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幻海微舟
-
2 # 何運超
目前其實還沒有特別好的王陽明傳記,那些各種出版社的王陽明傳,大傳,都是市面流行的所謂通俗化解讀的普及讀物,把人物事蹟和所謂思想略作介紹,根本談不上人物與時代的分析,更進入不了王學的門徑,
相對來說,朝著一本好的傳記方向去寫的,只有南京大學出版社的王守仁評傳,這是中國思想家系列傳記中的一本,介紹王陽明生平和思想,算是面面俱到,但個性方面與明朝時代的關係沒怎樣涉及分析和書名的評價,但這是一本相對嚴謹的傳記,立意比其他那些通俗讀物高得多。
另外就是左東嶺的王學和中晚明士人,這算是整個明朝的思想演變史,是學術界的名著,但一般讀者可能不大容易讀的進去,但要了解王陽明是沒法不去接觸思想史的流派特色,而且和歷史階段必須有銜接,目前最好的就是這本書,商務印書館有再版,但價格非常貴。
王陽明的史料其實不算多,明史中的基本傳記就很簡略,明朝太多的民間史料筆記其實錯亂很多,很多內容不一定符合史實。典型的就是王陽明最後南征前留給弟子所謂四句教,到底是不是事實,歷來都有爭議,所以本來王陽明的傳記確實不好寫,唯有透過許多單獨專題性的一些論文互相比較觀點,因為王陽明是一個思想家,對他的誤讀太多了。所以唯有碰撞和衝突之下,才能逐漸接近他的本來面貌。
-
3 # 解夢畫卷
《知行合一王陽明》度陰山 對於之前不瞭解王陽明的人,這本書足夠。這部書雖然沒有華麗的語言和大量的史料堆砌,但把王陽明的一生脈絡寫的比較清楚,把王陽明的心學理念基本闡釋清楚了。
看了不少史書也看了不少傳記,這本雖然不是最好的,但現在也很難得有這樣一本通俗易懂,不添油加醋的傳記書。我想什麼樣才叫人物傳記,首先像這種寫歷史人物的傳記,你要儘量平實的敘述史實,因為真實的歷史是什麼樣,人物當時的心理是什麼樣,誰都不知道。寫作者只能把所有的情況描述清楚,至於當時為何發生,該由讀者自己去評說。
我曾經看過半本王曉磊版《武則天》,居然把每個人物在事件中的心理極盡描述,像武則天這種本來很有爭議的人物,作者居然放肆揣摩對方心理,將武則天寫成了一個“男人眼裡的女皇”,看了幾章就實在看不下去了。
再回到王陽明,我在看《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覺得王陽明是個BUG一樣的存在,是超越時代的一個哲學超人,看了這本書以後,發現這本書幾乎沒有虛構,而是把王陽明的這些事蹟用更巧妙的手法表現出來了,王陽明依然被寫成了一位超凡脫俗之人,但是你看了書以後,你知道王陽明有這個資格,因為他的一生成長軌跡是非常明顯的。
在看了這本書以後,我也嘗試去看了別的一些寫王陽明的傳記,也有一些不錯的,但發現其綜合水平也並沒有多少超越這本,而且大家史料其實也都是差不多的。要在故事裡用好史料,把作者自己的觀點草蛇灰線埋伏於故事之中,其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4 # 國學智慧
首先向您推薦這本本《知行合一王陽明》,封面上的王陽明畫得很不錯。作者呈現了一種在王陽明讀本中我以往從沒有見過的文字吸引力和對心學的理解力——用極為簡潔生動的語句梳理出了儒學發展至理學的思想淵源和脈絡。
其次這本《知行合一王陽明》不但是目前市面上能買到的最好的王陽明傳記,而且文字和思想水平明顯比所有的同類書都高出一截。
之前我讀到過的關於王陽明最好的文字是《明朝那些事兒》的第三部,那部書的重點就是王陽明平寧王之亂,似乎“王陽明熱”就此而起。不過當年明月版的王陽明故事雖然很神奇很好看,但並不深入,我仍然感覺和這個人物隔得很遠。之後的幾部比較熱的《神奇聖人王陽明》《明朝一哥王陽明》《一生俯首拜陽明》,將王陽明在“神奇”的路上越扯越遠,而我最關心的心學思想讓我看得雲裡霧裡。心學雖然唯心,卻也不能隨心所欲地解讀啊。而學者寫的王陽明,可讀性就是最大的問題,周月亮的文字本不錯,但大段的引文和理學闡釋讓我很難讀下去,董平的百家講壇書就更為枯燥無味了。
