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振華

    李清照兩首《如夢令》原文如下:

    一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以下簡稱《常記》)   

    二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以下簡稱《昨夜》)   

    兩詞均為小令,結構和音律上都是單詞,33字,7句,5仄韻,一疊韻。表現手法上都側重勾勒線條,寫意傳神,往往透過一兩個字、一兩句話,達到概括表現主題的目的。另外,從表現內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都從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變化中刻畫主人公熱愛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樸素感情。此為兩詞的共同之處。但從用語、造詞以及意境內的創造上去把握,我們也可以從這兩首詞中看出李清照創作的不同時期不同特色。      

    《常記》寫女詩人和一群的姑娘們荷湖盪舟、風雅脫俗的郊遊,以空靈飛動的筆觸展現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少女形象。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了少女活潑開朗的性格。在她身上基本看不到什麼封建規範、禮教枷鎖的影子,而大自然的晚霞落日、綠水紅蓮、鷗鷺水鳥這些景物卻在她的身上留下了天然的素樸與自由的印跡。這也說明了前期的李清照是一個性格活潑、熱愛生活的女子。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閨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侷限於閨房繡樓之內,而是常常走出重門深院,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寄情于山水,表現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氣息。     

    《昨夜》寫女主人早上起身後的一個生活片斷,起二句是對昨夜情事的追憶。前四句化用孟浩然“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的詩意,更透過女主人公與捲簾侍女的一問一答,暗示出這個抒情形象惜春而又不傷春的內心感受。在這一個層次上,作者曲折委婉地表現了主人公這一豐富細膩的內心變化。首先詞人整夜都在為這場風雨所引起的“節物”變化而擔憂,所以,她一早起來,不顧殘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侍女發問。這裡,詞的內容純用虛筆,僅從侍女的回答才能得知,這種寫法,與其說是為了句調安排的需要,不如說是為了反映主人公特定的心情。因為,在一夜的輾轉中,她有著太多的夢想,如果直說不僅詞中包容不下,而且也會沖淡心靈活動的濃度。因此,作者雖未寫出問的內容,實際上卻似虛而實,更加逼真地反映出她的迫切的焦慮。      

    《常記》用語、造句一如內容一樣的平實、自然。但由於作者剪輯嫁接得體。短短33字,便成就一幅極有情致的生活圖景,從而首開“以尋常語繪精美圖”之先河。“常記”兩句起得彷彿平了些,然而卻自然和諧,似乎是面對知己敘述一個日常的故事,實際上已將讀者帶到作者有特色的詞境中去,為下句的層層轉折做了鋪墊。接下來三個情態動詞“誤”、“爭”、“驚”亦是尋常用語,但三個詞連為一體、一氣呵成,卻正好生動地勾勒出一幅“荷池盪舟驚鳥”的風俗畫,又使這畫面瀰漫著緊張、熱烈、歡愉的氣氛。“誤”字,寫出作者搖船時的醉酒憨態;“爭”字,則刻畫出詩人著急慌亂的神情。“驚”字用得最是精彩,鷗鷺驚飛的場面,詩人由驚慌而至驚喜的神情,都躍然紙上。可謂張弛相間,疏密有致,情與景會,“意與境渾”,造成迷人的意境,充滿醉人的情趣。   

    《昨夜》展示的是一幕具有情趣的生活小劇。此詞用詞造句最大的特點在於奇。其一,詞中對話寫得非常巧妙。作者睡醒之後即詢問侍女,所問何事卻一字未提,不滿侍女的回答,卻透露出作者惜花之情,含蓄深蘊。其二是用語對比色彩強烈。如“雨疏”與“風驟”,“濃睡”與“殘酒”,“試問”與“卻道”,“綠肥”與“紅瘦”。透過自然景物和人物心態的強烈對比,使讀者對作者的惜春的心情有了更深入的瞭解。其三是結句“綠肥紅瘦”。這一“肥”、一“瘦”用得驚險奇絕,且不說詩人採用擬人法來描寫事物,把事物寫得形象生動。單說一個“瘦”字,就寫得很含蓄。“瘦“既寫出花朵凋零的景象,又透露出詩人惜花之情,還點出了暮春時節。   此兩詞皆有疊句,疊得工巧、自然,既無造作之態,又無斧鑿之跡,信手拈來,輕揮彩筆,便神態畢現,意趣盎然。

  • 2 # 窗外的自己

    易安居士—李清照

    《如夢令》詞二首是宋代婉約派詞人李清照依照詞牌名《如夢令》填詞創作的二首詞,是一篇追憶舊遊之作。《如夢令》一詞,是一篇追憶舊遊之作。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出遊歸來的少女詞人,泛舟於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著青春的愉悅。這一情節,猶如青春溪水裡一朵可愛的浪花,在詞人的記憶中不息地跳動著。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此詞當是詞人回憶青年之作。

