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始源於黃帝,發揚於老子,成教於張天師道陵。故尊稱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
張道陵為教祖,是謂道教三祖。道教宗派雖多,然公尊黃帝為祖,老子為師,黃帝、老子為
道教共同的祖師,所以先賢研究道學者,稱為黃老之學,而道教則稱黃老之教。然則何謂道
教三祖?其撰述如左:
(一)、始祖:黃帝
道教初為道家,學道、修道、行道為主,始源於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古史記載黃帝至崆
峒山問道於廣成子,開中華民族萬世治世之道,後黃帝修道功成,於鼎湖白日乘龍昇天。嗣
後唐、虞、夏、商、周之祀神祭典,政治禮樂,悉皆本於道,諸子百家學說亦皆歸附於道。
漢時張道陵隱於蜀中青城山,得黃帝九鼎丹書,研天人感召之秘,乃得太上老君親授盟威經
。所以說道教始源於黃帝,道教宗派雖多,公尊黃帝為始祖,因黃帝是世上修道成功、道書
記載昇天成道之第一人,故稱為道教之始祖。
(二)、道祖:老子(老聃)
其有如下尊稱:太上道祖、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先天老君、太上李老君等。道祖是道
之祖??,故能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隨方設教,歷劫度人,隱聖顯凡,為皇者師,帝
者師,王者師,化行古今,著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乃元始天王所化神寶君之化身,老子的前
身或後身,均系此神寶君之化身,可謂混元乾坤祖、三教諸聖師、清靜自然體。
象帝之先,妙無天帝;太極之初,生出三,為玄元始。始無化生先天老君。自爾以來,
先天老君,乃以玄??,時時而化生。初三皇時化為萬化天師,中三皇時化盤古先生,後三皇
時,化為鬱華子。伏羲時,化號赤精子。神農時,化號大成子。黃帝時,化號廣成子。少昊
時,化號隨應子。顓頊時,化號赤松子。帝嚳時,化號為錄圖子。帝堯時,化號務成子。帝
舜時,化號尹疇子。夏禹時,化號真行子。商湯時,化號錫則子。
先天老君雖然是累世化度,但未有誕生之形跡,只是隨世化身度人,可謂無世不出塵劫
。然於商王太甲時,正式分身化?於楚國毫州府苦縣賴鄉曲仁裡流星園,降??寄胎於玄妙玉女
身中,其母見日精下落如流星,飛入口中,因有娠,懷胎八十一歲。至商武丁時,庚辰歲(
公元前一三○一年)二月十五日卯時,母攀李樹(此樹在陳國渦水),從右脅降生,即剖左
腋而出,鬚髮浩然生白,其顏如童,指李樹曰「此為我姓」,遂以李為姓,諱曰耳,字伯陽
;因耳有三漏,故號聃,又稱老聃;因鶴髮童顏,故又號老子。老子生而頂上發光,有如日
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舌絡錦文,長成一丈二尺,齒有四十八。至周文王時,號燮邑子
,為守藏史。武王時,號育成子,遷柱下史。
道學為中國文化之起源,周代以前,所有文獻,可謂全系道書。老子仕周為柱下史,掌
全國之典籍,所窺最多,所得亦最多。及後之諸子輩出,百家爭鳴,周秦之際,極一時之盛
,然其學說之源,皆出自老子,雖各家主張不同,然大處仍不能離乎老子之道。如孔子問禮
於老子,回來後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
,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以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
猶龍耶!」孔子又對其弟子曰:「丘少而好學,晚而聞道,以此博矣。」孔子在晚年學問道
德已經很精深,自稱問禮於老子後,其學問道德更淵博了,且有猶龍之嘆,可見老子境界之
難以測度。
其實,孔子雖問禮於老子,實即問道。聞道於老子(老聃),可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至康王時,老子號郭叔子。春秋時為鬼谷子。漢初為黃石公。漢文帝時為河上公。
