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野草的沉思
-
2 # 此生有誰料
孫權執掌的吳國雖然國祚最長,但也可能是三國中最不起眼的一個國家了,前有曹阿瞞挾天子以令諸侯,厲兵秣馬,勢力龐大。手下名將耳熟能詳,如夏侯惇、夏侯淵、曹仁、典韋、許褚、張遼、張郃、于禁等;後有劉皇叔號稱正統,深得人心,入主川蜀。手下名將為人們津津樂道,如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姜維、王平等。其實孫權手下也有很多能征善戰的將領,也在三國有不少出色的表現。但是可能由於《三國演義》對吳國將領的智慧才能刻畫較少,更多的是客觀描述,所以存在感不強。下面介紹幾位讓人印象深刻的東吳名將。
江左風流周公瑾
說起周瑜,大家第一印象想到是他的一生之敵 “既生瑜何生亮”的諸葛亮,還是“銅雀春深鎖二喬”他國色天香,傾國傾城的夫人小喬呢?對手和妻子都這麼優秀,周瑜本人自然是有真本事的,實際上週瑜本人氣度恢宏,風流倜儻,精通音律,可謂是一名儒將,另外周瑜早年就跟著江都小霸王孫策南征北戰,輔佐孫策統一江東,奠定了孫吳政權的基礎。孫策死後,周瑜掌軍事大權,繼續開疆拓土。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赤壁之戰”就是周瑜主導的,這一戰充分顯示了周瑜的軍事天才,聯劉抗曹,火燒赤壁,奠定了天下三分的基礎。
白衣渡江呂子明
說起呂子明可能大家不熟悉,但說起“吳下阿蒙”大家就明白了。呂蒙早年作戰勇敢果斷,累得升遷,但不喜讀書。孫權見他逐漸身居要職但文化水平較低,便勸他多讀書,呂蒙便以軍中事務繁多,沒有時間來推脫。孫權便道:“我又不是讓你成為文學大家,只是想讓你多長見識而已,你事務繁忙難道還比的過我嗎,我還常常讀書,覺得受益匪淺”。呂蒙聽了懺愧不已,於是用功讀書,學識也豐富起來。這是就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由來了。那麼文武雙全的呂子明實戰如何呢?他最早倡議收復荊州,奇襲荊州一戰就可以見分曉。當時關羽雄踞荊州,圍攻襄陽,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志得意滿。呂蒙故倍獻殷勤,稱病示弱來助長關羽的囂張氣焰,果然關羽自負的對呂蒙放鬆了警惕,撤掉了防備東吳的守軍。呂蒙見時機已到,便命令屬下身穿白衣,化作商人潛入江陵,趁守軍未作防備攻下城池,使得關羽腹背受敵,敗走麥城。至此實現東吳政權“全據長江”的夙願。這一戰呂蒙居功至偉,備受榮寵。
火燒連營陸伯言
陸遜其實在荊州之戰就顯露出他卓越的軍事才能,當時他去拜見大都督呂蒙時,便指出關羽自恃剛立新功,便驕橫自負,荊州可以趁機圖謀。呂蒙便上書孫權:“陸伯言計慮深遠,然可當重任”。孫權就讓陸遜代替呂蒙,關羽見陸遜年輕籍籍且態度誠惶誠恐,便輕視了他,才有了後來的白衣渡江。呂蒙逝世後,陸遜掌軍事。最精彩的一戰便是“夷陵之戰”了,蜀漢劉備不聽勸告親率大軍為關羽尋仇,陸遜則以退為進,故意後撤引誘蜀軍深入數百里安營紮寨,然後堅守不出,等蜀軍疲乏急躁,求勝心切卻無法交戰,糧食供給也出現了困難之時,主動反攻,火燒蜀軍聯營,大敗劉備,劉備逃竄至白帝城後也病重去世。陸伯言因此讓東吳諸將領心服口服,本人地位也日漸隆崇。
除了上述三位比較突出的名將,孫權手下還有以下名將:甘寧,黃蓋,太史慈,淩統,馬忠,丁奉,徐盛,程普,周泰等。
-
3 # 小島知風
