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不是森林狼

    古代人的廣告意識也是很強的,一般做生意的或者自產物品的都喜歡給自己商品冠一美名或者名人題字的方式或者純炒作來開啟自己的知名度。

    像喬家大院中的喬致庸他們家,當年慈禧太后逃命到山西途中受到喬家盛情款待,各種山西特色,各種稀奇珍寶一股腦的上,慈禧太后滿心歡喜,問喬致庸要什麼獎賞,喬致庸別的不要,只要太后給題字,後來喬家匯通天下巨無霸式的商業帝國,因此而來。這就說明喬老闆很看重廣告價值,採用名人造勢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

    再早點,大家知道杜康酒天下文明,早在三國時期,曹操就說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為什麼杜康這麼出名?這就跟炒作有很大關係了,醉劉伶的故事相比很多人都聽過,朋友邀請劉伶喝酒,那個杜康香醇可口,兩人開懷暢飲,結果劉伶醉死過去了,直接喝酒喝死了,家人悲痛欲絕,安排後事,朋友也是萬分愧疚,各界好友都來送行,還有來看熱鬧的,看一下這個喝酒喝死的亡命徒到底啥樣。結果人都死三天了,快要下葬那一刻,突然醒過來了,還喊了一聲好酒!這下可炸鍋了,死人都復活了,這酒不得了,結果一傳十十傳百,天下所有人都知道了這個事,杜康酒因此聲名大噪,一時無兩。這個我個人認為絕對是炒作,幾個人合計給這個酒炒作名聲,不然正常情況下醉酒跟死人家裡人能分不清?醉三天的酒在古代能有嗎?還有為啥恰巧下葬時候眾目睽睽之下贏了?所以絕對的炒作,看來杜康也知道廣告的影響,藉助炒作來提升知名度。

  • 2 # 汽車技術機器小馬達

    古人對商人是非常歧視的,所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商人排在末尾。因此古代很少對某種商品做廣告。但是廣告的作用是宣傳,其他方面的廣告還是有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檄文廣告

    古人打仗之前通常會發戰爭檄文,張貼在各個州縣的城門之處供民眾觀看,檄文的目的就是廣告,透過一定的話術來激發民眾參軍或者支援的熱情,從而達到勝利的目的。

    2.民謠廣告

    古代一些有野心的人為達到一定的目的會設定一些口口相傳的民謠,以此達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例如秦朝末年的大澤鄉起義提到的大楚興、陳勝王,西漢末年的讖語提到劉秀將稱帝等等。

    由於古代的通訊不方便,以上兩種能達到最好的廣告效果,因此古代也是有廣告的。

  • 3 # 老王有話港

    古人不但有廣告意識,而且做的絲毫不比現代人差。《水滸傳》中景陽岡上有名的“三碗不過岡”的酒旗就是赤裸裸的廣告,你看正是這招牌讓武松不服氣,一口氣喝了十八碗嗎?漢代的文君當壚,不就是利用美女做廣告,招攬顧客嗎?再比如謝安賣扇不也是利用自己的名人效應做的廣告代言嗎?

  • 4 # 有些歷史太調皮

    當然有,廣告,簡而言之:“廣而告之”之意,它伴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而來,理論上講,自從有了商人以來,廣告就有了。表現形式主要有:

    ▶聲音、文字廣告

    有買的就有賣的,商人為了擴大影響,往往需要對商品進行“吆喝”以引起消費者的注意,這就是最原始的廣告,後來逐步發展到抑揚頓挫的“順口溜”,被人們稱之為“貨聲”,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見於唐朝,在敦煌遺書中記載有:“某乙鋪上新鋪貨,要者相問不須過,交關市易任平章,買物之人但且坐。”大意是,本店上新貨,買物別錯過,價格可商量,要買裡面坐,至宋朝,這樣的口號發展變化為“吟唱”,商人為了招徠顧客,特意請說唱藝人來助陣,這就是最早的廣告代言。

    ▶招牌、平面廣告

    除此之外,最常見的莫過於招牌廣告,古代也叫“招幌”,不同於貨聲的是,它是店鋪的招牌,安安靜靜地掛在店鋪門口,就可以討得顧客歡心,店鋪招牌多采用興、隆、昌、盛、祥、和、義、裕、順、豐等吉祥如意的詞彙組成,當然也有別出心裁的另類招幌,如:武松打虎喝酒的地方,“招幌”寫的是:“三碗不過崗”,具有煽情意味的文案廣告。

