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兒科醫生阿黎
-
2 # 旭然媽媽
新媽媽提問:給孩子把屎把尿到底好不好?老人都說我們從小把到大的啥事沒有,現代的育兒知識都說把尿不好,到底可以嗎?
育嬰師解答:簡單的說,把尿就是家長給寶寶建立條件反射的行為,通過發出“噓噓”的聲音,以及固定的動作,定時定點訓練寶Bora排尿或者排便。與其說是把尿的危害,不如說是過早把尿、強迫把尿的危害。
嬰兒的尿道括約肌、肛門括約肌要在3歲左右才能完全發育成熟,而這是人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礎之一。所以,在此之前,孩子是沒有能力完全控制排尿排便的。1歲以前,與其說把尿是訓練孩子,不如說是訓練家長找到孩子比較容易排尿的時間,比如吃奶後5~15分鐘、睡醒後。失敗的排尿訓練在1歲前比比皆是,後果是孩子完全不知道根據便意排尿,只知道根據“被把”這個動作來反射性排尿。比如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說,孩子晚上不能安睡,非要把一泡尿才能接著睡,甚至白天都不把不尿,只知道孩子因為憋尿而哭鬧。
如果家長頻繁地給孩子把尿,會讓孩子對大人的指令產生條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約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於缺乏憋尿的經歷,其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鍊,會導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頻。
不把尿,少把尿,寶寶更早學會自主便尿
晚上穿紙尿褲睡覺的孩子,很多在2歲前後甚至更早就能夠控制夜尿,或者整夜憋尿到早上。而夜裡把尿的孩子,2歲時多數還需要煩勞父母半夜起來把尿。
白天也不把尿,或很少把尿的孩子,更是普遍較早開始主動告知便尿,較早開始會使用尿盆,或蹲下尿尿。
這是因為不把尿和少把尿的孩子,一直以來都是依據便意來排尿的,所以對便意的掌握比較好。而過多把尿的孩子,始終在根據便意排尿和根據把尿動作排尿之間被混淆,對便意的掌握很差。
所以推薦媽媽們白天給寶寶排尿訓練,少用紙尿褲,晚上至少在寶寶睡覺時給穿上紙尿褲,這樣可以讓寶寶睡得更好些,媽媽也休息的更好些。
-
3 # 安蘇
早教老師來簡單回答一波:
我個人的建議是不管孩子多大都不需要把屎把尿。
之前見過寶寶6個月,老人就開始給寶寶把尿了,在小區裡炫耀說,自己的孫子都不用尿不溼。
但是這樣對孩子好嗎?
不見得,有研究證明,小寶寶的排洩還沒有形成規律,過早把屎把尿,就是在訓練寶寶把排洩物屏住,排洩物停留在體內過久,會增加尿路感染的機率。
另外,其實有些時候,寶寶並不需要尿尿,但一旦把尿的姿勢過久,會有生痔瘡甚至脫肛的風險。而且寶寶的髖關節還在發育過程中,如果在把的過程中動作稍不注意,又會增加對髖關節的傷害。
以上是把尿對一些生理方面的影響,還有心理方面的。
老一輩喜歡給寶寶穿開襠褲,方便把尿,但是這樣有兩個缺點:
01穿開襠褲不僅不衛生,且別人很容易看到寶寶的隱私部位,對寶寶的性教育也不好。
02寶寶能認人和理解事情後,看到別人在看自己在大庭廣眾之下尿尿,會不好意思,且這也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現。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但是養育孩子尊重是要貫穿始終的,不是孩子小就不需要的。
其實在寶寶2歲後,家長可以引入如廁訓練,這也是我一直推崇家長做的。
當寶寶自己能脫褲子或者其它訊號出現時,家長就要有意識的給寶寶引入如廁訓練。
-
4 # 晴天媽媽育兒記
寶寶幾個月把尿最好呢?幾個月把尿才合適?
