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冬有冬天

    齊恆公之子無虧生公孫慶克,其子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春秋時,齊有慶封,晉有慶鄭,皆齊桓公之支庶。慶封於齊靈公時任大夫,莊公時與崔杼同為上卿,執掌國政。後二人再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其後慶封將政事交兒子慶舍處理,而自己則荒淫無度,引起了滿朝對慶氏的不滿,後慶封親信盧蒲癸與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慶舍,慶封見勢不妙,逃至吳國。吳王將朱方(今江蘇丹徒縣東南)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自此,慶氏富於吳。至西漢末,其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字改為同義的"賀"字。

  • 2 # 使用者1122002828550

    姓氏源流

    1.據《通志·氏族略》載:“賀氏即慶氏,姜姓,齊桓公之支庶也;漢時避安帝父孝德皇帝諱改為賀氏。”齊桓公之子無虧生公孫慶克,其子以父名命氏,稱為慶氏。春秋時,齊有慶封,晉有慶鄭,皆齊桓公之支庶。慶封於齊靈公時任大夫,莊公時與崔杼同為上卿,執掌國政。後二人再升為左右相國。因崔杼家內內亂,慶封以弒君罪滅掉崔氏,獨霸朝政。其後慶封將政事交兒子慶舍處理,而自己則荒淫無度,引起了滿朝對慶氏的不滿,後慶封親信盧蒲癸與王何,趁慶封外出之機,殺慶舍,慶封見勢不妙,逃至吳國。吳王將朱方(今江蘇省丹徒縣東南)封給慶封,慶氏宗族聞訊趕來相聚,自此,慶氏富於吳。至西漢末,其子孫徙會稽山陰,東漢時傳至慶儀為汝陰令,其曾孫慶純官拜侍中。至漢代時,為避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慶”姓多改為同義的“賀”姓。

    2.出自媯姓,陳國有慶虎,慶寅。

    3.出自姬姓。慶父不死,魯難未已。慶父為魯莊公弟弟,在魯國製造了一系列的禍亂。

    4.出自姬姓唐叔。"欒、郤、胥、原、孤、續、慶、伯,降在皂吏",慶為晉公族。晉有慶鄭。

    遷徙分佈

    慶姓出自姜姓,起源於春秋初期,齊桓公的裔孫名公孫慶克,其子名慶封。從他以後,他的家族就以“慶”為姓。因此,賀姓起源於慶姓。賀姓郡望廣平,會稽。賀姓南遷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慶封。慶封與齊國大夫崔杼一起,在齊靈公死後,廢除公子牙,立公子光為齊莊公,但是不久又弒齊莊公,改立齊景公,於是激起了齊國貴族的不滿,他們首先煽動慶封殺死崔杼,隨後又進一步發動政變,屠殺慶氏宗族,慶封出逃吳國,受封於朱方(今江蘇省鎮江東部),後來,殘存的慶氏宗族也輾轉南來。另一支為春秋時陳桓公五世孫之後,有改媯姓為慶姓的。在漢朝時,因避諱漢安帝的父親劉慶的名諱,而改姓賀,也有改姓荊的。慶姓是當今罕見姓氏,分佈頗廣,今上海之松江、嘉定,福建之浦城,廣東之吳川,安徽之淮南,雲南之馬關,山東之平邑、新泰、東明,河南之駐馬店,山西之太原、汾陽,江西之豐城,湖南之湘潭,浙江之義烏,臺灣之臺北,四川之武勝、瀘定,陝西之韓城、西安,北京等地均有此姓。慶姓望居廣陵(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故城在今天江蘇省楊州市一帶)、河內(楚漢之際置。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北岸武陟縣一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媽祖的文化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