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猴子拉呱

    其實說白了,這個通關文牒有點類似與我們現在所說的護照,每到一個國家,都要蓋上這個國家國王的玉璽印章,這樣才能作為官方認可,在這個國家內通行無阻。

    但是它的作用其實不僅僅侷限於只是護照這樣的簡單,因為它既可以來到這個國家,在這個國家內通行無阻,還可以從這個國家出去。其實通關文牒更大的作用是證明自己來過這個國家,畢竟還有什麼比這個國家的國王玉璽更具說服力呢?有了這個蓋滿玉璽印章的通關文牒,唐僧他們回到大唐朝,就可以證明自己確實長途跋涉,一路艱險的前去天竺求取真經。

    雖然我們在《西遊記》中,一再看到唐僧每到一國就拿出唐太宗御賜的“通關文牒”,請求官府蓋章放行。但實際上,歷史上的玄奘本人卻是個標準的“偷渡客”,他當時並沒有從唐太宗手上獲得過這種被稱為“通關文牒”的出入境許可憑證。而且在唐代,甚至在整個古代,“通關文牒”多是一種統稱或通俗講法。

    蘇武所持之“節”

    就是一種“通關文牒”

    我們現在說的“通關文牒”,簡單來說,就是官府頒發給人們透過關卡時所需的官方文書,是一種通行證式的執照類文書,在古代兼具身份證明、護照和簽證的功能。自漢代到明清,“通關文牒”曾被稱為傳、節、過所、公驗、路證等,在清末被西方護照制度取代。

    漢代蘇武被匈奴扣留19年,持節不屈,這個節是出使憑證,同時也是相當於現代的國籍證明。張騫持節出使西域,節作為“通關文牒”的功用更為明顯。相比於官方的出使持節,一般百姓的過關憑證則稱為“傳”或“過所”。根據考古學家陳直研究,傳與過所必須同時使用,前者相當於身份證,後者是通行證。而魏晉到隋唐,傳取代了節的地位,成為因公外出公務人員的憑證,而一般百姓使用的通行證統稱為“過所”。到明清,“路證”成為一種普遍的稱謂。

    “偷渡客”徒刑一年半

    中國古代的這種“通關文牒”制度不僅是一種政治行為,更是一種經濟行為。尤其是唐代的“過所”制度,一方面是保障行旅安全、防止作奸犯科、維護統治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主要是對商品流通領域進行管理的經濟制度。

    按照唐律,商人若攜帶商品遊走逐利,從事商品販運,必須向政府有關部門申請“過所”,並持有得到批覆的過所才能出入境經商。所有“過所”都會寫明批准辭、批准日期,以及主判官和判依官的簽名、蓋章。一件過所的有效期限約為一個月,逾期就要在當地重新申請。

    政府有關部門收到行商申請後,要進行審查,一般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審查申請人的人身資格,是否有冒充頂替的情況。如果審查失職,負責的官吏就要受到一年徒刑的懲罰。二是審查申請上所載貨物內容是否與真實攜帶的一致,還要檢查是否有違禁品,以及攜帶奴婢、牲畜的合法性。

    拿到了政府批覆的“過所”,但每過一個關卡,都要再次接受檢查。如果不走關卡,而走其他道路,就算是偷渡,要處以一年半的徒刑。如果按照這個法律規定,玄奘既沒有“過所”,又經常繞道過關,如果被追究,一年半徒刑恐怕是逃不了的了。但結果,玄奘回來後不僅沒被處罰,反而受到了大唐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通關文牒”長啥樣?

