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幸福農夫山村

    金是反叛祖國的反叛勢力!宋是維護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的正一義力量!金原本是中華民族的殷商遺民,他們在殷商末年助紂為虐被人民打翻在地,逃往東北深山老林,時時不忘反動復辟,用野蠻的手段來摧殘文明實現其,統治華夏九州奴役天下百姓的反動統治的美夢。

  • 2 # 看透江湖

    大家好,以大量歷史文獻,看清歷史真相,請跟我來。

    河北,山西,陝西,山東,北京、天津湖北北部、安徽北部,整個秦嶺淮河以北就是金國。

    而甘肅、寧夏地區是西夏國。

    四川一小部分地區是大理國。大部分是土司

    西藏地區是吐蕃諸部。

    而貴州,雲南一直到明朝還是土司牽絆羈縻政策。真正建署設官是在乾隆時期。

    雍正四年(1726年)至九年(1731年),清廷剿撫兼施,收復黔省苗族4萬戶,闢地二三千里,幾當貴州全省之半。該地區由“無君上,不相統屬”到設官建治。

    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至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剿滅古州苗民土司(治今貴州榕江縣)

    瞻對之役。(四川西部)乾隆十年(1745年)剿滅瞻對土司,上瞻對土司首領肯朱懾投降,下瞻對土司,班滾下落不明。直至宣統三年(1911年),經四川總督趙爾豐奏請,重又“收瞻入川”,進行改土歸流,將瞻對各土司歸併,設縣管理,才徹底解決了隱患。

    乾隆十二年(1747年)剿滅大金川土司莎羅奔,小金川土司澤旺印信,明正土司(今四川康定)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剿滅小金川土司僧格桑(澤旺子)與大金川土司索諾木(莎羅奔侄孫),自順治十五年(1658年)以,剿滅瓦寺土司十五曲詡伸,雜谷、金川、木坪、明正、革布什咱、巴底等各土司,繼溫福戰死,阿桂數次作戰,大小金川這一地區廢除土司制,改置州縣。鞏固和發展了西南地區自雍正以來“改土歸流”的成果。

    清廷徹底平定大小金川后,採取設立成都將軍、安營設汛、去土為屯等善後措施,從軍事、政治、經濟、宗教等方面對其加強控制。

    而宋朝時期,廣東、廣西、福建、江西還是蠻荒之地。因為流放嶺南。嶺南(五嶺之南)就不可能是一個有人煙的地方。

    那麼位處秦嶺淮河以南長達153年的南宋有多大地方?

    蒙古指的三等人漢人說的是遼金。四等人為南人說的是南宋。蒙古文獻中“漢人八種”不包括南宋。

    西夏、遼、金、蒙古一直稱南宋為南人。南蠻。南家。

    陳寅恪與王國維新近研究提出“漢兒”是遼金兩代華北人民的自稱,也是宋人對他們的稱呼;而宋統治區的人民北人稱之為“南家”“蠻子”,元統一之後被稱為“南人”。漢人與遼金元統治者的關係較南人更密切,與南人是兩個不同的群體,《史集》:契丹國者,蒙古人稱為Jawqut,中國語謂之Khanzi(,漢子,金人。)。

    波斯人Abd-allah-Bedawi撰Nizam-al-Tawarikh(譯言《史貫》)第八篇論中國一節(轉引Quatremére《史集》第86頁):華人稱為Khanjo-tchou(tchi)Tchoun-Koné,蒙古語謂Jawqut,印度人謂、in,吾等(波斯)謂Khitai。(第101頁)他的意見是,此Jawqut相當於《至元譯語》之蒙語“託[札]忽歹”。

    一直到今天很多國家,中國這個詞就是音譯的契丹。

    蒙古語:Хятад(Khyatad) / Kitad

    維吾爾語:خىتاي, Xitay

    哈薩克語:قىتاي, Қытай, Qıtay

    喀山韃靼:Qıtay

    俄語:Китай(Kitay)

    烏克蘭語:Китай(Kytay)

    保加利亞語:Китай(Kitay)