老子平素抱朴,少思寡慾,執古之道,以御今之世,能知古始,隱道不彰,謙遠不顯,
內則固真養命,外則遠害全身,博古知今,無微不徹,東訓尼父(孔子)。如史記老子傳曰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
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聖德容貌若愚,去子之
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又西化金仙,大地作獅子吼。其著述道典丹經,流傳於世者,不可勝數,其所出度
世之法,有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治心、養性、絕谷、變化、役使鬼神之法,更有召遣
天神、仙聖之法。老子至秦昭王九年,西升崑崙,計九百九十六年矣。
後又降度尹喜真人。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乘青牛而至函谷關,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迎之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
子乃著書上下兩篇,言道德之五千言而去,乃道德經是也。遂隱於流沙,莫知其所終。其後
老子又降度莊周真人。梁惠王時,莊子為蒙縣漆園吏,研習老子之學,老子授以真道,淡泊
名利,楚威王以玉帛聘之為相,屢聘不仕,著書莊子真誥與南華經,經義頗得老子道德之真
髓。
其後老子再降度張道陵天師。《雲笈七籤》卷二十八雲:「張道陵天師於蜀郡臨邛縣渠
亭山赤石城前受太上質敕,步罡躡紀,統承三天,佐國扶命,養育群生,整理鬼氣,傳為國
師,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代誅邪偽,與天下萬神,分付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
老子又曾降度東華帝君化身之少陽祖師,姓王諱誠,字玄甫,號少陽,又號東華子,老
子授其大丹秘訣、周天火侯、金科靈文。由此可知太上老君真是無世不出塵劫。
(三)、教祖:張天師道陵
天師姓張,名陵,字輔漢,因其學道創教,故世稱張道陸。系漢留侯張良(子房)八世
孫,沛國豐人(今江蘇豐縣人)。母夢天人自北斗魁星降,至地以薇蘅香授之,感有孕。於
東漢光武建武十年(公元三十四年)甲午年正月十五日元夜,生於吳地天目山。七歲時,遇
太上授道德經,及長,五經墳典、天文地理、河洛之書,無不通曉。遊於太學,精通五經,
為博學之士。客居西蜀,好研黃老之學。永平時拜江州令,後棄官隱學道,在江西雲錦山修
煉丹符咒之術,丹成龍虎現,故云錦山改稱龍虎山。漢順帝時(公元一二六-一四四年)和
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傳道。
永和六年(公元一四一年)造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教民信奉黃老之道
,奉其道者或從學受道者出五斗米,初號五斗米道。常以符咒治疾,有病者使飲符水,病者
多愈。或書寫病者之姓名,自首懺悔罪愆之意,凡三通,揭其一于山上,謂上之天,埋其一
於地中,謂下之地,沈其一於水裡,謂入之水,祈禱三官賜福赦罪解厄消災,頗有靈驗,稱
為「三官手書」。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懺悔思過;病者出五斗米以為常,尊為五斗米師
。又於各地建免費旅邸曰義舍、曰天倉,救濟貧困或以利行旅之人,並供免費之米肉,任行
旅者自由量腹取食之。若有貪心過分多取者,則就疾病。蓋教以誠信不欺詐,故百姓樂奉之
,稱為天師道或五斗米道。
嚴其徒飲,酒又依月令,每春夏禁民殺牲釀酒,教民修心、養性、懺悔、祈禱、佈施,
以善道教化,其道大行,從者日眾,遍及全國。後乃制定道教的儀式,創定道教的規律,因
其布善行仁,全民信仰,於是由五斗米師之天師道,而成為正式之道教,乃能成為中華民族
崇奉日隆之宗教。
太上老君於漢安帝元年正月十五日,親降授張道陵天師「三天正法」,命為「天師」。