    下面我們具體看一件吐魯番阿斯塔那221號墓出土的唐代“通關文牒”的內容(序號為原文分行):

    1 貞觀[廿][二],[庭][州]人米巡職辭:(注:方框代表缺損的文字,下同)

    2 米巡職年叄拾 奴哥多彌施年拾伍

    3 婢娑匐年拾貳 駝壹頭黃鐵勤敦捌歲

    4 羊拾伍口

    5 州司:巡職今將上件奴婢、駝等,望於西

    6 州市易,恐所在烽塞不練來由。請乞

    7 公驗,請裁。謹辭。

    8 巡職庭州根民,任往

    9 西州市易,所在烽

    10 塞勘放,懷信白。

    11 廿一日

    這份《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庭州人米巡職請給公驗辭》,詳細註明了持有人的身份、名字、年齡、籍貫、申請緣由,以及攜帶奴婢的名字、年齡,甚至連牲口頭數和毛色等一一註明。在後面則有官員的批文和簽署。

    而到了清代,除了這些資訊外,我們還能看到增加了很多有趣的文字。比如康熙年間的幾份“通關文牒”中,都加了一段康熙皇帝為經商管理所頒發的聖旨:

    互通有無,負騙陌命。坑滅生理,虎喙孤商。資本為利,拋家宿店,飡(cān)風披星,離鄉別井。異鄉栓客,舉目無親,任憑發賣。可憐生作他鄉孤客,死作異地遊魂。

    從中不僅可以看出行商的辛苦,還顯示即便到清代,中國社會對商人仍然存在諸多歧視。加了這樣一大段聖旨,小小的文書上,空間自然不多,所以商人、貨物、牲畜資訊就比較簡略,但增加了一幅文牒持有人的畫像,並寫“依像放行”。這種驗明正身的做法,一直延續到我們現在幾乎所有的身份憑證上。

  • 2 # 物語情歸

    #正史也瘋狂# 古代的通關文牒是國與國之間的通行證,相當於出國護照,所不同的是古代通關文牒要每到一國,加蓋國印玉璽才可以在這個國家通行,並且認定曾經來過這個國家。

    比如《西遊記》裡描述唐僧師徒到西天取經,途經千山萬水,他們帶了通關文牒,到一個國家都記錄下來,加蓋璽印,“因有長路關文,特來朝王倒換,”國王讓孫悟空拿出關文,就是所謂的通關文牒,蓋上國印押上字,他們一共記錄了一百多個國家的璽印,也代表了他們到過這一百多個國家。

    那么,通關文牒上到底寫了什么呢?

    據史書記載,唐僧的通關文牒上寫了:

    南贍部州大唐國奉天承運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涼德。嗣續丕基,事治神民,臨深履薄,……獲譴於我皇皇后帝。可度幽王,超脫孤魂,倘到西邦諸國,不滅善緣,照牒放行。須至牒者。大唐貞觀一在,秋吉日。

    這個通關牒文前面幾句是交代取經原因和好處。後面一句寫唐王對各國要求,“照牒放行"。

    比如明朝時經山海關,關外人進入關內,必須有官方發的通關文牒,不然一律拒絕進關,並被抓起來。

    可見,通關文牒在古代的重要地位。是對持有人合法身份的認定,這樣會讓社會秩序更加有序。

    #正史也瘋狂#

  • 3 # 小亮歷史匯

    通關文牒的秘密------國力

    古代的“通關文牒”,簡單來說,就是官府頒發給人們透過關卡時所需的官方文書,是一種通行證式的執照類文書,在古代兼具身份證明、護照和簽證的功能。自漢代到明清,“通關文牒”曾被稱為傳、節、過所、公驗、路證等,在清末被西方護照制度取代。

    大家都特別熟悉“通關文牒”這個名詞,是因為《西遊記》裡面的李世民發給唐僧的一個證明,每到一個國家需要蓋章。在今天我們稱之為“護照”,有“保護”“關照”之意。唐朝大家都知道為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萬國來朝。

    通關文牒大揭秘,只憑六個字,便讓各國國王熱情款待唐僧---“大唐駕下御賜”,

    而這六個大字,正是每個國家都畏懼的源頭,當年正處於大唐盛世,唐朝的綜合實力超前強大,其他地方的各個國家都有所耳聞,深知得罪不起,萬一惹得唐太宗不高興了,後果不堪設想。

    通關文牒還有一句話“倘到西邦諸國,不滅善緣,照牒放行,須至牒者”,其實就是告訴諸國,唐僧代表著大唐,取西經是為了行善,如果看到此通關文牒,不能為難,應該允許通行。