    與此同時,商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誠信和經營理念,獲得顧客的信任,通常店裡都掛塊匾額或者對聯,有的寫“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有的寫:“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門”,凡此種種,皆是古代最初級的平面廣告。

    ▶不急不躁的口碑廣告

    電視劇《大宅門》描述的藥店,從每個細節都透露著細心、周到、誠信、品質的資訊,掌櫃和夥計不論專業能力還是服務理念都要求極高,透過這些不急不躁的手段,在長時間的經營過程中,贏得顧客口碑,打造百年老店的金字招牌,這類以自己個人或家族名望建立的品牌很多,如:“同仁堂”、“張小泉刀剪”、“全聚德烤鴨”等等,他們的口碑本身就是最好的廣告。

    今天,廣告藉助資訊科技,無孔不入,我們的呼吸,恐怕也夾雜著廣告的味道,與現在相比,古代的廣告如涓涓細流,但它確實長久存在。

  • 5 # 姑且說

    古人也是很會玩的,廣告意識由來已久,手段層出,玩法多樣,幾乎與現代人無異!

    從自相矛盾的典故說起

    大家小時候都學過的一個“自相矛盾”的典故吧,故事的大致意思是一個商家推銷自己的矛與盾,吆喝道:我賣的盾是最堅固的,沒有什麼能擊穿它;我賣的矛是最鋒利的,沒有什麼東西能夠阻擋它。結果,就有人說了,用你的矛基你的盾,會怎麼樣?這個商家就啞口無言。

    這顯然不是一個成功的口頭推銷案例,但成功說明了叫賣吆喝這一項古老的廣告行為。作為一種最常見的,幾乎無成本的、最沒有科技含量的廣告方式,純靠一張嘴,古人自然不會放過。

    透過音樂吸引人

    但口頭吆喝是個力氣活,喊多了傷嗓子,效果還不一定好。但是激發了古人利用聲響來吸引客人的點子,譬如“賣花者以馬頭竹籃盛之,歌叫於世,買者紛然”這樣的故事,便是說賣花的商家透過唱歌來吸引別人,效果很好;除了唱歌,還有吹簫敲鼓賣東西的,譬如” “簫,編小竹管,如今賣餳(xíng)者所吹也。管如篴,並而吹之”就是在說賣糖塊的商家透過吹簫吸引顧客。

    打招牌不在話下

    除了聲響,聰明的古人還有其他的廣告招數——打招牌,相當於現在店鋪門口的標語。最典型的莫過於酒旗了。

    酒旗這個東西我們在很多唐宋詩人的詩詞裡見到過,譬如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等,但酒旗的出現卻要早的多。在戰國時候,就有這樣的記載: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其高。

    大致意思是說宋國有賣酒的,酒量充足,招待客人周到,酒水美味,酒旗掛的很高。可見,酒旗這樣的廣告形式很久很久就出現了。

    而大家最熟悉的水滸傳中,也有酒旗的片段。武松景陽岡打虎前喝的“三碗不過崗”便是最為典型的酒家招牌廣告。

    除了酒旗之外,大多店鋪門口總有個牌匾書寫店鋪的名字,有時兩邊也寫一段對聯吧。這店鋪的名稱以及們兩側的對聯,也是商家向顧客推銷自己的一種手段。

    實物展示必不可少

    說完了吆喝和打招牌,實物展示也是必不可少的,將自己賣的東西、特色的商品展示給顧客,吸引並博取顧客的信任,是廣告的一種常用手段。古人,當然也會。

    “掛羊頭賣狗肉”大家都聽過吧,源於春秋時候,是晏子勸誡齊王說的話,指人內外不一,名不符實。但這句話從側面證實了春秋時候就有實物展示這樣的廣告模式了。當然,這種模式其實很常見,賣刀的掛刀,賣剪子的掛剪子,賣肉的掛肉,都是常見的套路。

    發傳單也會

    在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古人無法使用更多的資源進行廣告,只能依靠笨辦法來吸引別人注意,做買賣;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告形式也有了進一步的創新,就是現在大家常見的發傳單,這得益於活字印刷術與紙張的發明與改進。

    宋代,活字印刷術與紙張的出現使商家廣告的形式更加多樣化,發傳單也成為了現實。有史料記載了濟南劉家功夫針鋪的宣傳單廣告,內容如下:

    濟南劉家功夫針鋪,認門前白兔兒為記。收買上等鋼條,造功 夫細針。不偷工,民便用。若被興販,別有加饒。請記白。

    這段廣告,店鋪名稱、位置、主要業務、質量以及品牌保護的內容都有,而且圖文並茂,即便是放在現在,也絕對是合格的宣傳單。

    附加價值也做

    上面的廣告手段大家都見慣不慣了,太露骨!沒問題,古人還有其他的手段,譬如從從店鋪的環境,顧客的體驗來做廣告。

    譬如很多酒家在店鋪牆壁上圖畫劉玲醉酒、李白傳杯的畫面,還有書寫“醉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等詩詞文字,來製造氣氛。

    更有大家電視劇裡常見的,飯店酒館裡的吹拉彈唱的藝人、說書講故事也是古人常用的手段。譬如水滸傳裡魯智深醉打鎮關西的起因,就是因為酒館裡扣下了一對可憐父女彈唱來吸引客人。

    利用名人搞事情

    現在電視上大家經常看到名人或者其他權威人士給商家做廣告。在古代,雖然沒有電視劇等手段,但古人是不會放過這種廣告模式的,最為典型的便是與“皇家”粘上聯絡。

    比如岳飛之孫岳珂便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賣治腳繭藥的人打出了“供御”的牌匾,說是給皇帝提供藥;有人發現後,就向皇帝告狀了,皇帝就臭罵了他一頓;結果那人回家後,又寫了一個牌匾“曾經宣喚”,說皇帝召見過。這邊是典型的利用封建時代權威代表皇家做生意的例子。相關類似的劇情在電視劇朱元璋裡也出現過,只不過商家換成了賣燒餅的。

    除了利用皇家,大詩人大詞人也是商家常能夠利用的廣告手段。如詩仙李白的詩《客中行》,描繪道“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蘭陵美酒從此千古流名;詩聖杜甫一句“大邑燒瓷輕且堅”,大邑白瓷從此名流天下。詩人寫詩雖非刻意,但對商家而言,卻是十足的宣傳利器了。

    所以說,千萬不要小瞧古人的智慧!古人和現在人本質上並不差什麼!如果古人有現在的科技水平,廣告行業或許已經是另外一番新氣象了!

  • 6 # 老劉讀文史

    雖然古人講究“酒香不怕巷子深”,只重品質,不重宣傳,但要說完全沒有廣告意識,恐怕也不符合事實。比如《水滸傳》中景陽岡下那個小酒店的老闆就是一個善於做廣告的人,他的店前懸掛著的“三碗不過岡”的酒旗就是一塊典型的廣告牌,而且廣告語也是極有創意,它充分利用了山中的那隻吊睛白額猛虎這一當地人關注的焦點,把自家的酒與之聯絡起來,形象地突出了酒的質量,語言通俗易懂,琅琅上口,讓人印象深刻過目不忘。

    在古代 有些文人也很善於為自己做廣告。其中著名的就是北宋婉約派詞的代表人物柳永。柳永年輕時參加了兩次科考都沒能考取功名,落第後寫了首詞發發牢騷,卻被皇帝知曉,於是在他第三次參加考試時,皇帝直接在他的名字下寫了“且去填詞”,這下無疑徹底斷了柳永的科考之路。 但柳永善於將壞事變好事,利用皇帝的聖旨,為自己做了一個廣告牌,上書“奉旨填詞柳三變”。在皇權時代, 這個皇帝代言的廣告的宣傳效果可想而知。從此,柳永的詞想不人人傳誦都難,柳永的大名想不四海傳播千古流傳更是難上加難。

    有些文人做的廣告則是一種行為廣告,他們在不能透過常規途徑升官發財時,或者雖然做了官但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時,就故意跑到山裡隱居起來。這種隱居不是把自己與世隔絕,而是要透過隱居的方式在世上獲得好名聲,讓人們都覺得他就是當世賢良世外高人,讓朝廷覺得如果不徵辟這樣的人出來做官,朝廷就會揹負罵名。所以這樣的隱居就是為自己做的一個行為廣告。這類人的代表當屬東晉的謝安。謝安年輕時做過官,大概覺得沒能得到重用,於是辭官歸隱於東山。歸隱使謝安的賢名大增,朝廷只好加官請他出山,但謝安不為所動。在這樣的反反覆覆中,謝安的名聲越來越響,朝廷許的官位自然越來越高。當官位高到滿意的程度時,謝安終於出山赴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東山再起。