浙江大學的兒保科醫生李保榮說,15個月以後才對寶寶進行拉尿拉屎練習為好,這個時期寶寶的心理和生理都才算準備好了。但如果寶寶發育比較早,比較早有拉尿的意識,能夠示意大人有尿意和便意的話,早一點開始也沒事。但是有一個重要的原則是,順應孩子的主觀意願,千萬不要強迫。
如果不顧孩子的年齡,身體發育程度和接受程度,強行把尿的話。是不科學的。闢謠!太早把尿,到底對小寶寶有何影響?媽媽們看完這三點就不會再糾結了。
第一,不利於孩子的頸椎和脊椎的生長髮育。
如果從新生兒就開始把尿的話,孩子的頸椎和脊椎是非常脆弱的,我們知道這個時候連豎抱孩子都需要非常小心的,何況是長期抱著給孩子把尿把屎,孩子還有可能不願意而導致打有挺,側翻,可能會引起孩子的骨骼變形。比如說髖關節的變形。
髖關節的變形脫位是兒童骨科比較常見的疾病,發病率在千分之一左右。
如何發現寶寶髖關節脫位呢?可以觀察寶寶臀部的紋路是不是對稱,關節彎到90度時,膝蓋是不是等高。
第二是可能造成孩子自控能力被破壞,尿頻,尿床。
如果經常給寶寶把尿,而不是等經過一定的時間,憋尿到一定的時間,自然而然的拉尿,嬰兒的膀胱的容量會變小,存尿能力得不到鍛鍊就容易造成尿頻,晚上就可能尿床。
第三是可能造成孩子肛門受傷。
如果在把尿這個時間過程中,寶寶用力頻繁的話,還有可能,造成個肛門 受傷,導致脫肛痔瘡。
第三是可能造成孩子心理壓力過大。
因為如果不是遵從孩子意願的板料,會給孩子的心理造成壓力。
孩子一般三歲的時候,尿道的括約肌,肛門括約肌才會完全發育成熟。
如果過早的把尿,反而會影響孩子自主,排尿意識的形成。
所以強迫孩子,反而讓孩子形成不了自主的意識和自覺的意識。
重要提示:寶寶把尿不把尿,一定要遵從寶寶的發育和自主的意識,不能強迫,也不能過早進行。
-
5 # 佩媽育兒經
“把尿”,是指成人抱著孩子強行要求孩子大便或者小便,另外在胡萍《善解童貞》一書中提到,成人不斷提醒或者要求孩子大小便,這將會干擾孩子排便控制系統的發展,對孩子排便控制系統的發展帶來破壞,從而導致孩子不能自行控制排尿而出現尿便失禁。
第一階段:(1歲前)大小便不自主階段,這個階段是嬰兒剛出生時尿道括約肌發育尚不完善,所以當膀胱裝滿尿液後自行流出的階段。第二階段:(1歲半到2歲),這個階段的孩子可以通過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當小便充滿膀胱時,被括約肌控制,神經將此訊號傳遞給大腦,大腦對身體發出排尿訊號,孩子通過語言表達自己尿尿的意願,從而到洗手間小便,這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排尿反射。第三階段:(1歲半到三歲期間)孩子肛欲期的發展階段,也是孩子自己嘗試探索膀胱最大的容量時期,此時由於孩子對自己膀胱的最大容量的把握準確度不確定,會出現憋尿,甚至直到憋不住出現尿褲子的情況。事實上此時尿褲子並不是什麼壞事,尿褲子的同時事實就是孩子找到了臨界點的感覺,從而讓孩子知道自己在什麼感覺時就要尿褲子了。
如果此時父母或者其他人對孩子的這些行為進行指責或者打罵,那麼孩子就會一直都出現尿褲子的情形。
正確的做法是欣然接受孩子的這種情形,讓孩子真正感受到臨界點的感覺,然後孩子才會順利 進入第四階段,從而達到正常地控制小便,適時排便。