    弱國無外交。大清常年與列強打仗,經常慘敗,所以對大清國民的保護與關照自然也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清政府雖然在護照上印製:“持護照過境時,請立即查驗放行,按照約定給予保護,不要為難阻滯。”的話語,但是按照當時的國際環境,我們都可以看見這句話的心酸,基本沒人當回事吧。

    近年來隨著國家實力與國際地位的上升,華人的護照含金量也是蹭蹭往上走。

  • 4 # 史憶小史官

    其實說到通關文牒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因為以前看的《西遊記》裡面就經常會提到通關文牒。有些人覺得通關文牒很神奇,覺得這個通關文牒裡面應該有不可告人的玄機!接下來我就給大家講一下關於通關文牒的一些知識。

    通關文牒是什麼?

    這裡說的通關文牒就等同於現在的護照,用來證明你的身份。

    在古代當你出境到了一些關卡的時候,你就必須要出示通關文牒。

    古代人們喜歡把通關文牒稱之為,符、貼、過所、度牒等等。它是一種由當時的政府機構發放的身份依據。說簡單一點,就是離開你現在所住的地方,去一些比較遠的地方所需要攜帶的身份證明。

    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那些盜竊人員、拐賣人口的人員、非法貿易人員等私自出走的情況出現。當你出了自己的國家,去到別的國家的時候,就需要在別的國家蓋章,然後你才可以在他們國家進行逗留。不然的話他們是會把你當做非法外來人員進行驅逐的!

    通關文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根據記載在戰國時期通關文牒的前身就已經出現了。

    據說當時老子騎著青牛要出關,可是被當時看守關卡的將領給攔住了。將領看老子氣宇不凡,隨即跟他聊了起來,之後這個看守關卡的將領,希望老子給他留下一點文書來作為他出關的證明。之後老子就拿起筆拿起紙,不一會兒的工夫就寫下幾千字,作為了他出關的一個證明。這是有歷史學家認為通關文牒最早的一個記載。

    後來在敦煌莫高窟也發現了通關文牒的證明。說早年間的時候,有比較多的佛教人士跟道教人士,他們經常會雲遊四海去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為了確認他們的身份所以就出現了通關文牒。假如從你現在住的這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的話,每個人都需要帶這種證明身份的檔案。也是為了便於各國之間更好管理這些這些外來人員。

    玄奘大師的通關文牒有什麼特殊地方嗎?

    當時玄奘大師要去西天取真經,一路上需要經過許多的國家跟地區,所以他也需要一份證明。每當他到一個地方的時候就需要到這個國家去蓋章,那麼這個國家的管理者才會允許他在本國停留,這個身份證明的檔案就是唐朝皇帝給他頒發的通關文牒。這樣就可以保證他在取經的路途當中會比較順利。

    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有很多人覺得很神奇的一個地方!有些人會覺得通關文牒可能藏著什麼樣的秘密?不然玄奘為什麼走了100多個國家都可以暢通無阻呢?

    通關文牒讓你跟那些虛假身份的人有直接的區別,它證明你是合法的證明你是乾淨的。

    而且玄奘拿的那個通關文牒上面寫有“大唐駕下所賜”。所以這本通關文牒代表的是一種十分高貴的身份,而且唐朝在那個時候非常出名,所以周邊的一些國家看到上面有這樣的字眼的時候,也會覺得面前的這個人的身份十分尊貴,那麼自然玄奘也就可以暢通無阻。最終歷經17年走了100多個國家,最後帶回了近千部的經書,對後面的佛經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5 # 簡史奇觀

    看《西遊記》的時候,我們總能看到這樣一個東西——通關文牒。無論唐僧經過哪個國家,都要拿出自己的通關文牒給皇帝看一看。那麼,這個通關文牒到底是什麼,其中又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在吐魯番阿斯塔那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唐代的通關文牒,其中詳細記載了持有者的姓名、年齡、戶籍,以及他所攜帶的奴僕的姓名、年紀。甚至連牽著的馬都詳細記錄了數量與毛色。此外,通關文牒的最下方,還寫有辦理這個文牒官員的批文及簽署。