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正天法師正一真人」。又授「盟威經籙二十四品」、「三五
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修之千日,乃入青城山,戰鬼則鬼帥皆服。後居本竹治
時,眾真神聖降其室,傳授靈寶諸法,居平蓋治,合九華大藥,道成。
漢永壽元年(公元一五五年),至玉局治,太上覆降,說北斗諸經及三八謝罪法懺,要
其廣宣道法,普濟眾生。永壽二年,會三界萬神於青城黃帝壇下,盟九嶽四瀆,立二十四治
,福庭鬼獄。定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每治設
祭酒、男官、女官,以贊玄化。復遊各郡斬妖孽,奪咸池,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冊封正
一天師。
天師於漢永壽二年(公元一五六年)九月九日白日飛昇時,以餘丹及印劍,授二代祖張
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步罡,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我之位,非吾宗親
子孫不得傳。」是日同弟子王長、趙升,千乘萬騎迎接,於蜀中雲台山白日飛昇。
張道陵天師於後漢建武十年(公元三十四年)降生,至漢永壽二年(公元一五六年)飛
升,世壽一百二十三歲。考張道陵事蹟,其對道教五大派皆精研博通,不但修道成道,在世
更救渡普濟群生,其德澤綿延不絕,因道教正式有宗教組織、有規律、有儀式,皆由其創定
,故堪為道教第一代教祖,其子孫繼承其遺志,代代承繼天師職位,掌管道教科儀及演揚教
義。
張道陵在道教中被尊稱為天師,因系第一代,稱為祖天師。五斗米道採用世襲嗣教制度
,故陵仙化後,由兒子張衡接任,史稱嗣師。衡仙化後,由子張魯接任,是為系師。張陵稱
「天師」,子張衡為「嗣師」,孫張魯為「系師」,號曰「三師」,皆雲白日飛昇。到了第
四代孫張盛時遷居江西省貴溪縣龍虎山,子孫世傳其業,嗣襲天師。後代帝王對張道陵及其
子孫屢加封誥,故稱天師世家。
(四)、教主:老子尊為道教教主,尊號太上道祖、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先天老君、太上
李老君道教為中國固有宗教,為敬天法祖,敬神祀祖之宗教,不但專言祀祖,慎終追遠,更
專言敬神,符合「神道設教」之旨,何以言之呢?乃因原始宗教思想起源於有神思想。其所
謂神乃是至高至大之功德者,或具至善至美至真之人格者,或對眾生、人類、國家、社會有
大貢獻而值得人稱頌者。試觀全世界各種宗教之正式形成,乃是有神思想之高度發展,或是
有神思想宗教之改革或延續。如天主教、基督教與猶太教之淵源不無關係,佛教與婆羅門教
不無關係,回教與歐洲舊教不無關係,可謂任何一宗教皆淵源於有神思想,任何一宗教為達
其目標、宗旨,則不能不進入神道。
道教言神,乃是以神為諸神之總合名稱,雖仙聖、佛、菩薩、上帝、真主等各種稱謂,
皆納入神之範圍,而以境界高低分別之。如道教神分無極界神、太極界神、上界神、中界神
、下界神、天神地只、地神、山神、水神、社稷神、星宿神等分別尊稱之。雖多神但有系統
,各司神職,各盡其責,各有階段,層層有規有格,有高有下,秩序不亂。眾神各部各屬,
顯出神力,護國佑民,救濟眾生,勸化人心,淨化世間,積德累功,助大道興行,消除惡孽
妖邪,使萬邪歸正,道光普照。
舉世言神之各種玄學,無論用何名稱,亦一切納入於神道之中,如天主教在臺灣所設之
學院,稱為神學院,其傳教士稱為神,父基督教稱上帝(God)是神、回教亦謂唯一真神是
阿拉。各教經典之記載皆不離用神為尊稱,由此可知各種宗教思想悉出之於神道,各種宗教
哲學及玄學,其內容概不能離於神道,可總謂之神學。試看中國民間家龕上自古以來均供奉
有神像及祖先牌位,道教主張敬神祀祖正符合我民族性之傳統,故堪稱為中國固有宗教或國
教。
道教因系我道家之延續與傳承,其工夫有入世與出世之分,即不偏於入世,又不偏於出
世,系一可入可出、能進能退、超世主義思想之宗教。故道教分別有積善、經典、丹鼎、符
籙、占驗等五大派。其組織一千九百年來以龍虎山張天師為代表,張天師系符籙派中之正一
派,為何以其組織代表道教呢?