其實”把尿“是傳統延續下來的習慣,因為以前沒有紙尿褲,所以把尿一方面為了衛生,另一方面為了節省。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沒有必要再刻意延續這種習慣,孩子在一歲前,排尿是不自主的,如果孩子沒有尿意,大人強行把尿,那將影響孩子排尿系統的發展。
一、頻繁把尿影響孩子括約肌功能發展當孩子沒有尿意時,對孩子強行把尿,那麼膀胱少許的尿液對括約肌的刺激功能非常小,導致膀胱和尿道的括約肌發育滯後。人類的器官的發育遵循的規律是,不用則廢,就如大腦一樣,越用越靈活。同樣的道理,膀胱和尿道的括約肌一樣也是如此,如果不適當刺激,那發育也是緩慢的,這就導致孩子上幼兒園甚至小學仍然還不能自行控制排尿。
二、孩子難以形成自身的排便反射經常有孩子去幼兒園都還尿褲子,這個問題就是孩子沒有建立完善的排尿系統,在家總是父母或爺爺奶奶定時提醒上廁所,沒有建立自身的排便反射,到了幼兒園沒有老師的及時提醒就出現尿褲子,經常性、規律性地提醒排尿都是屬於強行把尿的行為,這種情況,最好就是任由孩子尿褲子,當孩子完成肛欲期發展後,就會順利進入第四階段,建立自身完善的排尿反射,注意這個階段的父母或一定要有耐心,不要因為孩子尿褲子而覺得麻煩,而出現對孩子尿褲子的行為進行指責、諷刺、責罵等,父母應該心平氣和地接受這個孩子的階段,這和孩子換牙齒、長高等正常的生理髮育一樣,都是孩子泌尿系統發育的一個正常階段。
三、破壞孩子人格發展,造成自尊心的傷害很多時候,孩子尿褲子的事情,成人都會不自覺地認為孩子是故意的,總是喜歡責罵孩子,甚至身邊的小夥伴也跟著對孩子進行嘲弄或者玩笑,導致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影響。曾經看到很多人談起自己小時候尿褲、尿床的情形,都是非常害羞,甚至自卑地躲避這個話題,認為這個是很丟臉的事。事實上,這是最正常不過的事,越是打擊孩子,孩子越是長不大,由於孩子的內心懼怕父母,所以對排尿的控制越不能很好把握。
同時我們可以對孩子排便的第二階段進行引導,但不是強行要求,告訴孩子想尿尿要說,引導孩子去衛生間尿尿。
那麼對於孩子尿褲子的行為,我們要予以接受的態度,為孩子換褲子的時候,不能有任何不悅的表情和責備言語,應該接受孩子這個正常發育行為,以免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
-
6 # 大嘟嘟和大嘀嘀的跟班
首先我要告訴你,把尿對孩子的影響很大。而且把尿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好的。當然,把尿對成年人來說是非常方便的,但是把尿對寶寶到底好不好呢?
下面我們就來細數一歲以下寶寶把尿的危害吧! 1、對寶寶的脊椎不好
新生兒的脊柱是直的,到三個月會抬頭時,頸椎前凸,形成了第一個彎曲;六個月會坐時,胸椎後凸,脊柱形成第二個彎曲;一歲會走路時,腰椎前凸—脊柱形成了第三個彎曲,這樣才形成了人脊柱的自然彎曲。 如果把尿姿勢的不正確,會增加骨骼發育不良的風險,發生脊柱側彎、駝背等情況,影響孩子一生的健康
2、寶寶的括約肌得不到鍛鍊