最後,許葆雲的《王陽明三部曲》:是很少見的王陽明傳記小說,算是平白如話通俗易懂,可惜作者的寫小說的能力一般,情節拖沓緩慢,看了想打瞌睡。
周月亮的《大儒王陽明:內聖外王知行合一》:說理和故事都算靠譜,但是脫不了考據癖和學院範兒,大段的古文引文,讓全書的可讀性和閱讀門檻高於像我這類的非專業讀者。
董平的《百家講壇-傳奇王陽明》:文字比周月亮差了不少,應該是講稿直接出的,這類百家講壇書大多口語化而沒有整理,很難讀,而且全書說教味道濃厚。
羅智、王陽明的《王陽明最神奇的心學》:書名講心學,幾乎看不出作者對於心學有任何見解,引完原文後就開始不負責任地貼上國外成功勵志故事,感覺是攢出來的,最搞笑的是作者名裡還有王陽明。
王覺仁的《王陽明心學》:同樣很坑爹,將王陽明心靈雞湯化,卻對於原文的理解也有很多可疑之處,完全沒有圍繞心學來寫,而是作者自說自話,讀了十幾頁就感覺很扯。
-
5 # 東南幕府
書本推薦:
日本人 岡田武彥 著的 《王陽明大傳:知行合一的心學智慧》(全三冊)
理由:
日本人,側重於從實用角度來繼承、發展陽明心學。強調經世致用。
華人,側重於從道德角度來繼承、發展陽明心學。強調致良知。把陽明心學異化成了統治工具。王陽明先生,創立心學的本意,是要解放人性,小人物也可以成就精彩的人生。有點背道而馳了。
孰優孰劣,其實歷史已經給出了答案。
中國近代最大的文化復興,在於黨領導下革命實踐,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實事求是方法論,在文化上,又反超了日本。
讀書方法推薦:
1,建議多讀讀主席的書,你會發現,從立德、立功、立言角度來看,兩個人有類似的地方,成長路徑,也有類似的地方。
還有一個共同點:兩者都是青少年時立志,而後奮鬥、精進一生,不論遭受何等的困難、挫折, 終身不易其志。
交叉學習,是一個很不錯的方法。本質是提供了新的視角。
2,結合自身實踐來讀。
讀書,首先是為了提高認知,最終是為了解決問題的。即陽明先生強調的實踐,事上下功夫,學了就要用起來。
回覆列表
王陽明有著傳奇經歷和曠世事功,其心學傳人中如王艮、何心隱、李贄等也多以狷介不羈而稱世,因而王陽明離經叛道的形象也就深入人心了。他的身世、因庭中格竹而病倒、出入佛老、龍場悟道等傳奇經歷以及剿滅山賊和平定朱宸濠之亂的赫赫戰功都增添了他個人及其學說的神秘色彩。而當真正走近那個時代,走進王陽明的世界,才發現原來一切都是那麼地貼近現實、真實不虛,一切又都是那麼道貫千古、氣如長虹,有真精神涵泳其中。以下是推薦書小編為您找來的8本關於王陽明的書目,可以從不同角度對王學有所瞭解,讓我們一起走進王陽明的世界。
傳承與發展 ——《陽明學述要》
王陽明心學本是簡易直捷的,但要從學理上進行一番認真的梳理,即便對於專門的研究者也絕非一件輕鬆的事情。錢穆先生的《陽明學述要》薄薄一冊,區區七萬字,脈絡清晰,道出了陽明學的真精神,是窺豹王學的難得的口子。書中對於王學進行了綱要式的介紹,概括精準,但更重要的卻在於對王學與宋學之間,尤其是王學與朱子之學之間內在繼承和發展的學理上的梳理。
“大凡一家學術的地位和價值,全恃其在當時學術界上,能不能提出幾許有力量的問題,或者與以解答。自然,在一時代學術創始的時候,那時學者的貢獻,全在能提出問題;而一時代學術到結束的時候,那時學者的責任,全在把舊傳的問題與以解答。”錢先生在正文的開始如此寫道。如果說朱熹是宋明理學創始階段的集大成者,那麼無疑王陽明則是理學總結階段的另一重鎮,他對於宋儒們提出的問題給出了自己的回答,震動士林,理學在他而盛極,從此式微。朱、王皆是氣象極大的哲人,二者在儒家之道與天理以及致知工夫方面見解的異同尤為引人矚目,聽錢先生一一道來,頗能得其要。