因為宗教之禮節乃民族文化之結晶,禮節相同,其風俗、血統、習慣雖不同,但長久在
同一信仰儀節之薰陶下,自融成同一宗教。道教文化最能具體表現者為禮,以故繼史祝之後
,國有大典,民有醮祭,均用道教人士或類似道教人士所用科儀、法節以主持其事,祭祀所
用儀法,全用道教儀法。而道教門派中以張天師正一派之一系列科充實,可謂禮儀專家。禮
儀為宗教儀式最為莊嚴、肅穆,內容完美之外觀,最足代表一個宗教之形象與內涵,歷朝皇
帝為尊崇民族文化,遵循民族儀規法節,以張天師系代相傳,對之重視另眼敬待,代代不吝
封官錫爵,特加優禮,因是張天師正一派,無形中代表道教。
然則,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為何尊太上老君為其師、為道教教主呢?因正統派道教,自老
子起系代相傳,書闕記載,加以第一代天師張道陵乃正式受太上老君之傳法與受命,年代記
載皆可稽考。第一代天師道陵隱於蜀中青城山修道,得黃帝九鼎丹書,研天人感召之秘,得
太上老君親授盟威經籙,遂創道教儀式,定道教儀規,道家所傳承之道教始正式成為一有組
織之宗教。考先秦其學術思想優越之諸子百家皆不離乎道家思想,而道家思想之代表者乃是
老子(太上老君),雖至聖孔子尚須問禮於老聃,聞道於老子,故道教文化能具體表現者為
禮,且道教教義、經典亦大都遵崇老子之思想及其所著之道德經以闡釋其精義。因此道教雖
正式成教於第一代天師張道陵,乃追溯尊稱其師太上老君(老子)為道教之教主。
所謂教主乃一教之總主宰,一教之發起者,一教之各宗派所公認之祖師者。道教除正一
派外,其它各大小宗派之傳承,亦皆受法受命於太上老君,道教教徒可謂志心皈依、皈心、
皈神、皈命於太上老君,此在道教道藏經典及各宗門派一脈相傳之經史上皆有詳細記載。故
道教自創教至今,凡我道教教徒、信徒皆自稱為太上門下,一致公認並遵奉老子為道教教主
。
道教始源於黃帝,發揚於老子,成教於張天師道陵。故尊稱黃帝為始祖,老子為道祖,
張道陵為教祖,是謂道教三祖。道教宗派雖多,然公尊黃帝為祖,老子為師,黃帝、老子為
道教共同的祖師,所以先賢研究道學者,稱為黃老之學,而道教則稱黃老之教。然則何謂道
教三祖?其撰述如左:
(一)、始祖:黃帝
道教初為道家,學道、修道、行道為主,始源於民族始祖軒轅黃帝。古史記載黃帝至崆
峒山問道於廣成子,開中華民族萬世治世之道,後黃帝修道功成,於鼎湖白日乘龍昇天。嗣
後唐、虞、夏、商、周之祀神祭典,政治禮樂,悉皆本於道,諸子百家學說亦皆歸附於道。
漢時張道陵隱於蜀中青城山,得黃帝九鼎丹書,研天人感召之秘,乃得太上老君親授盟威經
。所以說道教始源於黃帝,道教宗派雖多,公尊黃帝為始祖,因黃帝是世上修道成功、道書
記載昇天成道之第一人,故稱為道教之始祖。
(二)、道祖:老子(老聃)
其有如下尊稱:太上道祖、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先天老君、太上李老君等。道祖是道
之祖??,故能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隨方設教,歷劫度人,隱聖顯凡,為皇者師,帝
者師,王者師,化行古今,著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乃元始天王所化神寶君之化身,老子的前
身或後身,均系此神寶君之化身,可謂混元乾坤祖、三教諸聖師、清靜自然體。
象帝之先,妙無天帝;太極之初,生出三,為玄元始。始無化生先天老君。自爾以來,
先天老君,乃以玄??,時時而化生。初三皇時化為萬化天師,中三皇時化盤古先生,後三皇
時,化為鬱華子。伏羲時,化號赤精子。神農時,化號大成子。黃帝時,化號廣成子。少昊
時,化號隨應子。顓頊時,化號赤松子。帝嚳時,化號為錄圖子。帝堯時,化號務成子。帝
舜時,化號尹疇子。夏禹時,化號真行子。商湯時,化號錫則子。
先天老君雖然是累世化度,但未有誕生之形跡,只是隨世化身度人,可謂無世不出塵劫