這個其實主要歸功於小說《三國演義》的功勞,因為小說中沒怎麼重點描述吳國事情,實際上來說在歷史上吳國的名將還是比較多的,不過因為小說是尊劉抑曹,主要以魏蜀兩國為主要刻畫,所以對吳國這頭人才描述還是很少的。
其實說到人才的話,三國之中就以蜀國最為凋零,蜀國其實看似五虎將一代明相諸葛亮以及勇猛無敵的趙雲,實際上這些人的能力大部分都是被小說給誇大了,在歷史上蜀國真正能獨當一面的人才只有諸葛亮、關羽、張飛,像馬超名氣大,但是不得劉備信任,黃忠歲數大沒幾年就掛了,趙雲那基本是保衛幹事出身,魏延是奴隸出身,雖然挺厲害,但是人格有缺陷,蔣琬、費禕、董允蜀漢後期三相能力也只限於政治而已,蜀漢前期人才是有,但是並沒有小說中那麼強。
人才濟濟的其實是魏國,曹魏天下人才還是很多的,不管是前期還是後期,魏國的人才都是三國之中最強的。其次就是吳國,再然後才是蜀國。
吳國曆史上的名將也不少,這裡就給你說說將軍級別人才,文官暫且不論,前期有周瑜、甘寧、程普、黃蓋、韓當、太史慈等人,中期有魯肅、呂蒙、陸遜、朱桓、孫桓、呂岱、丁奉、徐盛、孫韶等名將,後期陸抗、張承、張悌、沈瑩等名將,整體來說不管是前中後期吳國的名將都比蜀國要多。
再來說一下在唐宋時期政府曾經提倡供奉武聖人,當時以周朝姜太公姜子牙為武聖人,效仿文聖人孔子建廟祭祀,其中武廟也和文廟一樣,文廟有十哲和七十二賢士,武廟也有十哲和七十二名將,這其中三國時期的蜀漢丞相諸葛亮即入選了武廟十哲,也入選了七十二名將,為三國時代第一名人。
而七十二名將裡共有三國時代九人,分別是魏國張遼、鄧艾,蜀國諸葛亮、關羽、張飛,吳國周瑜、呂蒙、陸遜、陸抗,其中陸遜和陸抗也是七十二名將裡唯一對的父子檔,這樣一看就能看出吳國名將是三國時代最多的,有四人入選七十二名將之列。
周瑜有赤壁大勝之戰績,呂蒙有奇襲荊州之戰績,陸遜火燒連營打敗了老兵痞子劉備,陸抗鎮守吳魏邊境,使代魏立晉的司馬炎終其一生不敢進攻吳國,可以說陸抗延長了吳國壽命。
他們都是古往今來歷史上非常厲害的名將,只是小說中沒有對他們著重刻畫而已,更多是在刻畫蜀國群臣,而魏國因為和蜀國常年打仗的原因相對也被刻畫了一些人物,所以造成很多人誤認為蜀華人才很厲害,其次是魏國,然後才是吳國,感覺吳華人才沒什麼存在感似的。
實際歷史上蜀國才是真正的人才匱乏,魏國最為強盛,其次才是吳國,江東之地多名士的說法不是白說出來的。如果蜀國的主要群臣包括諸葛亮在內真像小說中刻畫的那麼神奇,那麼統一天下的早就是蜀國而非司馬氏了。
-
4 # 始終先生
首先我們先說一說為什麼感覺東吳在《三國演義》中的戲份比較少。
這主要和羅貫中羅老師的寫作線路有關。《三國演義》這部書的主線,是以三足鼎立的形成、發展和興亡的歷史程序為依託,以曹操、劉備、孫權三個高能政治軍事集團的興衰脈絡為主要內容進行的創作。而在這一過程中,漢獻帝被董卓劫持,十八路諸侯割據,曹操集團崛起,劉備集團興衰,孫氏政權一統江東,與曹劉爭霸為主要脈絡。而這幾條主線中,孫氏政權統一江東最為順利,且羅老師尊劉抑曹的主觀意念,也註定了曹操、劉備的戲份會更多一些。所以,孫氏家族的戲份就相對要少一些,孫權手下的名將與另外兩家相比,也就比較少提及了。
在細數一下孫權手下的名將。
首先登場的必是四大儒將周瑜周公瑾。周瑜自追隨孫策起,就為孫氏家族平定江東立下了不朽的功勞。討袁術,俘劉勳,降甘寧;定江夏,平豫章,鎮巴丘。孫策死後,周瑜又不餘遺力的幫助孫權立威,赤壁之戰,周瑜又力排眾議,勸說孫權主戰,並主持了赤壁之戰,幫助孫權聯合劉備抵抗了曹操南下的步伐。可以說,如果沒有周瑜,孫氏家族在江東的發展之路不會如此太平。