《傳習錄》之於王陽明恰如《論語》之於孔子,凡欲深入瞭解王陽明者不可不讀《傳習錄》。《傳習錄》由王陽明的弟子徐愛、薛侃、陸澄等人編纂,其中內容或為王陽明親筆書信,或經王陽明審閱,或接近其本旨。《傳習錄》較為全面地涵蓋了王陽明最主要的哲學思想,書中對“心即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知行合一”、“事上磨鍊”、“四句教”等重要觀點都有細緻而精彩的講述和點評。讀《傳習錄》不僅可以直接瞭解王陽明思想的原貌,還可以感受到陽明直截了當、毫不含糊的師者之風。如陽明講“主一”: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陽明講學大致如此。
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王陽明全集》收錄了舊本《傳習錄》未收的三百多條王陽明論學語錄,是目前所知內容最全的版本,對於全面瞭解陽明思想大有裨益。
王陽明十一歲時語出驚人,言讀書作聖人為第一等事;十七歲合巹之日入鐵柱宮與道士談養生而忘歸;十八歲歸餘姚路經廣信,拜謁婁諒感悟聖人必可學而至也,於是遍讀考亭遺書;二十二歲進士落第而笑曰:“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二十七歲對考亭之學存疑而轉投懷抱於養生;三十四歲遇湛甘泉始講學收門人;三十七歲困居龍場,動心忍性而悟道……
無論是黃梨洲的“三變說”還是湛甘泉的“五溺說”,大抵都指出了王陽明早年耽溺於詞章,出入於二氏,學習朱子格致之學而又不甚合意的探求過程。在《朱子晚年定論序》中,陽明如此自況:“守仁早歲業舉,溺於詞章之習。既乃稍知從事正學,而苦於眾說之紛擾疲邇,茫無可入。因求諸老釋,欣然有會於心,以為聖人之學在此矣。然於孔子之教間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無歸。依違往返,且信且疑。其後謫官龍場,居夷處困。動心忍性之餘,恍若有悟。體驗探求,再更寒暑。證諸五經四子,沛然若決江河而放諸海也。”
陽明一生的幾次思想嬗變實在與其生活、求學、為官經歷密不可分,只有讀過《年譜》稔知其人後才能知曉其文字中的微言大義,對其思想有更為全面和真切的瞭解。
一位思想家晚年的思想往往是其一生的學術總結與昇華,若要了解陽明晚年思想,則不可不讀《大學問》。據《年譜》記載,嘉靖丁亥,王陽明時年五十六歲,徵思田,過南昌,將出發,講授《大學問》於明倫堂,由大弟子錢德洪記錄。《大學問》代表了王陽明晚年的重要思想,體現了陽明與宋學精神內在的高度契合,也再次切實展現了他為學的誠意和工夫。在《大學問》中,王陽明對於萬物一體之仁、明明德、親民、格、致、誠、正等均有評述,總體說來卻是借《大學》之綢絲,縫自家之衣衾。其中多處說理均明瞭直捷,如說至善:“……後之人惟其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用私智以揣摩測度於其外,以為事事物物,各有定理也;是以昧其是非之則,支離決裂,人慾肆而天理亡,明德親民之學遂大亂於天下。……”
相對於《王陽明全集》的完備來說,施邦曜輯評的這本集要相對濃縮,但重要內容如《年譜》、《傳習錄》、《大學問》、《答顧東橋書》、《朱子晚年定論序》等盡收於內,且首次對王陽明的文獻資料進行了整理分類,凡三編十五卷,其中理學編四卷,經濟編七卷,文章編四卷。中華書局2008年出的版本分上下兩冊,攜帶方便,恰如施邦曜在序中所說:“每讀先生之書,不啻飢以當食,渴以當飲,出王與俱。然行役不常,苦其帙之繁而難攜也,因纂其切要者,分為三帙……便儲之行笈,時佩服不離。亦以見先生不朽之業有所獨重雲。”
陽明心學遙承陸象山之學,直接孟子,可謂其來有自。如果說陽明體悟得心學而後證諸四書五經,那麼陸象山心學對於他則有著更為直接的啟迪。因此,若要從思想脈絡理出陽明思想的源頭,那麼陸象山便怎樣也無法繞開。從某種層面說,欲深入瞭解王陽明,則不能不對陸象山有所瞭解。徐梵澄先生的《陸王學述》恰好做了這方面的工作。書中對陸象山的學術、朱陸論爭以及陸王的同殊均做了一些梳理,多有精到的點評。如說象山:“自來批評象山者,謂其失在 粗 。 粗 是說未能入細。然 粗 可存大體而不失於瑣屑。 細 則難於改變為廣大,久遠。”