。然於商王太甲時,正式分身化?於楚國毫州府苦縣賴鄉曲仁裡流星園,降??寄胎於玄妙玉女
身中,其母見日精下落如流星,飛入口中,因有娠,懷胎八十一歲。至商武丁時,庚辰歲(
公元前一三○一年)二月十五日卯時,母攀李樹(此樹在陳國渦水),從右脅降生,即剖左
腋而出,鬚髮浩然生白,其顏如童,指李樹曰「此為我姓」,遂以李為姓,諱曰耳,字伯陽
;因耳有三漏,故號聃,又稱老聃;因鶴髮童顏,故又號老子。老子生而頂上發光,有如日
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舌絡錦文,長成一丈二尺,齒有四十八。至周文王時,號燮邑子
,為守藏史。武王時,號育成子,遷柱下史。
道學為中國文化之起源,周代以前,所有文獻,可謂全系道書。老子仕周為柱下史,掌
全國之典籍,所窺最多,所得亦最多。及後之諸子輩出,百家爭鳴,周秦之際,極一時之盛
,然其學說之源,皆出自老子,雖各家主張不同,然大處仍不能離乎老子之道。如孔子問禮
於老子,回來後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
,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以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
猶龍耶!」孔子又對其弟子曰:「丘少而好學,晚而聞道,以此博矣。」孔子在晚年學問道
德已經很精深,自稱問禮於老子後,其學問道德更淵博了,且有猶龍之嘆,可見老子境界之
難以測度。
其實,孔子雖問禮於老子,實即問道。聞道於老子(老聃),可謂「朝聞道,夕死可矣
。」至康王時,老子號郭叔子。春秋時為鬼谷子。漢初為黃石公。漢文帝時為河上公。
老子平素抱朴,少思寡慾,執古之道,以御今之世,能知古始,隱道不彰,謙遠不顯,
內則固真養命,外則遠害全身,博古知今,無微不徹,東訓尼父(孔子)。如史記老子傳曰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
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聖德容貌若愚,去子之
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又西化金仙,大地作獅子吼。其著述道典丹經,流傳於世者,不可勝數,其所出度
世之法,有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治心、養性、絕谷、變化、役使鬼神之法,更有召遣
天神、仙聖之法。老子至秦昭王九年,西升崑崙,計九百九十六年矣。
後又降度尹喜真人。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
,乘青牛而至函谷關,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迎之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
子乃著書上下兩篇,言道德之五千言而去,乃道德經是也。遂隱於流沙,莫知其所終。其後
老子又降度莊周真人。梁惠王時,莊子為蒙縣漆園吏,研習老子之學,老子授以真道,淡泊
名利,楚威王以玉帛聘之為相,屢聘不仕,著書莊子真誥與南華經,經義頗得老子道德之真
髓。
其後老子再降度張道陵天師。《雲笈七籤》卷二十八雲:「張道陵天師於蜀郡臨邛縣渠
亭山赤石城前受太上質敕,步罡躡紀,統承三天,佐國扶命,養育群生,整理鬼氣,傳為國
師,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代誅邪偽,與天下萬神,分付為盟,悉承正一之道也。」
老子又曾降度東華帝君化身之少陽祖師,姓王諱誠,字玄甫,號少陽,又號東華子,老
子授其大丹秘訣、周天火侯、金科靈文。由此可知太上老君真是無世不出塵劫。
