,明顯高於同業水平。這也是一種戰略選擇,對於缺乏B端場景生態的銀行,在小微金融領域構建護城河,人員密集是被實踐證明的有效戰略。

    低於同業的淨息差、高於同業的成本收入比,通常會拉低淨資產收益率(ROE)水平,但寧波銀行透過優秀的風控能力將不良率保持在低位,大幅降低風控成本,從而維持住了較高的ROE。

    從結果上看,寧波銀行展現給資本市場的特徵就是:高增長、低不良、相對較高的ROE,雖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已足以讓市場追捧。

    兩個誤區

    寧波銀行的標杆意義不在於其戰略本身——每家中小銀行都應因地制宜、追求各自的差異化,真正的啟示在於對戰略的長期堅守,以及堅守背後對應的取捨。

    銀行的業務就這麼幾種、戰略選擇也只有幾種,深挖一口井,持續積累優勢,構築護城河、形成差異化就是大機率事件。很多中小銀行之所以陷入同質化,本質上是被短期主義綁架,缺乏戰略定力,什麼熱做什麼、什麼急幹什麼,沒能堅持做長期重要的事情。

    這兩年,優秀的銀行在戰略堅守中步步推進,更多的銀行則在同質化熱潮中陷入轉型誤區。

    第一種是紙面轉型。所謂紙面轉型,是指轉型停留在檔案制度、組織架構層面,業務運營層面不見成果。究其原因,多是戰略層面重視不夠,資源配置不觸及根本,核心資源依舊集中在傳統模式上,只是在組織架構上新設團隊,影響力僅限於部門內,既不能在業務層面提供增量動力,也沒能力帶動全盤變革,最後只好照搬業內一些新產品自娛自樂,做成了面子工程。

    一般來講,這類銀行的特點是日子難過但能過得去,缺乏緊迫感,感知不到變革的緊迫性,變革就成了一種作秀手段。其實,這類銀行是最危險的,日子一點點變差,每年似乎都能湊活過去,等真正警醒時,往往已錯過時機。

    第二種是指標轉型。把轉型簡化成幾個指標,然後錯把指標當結果,想方設法完成了指標,卻發現轉型還留在原地。究其原因,當無法突破機制文化時,指標轉型最為簡單、最易推進,於是成了銀行轉型的“最大公約數”。

    指標轉型專注於表面,看似捷徑,卻有損銀行的長期競爭力。最典型的就是一些小銀行對助貸業務的依賴,把零售佔比當成了零售轉型、科技轉型的全部。風口期的兩年,在助貸推動下,的確享受到零售指標節節攀升的欣喜,風口之後,監管收緊,才發現自己根本不會飛。

    指標轉型把目光放在了外部,忽視了內在的變革。零售轉型和科技轉型,本質上是銀行經營邏輯的轉型,需要從內而外層層遞進,核心再造、資料中臺、流程變革、激勵最佳化、產品創新、零售凸顯,零售指標改善只是自然的結果,不能成為目標本身。

    最大的困難

    對戰略的長期堅守,說著容易做起來難。

    在一次飯局中,某城商行董事長曾感嘆,寧波銀行無法複製,它背後的機制誰也學不了。粗略來說,就是股權分散、高管持股、員工激勵:

    股權結構中,國資、民資、外資均衡分佈,互為制衡,確保銀行發展能著眼於股東價值創造;

    高管層持股(據財報披露,2020年6月末,董事長、行長、監事長合計持股481.32萬股,以20210129日收盤價38.48元計算,市值1.85億元),緩解委託代理難題,核心高管穩定,履職多在10年以上,能保持戰略的連續性;

    員工薪資與業績掛鉤,市場化考核,打破大鍋飯,能上能下,持續釋放人才活力。

    反觀很多中小銀行,治理結構單一,激勵機制落後,組織困於“官僚主義”,形式重於實質,有業績不如有關係,組織活力低下,短期主義盛行。這樣的銀行,無論轉型口號喊得多麼響亮,都不可能做出什麼成績來。

    從根本上看,文化機制才是中小銀行轉型最大的障礙。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小銀行的轉型改革已步入深水區,若不能在治理結構、激勵機制等方面做出進一步的突破,業務層面也難見大的進展。

    這兩年,銀行子公司層出不窮,理財子公司、金融科技子公司、法人直銷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相繼破土而出。某種意義上,子公司的最大價值就在於新機制、新文化,從零開始,在一張空白的畫布上繪製藍圖。但子公司畢竟只是子公司,母行自己仍需要做出更多的改變。

    機制轉型之所以難,根源在於沒有意識到其緊迫性和必要性。

    股權投資領域很看中企業的護城河,在巴菲特看來,任何企業都難免會遇到平庸甚至糟糕的管理層,只有具備深厚的護城河,企業才能經得住平庸管理層的折騰,持續為股東創造價值。

    曾經,銀行業也是有護城河的,銀行牌照、物理網點、受管制的利差、深厚的企業客戶關係等都堪稱護城河,在護城河的保護下,平庸的文化、平庸的管理層也能有好的業績。那個時代,銀行不需要市場化激勵,甚至內部大鍋飯的銀行都有好業績。但近十年來,這些護城河漸漸喪失,導致優秀的機制文化、優秀的管理層價值凸顯。

    著意於轉型的中小銀行,必須認識到這種變化,從治理機制、文化流程、激勵制度等方面著手做深刻的變革,要更加重視管理層的價值。如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所說,

    “世界上只有一條護城河,就是企業家們不斷創新,不斷地瘋狂地創造長期價值”。

    走自己的路

    綜合內外部環境看,當前中小銀行的唯一出路,在於差異化+本地化。差異化是市場競爭的需要,本地化是合規發展的需要,除此之外,無論是零售轉型還是科技轉型,都是手段而非目的。

    比如零售轉型,雖已被鼓吹為銀行轉型的必經之路,但就現階段而言,很多地區性銀行還沒到這一步。零售轉型是經濟發展從投資驅動到消費驅動的客觀要求,全國層面消費驅動已是主流,全國性銀行開展零售轉型勢在必行,但中小銀行著眼於地方經濟,各地發展階段千差萬別,只要本地產業發展空間還在,聚焦對公業務、小微業務就仍是最重要的事情。

    價值投資者強調不追風口,不去人多的地方,銀行經營也是如此,時間和資源這麼寶貴,怎麼能被風口裹挾,專注做自己的事、堅定走自己的路,才是脫穎而出的唯一出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辦公室裝潢設計如何體現出企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