    作品原文

    如夢令(其一)

    宋·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其二)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白話譯文

    其一

    經常回憶起以前到小溪邊的亭子游玩,直到日暮時分,但因喝醉而忘記回去的路。

    一直玩到興盡才乘舟返回,卻迷途進入荷花池的深處。

    怎樣才能把船劃出去,我爭著渡河去,槳聲驚醒了棲息在水中的鷗鷺。

    其二

    昨天夜裡雨點雖然稀疏,但是風卻勁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來之後依然覺得還有一點酒意沒有消盡。

    於是就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只對我說:“海棠花依舊如故”。

    知道嗎?知道嗎?應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

    創作背景

    《如夢令》一詞,是一篇追憶舊遊之作。那是一個夏日的傍晚,出遊歸來的少女詞人,泛舟於清溪之上,觀賞到藕花綻開、鷗鷺驚飛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著青春的愉悅。這一情節,猶如青春溪水裡一朵可愛的浪花,在詞人的記憶中不息地跳動著。從其明快的色彩和歡樂的格調來看,此詞當是詞人回憶青年之作。

    詞文賞析

    這兩首詞,都是記遊賞之作,都寫了酒醉、花美,清新別緻。這首《如夢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達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優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給人以足夠的美的享受。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情感之路

    李清照一生的情感可以說是很悲慘的,第一任丈夫趙明誠,可以為是門當戶對,相敬如賓,兩人興趣愛好相同相互支援,研文治學創作;他們節衣縮食,搜求金石古籍,度過了一段平生少有的和美日月,但好景不長,趙明誠不幸因病去世,只剩下李清照一個人生活。當時又趕上戰亂,李清照帶著兩人收藏的字畫,一路南渡。

    李清照為了生活,後來改嫁張汝舟。張汝舟成為了李清照的第二任丈夫,李清照和張汝舟婚後的生活並不幸福,她發現張汝舟是看中了她手中的珍貴古董才娶她的,甚至有的時候張汝舟還會出手打她,最後李清照把張汝舟告上了公堂,並提出離婚,就這樣李清照結束了自己的兩次婚姻。雖然遇到了張汝舟這個渣男、離異繫獄的災難,但是李清照生活的意志並未消沉,詩詞創作的熱情更趨高漲。

    創作賞析

    從總的情況看,她的創作內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時期生活的變化而呈現出前後期不同的特點。

    前期: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後期: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表達了自己在孤獨生活中的濃重哀愁,孤獨,惆悵。

    李清照前期的詞比較真實地反映了她的閨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題材集中於寫自然風光和離別相思。

    李清照南渡後的詞和前期相比也迥然不同。國破家亡後政治上的風險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淒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以上僅為個人整理觀點,僅供參考。

  • 3 # 董一點兒詩書

    李清照共有二首如夢令小令,不知你說的是哪一首?從創作背景來看,這兩首詞都是詞人早期作品,描寫的都是閨中生活情景。從創作手法到感情融入,都比較簡單純粹,並沒有太明顯的引申之義,讀者切勿將詞意與後來的元祐黨禍乃至國破家亡聯絡起來,下面逐一簡述:

    1、《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譯文:我常想起有天傍晚在溪亭遊玩,因為貪杯喝酒忘了回家。盡興而歸時天色已晚,居然不小心把小船划進了荷花叢中。快掉頭!快掉頭!這一頓撲騰啊,驚的一灘鷗鷺撲稜稜亂飛起來哈哈哈。

    解析:據說這是李清照填詞的處女之作,是一首憶昔之詞,非當時當地所作。據劉瑜《李清照全詞》,當作於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這時她年方16,初到汴京,待字閨中,生活安穩,前途美好。描寫的乃是年少時玩耍的歡暢情景,讀者按字面翻譯的意思理解就可以了。

    2、《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譯文:昨天晚上喝的有點大,酣睡之中隱隱聽得狂風呼嘯,還夾著點雨聲。早上醒來酒意尚未散盡,於是慵懶地靠在枕上,問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海棠花有什麼變化沒?”侍女說:“就那樣唄,能有啥變化。”唉,這個沒文化的笨丫頭!你可知道?肯定是綠葉在雨後更顯豐腴,紅花被風吹過不免憔悴啊。

    解析: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此詞作於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後,此時詞人17歲,即將於第二年與趙明誠婚配,情竇初開,滿懷詩意。整首詞都瀰漫著一股慵懶迷離的閨中女兒香,春心萌動,卻又欲說還羞,只好對那不解風情的小丫頭說一句:“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啊!”若說引申義,便當在梁羽生先生那一句:少女情懷總是詩。

  • 4 # 梧桐樹邊羽

    從本義和引申義如何分析李清照的《如夢令》?