(三)、教祖:張天師道陵
天師姓張,名陵,字輔漢,因其學道創教,故世稱張道陸。系漢留侯張良(子房)八世
孫,沛國豐人(今江蘇豐縣人)。母夢天人自北斗魁星降,至地以薇蘅香授之,感有孕。於
東漢光武建武十年(公元三十四年)甲午年正月十五日元夜,生於吳地天目山。七歲時,遇
太上授道德經,及長,五經墳典、天文地理、河洛之書,無不通曉。遊於太學,精通五經,
為博學之士。客居西蜀,好研黃老之學。永平時拜江州令,後棄官隱學道,在江西雲錦山修
煉丹符咒之術,丹成龍虎現,故云錦山改稱龍虎山。漢順帝時(公元一二六-一四四年)和
弟子赴四川鶴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傳道。
永和六年(公元一四一年)造作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教民信奉黃老之道
,奉其道者或從學受道者出五斗米,初號五斗米道。常以符咒治疾,有病者使飲符水,病者
多愈。或書寫病者之姓名,自首懺悔罪愆之意,凡三通,揭其一于山上,謂上之天,埋其一
於地中,謂下之地,沈其一於水裡,謂入之水,祈禱三官賜福赦罪解厄消災,頗有靈驗,稱
為「三官手書」。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懺悔思過;病者出五斗米以為常,尊為五斗米師
。又於各地建免費旅邸曰義舍、曰天倉,救濟貧困或以利行旅之人,並供免費之米肉,任行
旅者自由量腹取食之。若有貪心過分多取者,則就疾病。蓋教以誠信不欺詐,故百姓樂奉之
,稱為天師道或五斗米道。
嚴其徒飲,酒又依月令,每春夏禁民殺牲釀酒,教民修心、養性、懺悔、祈禱、佈施,
以善道教化,其道大行,從者日眾,遍及全國。後乃制定道教的儀式,創定道教的規律,因
其布善行仁,全民信仰,於是由五斗米師之天師道,而成為正式之道教,乃能成為中華民族
崇奉日隆之宗教。
太上老君於漢安帝元年正月十五日,親降授張道陵天師「三天正法」,命為「天師」。
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正天法師正一真人」。又授「盟威經籙二十四品」、「三五
斬邪雌雄劍」、「陽平治都功印」,修之千日,乃入青城山,戰鬼則鬼帥皆服。後居本竹治
時,眾真神聖降其室,傳授靈寶諸法,居平蓋治,合九華大藥,道成。
漢永壽元年(公元一五五年),至玉局治,太上覆降,說北斗諸經及三八謝罪法懺,要
其廣宣道法,普濟眾生。永壽二年,會三界萬神於青城黃帝壇下,盟九嶽四瀆,立二十四治
,福庭鬼獄。定三十六靖廬,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命人處明陽,鬼處幽陰。每治設
祭酒、男官、女官,以贊玄化。復遊各郡斬妖孽,奪咸池,大利蜀民,功成,蒙太上冊封正
一天師。
天師於漢永壽二年(公元一五六年)九月九日白日飛昇時,以餘丹及印劍,授二代祖張
衡曰:「吾遇太上親傳至道,此文總領三五步罡,正一樞要。世世一子紹我之位,非吾宗親
子孫不得傳。」是日同弟子王長、趙升,千乘萬騎迎接,於蜀中雲台山白日飛昇。
張道陵天師於後漢建武十年(公元三十四年)降生,至漢永壽二年(公元一五六年)飛
升,世壽一百二十三歲。考張道陵事蹟,其對道教五大派皆精研博通,不但修道成道,在世
更救渡普濟群生,其德澤綿延不絕,因道教正式有宗教組織、有規律、有儀式,皆由其創定
,故堪為道教第一代教祖,其子孫繼承其遺志,代代承繼天師職位,掌管道教科儀及演揚教
義。
張道陵在道教中被尊稱為天師,因系第一代,稱為祖天師。五斗米道採用世襲嗣教制度
,故陵仙化後,由兒子張衡接任,史稱嗣師。衡仙化後,由子張魯接任,是為系師。張陵稱
「天師」,子張衡為「嗣師」,孫張魯為「系師」,號曰「三師」,皆雲白日飛昇。到了第
四代孫張盛時遷居江西省貴溪縣龍虎山,子孫世傳其業,嗣襲天師。後代帝王對張道陵及其
子孫屢加封誥,故稱天師世家。
