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太神奇的小海螺
-
2 # 清風玄骨
漢朝最鼎盛的時代是漢景帝時代和漢武帝時代,錢糧廣盛,倉廩富足,貿易繁榮,軍力強大,文化燦爛,四海威服,開疆拓土。而且政治清明,人才輩出,統治者高瞻遠矚,極具戰略眼光,能夠順應時勢催化帝國的進步發展。
-
3 # 小源說歷史
漢朝是繼秦之後的大一統帝國,主要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共歷29帝,共405年。所以要回到這個問題要分為兩個時期闡述。
1.西漢鼎盛時期:漢文帝時期至漢元帝末年,約前180年-前33年,期間歷經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到漢宣帝時期,西域都護府設立,西漢達到極盛。漢元帝時期,昭君出塞,陳湯平定西域,滅北匈奴,西漢國力依然強盛。其中漢武盛世達到頂點,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的鞏固,漢文化的主流形態基本形成,開啟了中國文明富強的序幕。
2.東漢鼎盛時期:漢光武帝時期至漢安帝后期
約25-121,期間歷經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永元之隆,漢和帝時期東漢達到極盛。漢和帝死後,鄧太后臨朝稱制16年,將東漢治理的有方。
-
4 # 遙望古今
漢朝的最鼎盛最繁華時期應該是西漢的漢武盛世時期。漢武盛世是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的盛世,共55年,從公元前141年3月21日登基,至公元前87年3月29日漢武帝去世。尤其是漢武帝中期之前這段時間,這也是歷史上封建時代第一個鼎盛局面,有“功莫大於秦皇漢武”之稱。
天下之勢,合久必分。自大秦朝大一統一直到秦朝末年,朝綱無度,統治殘暴,賦稅和兵役日益沉重,百姓苦不堪言,農民起義頻發。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的起義軍攻佔咸陽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霸王項羽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朝代,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出現了多位賢明的君主,也正因為他們的賢明統治,出現了多次繁華鼎盛的局面,比如“文景之治”“漢武盛世”“光武復興”“永元之隆”。但是最鼎盛時期非“漢武盛世”莫屬。無論是政治、制度、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都只能用“強漢”來形容。
第一,政治強。漢武帝進一步加強了封建的中央集權,實行削藩政策,削弱地方勢力,推行“推恩令”,漢朝政治高度統一,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局面。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規定諸侯王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在王國中封侯。這樣,就從王國中分出幾個侯國,王國的直屬領地大大縮小,王國的實力日益削弱。這從表面上使得諸侯王覺得是皇帝在對他們施加恩惠,實際上是進一步削弱地方勢力,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第二、制度強。漢武帝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建立了強有力的官僚體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用人制度和監察制度。這就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察舉制度。 察舉制是朝廷規定地方和中央的高階官員必須定期、定額向朝廷舉薦人才。舉薦人才有各種名目,其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孝廉(其本義是“孝子”、“廉吏”)。舉薦孝廉可以大量從社會底層爭取人才,這是漢武帝時期能夠創造出盛世局面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漢武帝對察舉制度做了明確的規定,地方官不舉薦孝子,按照“不勝任”的罪名給予處理;不推薦廉吏,按照“大不敬”的罪名給予處理。這樣就強制性地要求地方官必須給朝廷舉薦人才。透過這樣一個非常穩定的選官用人途徑,漢武帝選拔了一批精明能幹的能人志士。他們直接對皇帝負責,並參與朝政。為國家大事的商議和決策提供謀略。