    這個問題有點問題。

    因為李清照的《如夢令》有兩首,不知道題主說的是哪一首?

    如夢令(其一)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如夢令(其二)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而且這兩首都非常有名,我大概記得在小時候學的是(其一):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印象非常深刻,還經常有小朋友對這個進行填詞改造,變成俚俗爛話傳誦。

    至於(其二),原本佳作,但是在大眾中名聲鵲起應該是託了《知否知否》電視劇的福,有人認為這詞是當代偽古風,在網上變成了段子流傳了一段時間。不管過程怎麼樣,這首《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倒是耳熟能詳,漸漸超過《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的名聲了。

    我們並不知道題主是問哪一首,但是要了解本意和引申意思,好像兩首都沒什麼大的引申意義。小令,小令,小小酒令而已。李清照寫這兩首小令的時候也並沒有經歷國破家亡、流離顛沛的日子,只是在少女時代的玩耍閒情和貪睡懶起的情境描寫罷了。

    大的,有情懷的意義,這兩首詞裡面是找不到的,也沒必要去過多探究。一個正常的人,有美妙懵懂的青春,有無聊雅緻的閒情,有山河歲月的經歷,有流離顛沛的艱辛,才能寫出魄動人心、濟世傷懷的大作品來。

    這兩首《如夢令》,在構建情境方面,手段老練、情思瀰漫,實為佳作。這些體現易安居士少女情懷的作品,和她後期氣湧山河,悲傷婉轉的詞風有差異,不過也是她作品風格的基礎。

    如夢令(其一)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這就是一篇毫無理解難度的遊記。用詞簡練,只選取了幾個片斷,把移動變化的風景和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融合在一起,讓人不由得想隨她一起盪舟荷塘,沉醉不歸。

    正所謂“少年情懷自是得”,通篇綻放出自然之美。

    而這種不雕琢的美,讓人移情入境。這就夠了,哪裡有什麼引申寓意?

    如夢令(其二)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一篇的機心要高過其一。在簡單的問答之中隱藏了惜春的淺淺悲傷,不彰顯,但是細讀能夠體會得到。

    昨夜雨不大,風卻緊,酣睡一夜,仍有餘醉未消。問那正在捲簾的侍女,外面的情況如何,她說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樣。知道嗎?知道嗎?這個時節應該是綠葉繁茂,紅花凋零了。

    這首詞中,有幾個字用得特別好,滲透了詞人的心思。也正是這幾個詞,增加了整個小令的曲折思緒,不再像其一那樣是簡單明白的少女心。

    “試問卷簾人”的“試”。為什麼要“試”?這就是一種小女子的心態凸顯。根據她自己對昨夜風雨的猜測,窗外一定是殘紅狼藉,落花滿地,可是她並不希望這樣,又不願意親眼驗證自己的推測,所以試探著讓侍女看看外面情況怎麼樣。一個“試”字,將詞人不忍親見落花卻又想知究竟的矛盾心理,刻畫得貼切入微,真實可感。

    “卻道海棠依舊”的“卻”字。這個“卻”字,塑造了一個粗枝大葉、敷衍主人的小丫頭的形象,這小丫頭捲起簾子,漫不經心地看了看,就說沒什麼兩樣啊。侍女不是玲瓏七竅心,感覺不到李清照在傷春悲秋,只看到眼中的景色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便如實回答。而她的粗疏淡漠更加反襯出李清照的細膩委婉,你在乎的東西,別人根本就不明白。

    同時“卻”字也表明侍女的這個答案讓李清照覺得奇怪,難不成自己的判斷錯了?這樣就自然引出下面兩句。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裡的“綠肥紅瘦”相當傳神,從字面來講,綠是綠葉,紅自然是紅色的海棠花。“綠肥紅瘦”就是綠葉過雨,更加飽滿,而紅花被雨打風吹去,花瓣掉落,自然要消瘦了。這種形象體貼的描寫,又有擬人態,真的是讓人佩服李清照的文學功底和藝術感觸。

    非心思細膩之文豪不能成。

    而這幾個字倒是可以引申一下的,大概就是春去夏來,抒發了李清照對春天悄悄過去的無可奈何的惜春之情。

    說到最後,還是不知道題主問的是哪一首《如夢令》。

    兩首都大概講了下,觀點自取吧。

    隨手寫成,難免粗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7年的你,焦慮主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