    如果說透過一定的方式向某個特定的人宣傳推銷自己也是一種廣告的話,諸葛亮無疑就是廣告做得最成功的人。劉備在三顧茅廬前並未見過諸葛亮,卻為何要那麼執著的甚至死乞白賴地非要請諸葛出山不可呢?這其實是依賴諸葛亮的一干朋友為他代言為他站臺。先是許庶走馬薦諸葛,後有司馬徽登門力挺。在一顧二顧時所遇諸葛的朋友雖然沒有人誇耀諸葛,但劉備從他們的言行舉止中不難感受到都是賢士高人——朋友如此,況本人乎!而諸葛的弟弟和岳父所唱的諸葛所作的詞賦更可見諸葛的才情抱負。我們有理由相信,劉備的這些所見所聞其實都是諸葛亮的暗中安排,是諸葛亮讓這些人為他做了高明的軟廣告。在這樣的廣告衝擊下,劉備能不鐵了心請諸葛出山嗎?

  • 7 # 歷史飛凡觀

    古代人當然有廣告意識了,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第一個是大名鼎鼎的商鞅,他在秦國被秦孝公委以重用,但是因為商鞅是衛華人,所以秦華人並不知道他的行事風格,為了執行好變法工作,商鞅命人將一根木頭立在城南門外,釋出告示說誰將木頭從南門扛到北門,就給他五十金。

    這在當時是很豐厚的報酬了,可是正因如此反而沒有人敢去,商鞅又將報酬提升到一百金,終於有個人願意試一下,將木頭從南門扛到了北門,商鞅也兌現承諾給了他一百金,這時候百姓都相信商鞅說話算話,對他所說的事情也格外上心,商鞅的變法很快就推行了開來。

    第二個則是秦國國相大商人呂不韋,他招攬的門客編著了一部書叫做《呂氏春秋》,書成之後,呂不韋命人將書中內容抄寫出來掛在咸陽城牆上,聲稱如果有人能夠將書中內容任意增減一字便有千金相贈,人們感到很好奇,於是紛紛拜讀《呂氏春秋》。

    第三個則是初唐詩骨陳子昂,陳子昂是四川人,帶著自己的詩文來到長安,不料四處碰壁,結果有一天在街上碰到個叫賣古琴的,古琴賣的很貴,最後陳子昂出資百萬將古琴買了下來,四周圍觀的很多,陳子昂說道:“明日將在此處用此百萬古琴彈奏一曲,還望大家捧場。”第二天,許多人慕名而來,想聽聽百萬古琴聲音是如何動聽,陳子昂果然攜琴而來彈奏一曲,當真是琴聲優雅、琴技高超。

    就在這時,陳子昂停止撫琴,將琴擲於地上說道:“此物雖好,不過是死物,怎麼能與胸中文采相提並論。鄙人陳子昂,這是我的詩文,大家可以鑑賞一二。”於是將詩文贈於眾人,當時有一位官員看到了說道:“這個人將來肯定是大文豪啊!”於是陳子昂在京城很快就出名了。

    所以廣告絕不是現代世界的產物,在古代時人們就有了廣告意識,只不過當時的媒介沒有那麼豐富,不像我們現在看到的廣告轟炸那麼多罷了。

  • 8 # 博物夢

    有呀,並且相當直接!

    就說漢代的銅鏡裡就有兩句經典廣告文案:

    一句是尚方做鏡真大好!你就說說,人家這廣告正中紅心不?漢代時候,經濟發達了些,銅鏡可以買賣啦,每天早上起來照一照,這是你必須的。你要買鏡子是不是?人家都說了,尚方做的鏡子又大又好!

    “尚方”是漢代為皇室製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屬少府。《漢書·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顏師古注:“尚方主作禁器物。”

    看到沒,這可是官方認證的機構生產的,哪能不信任?

    還有一句是漢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銅錫清且明。

    這句話的資訊可是多了,我這銅鏡的銅料原產地是丹陽,丹陽銅在漢代就相當於現在鎮安板栗,洛川蘋果,岐山醋這種名氣。然後鑄造工藝也透露了,銅錫鉛合鑄,出來的成品是又清亮又明晃晃。

    客官,你的錢包還能捂住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朝在近代史上無論在對外戰爭,還是對內戰爭中,為什麼不戰而退、臨陣逃脫的都是綠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