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398566776686

    古送別詩意象

    古送別詩意象:“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而古詩的意象,很多有相對固定的寓意。送別詩是古代詩歌中一個重要的題材,歷來受到人們的傳詠。送別詩無論是敘友誼,還是嘆離別;無論是記別,還是抒情,都可以透過豐富的意象來表現。

    古送別詩意象

    中華民族是一個重"情"的民族,古人更加註重感情的抒發和表達。在遙遠的古代,如浮萍般的人生,短暫的相見、長久的別離尤能讓人的心情為之大慟。講究含蓄內斂的古人在詩詞作品中往往不把這種別離之情直白地表達出來,相反他們更偏向於藉助外物輾轉的抒發自己的感情,這種借物或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似乎更能體現出他們心中起伏不定的感傷之情。於是在古代詩詞精華中就出現了許多與送別相關的意象。而本文正是想透過對這些意象的分析和研究,復原中國遙遠古代的部分文化面貌以及作者在作品中所要抒發的思想感情。

    送別詩中常見的意象有如下幾種:

    第一,長亭、勞勞亭、謝亭、灞陵亭、南浦.長亭,是古人在大道上專為行人休息所設的亭子,人們常在長亭送別,從而使得長亭這一自然景觀常常出現在與送別有關的作品中.勞勞亭,離建康古城大約十五里;謝亭,又名謝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齊詩人謝眺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此送別朋友範雲,後來謝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別之地;灞陵亭,在長安東南三十里處,那裡原有一條灞水,又因漢文帝葬在那裡,遂稱灞陵,唐代時人們送朋友出長安,常在那裡分手;南浦,一是指專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區中位於這個地區南側的水浦,再一個是指河流的分口處,江淹在《別賦》中說:“送君南浦,傷如之何.”此後人們便用“南浦”作為送別詩的意象.

    第二,楊柳.“柳”者,“留”也,二者諧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這一古老的風俗最早出現於漢代,漢樂府有古曲《折楊柳歌》:“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

    第三,夕陽、日暮.許多詩人喜歡把離別與夕陽、日暮聯絡在一起,表達濃濃的離情,這是因為憂傷的情感和蒼茫的暮色相協調,對於遠離家鄉的遊子來說,暮色漸起漸至蒼茫,最能勾起他們的離情別緒,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說的“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第四,酒.古人離別多設宴餞行,“凡送人多託酒以將意”(楊載《詩法家數》),“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興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別宋之悌》),故許多離別詩,都飄散著釅釅的酒香,酒裡充盈著親情、友情、故園之情、感時之情.

    第五,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劉禹錫《秋詞二首》),古人在對秋景的注視中感覺到時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暫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遇秋而愁已成為古代文人的一種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對巫山巫峽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壯志難酬,國勢衰落,不禁發出“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秋興八首》)的感嘆,抒發了自己的憂國之情和孤獨抑鬱之感.秋代表了蕭條悽清,代表了寂寞抑鬱,是送別詩中慣用的意象.

    縱觀古代的送別詩,贈別也罷,留別也好,俱是由眼前景而觸發心中情,是寓情於景、寓景於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陳.

    送別詩的常見意象

    送別詩是古代詩歌中一個重要的題材,歷來受到人們的傳詠。送別詩無論是敘友誼,還是嘆離別;無論是記別,還是抒情,都可以透過豐富的意象來表現。

    “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單位,而古詩的意象,很多有相對固定的寓意。把握了這些寓意對我們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解答詩歌鑑賞題目很有益處。而在古典詩詞中,離別的意象就有很多,下面挑選其中應用較為廣的稍加闡述。

    1. “唯有垂楊管別離”:古代送別詩中常常映照著青青柳色。

    楊柳是古代詩詞之中最具代表性的離別意象,並廣泛應用。因折柳贈別本就是古人的風氣,看到柳,就聯想到別。而且因為“柳”與“留”諧音,更能表達依依不捨之情。 在唐朝,折柳送別更是盛行,長安灞橋,甚至專門種植了許多楊柳,供人們離別時候攀折。“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唐人這兩句詩,說的就是灞(亦作霸)橋折柳。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白居易《楊柳枝詞》

    白居易詩說明了楊柳與離別的密切聯絡。“唯有垂楊管別離”,古代送別詩中常常映照著青青柳色。《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漢代以降,楊柳便成為送別詩中的突出意象,以“折柳”表惜別之情,風靡有唐一代,流風波及兩宋。 杜牧《送別》:“溪邊楊柳色參差,攀折年年贈別離。”施肩吾《折柳枝》:“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摺盡一重新。”楊柳,哀婉悽切的別離意象。離別之時,所以要折柳相贈,一是“柳”“留”諧音,贈柳寓挽留之意。二是隨風搖擺之柳條與行行復止的離人在形象上有某些相似之處。三是柳生命力強,贈柳意味著祝願離人能很快適應新的環境。四是柳隨處皆有,柳垂於地,也便於折取。“送行之人,豈無他枝可折,而必折柳者,非謂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鄉正如木之離土,望其隨處皆安,一如柳之隨地可活,為之祝願耳。”(褚人獲《堅瓠集》) 含煙惹霧每依依,萬緒千條拂落暉。