    波蘭語:Kitaj

    斯洛維尼亞語:Kitajska

    中世紀拉丁語:Cataya, Kitai

    義大利語:Catai

    西班牙語:Catay

    葡萄牙語:Cataio

    法語、英語、德語、荷蘭語、北日耳曼語支:Cathay

    現時突厥語族和斯拉夫語族的多數語言中仍把中國稱為“契丹”。

    在英語中,由“Khitan”演變而來的“Cathay”也是中國的雅稱,但多用於詩歌中。這個詞語在漢語中有時被譯為“國泰”,如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國泰電影院(Cathay Theatre)等。

    公元1404年西班牙公使克拉維約赴撒馬爾罕覲見帖木兒汗在《克拉維約東使記》用契丹來稱呼中國。大部分歐洲人從15世紀開始稱中國為契丹。

    南韓可以查文獻《老乞大》《樸事通》。其中乞大就是契丹。

    近代考古發現,以確定河北省承德市平泉縣,(以改平泉市)是契丹祖源地。

    平泉的馬盂山(光禿山)老哈河一帶是契丹人發祥地,出土了大量的遼金時代器具。

    目前在平泉已發現遼代古文化祖源遺存264處,其中遺址246處,從最開始遼代墓葬18處,到46處。契丹皇室貴族墓葬遺址10多處。包括大長公主墓、竇景庸墓、蕭公墓、八王溝墓群等曾轟動全國的考古發現。平泉現有1.8萬件館藏文物中,遼金文物佔70%。

    元朝人脫脫編著的《遼史》對契丹的起源做了精要的記述:契丹的始祖,一位叫奇首可汗的神人,乘白馬開雲破霧降臨馬盂山峰頂,然後順土河(今老哈河)漂流東下,當神人漂流到木葉山時,與一位來自平地松林,趕著青牛車名叫可敦的天女相遇,喜結良緣,生了八個兒子,逐漸發展為契丹八部。

    這裡的“馬盂山”就是今天平泉縣柳溪境內的馬盂山(俗稱光禿山、光頭山)。這些史料記載證明平泉確為契丹的祖源地。

    而金國起源,明末女真起源,我們一直在往黑龍江引。吉林,遼寧。似乎稱為“中空”地帶。

    明朝整個長城以北,除寧遠(錦州)秦皇島一線。一直是女真部落分佈。河北張家口是蒙古察哈爾部。河北承德市西北就是是喀喇沁蒙古。

    明朝時期女真,一直分佈在整個東北三省。

    所以說明朝女真發源於黑龍江。是不正確的說法。

    黃龍府女真—— 居於今吉林農安一帶,遼有黃龍府女真部大王府。由羅涅河女真以及斡戶、戶塞兩路組成。

    乙典女真部—— 散居於今天的遼寧省南部和東部地區。《遼史. 營衛志》記載:乙典女真部,隸屬南府,居於高州以北。(高州就是今天的法庫縣,遼寧彰武縣境內)。

    順化國女真部—— 居於吉林海龍,柳河一帶。

    曷蘇館女真—— 居於遼陽,鞍山一帶。

    奧衍女真部—— 居於蒙古烏蘭巴托(庫倫)西北地區。其隸屬於北府,屬於後遷之女真人。(遼聖宗置,隸屬西北路討司)

    葉赫是女真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因分佈於葉赫河(今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境內)得名,

    董鄂部,根據清代鐵保考證,董鄂乃是趙宋後裔,根據《宋帝列傳徽 欽宗》記載,公元1126年,金兵俘虜徽、欽二帝及皇族,分七批北遣。第一批為徽、欽二帝。第四批為皇族中的諸王及其族屬.其中徽宗的二弟燕王趙俁,三弟越王趙偲其族都在第四批。越王趙偲北遣途中病死於韓州(今昌圖縣八面城)。趙偲一族最後居住在東部邊境的琿春。趙偲為宋神宗趙頊第十四子。宋神宗。目前多方考證均認為越王趙偲即棟鄂氏的先祖。

    董鄂部的位置居住在董鄂河谷,基本可以確定是在今天吉林通化柳河縣一帶,

    哈達部,滿語寫作Hada,意為山峰。其活動地區為今天遼寧省開原市東南小清河一帶,以居哈達河得名。屬納喇氏。哈達部在扈倫四部中首先崛起,曾一度強盛,成為女真各部之首。

    烏拉部(滿語,穆麟德:ula)是女真的氏族部落之一,(今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而得名。烏拉在滿語中意為“江”。明末曾盛極一時、頗為繁華,有“先有烏拉,後有吉林”一說。