    而清朝康熙皇帝頒佈的通關文牒中,除了以上內容外,還加印了康熙皇帝的一段經商管理聖旨,其中一句“可憐生作他鄉孤客,死作異地遊魂。”更是為這份冰冷的文牒添加了幾分人文色彩。除此以外,文牒上還添加了持有者的畫像,並寫有“依像放行”的字眼,與我們如今的身份證還有幾分相似。

    簡單地說,通關文牒就是我們如今的護照,無論道哪一個國家,需要在上邊加蓋這個國家的印璽才能得到認可並准許透過。不過,在古代並不是人人都需要這個文牒,最開始是道教、佛教,他們需要雲遊四海,講學或者佈道。文牒是為了確定他們的身份,從而讓朝廷更方便管理。

    此後,出使其他國家的大臣們也會拿著這樣的文牒去其他國家。就比如說歷史上的蘇武被贊持節不屈,這個“節”就是他手中拿著的通關文牒。所有人見到這個證明,就知道他是使節,各個關隘都會正常放行。

  • 6 # 大國布衣

    通關文牒其實也就是古代的“路引”,用現在話來解釋就是“護照”,這是國與國之間通行的身份確認依據或者說是身份證明。

    我們看《西遊記》的時候,唐僧每經過一個國家都要倒換通關文牒,這就和現在籤護照一樣的效果。而大唐鄰居國家看到唐僧的身份證明後一般都會給放行,主要還是當時的大唐夠強大,大家都得給點面子。

    這種通關文牒一般是有官方的機構發行,在去往別的國家都發放通關文牒,去別的城市就發放路引,也就是說只有身上帶有這樣的證明才能在各國或各城市穿行,不然就會被關押。

    古代的通關文牒有幾種叫法:符、節、狀、貼、判辭、度牒、公驗等。擁有度牒之人每到一國,需要到該國的機構該印璽才能通行。

    直到清末洋務運動後一直到現在,通關文牒才改稱為“護照”,在中國最早發現的記載中的度牒,其實是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的。

    因為那時候的僧人和道士為了傳播他們的教義會穿行在不同的地方,這時候不管是佈道還是雲遊、講學等,都是需要度牒來證明自己的身份。

    這樣做的好處也是便於朝廷的管理,也會己身帶來許多便利,例如雲游到某個地方的寺廟,他們可以出示度牒來證明自己,因為這是官方發行的,非常具有權威性,因此別人不會懷疑,而寺廟也是讓他們留宿,食用齋飯。

    其實真正使用度牒的鼻祖應該是我們熟知的老子,這度牒還有他的一個故事:

    話說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時,鎮守函谷關的守將尹喜見“日出東方,紫氣東來”,再定睛一看,只見一鶴髮童顏老者騎著一頭青牛悠然而來。

    待老者來到跟前時,尹喜見老者仙風道骨的模樣,便於他交流。在交談結束後,他喜歡老者留下點什麼東西作為通關憑證。

    後來,老子便隨手寫下了5000多字的《道德經》,而這部鉅著一直影響著華夏幾千文明,據史學家研究,老子的《道德經》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通關文牒。

    朝代的不同,度牒的樣式也不同,就比如漢武帝時期出使西域的張騫,他的通關文牒就是手裡的符,也叫節。

    說是節,其實就是手裡持著的一個杆子,上面掛著絨球。因此,時節的稱呼也就由此而來,而遇見這些手持杆子的時節,正常情況下各路關隘都必須讓其通行,沿途驛站、哨所都要招待。

    總的來說,古代的通關文牒其實就是去往各國的通行證,也就是用來證明自己身份的物品,但朝代不同樣式也不一樣。

    《西遊記》中唐僧一路都在倒換通關文牒,其實就是換取加蓋所透過的國家印璽的通關文牒,而這麼做也是為了日後向李世民證明他都有經過這些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代天驕指的是誰呢?有典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