    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

    ——李商隱《離亭賦得折楊柳》

    李商隱之作將“送”與“歸”聯絡起來。詩人祈望,折柳不必折盡,留下一半,歸還時回看送行時留下的半截柳枝,則更有意味。詩作寫出“折柳”新意。

    柳意象在詩人筆下有著創造性的運用和發揮,其意蘊豐富充盈。詩人筆下,由楊柳派生的柳絲、柳葉、柳絮等。皆與別情產生了聯絡。“江柳斷腸色,黃絲垂未齊。”(戎昱《賦得江上柳送人》)“風靜楊柳垂,看花又別離。”(李白《送友生遊峽中》)“人言柳葉似愁眉,更有愁腸似柳絲。”(白居易《楊柳枝詞》)詩人極儘想象之能事,以柳絲代愁思,以軟條擬柔情,以細葉狀愁眉,以飛絮零落狀人生飄零,標新立異,描寫細緻,令人目不暇接。鄭谷之詩狀寫楊花,令離情別恨轉化成可視可觸的“楊花”物象:

    揚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

    ——《淮上與友人別》

    友人乘舟而行,詩人依依不捨,思念之情猶如眼前春色的無邊無際。“楊柳渡頭”之楊柳,點染環境,烘托氣氛,那漫天飛舞的零落楊花,“撩亂舞晴空,發人無限思”(劉禹錫《柳花詞》),也正是人生飄零的一種象徵。

    2.“今日送君須盡醉”古代送別詩中常常飄逸著濃濃的酒香。

    有人曾說分別就是兩種水,一種是眼淚,一種是酒。

    竊以為此言不虛。正所謂“眷言一杯酒,悽愴起離憂”1,分別之時的酒筵又豈能無酒相伴,只有在酒的聒噪下才能讓人不斷憶起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才能忘卻凡塵俗世,僅僅擁抱這難得的感情。

    酒,實為別離之必備。

    雪晴雲散北風寒,楚水吳山道路難。

    今日送君須盡醉,明朝相憶路漫漫。

    ——《送李侍郎赴常州》

    “今日送君須盡醉”,賈至詩作中飄逸著濃濃的酒香。酒是送別詩中的常見意象。楊載《詩法家數》:“凡送人多託酒以將意,寫一時之景以寄懷,寓相勉之詞以寄意。”這一說法為眾多詩作證實。岑參《送楊子》:“惜別添壺酒,臨歧贈馬鞭。”李白《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溫庭筠《送人南遊》:“唯以一杯酒,相思高楚天。”詩人酒杯中裝載的是濃濃的情誼。

    酒意象大量出現於送別詩,主要是因為酒本身具有溝通情感的作用,詩人們把酒作為表情達意的上佳載體。臨別之時,設宴餞行,殷勤勸飲,酒可以默默傳遞朋友的情誼,暗暗消釋離別的痛苦。“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樽歲酒且留歡,三峽黔江去路難。”(權德輿《獻歲送李十兄赴黔中酒後絕句》)一杯濁酒之中,寄寓著送者的殷殷深情,而遠行者飲下所勸之酒,即是領受了送行者一片心意。劉禹錫送別貶謫邊州的張賈,便以樽酒致意:

    謫在三湘最遠州,邊鴻不到水南流。

    如今暫寄樽前笑,明日辭君步步愁。

    ——劉禹錫《送張員外賈》

    “不獨別君須強飲,窮愁自要醉如泥。”(白居易《北樓送客歸上都》)“世上只有情難說,今夜應無不醉人。”(顧況《送李侍御往吳興》)酒又具有使人情緒亢奮或使人沉醉不醒的神奇力量,飲酒特別是超量飲酒後,容易產生心理幻覺,淡化以致忘卻了遠行的憂愁悲傷。趙嘏洞庭送客,便希望行者飲酒以忘憂:

    處處雲隨晚望開,洞庭秋入管絃來。

    謝公待醉消離恨,莫惜臨川酒一杯。

    ——《同州南亭劉侍郎送劉先輩》

    酒乃詩之媒。送行的水酒激發詩人的創作激情和靈感,而詩歌更令送行之酒脫俗而雅化。詩人們在酒後沉醉中體驗人間的離愁,於是,“酒語詩情替別愁”(元稹《灃西別樂天》),就成為送別詩的一大特色。

    3.與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代送別詩中常常駐足在悽清的長亭。

    古人長途遠行,由於道路崎嶇,水陸交通都不發達,山河阻礙,跋涉艱難,且風餐露宿,路上有各種危險,親故分別,再見難期,而餞行送別是古人悵惋興悲、觸動心靈之事,因此各地都有自己的送別之地,以長亭居多。如: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李白《菩薩蠻》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柳永《雨霖鈴》