第三、經濟強。文景之治,國家注意休養生息,經濟實力明顯提升,國家的錢財與糧食相當充實,人民安居樂業,為漢武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漢武帝即位後繼承了“文景之治”的所有遺產,同時推行了一系列的財政經濟政策,進一步增加了國家收入。包括統一貨幣、官營鹽鐵、建立均輸和平準制度,以及強化重農抑商政策。 一是漢武帝重用桑弘羊和孔愅等人,制定了一套經濟措施,整頓幣制,實現貨幣的統一。公元前113年,武帝下令嚴禁私人及郡國鑄錢,把鑄幣大權完全收歸中央,國家成立專門的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作為唯一流通的貨幣。透過這種形式控制國家金融要脈。二是漢武帝採納大商人孔僅和東郭咸陽的建議,決定由國家壟斷鹽鐵的生產和販賣,私人不得經營,否則處以重刑。中央政府在鹽、鐵產地分別設定鹽官和鐵官,實行統一生產和統一銷售,利潤為國家所有。鹽業官營的形式,是由在產鹽區設定的鹽官備置煮鹽用的“牢盆”,募人煮,產品由政府統一收購發賣。鐵業官營的形式,是由在產鐵區設定的鐵官負責採冶鑄造,發賣鐵器。這項制度實施,使國家的收入大增,不但彌補長年征戰造成的財政上的赤字,並且還有羸餘。三是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採納桑弘的建議。所謂“均輸”,就是在各郡國設立均輸官,將各郡國輸往中央的貢品,除部分供應京師需要外,其餘拿去銷售,賣得的錢交給中央政府。這樣,既減少了運輸的不便,又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平準”即在都城長安設立平準官,統管各地均輸官運到京師的貨物,除供朝廷需要外,根據長安物價漲落的行情, “貴則賣之,賤則買之”,達到平穩物價,增加朝廷收入的雙重效果。藉助這些關鍵變革,使西漢帝國的經濟基礎得以空前強固。
第四、文化強。中國的政治統一完成於秦始皇,而中國的文化統一完成於漢武帝。為進一步統一封建思想,鞏固封建統治,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 獨尊儒家”,首先尊崇儒術,確立並統一了國家的統治思想,把儒家學說作為全國上下共同遵循的價值體系。漢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建立太學,為國家培養和儲備人才,以養天下之士。為了貫徹這一政策,中央只允許通曉儒家學說的人做官。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一思想,統治中國時達兩千年之久,對後世中國政治、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所奉行的“五常”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文化與核心價值,對於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五、外交強。漢武帝時期,加強與西方國家的交流,其中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就是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奉武帝之命,由甘父做嚮導,率領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絲綢之路,他將絲綢、茶葉、瓷器帶到了西域,又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等物種到中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也就是漢朝帝國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間接聯絡的成立,成為當時東方世界與西方世界進行各種交流的有效途徑,對東方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發展意義重大。