反而易尿頻 家長頻繁地給孩子把尿,會讓孩子對大人的指令產生條件反射尿尿,二不是膀胱充盈刺激括約肌而反射排尿。由於缺乏憋尿的經歷,其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鍊,會導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頻。 由於把尿不容易掌握時機,把尿時間長了,孩子的肛門周圍壓力加大,會對嬌嫩的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
3、不利於嬰兒髖關節的發育
我家寶寶從出生到現在2歲7個月,從來沒有把過尿。所以在他們2歲半的時候,開始訓練入廁。大概只用了15天的時間就脫掉紙尿褲了,並且自己知道上廁所拉粑粑跟尿尿。所以,把尿不是方便寶寶儘快的脫掉紙尿褲,相反還會給寶寶帶來入廁的逆反心理。導致後期訓練入廁困難重重。
-
7 # 修羅星期五
1、把尿耗費時間和精力。支援把尿的人也認為:媽媽不必一天24小時都給寶寶把尿,可以在白天不外出的時候給寶寶把尿,其他時間給寶寶用尿布。但是,這可能會讓寶寶感到混亂。事實上,媽媽越是始終一致地堅持給寶寶把尿,媽媽成功的機率就越高。如果媽媽已經重新上班了,家裡請了保姆,你得說服保姆能夠堅持給寶寶把尿。所以無論如何,媽媽都得為此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
2、寶寶可能還沒準備好。兒童發育專家說,寶寶在12個月大之前,無法控制自己的膀胱和排便機制,而且在18個月大之前,也才只有一點點的自控能力。雖然每個寶寶都是不同的,但是,在滿18個月大之前,大多數寶寶都無法自己有意識地上廁所,無法告知媽媽排便需求。
3、寶寶可能會抗拒。給寶寶把尿的過程不會一帆風順。有的寶寶這幾周配合把尿,過兩週卻頻頻尿褲子;有的寶寶排便之前不給媽媽訊號;也有的寶寶反抗把尿,甚至幾天不排便。對1歲以下的孩子進行把尿訓練,如果掌握的時間不對,很容易引起孩子抗拒,反而給以後的如廁訓練帶來困難。
4、寶寶可能會失誤。如果媽媽給寶寶把尿不戴尿布,那寶寶可能會經常尿褲子。有時,寶寶可能不會給媽媽要排便的訊號,媽媽也可能來不及給寶寶接尿。雖然支援給寶寶把尿的人堅持說,這種方式總體來說要比用尿布更乾淨,不過媽媽可得隨時準備好清潔用品和寶寶的換洗衣物。
5、寶寶身體可能受傷害。太早把尿,可能造成肛脫、肛裂、尿頻。太早把尿,不僅不能幫孩子更早建立自主排尿功能,反而危害多多。
(1)括約肌受損傷:由於把尿不容易掌握時機,把尿時間長了,孩子的肛門周圍壓力加大,會對嬌嫩的肛門括約肌造成損傷。
(2)脫肛:區域性頻繁把便,嬰兒會頻繁用力,加上自身控制肛門括約肌的韌帶相對鬆弛,非常容易造成直腸黏膜經肛門突出的現象,也就是脫肛。
(3)肛裂:脫肛又會造成寶寶排便時部分梗阻,增加排便費力程度,這又容易引發肛裂。
(4)尿頻:如果家長頻繁地給孩子把尿,會讓孩子對大人的指令產生條件反射尿尿,非膀胱充盈刺激括約肌而反射排尿,孩子由於缺乏憋尿的經歷,其膀胱括約肌得不到鍛鍊,會導致膀胱容量小、憋不住尿,反而容易尿頻。
把尿對孩子影響特別大,所以要就早儘量教孩子自立的思想,
-
8 # 抹茶媽媽育兒
首先,把尿肯定對孩子是有影響的,因此不論多大,都不應該給孩子把尿。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一次都沒有給孩子把過尿,也拒絕家裡的老人給孩子把尿,當然一開始他們是不理解的,就覺得“你們小時候都是這麼帶的,現在怎麼不行了?”