    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白居易《南浦別》

    春草碧色,春水淥波,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江淹《別賦》

    “南浦”即南面的水濱,是著名的水濱送別地。當然,古人水邊送別並非只有在南浦,但由於長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為水邊送別之地的一個專名了。

    4. “人自傷心水自流”:古代送別詩中常常盪漾著寂寂水波。

    猿啼客散暮江頭,人自傷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遠,青山萬里一孤舟。

    ——劉長卿《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流水無情只管載著離人不停流去,日暮客散,送行者依然佇立江頭,劉詩以無情的水流反襯難堪的孤獨,極寫無可奈何傷心之情。

    “人自傷心水自流”,古代送別詩中常常盪漾著寂寂水波。舟船是古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津口渡頭,常常成為友人勞勞相望各依依的場所。江淹《別賦》:“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古人出行,常走水路,水埠津波,成為送別詩的創作環境;寂寂流水,成為送別詩的創作媒介。水的悠悠流淌,象徵離情的纏綿不絕;流水一去不返,象徵行人的漸行漸遠;水的清寒冰冷,象徵離別的淒涼悲苦。正因為水有多種象徵意義,詩人才將送別之情投射於水意象之中。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李白《金陵酒肆留別》)江水、湖水、河水、溪水是送別詩狀寫離情的常見意象,水之輕柔、深渺、清寂和離情之纏綿、悠長、悽切異質同構,有著天然聯絡。詩人錢起即坦陳“漢水東流是寸心”:

    斗酒忘言良夜深,紅萱露滴鵲驚林。

    欲知別後思今夕,漢水東流是寸心。

    ——《秋夜送趙冽歸襄陽》

    “淡淡長江水,悠悠遠客情。”(韋承慶《南行別弟》)“思君如隴水,長聞嗚咽聲。”(雍裕之《自君之出矣》)自然界中,水是與人關係最密切的物質之一,水牽離恨,波載愁緒,在世人心目中,流水與人世間的恩恩怨怨糾纏在一起。詩人又常將清寂之水轉化為一種人生體驗:

    綠暗紅稀出鳳城,暮雲樓閣古今情。

    行人莫聽宮前水,流盡年光是此聲。

    ——韓琮《暮春滻水送別》)

    友人辭別鳳城,詩人依依作別,心情頗不寧靜。這宮前之水,不僅流盡了有為之士的大好年光,而且流盡了日薄西山的唐王朝的國運。詩人以流水寄懷,抒寫了對個人際遇和國家運命的感傷。漫漫人生,碌碌仕途,無休止的別離和無窮盡的哀怨,盡在這寂寂流水聲中。

    5. “明月有光人有情”:古代送別詩中常常籠罩著悽悽月光。

    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

    別後相思人似月,雲間水上到層城。

    ——李冶《明月夜留別》)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陳子昂《春夜別友人》)“別後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別》)“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韋莊《送日本國僧敬龍歸》)高懸天際之月,跨越時空,溝通古今,閱盡滄桑,見證興衰。明月與別離的聯絡極為緊密。“明月有光人有情”,古代送別詩中常常籠罩著悽悽月光。一方面,月亮的陰晴圓缺與人間的悲歡離合極其相似;另一方面,月光普照大地,天涯海角無處不在,是離人們異地同心的見證,是人們遙寄情懷的信使。

    “何處遙望君,江邊明月樓。”(王昌齡《送胡大》)“只因明月見,千里兩相思。”(杜牧《偶題》)月亮,寄託著離人的悠悠別情。皎潔無私的月亮照我亦照人,音書斷絕聲訊不通,借月問候就成為詩人懷人的一種獨特方式: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人隔兩地,難以相見,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李白將自己的思懷之情寄與明月。詩作借月抒懷,內蘊豐贍。一說心中愁思訴之明月,一說明月無私友我同照,一說借月捎愁託附離情。本來無知的明月,竟成了詩人的知心朋友,李白將對遷謫朋友的思念託一輪皓月帶到遙遠的夜郎之西。

    月亮高懸蒼穹,分離之人儘管山川阻隔,仍能見到同一個月亮,這就拉近了雙方的心理距離,減輕了因分離造成的痛苦。

    流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王昌齡《送柴侍御》)

    明月目睹著離人的痛苦,見證著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在古人送別詩中,明月常用來烘托和強化離別悵惘之情,這時月亮便蒙上了寒冷孤寂的色彩。江月寒樓映襯著離人的別緒,月亮意象凝聚著詩人的審美體驗。

    柳、酒、亭、水、月這五種藉以表現別離主題的意象,在送別詩中起了渲染環境、傳達心聲、擴大意境、深化主題的重要作用。它構成了形象之美,增強了送別詩的藝術魅力。除此之外,草、雁、雨、舟、風、雲、煙、山等意象,也頻頻出現在送別詩中。這些意象的和諧組合,構成優美的意境,形成令人難忘的藝術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末年東林黨的舉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明朝的內鬥程度嗎?如果有,又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