    而雅爾古部的位置是在遼寧本溪桓仁滿族自治縣雅河一帶。

    蘇完部。在今天的吉林省撫松縣,即今天的漫江和錦江一帶。

    渾河部,因居渾河沿岸,故名。渾河源出長嶺子納魯窩集,是納魯河西流入英額邊門,會噶桑阿河為渾河。此即位於今遼寧省渾河與蘇子河會流處以西地區。在撫順關以東,英額河流域。

    《御製增訂清文鑑》:那時蘇克素護部,薩爾滸、嘉穆湖、沾、王家、額勒敏、札庫木、薩克達、蘇完、董鄂、雅爾古、安達爾奇部,窩集部,瑚爾哈、瓦爾喀、費優,薩哈爾察等處之人民,皆自動來投太祖高皇帝。其次:趙家、瑪爾墩、翁鄂羅、安突卦爾佳、渾河部,哲陳部,託莫河、章佳、巴爾達、界藩、董家、俄爾渾通、珠舍哩、訥殷、佛朵河、席北、安楚拉庫、哈達、璋、阿奇蘭、赫席赫、鄂莫和蘇魯、佛訥赫、輝發、瑚葉、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瑪察、兀爾古陳、木倫、札庫塔、兀拉烏蘇、雅蘭、西林、額赫庫倫、固納喀庫倫、薩哈廉部、陰答渾塔庫啦啦路、諾洛、石拉忻、葉赫、卦勒察、烏蘇哩、興坎、琿春、誇蘭等國各部,都是被征服者,這些都作為滿洲。

    建州:

    蘇克素護部,薩爾滸、嘉穆湖、沾、王家(完顏)、額勒敏、札庫木、薩克達、董鄂、雅爾古、安達爾奇部、瑪爾墩、渾河部、哲陳部、託莫河、珠舍哩、翁鄂羅、章佳、巴爾達、界藩、董佳、趙家、訥殷、佛朵河部。

    海西:

    哈達、席北、俄爾渾通、璋、阿奇蘭、蘇完、赫席赫、鄂莫和蘇魯、佛訥赫、輝發、瑚葉、葉赫、卦勒察、安突卦爾佳、兀拉、烏蘇。

    東海:

    窩集部,琿春、瑚爾哈、瓦爾喀、費優,薩哈爾、那木都魯、安楚拉庫、綏芬、寧古塔、尼瑪察、兀爾古陳、木倫、札庫塔、雅蘭、西林、額赫庫倫、固納喀庫倫、薩哈廉部、陰答渾塔庫拉拉路、諾洛、石拉忻、烏蘇哩、興坎、誇蘭。

    凡是古代北方政權,一律不被承認。哪怕大部分國家一直以契丹稱呼中國。

    但是,甘肅、西夏地區西夏,為什麼不被承認?

    四川地區大理國,我們可以認定為土司比較多。西夏為什麼不被承認。這一點,我還沒有從文獻中,看明白。

    不多說,我們說宋金關係。

    宋朝跟遼國本來有檀淵之盟。遼國本來重心打壓金國崛起。遼國擋住了金國南下的腳步。宋朝撕毀協議,聯合金國打遼國。

    宋金聯合。

    金收國元年(遼天慶五年,1115年),在護步達崗之戰。金太祖率領2萬金國鐵騎,大將完顏銀術,將遼天祚帝耶律延禧率領的70萬遼國大軍擊潰。一晝夜追殺500裡。遼天祚帝棄軍而逃。

    當然,這是因為金國有,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人馬具裝重騎兵鐵浮屠的作用。

    《宋史·劉琦傳》:“ 兀朮 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

    清 夏燮《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 吳侍郎 《朱副戎廟碑》系駢體文,其後段雲:‘……鐵浮屠林立於重關,銅面具風生於百戰。’”