在我一次次地耐心解釋把尿的危害並現身說法(自己受痔瘡困擾)後,老人才最終接受,並且執行得很到位(周圍有給孩子把尿的,就去勸說),現在我的兩個孩子都自然地度過了學習排便的階段,並且很少有起夜排尿的情況。
嬰幼兒把尿的危害傷害脊椎
很多家長都知道,提前練坐對脊椎發育不好,其實把尿也是一樣的道理。人類正常的脊椎在1歲左右才會自然形成三個彎曲,而把尿是提前訓練肌肉群,會增加骨骼發育的風險,發生脊椎側彎、駝背等情況,影響孩子健康。
易引發脫肛、痔瘡
“十人九痔”,這是中國人的普遍情況,很難說跟我們小時候的錯誤把尿習慣沒有關聯。此外,長期把尿也不利於髖關節的發育,容易造成嬰兒脫肛,肛裂等。
導致憋尿反射不足或者缺失
人體正常會根據憋尿反射排尿,而把尿會讓孩子對大人的指令產生條件反射,而不是膀胱充盈刺激約括肌而反射排尿。過多把尿的孩子,始終在根據便意排尿和根據把尿動作排尿之間被混淆,對便意的掌握很差。由於憋尿反射不足或者缺失,膀胱約括肌得不到鍛鍊,還會導致膀胱容量小,引發尿頻等問題。
孩子多大開始如廁訓練孩子到2~3歲時尿道括約肌和肛門括約肌才會發育成熟,這是控制便尿的生理基礎。
因此,過早讓孩子進行如廁訓練是沒有意義的,更多的是家長尋求心理安慰而已。
兩歲之前更多地是依賴紙尿片,家長不要心疼這一部分的支出,因為人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是“吃喝拉撒睡”,排便就佔據了其中的兩種,孩子在這個階段養成了良好的排便習慣,是為今後的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準備如廁訓練之前,家長可以為孩子挑選一款顏色鮮豔、穩定性較好的坐便器,增加孩子對排尿的興趣和好感,坐便器的款式以簡潔方便為主,避免過多的聲、光功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從而混淆坐便器和一般玩具的作用。
孩子在一歲半到兩歲之間,家長就可以進行如廁訓練了,告訴孩子想要“尿尿”的時候,就坐到坐便器上,不要強制孩子每次都要用,或者一旦訓練失敗就批評孩子,減輕孩子對排便這件事的恐懼心理,要相信伴隨著成長,孩子學會自主排便是早晚的事。
-
9 # 明圖明明圖
把尿對孩子是否有影響一直爭論不休,個人認為,順勢而為的把尿對孩子沒有影響的。
但把尿不應該看年齡,而是應該看媽媽對孩子的瞭解程度,只有對孩子足夠了解,知道什麼時候孩子該拉該尿,才能給孩子把尿,把尿應該是順勢而為而不應該是強迫。
我家孩子從6個月之後開始把尿,只在晚上和出門的時候用尿不溼,白天在家的時候給孩子把尿,但把尿不是為了孩子不尿床,只是根據對孩子的瞭解,看孩子的反應什麼時候該尿了才把尿,當然有時候把尿不及時衣服床單也就尿溼了,這也沒什麼,洗洗就好。
媽媽要想給孩子把尿,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知道寶寶什麼時候該尿,掌握孩子拉尿的規律。比如寶寶喝奶幾後大概久會尿,寶寶要尿尿時有什麼表現,仔細觀察總結的話一般到是可以是很容易掌握的。
第二、給寶寶把尿時如果孩子不想尿就及時停止,不要把寶寶架在腿上太久。一般來說寶寶如果該尿抱起來就會尿,注意一定不要嘴裡“噓噓”著引導。
第三、寶寶太小的話不要把尿,最好在6個月之後再開始。主要是6個月之後寶寶的生活相對開始規律,媽媽比較好掌握,另外就是寶寶大一點比較好抱。
總體來說,把尿肯定是比天天給寶寶裹著尿不溼舒服,寶寶的小屁股一直都是乾爽的,並且把尿的話寶寶很早就能養成如廁的習慣。
-
10 # 泡泡育樂園