第六、軍事強。漢武帝進一步集中兵權,改革兵制,充實了國家的軍事力量。此外,還利用雄厚經濟資源,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建立了一隻可以和匈奴抗衡的非常強大的騎兵軍隊。 匈奴曾是世界上當時最強大的勢力,漢朝初年是透過不平等的和親政策,維護與匈奴和平關係的。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決然放棄和親政策和防禦戰略,對匈奴實施戰略反擊。六月的馬邑之戰,揭開了西漢對匈奴戰略反擊的序幕。此後至徵和三年(前90年) 止,武帝採取集中兵力,主動出擊的方針,使用大騎兵集團深入大漠,以大縱深迂迴、遠端奔襲等戰法,對匈奴發動了10餘次反擊作戰。為徹底消滅匈奴主力,漢武帝於公元前119年令衛青、霍去病各率5萬騎兵發起漠北之戰,大勝而歸,共殲滅匈奴9萬餘人,將匈奴直接趕出了歐洲。漢武帝在正面戰場上擊潰匈奴,讓匈奴再也成為不了自己國家威脅這可以說是漢武帝做出的對於未來的中原王朝影響最大的一件事情了吧。
漢武帝時期,中國的疆土也達到了空前的遼闊。漢武帝繼位後,在其前四十年(公元前140-前100)內不斷向外擴充套件疆土: 東抵日本海、 黃海、東海暨北韓半島中北部,北逾陰山,西至中亞,西南至高黎貢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盛世真正實現了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各方面大一統,是當之無愧的強大帝國。也正是因為有了漢武帝,使文景之治、昭宣中興在歷史上留下了意義非凡的一筆,避免了後世晉室南渡,宋室偏安的局面。 漢朝始終能夠保持著領先於時代的強大能量。甚至到他滅亡的時候,都沒有其他的人敢來侵犯漢朝,這就是它的強大之處。就算延續至今中國最大的民族依然是漢族,中國話的名字也是叫做漢語。
對於後代人來說,"漢武雄圖"是值得我們驕傲的,那是一個民族雄姿傲立的崛起。 對於當時人來說,"長城烽煙"又是讓我們哀嘆的,那是一架架白骨堆積出來的盛世。
-
5 # 大漠漫談
漢朝最鼎盛的時期當屬漢武帝時代。透過漢初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到武帝即位時,國庫積攢了數以萬計的錢財,連穿錢的繩子都爛掉了。糧食更是堆積如山,牛馬成群,人囗更是得到了恢復,經濟空前繁榮。
即位時只有十六歲的漢武帝劉徹,血氣方剛,面對北方匈奴騎兵的不斷侵擾,一改漢初對匈奴的和親政策。決心主動出擊,一勞永逸的解決這一隱患。自戰國以來的就困擾內地安寧的匈奴問題,漢武帝把他放在了首位,和文武大臣積極謀劃對匈用兵事宜,進行了周密的部署。
他一方面派兵對匈奴兵進行試探性打擊,另一面令衛青、霍去病加緊訓練騎兵。當漢武帝得知已西遷多年的大月氏,國王曾被匈奴殺死,雙方可謂世仇,於是派張騫出使西域。決定聯合大月氏兩線夾擊匈奴,真是用心良苦。
衛青、霍去病先後數次出擊匈奴,他們幾次深入匈奴腹地,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並一直打到了匈奴王庭,單于幾次落荒而逃,這些名將建立了“封狼居胥”的偉大業績。河套地區,河西走廊都被納入了西漢的版圖,匈奴部族被迫向北或向西進入苦寒之地。偶而雖然也會殺回來,但已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張騫出使西域,雖然沒有完成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的目的,但卻加強了內地同西域的聯絡,不久西漢政府便在西域設立了“西域都護府”,首次將新疆及以西的地區納入了中國的版圖,漢武帝的這一功績可謂前無古人。
對東南,漢武帝派兵滅南越國,設立象郡、交趾郡。進軍西南,將雲貴併入大漢領土。文化方面,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廢除百家,獨尊儒書。”
內政方面,對各地的諸候王實行勢“推恩令”,使這些盤踞在地方上的獨立王國被各個擊破。這一舉措極大的加強了中央集權。漢武帝同時還打擊地方豪強,將一些有錢有勢的大戶強遷到了首都長安附近,或邊境地區,極大的削弱了他們的勢力,維護了社會的穩定,還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他的國號“漢”更是成為一個民族的名字,流傳至今。
漢武帝死後,雖然出現了“昭宣中興”,但此時西漢王朝已經日薄西山,無法與武帝時期相提並論。王莽之亂後光武中興,東漢王朝建立,他的版圖及規模雖也達到了西漢的水平,但國力人口,中央集權程度都無法和漢武帝時代相媲美。整個東漢都處於宦官與外戚的無休止爭鬥中。
-
6 # 知秋知春
漢朝鼎盛時期有好幾個階段,如西漢前期的文景之治,到漢武盛世,再到東漢初期的光武中興等,這些都是鼎盛時期,只是有點區別,如文景之治和光武中興,是恢復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等這方面,而漢武盛世更加註重對外開拓。