魯肅魯子敬。孫權把魯肅比作東漢開國元勳之首——鄧禹。赤壁之戰,滿朝文武皆主合,唯有魯肅和周瑜主戰,並列出了一系列的緣由。周瑜死後,魯肅接過了東吳大都督之職,在荊州與關羽鬥智鬥勇,保持東吳所管轄的荊州三郡安定,關羽也因魯肅而不敢相逼。
呂蒙呂子明。呂蒙雖從孫策時起就為東吳效力,但奈何當時能人太多,並沒有顯露頭角。但每每出戰,雖為副將,但屢立戰功。破黃祖於江夏,破曹仁於南郡,破朱光於皖城,逍遙津救了孫權,濡須口抵禦曹軍,累累戰功,終顯出他過人的軍事才能。魯肅死後,呂蒙接替魯肅的職務,守衛陸口,並最終擊敗武聖關羽,名震三國。
陸遜陸伯言。陸遜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改寫了整個三國的歷史,夷陵之戰,一把大火燒光了蜀漢多年的心血,七百里連營毀於一旦,蜀主劉備落荒而逃最終殞命白帝城。功不需多,僅此一件,就足以問鼎天下。
再說孫權手下的虎狼之將太史慈太子義。有東吳“趙子龍”的美譽,身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太史慈曾與東吳小霸王孫策酣戰百回合,二人也因此結緣。追隨孫策後,一直官職建昌都尉,震懾劉表之子劉磐(此人武藝超群,十分驍勇,唯太史慈能剋制他)。奈何英雄早逝,建安十一年,年僅41歲的太史慈與世長辭,沒有能夠在東吳的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甘寧甘興霸。孫權稱讚其道:“孟德有張遼,孤有興霸,足相敵矣。”孫權以張遼和甘寧相比,足以說明甘寧在頂級武將的行列。他獻計征伐黃祖,提出“佔領江夏”、“攻取戰略要地荊州”、“謀取巴蜀之地”的三步走戰略。213年,曹操率大軍攻打濡須口,為了打擊曹操的銳氣,甘寧率領精兵百騎,在夜晚襲擊曹操大營,曹操大營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
甘寧雖然粗野兇狠,暴躁嗜殺,甚至違反承諾、違抗命令,但是,開朗豪爽,有勇有謀,輕視錢財,敬重士人,厚待士卒,並深得士卒擁戴。陳壽在史書中將他列為“江表之虎臣”。
周泰周幼平。周泰也是孫策時期的老人,因孫權十分喜愛周泰的為人,向孫策請求讓周泰跟隨自己。周泰於孫權,相當於許褚於曹操。
建安二年,袁術拉攏丹楊、宣城、涇、陵陽、始安、黟、歙等縣山賊頭目祖郎,作亂當地,時孫策六縣山賊,而周泰與孫權住宣城,只有不到千人,鬥志低下,而且沒有防護工事,山賊數千人蜂擁而至,孫權剛剛上馬,山賊就已經殺到跟前,兵器已經砍到了馬鞍上,士眾都難以安心迎敵,只有周泰奮起,激昂作戰,用自己的身體來保護孫權,其他人受周泰的影響才與周泰一起慷慨應戰,奮力將山賊殺退,周泰身上受傷十二處,很久才康復。
討黃祖於江夏,拒曹操軍於赤壁,攻曹仁於南郡,戰曹操於濡須,樁樁件件,周泰必親自領兵,絕不退縮。每每酒宴,孫權必令周泰寬衣解帶,指其傷疤,問其緣由,周泰一一回憶作答,諸將無不心服。
另外,還有老將程普,黃蓋,韓當,朱治,後起之秀徐盛,丁奉,蔣欽,潘璋,雖沒有五虎上將,五子良將名聲響亮,卻也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
5 # 用腳步丈量中國
存在東吳孫權手下名將不多這種感覺主要是三國演義造成的。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太大,作者的尊劉貶曹的思想導致孫吳方著墨不多。包括東吳長期處在防守方的角色,所以導致給人感覺東吳手下名將不多,其實不然,孫權孫權手下名將輩出,江東多才俊子弟!