徐先生學貫中西,精通哲學和宗教,因而在分析陸、王思想的時候也難免會不經意地羼入一些比較,尤其在談到陽明與禪學的關係時,頗發了一篇宏論。陽明本來就有出入佛學的經歷,並且客觀上來講淵源不淺,一則體現在《年譜》中關於他的一些軼事,一則體現在他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與禪宗“人人皆可成佛”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徐先生在書中對此進行了一番梳理,並將陽明由佛返儒後對待佛學的態度分析得十分透徹,要而言之即是“我所悔的”。
八重振士風的意義——《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
後世關於王陽明的評價出現兩極,《明史》贊其“始以直節著。比任疆事,提弱卒,從諸書生掃積年逋寇,平定孽藩。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王士禎贊其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然而顧炎武卻將明朝覆滅歸咎於王學的空談誤國,“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之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日知錄》卷七)清張烈則認為:“陽明一出而盡壞天下之學術,壞天下之人心。”(《讀史質疑》卷四)。但略加分析便可發現,褒者多專注於陽明自身所具的事功和氣象,貶者則多看到其學對後世的影響中不好的一面。
左東嶺在《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一書中卻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即從有明一朝士人心態變化的角度來看陽明的意義。書中以方孝孺、于謙、“三楊”、陳獻章等為代表,展現了陽明之前明朝士人與朝廷之間道與勢的糾葛與博弈,比及武宗即位,一意孤行,與文官集團進行了曠日持久的對抗,並最終給予文官們極大的打擊,士風由此萎靡不振。因而王陽明的出現便顯得意義非凡,他提出的“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以及“致良知”等莫不給士人以啟發,士風因之別開生面。
如作者在書中所說:“明朝前期計程車人將自己的存在意義始終緊緊地與朝廷聯絡在一起,士人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被毫不猶豫地固定在出仕為官之一途……而王陽明的人生實踐與心學理論卻向士人指出:判斷人生價值的標準不在外部世界,他既不是朝廷的褒獎或貶斥,也不是先聖的經書與格言,更不是世俗的詆譭與讚譽,這個標準就在你自己的心中……這不僅大大拓展了士人的現實生活空間,同時也使其精神世界更為豐富,從而使他們的自我生命得到了安頓。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陽明心學的出現重塑了明代士人的心態。”
以上書目之外,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以及葛兆光的《中國思想史》關於王學均有精到的論述,理當讀之;陳來的《有無之境》和楊國榮的《心學之思》以西學為基礎,從“比較哲學”和“存在”等維度分析王學,別有洞天,也可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