(四)、教主:老子尊為道教教主,尊號太上道祖、道德天尊、太上老君、先天老君、太上
李老君道教為中國固有宗教,為敬天法祖,敬神祀祖之宗教,不但專言祀祖,慎終追遠,更
專言敬神,符合「神道設教」之旨,何以言之呢?乃因原始宗教思想起源於有神思想。其所
謂神乃是至高至大之功德者,或具至善至美至真之人格者,或對眾生、人類、國家、社會有
大貢獻而值得人稱頌者。試觀全世界各種宗教之正式形成,乃是有神思想之高度發展,或是
有神思想宗教之改革或延續。如天主教、基督教與猶太教之淵源不無關係,佛教與婆羅門教
不無關係,回教與歐洲舊教不無關係,可謂任何一宗教皆淵源於有神思想,任何一宗教為達
其目標、宗旨,則不能不進入神道。
道教言神,乃是以神為諸神之總合名稱,雖仙聖、佛、菩薩、上帝、真主等各種稱謂,
皆納入神之範圍,而以境界高低分別之。如道教神分無極界神、太極界神、上界神、中界神
、下界神、天神地只、地神、山神、水神、社稷神、星宿神等分別尊稱之。雖多神但有系統
,各司神職,各盡其責,各有階段,層層有規有格,有高有下,秩序不亂。眾神各部各屬,
顯出神力,護國佑民,救濟眾生,勸化人心,淨化世間,積德累功,助大道興行,消除惡孽
妖邪,使萬邪歸正,道光普照。
舉世言神之各種玄學,無論用何名稱,亦一切納入於神道之中,如天主教在臺灣所設之
學院,稱為神學院,其傳教士稱為神,父基督教稱上帝(God)是神、回教亦謂唯一真神是
阿拉。各教經典之記載皆不離用神為尊稱,由此可知各種宗教思想悉出之於神道,各種宗教
哲學及玄學,其內容概不能離於神道,可總謂之神學。試看中國民間家龕上自古以來均供奉
有神像及祖先牌位,道教主張敬神祀祖正符合我民族性之傳統,故堪稱為中國固有宗教或國
教。
道教因系我道家之延續與傳承,其工夫有入世與出世之分,即不偏於入世,又不偏於出
世,系一可入可出、能進能退、超世主義思想之宗教。故道教分別有積善、經典、丹鼎、符
籙、占驗等五大派。其組織一千九百年來以龍虎山張天師為代表,張天師系符籙派中之正一
派,為何以其組織代表道教呢?
因為宗教之禮節乃民族文化之結晶,禮節相同,其風俗、血統、習慣雖不同,但長久在
同一信仰儀節之薰陶下,自融成同一宗教。道教文化最能具體表現者為禮,以故繼史祝之後
,國有大典,民有醮祭,均用道教人士或類似道教人士所用科儀、法節以主持其事,祭祀所
用儀法,全用道教儀法。而道教門派中以張天師正一派之一系列科充實,可謂禮儀專家。禮
儀為宗教儀式最為莊嚴、肅穆,內容完美之外觀,最足代表一個宗教之形象與內涵,歷朝皇
帝為尊崇民族文化,遵循民族儀規法節,以張天師系代相傳,對之重視另眼敬待,代代不吝
封官錫爵,特加優禮,因是張天師正一派,無形中代表道教。
然則,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為何尊太上老君為其師、為道教教主呢?因正統派道教,自老
子起系代相傳,書闕記載,加以第一代天師張道陵乃正式受太上老君之傳法與受命,年代記
載皆可稽考。第一代天師道陵隱於蜀中青城山修道,得黃帝九鼎丹書,研天人感召之秘,得
太上老君親授盟威經籙,遂創道教儀式,定道教儀規,道家所傳承之道教始正式成為一有組
織之宗教。考先秦其學術思想優越之諸子百家皆不離乎道家思想,而道家思想之代表者乃是
老子(太上老君),雖至聖孔子尚須問禮於老聃,聞道於老子,故道教文化能具體表現者為
禮,且道教教義、經典亦大都遵崇老子之思想及其所著之道德經以闡釋其精義。因此道教雖
正式成教於第一代天師張道陵,乃追溯尊稱其師太上老君(老子)為道教之教主。
所謂教主乃一教之總主宰,一教之發起者,一教之各宗派所公認之祖師者。道教除正一
派外,其它各大小宗派之傳承,亦皆受法受命於太上老君,道教教徒可謂志心皈依、皈心、
皈神、皈命於太上老君,此在道教道藏經典及各宗門派一脈相傳之經史上皆有詳細記載。故
道教自創教至今,凡我道教教徒、信徒皆自稱為太上門下,一致公認並遵奉老子為道教教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