四大都督
周瑜:
雄姿英發,助孫策平定江東,後赤壁一戰成名,奠定三分天下格局。
魯肅:
三國時期傑出的戰略家,維護聯劉抗曹戰略措施。
呂蒙:
白衣渡江襲取荊州,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的主角。
陸遜:
夷陵之戰,火燒連營大破蜀軍,出將入相,智勇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
十二虎臣
程普:
蕩寇將軍,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主公。平定江東,豪勇持重,累有功勳!
黃蓋:
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主公。 赤壁之戰,實施苦肉計,火燒曹軍,多建功勳!
韓當:
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主公。善騎射,膂力過人,四處征伐數次冒險,對江東基業的逐漸穩固和吳國的建立有著重要影響。
蔣欽:
漢末東吳名將。早年隨孫策平定江東。討伐盜賊,多立功勳貴守約,性豁達。
周泰:
漢末三國時期吳國武將。早年孫策隨孫策左右,平定江東,後孫權愛其為人,向孫策請求讓周泰跟隨自己。周泰多次於戰亂當中保護孫權的安危,出生入死!
陳武:
東漢末年孫策、孫權部下的武將。儀表堂堂,跟隨孫策征戰江東,仁厚好施,屢建戰功,在合肥戰役中戰死,孫權對此十分哀痛。
董襲:
東漢末年江東孫氏部將。曹操南征,孫權命董襲率五樓船前住濡須口。至夜深時,暴風狂襲,五樓船傾覆,眾將士逃走,請董襲一起逃出。董襲大怒曰:“受將軍任,在此備賊,何等委去也,敢復言此者斬!”最後五樓船傾覆,董襲浸死。
甘寧:
東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歸吳見用於孫權,大有作為。百騎偷襲曹營,孫權說:“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可敵矣。”智勇雙全,戰功顯赫,仗義疏財,深得士卒擁戴。
淩統
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凌操之子,官至偏將軍,勇猛善戰,屢立戰功!
徐盛:
安東將軍,廬江太守,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將領。討伐山賊有功而被加為中郎將,後於濡須口之戰中表現出色,得到孫權的讚賞。
潘璋
溧陽侯,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呂蒙偷襲荊州後,關羽自麥城逃走,潘璋與朱然一同率部攔截關羽,他部下的馬忠生擒關羽及其子關平等人。
丁奉:
漢末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年少時以驍勇為小將,經常奮勇殺敵,屢立功勳,此後又於公元252年的東興之戰中“雪中奮短兵”,大破侵犯東吳的魏軍。吳景帝孫休在位時,丁奉設計除掉了東吳的權臣孫綝,被加封為大將軍。
其他名將
太史慈:
三國名將,勇猛忠烈,死前大呼:“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足見其忠勇。
其他還有朱然、朱桓、呂範、賀齊、陸抗等皆當世之名將不做細表!
-
6 # ww3721王建文
孫權手下名帥級周瑜 ,魯肅,呂蒙,陸遜。
大將級名將,淩統,程普,韓當,徐盛,鄱璋 甘寧周泰,丁奉,蔣欽他們都是江東名將。
但龐統是周瑜在死後,繼承周瑜繼續領導東吳軍隊,領軍去徵益州的人馬,他也是江東的,他是孫權的人員。是替魯肅和劉備合作,去奪益州的將領,在戰略上和行動上,完全當劉備的家,指揮劉備的軍事行功。在龐統死後。劉備才完全動用自己的人員,諸葛亮,張飛,趙雲,去奪得成都。但又把荊州全都交給孫權。前期爭奪益州是孫權派周瑜,龐統在指揮,劉備是借孫權人馬在行動。也是劉備是龐統死後才完全獨立的。龐統也是孫權的名將。
回覆列表
孫權手下名將眾多,如周瑜、陸遜、魯肅、呂蒙、太史慈、甘寧、周泰、程普、黃蓋、韓當、丁奉、徐盛等等。
論文武兼備,周瑜和陸遜,在三國中鮮有人可比。
單論武藝,太史慈、甘寧、周泰,程普、黃蓋數人,都堪稱一流上將,比三國其他名將並不遜色。
至於說到東吳戰將在三國中提起的比較少,這跟二點有關:
一是東吳總體上是持守勢,參與中原爭奪戰不多,不象蜀漢,一直處於和曹魏的激烈爭奪之中。
二是東吳水戰居多,陸戰居少。在陸戰方面,武將展示的比較少。
再有,就是《三國演義》的影響。小說著重表現蜀漢與曹魏的爭奪,故在蜀漢與曹魏的武將身上著墨比較多,而於東吳武將著墨比較少。這應該也是一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