文景之治是如何解決西漢前期的落後局面的?漢朝剛建立不久,內有異姓王的不安分,外有匈奴的威脅。為了鞏固皇權,劉邦撤銷了異姓王的王爵,其中就有韓信、彭越、英布等,當然,事情也不是一帆風順。當劉邦平定這些後,西漢初期能打張的將領越來越少。導致劉邦親征匈奴時,在白登山被圍,明顯匈奴國力比西漢初期還要強大,確實,那時候匈奴處於巔峰時刻。
為了解決嚴峻的局面,西漢採取了和親政策,一方面於匈奴和親,穩定兩國邊境問題,另一方面有快速發展經濟,恢復西漢初期所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由於歷經兩個帝王,分別是漢文帝和漢景帝,史稱:文景之治。在這期間裡,開創了中國大統一時代的第一個治世。治世下帶來的是國富民強。
文景之治給了漢朝充足的國力。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可以和匈奴一較高下。而漢武帝又是一個唯我獨尊的人物,他拒絕和匈奴和親,認為這是一種不惜利用女人換來的和平,是一種恥辱。為了消滅北方強大的匈奴,漢武帝採取發動戰爭的計劃。
有實力,又有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漢朝對匈奴發動了三場大的戰爭: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三場戰爭的勝利,宣佈匈奴走上崩潰的時刻,主力被消滅,投降的投降,西遷的西遷。這時候是漢朝國力最鼎盛時期,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發展。強大的匈奴都擋不住漢軍的腳步,而西遷的匈奴,給西方國家帶來了災難。
而光武中興,是劉秀消滅王莽建立的新朝,新朝建立十幾年,後期到處都是起義軍,割據局面嚴重。劉秀順勢而起,建立了東漢,發動了東漢統一戰爭,再次回到統一天下的時代。但東漢面臨的是一個爛攤子,戰爭導致到處都是難民,饑荒蔓延。劉秀掌控天下後,勵精圖治,開創了光武中興,讓東漢局勢穩定,國家戰力再次提升。這時期的東漢,國力還是不容小視的。
從這些都可以看出,漢朝鼎盛時期有幾個時代。而漢朝的千古一帝,漢武帝應當位居。但人無完人,漢武帝后期也犯了一些錯誤,如漢武帝晚年時,發生了“巫蠱之禍”,因此錯殺了太子劉據。
-
7 # Ckttef
文盛看文景二帝,武盛看漢武帝劉徹, 文治武功看漢宣帝。徹底讓匈奴拉稀了,有點像康熙皇帝 內政外交 都無敵了。
回覆列表
西漢最鼎盛的時期是漢武盛世,準確的說是漢宣帝后期,漢武帝前期,經過了文景之治後的漢朝。而東漢就是光武中興與明章之治了,但是因為東漢是在內亂中建立,比起西漢鼎盛還差上不少。
漢武盛世時期,文學、史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等方面,在這一時期都有相當程度的發展。文有司馬相如,東方朔,董仲舒,史有司馬遷,政治哲學獨尊儒術,但實則外儒內法,同時軍事上封狼居胥霍去病,龍城飛將衛青也都將星璀璨。漢武帝身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的時代所產生的政治思想與規劃,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響。漢武帝時代,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的鞏固,漢文化的主流形態基本形成,開啟了中國文明富強的序幕。漢武帝時代的政治體制、經濟形式和文化格局,對後世留下相當重要的歷史影響。
擴充套件資料:西元前141年,16歲的漢景帝子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漢武帝在位54年,將中國歷史帶領到新的階段。按照班固在《漢書‧武帝紀》讚語中的說法,漢武帝“疇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他的功業,其實是當時“海內”“俊茂”們共同創造的成果。漢武帝即位之初,一方面政治形勢比較穩定,國家經濟狀況也相當好,另一方面諸侯王國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潛在威脅還不小。所以,他在繼續推行景帝各項政策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在政治方面,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削弱漢初分封的諸侯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監察制度等。漢武帝還變古創制,包括收相權、設刺史、立平準均輸等重大改革與創制,建立了一套系統完整的政治制度。這種法制傳統,成為此後二千年間中華帝國制度的基本正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