給孩子把屎把尿似乎已經成為普遍育兒矛盾,年輕的父母尊重孩子的自然生長,給孩子穿上紙尿褲,不干預孩子。而家裡的老人遵循傳統,很小就開始給孩子把屎把尿,並且認為年輕人是懶才不去接受,孩子穿個紙尿褲是為了省事又省心。
育兒陋習——把屎把尿寶寶可以獨立大小便,其中設涉及到感知能力、肌肉控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手眼配合能力的發展。通常情況下,在寶寶3歲左右的時候,白天可以自行大小便,能夠自己脫褲子,知道使用小便盆。而到晚上能有有意識醒來,需要在5歲左右。
在這期間,大人不需要給寶寶把屎把尿,只要遵循他們的自然生長。把屎把尿不僅干擾和破壞了寶寶的正常生理髮育,嚴重的還可能會影響寶寶心理健康,對他們的身體發育都會有影響。
基本上到寶寶2歲多的時候,大人可以對寶寶進行如廁訓練,讓他們知道小便盆,知道有大小便的時候要用小便盆,知道如何脫褲子等等。正常如廁訓練可以讓寶寶對大小便產生興趣,順利過度到自主大小便。
所以,無論孩子多大的年齡,都不需要給他們把屎把尿,只要進行正常的如廁訓練就可以了。
回覆列表
關於孩子把尿,一直以來在網際網路上都有兩種聲音,一種大力提倡給孩子把尿;一種各種把尿危害論,反對給孩子把尿。
那到底該不該給孩子把尿呢?其實我認為,爭論這個問題,就像是在爭論到底用碗喝水好還是用杯子喝水好,沒有太多意義!
對於這個事情,沒有對錯,不管把不把尿,只要方法用對,就應該怎麼舒服怎麼來!怎麼方便怎麼來!
我們先來說說那些持“把尿危害論”的。1、把尿易造成孩子關節肢體損傷,真的嗎?
有好多育兒專家,都在倡導說別給孩子把尿,說把尿容易造成孩子關節肢體的損傷。但以我在兒科10餘年的工作經驗,還真沒有遇見過因為把尿導致孩子關節肢體損傷的。
2、把尿容易造成脫肛、肛裂,真的嗎?
脫肛——在一項關於兒童脫崗的研究調查中,脫崗的原因主要為:慢性便祕、腹瀉疾病、囊性纖維化佔、神經系統或解剖問題。沒有提到和把屎把尿有相關性。
肛裂——主要原因由大便乾燥、長期腹瀉、經陰道分娩或肛交等區域性創傷引起。和把屎把尿沒啥關係。
3、把尿容易造成孩子情緒障礙,真的嗎?
不正確的把尿時機和把尿方式,是可能給孩子帶來一些不舒適,讓孩子哭鬧不配合,但是對於把尿引起情緒障礙的說法,目前沒有科學依據!
那麼把尿就是完全有益無害嗎?不是!對於把尿這個問題,其實並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最主要的是要用對方法!錯誤的把尿方式,就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危害。
那什麼才是正確的把尿方式?1、從多大可以開始把尿?
建議在娃娃6個月之後,只要你抱著他時他的脊柱靠在你身上能夠挺起來,這個時候就可以把尿了。
2、找準把尿的時機
注意觀察寶寶,他一般都在什麼時候排便?排便前會有什麼表情動作?或者會發出什麼聲音等等。
找準這些規律之後,如果寶寶有要排便的跡象,就能及時給寶寶把尿。
3、正確的把尿姿勢
雙腿向下,屁股朝下,背靠大人的腹部,大人用雙手從後面輕輕地托起寶寶的大腿,讓寶寶的頭、頸以及後背倚靠在你的腹部,讓寶寶屁股在馬桶或尿盆的上方。
不需要把寶寶的腿分開,以防分開弄疼、弄傷寶寶,就正常的托起,讓寶寶的屁股在下面就行。
4、條件反射訓練
比如在給寶寶把尿時,嘴裡可以發出噓噓的聲音,這樣做的目的是當時間久了,寶寶就會把這個聲音做為要排便的訊號,把自己要排便的意願給把尿聯絡起來。
總之,不用刻意去追求把尿或者不把尿,也不用太過於糾結把尿到底有沒有危害這個事情。就是孩子怎麼舒適就怎麼來,你怎麼便捷就怎麼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