    本來遼國已經被金國打成狗了,潰不成軍,皇帝都打沒了,皇帝耶律延禧被金國追的逃進深山不敢出來。被省下3萬苟延殘喘的殘兵敗將。

    一打幽州,十五萬宋軍浩浩蕩蕩而來,耶律大石對陣种師道,楊可世。蕭幹對陣辛興宗,王淵。結果,宋軍全線潰敗,死傷枕籍數十里!好吧,這次是意外。

    二打幽州,西軍名將种師道、和詵等人全都因為上次戰敗被撤職,有了這些替罪羊,所以,總領大軍具體指揮作戰的是,大將劉延慶,劉光世父子。對面遼軍還是,還是耶律大石和蕭幹,十萬大軍,再次潰敗,又是一瀉千里。

    如果遼國殘兵敗將,是以前遼國的名人猛將,什麼蕭撻凜,耶律休哥,耶律斜珍也行,

    1115年中進士,歷任泰、祥二州刺史,遼興軍節度使。正經的文官耶律大石,還有雜牌軍將領蕭幹,就這兩個非主流?落花流水?兩次?

    宋軍,你真是 送 軍啊,你這是鬧著玩呢?

    就好像被金國打成狗,四處逃串,準備塔下回家的殘血遼軍,送軍一看,這撿人頭機會來了,15萬大軍大老遠,氣勢洶洶就來了,打算越塔強殺,結果人家遼軍一頓風騷的走位,秀了一套技能,絲血給反殺了?

    第二次又來了,遼軍一看,又是青銅段位選手送軍,跟磕藥打雞血一樣,終於找到受氣的小媳婦能發洩了,瞬間雄起,一頓操作猛如虎,瞬間………超神了?

    遼軍:不好意思,忘了告訴你,我的段位是……鑽石?

    遼軍:死亡如風,常伴吾身,無敵的我又迷路了,我也想低調,可是實力不允許?

    從此埋下隱患。

    公元1004年(宋歷44年)

    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歷史上把這次和議叫做“澶淵之盟”。此後宋遼兩國未有大規模的戰事發生。

    同樣是公元1004年,西北的西夏也不停的騷擾宋朝邊境,宋真宗這次沒有出征,而是聽取大臣意見,每年都用賞賜大批的銀絹的辦法來安撫西夏。

    公元1045年

    遼國要求宋朝增加歲幣,宋遼兩國重新商定了歲幣,宋國每年要給遼國絹三十萬匹,銀二十萬兩。

    公元1044年,西夏李元昊忙於對付蒙古。宋朝與西夏商定由宋朝每年給西夏銀絹25萬5千,並同意西夏佔領已佔領的宋國領土。

    公元1120年

    北宋把每年送給遼朝的銀、絹,如數轉送給金朝,歷史上把這件事稱作“海上之盟”。

    公元1127年

    靖康之變發生,北宋完結。

    公元1139年

    金朝於世仇蒙古征戰。遂與南宋商定,兩國東面以淮河,西面以大散關為界。

    同時宋國正式向金國稱臣,成為金國的藩屬國。宋國每年給金國的歲幣為銀25萬兩,絹25萬匹。

    公元1208年

    南宋殺掉韓侂冑向金國求和,此後南宋每年給金國的歲幣增加到銀30萬兩,絹30萬匹。,從此之後金國跟宋朝一直貿易,重心轉移到防衛北方蒙古。每三年對蒙古進行減丁政策,防衛世仇蒙古崛起。

    本來跟金國有海上之盟,已經互相貿易了,蒙古跟金國是世仇,金國擋住了蒙古南下的腳步。撕毀協議,聯合蒙古打金國。

    蒙古強大後,南宋依然想向蒙古稱臣,忽必烈沒有多加理會,忙於回到草原爭奪汗位。先是答應下來,等他回到草原奪到汗位之後,一回身就把南宋朝廷掃進歷史的煙塵中。

    宋朝,我引用宋朝詩人,鹹淳士人的詩,一句話概括。

    廟堂不問平戎策,多把金錢媚秀才。。

  • 3 # 中上行

    蒙古很可能是宋暗底裡扶持起來,牽制金的。蒙古最初二十多人,十年間發展成十萬人,橫掃歐亞。全真教對蒙古上層影響很大。長生天,與道的意思很近。文化意識的力量太強大了,如果宋聯合蒙古滅金後。不出兵北伐,而是等蒙古走向文明,宋不會滅。文明人以野蠻對付野蠻人,以己之短擊比之長,激發了蒙古人的野蠻雄心,一發不可收拾,連歐州都遭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人“談疫色變”,外國那麼多病例,怎麼感覺外華人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