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農夫山泉一點田
-
2 # 主觀視點
看了其他答案,我覺得都有些偏題,問題的核心是為什麼重步兵那麼強,那麼波斯卻不重點培養
我給出的答案是波斯和希臘的社會構成方式不同,所以答案需要回答的是重步兵是哪裡弱了而不是哪裡強了。
接下來是我的答案,憑印象寫的,需要詳細史料論證,提出來我再找
1、波斯是多民族大帝國,希臘是小國寡民的城邦集合
兩者的面臨的軍事對抗是截然不同的,波斯的軍隊必須考慮平原、山地、半島、森林等多種地形的適應力,輕騎兵與輕步兵的組合是機動性、戰鬥力、成本綜合考量的結果。
而希臘地形多山,剩餘的平原上構建城市,作戰範圍遠小於波斯,即便是愛奧尼亞、拜占庭、西西里等地,也可以藉助於海運,陸地跋涉有限,戰場也多較為狹窄。
哪怕真正的衝擊騎兵也不會願意剛重步兵的正面,要麼衝擊側翼,要麼佯攻排程,希臘選擇重步兵不是因為重步兵是最優秀的兵種,而是因為重步兵是希臘這片土地上地理、政治、經濟環境下的最優解,當亞歷山大征服波斯時出名的出了馬其頓方陣外也有馬其頓的威名。
型月裡伊斯坎達爾也是個騎兵,是兩河大帝國選擇了騎兵,而不是希臘或波斯文化
後面的帕提亞、薩拉遜等等也都是擁有大量的騎兵部隊
而步兵方陣出色的羅馬,我們可以注意到,亞平寧的地形也是山地加平原的一堆城邦
這就是為什麼是希臘而不是波斯選擇重步兵的原因。
我們難以想象波斯使用少量精銳的重步兵到處平叛的樣子
那麼波斯可不可以單獨為希臘戰爭準備重步兵呢?
答案是很困難
2、重步兵不僅僅是一個兵種,它代表的是一種階級,也是一種社會制度的體現
希臘重步兵是社會的中堅,是政治的基本公民,這些都是和希臘城邦的經濟基礎、權力組成、政治社會結構分不開的。
不動國本情況下,想要師夷長技以制夷,清政府已經告訴了我們,是行不通的
波斯想要擁有希臘式重步兵代價太大了,何況又不一定多實用
政治改革永遠是艱難的,有那份力氣還不如發展經濟提高王權呢。為什麼要追求不適合自己的東西呢。
就像兩河平原的鐮刀戰車,到了希臘那樣的環境能發揮出什麼力量呢?
而且希臘找的敘拉古、拜占庭這樣子的糧倉供給自己,波斯那麼大的體量是要拿下埃及才行吧
-
3 # 1980範
馬其頓軍團和秦軍的軍兵種的基本情況以秦大路兄“亞歷山大大帝的征戰暨馬其頓軍與秦軍的再比較”一文內容為標準。馬其頓兵種主要有重灌步兵、重灌騎兵、輕裝步兵、輕騎兵(同盟者騎兵);秦軍則由弓弩兵(步行)、步兵(不包括弓弩兵)、騎射兵、車兵組成。 一、雙方兵力數量與質量。 馬其頓軍的主力是由組成馬其頓方陣的重灌步兵。一個馬其頓大方陣約由16000人組成,亞歷山大與波斯大軍決戰時動用了兩個大方陣。另外再加上重騎兵和輕裝步兵,另外還有部分同盟軍隊,主要也是輕裝的騎兵和步兵,估計在一次戰役中能投入的兵力最多應在5-6萬左右。亞歷山大遠征波斯時,馬其頓已經征服了希臘,除了斯巴達,其它的希臘城邦都已經宣誓效忠馬其頓王,並在泛希臘精神、對波斯的世仇和東方財富的誘惑的共同作用下,積極加入到遠征中去。而當時,除了波斯以外,馬其頓周邊並沒有其它強敵;再考慮波斯當時在希臘人心中的龐大形象,我們可以比較有把握的說,亞歷山大遠征波斯的兵力應該已經接近馬其頓在保留下必需的國內守備部隊和海軍(僅指專業的水手)後,可以動員的最大兵力。(當然,馬其頓可動員的總兵力不是很多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馬其頓雖然屬於泛古希臘文明,但在亞歷山大時期,希臘城邦內心仍然視馬其頓為蠻族,而其根深蒂固的城邦至上心理,更使馬其頓無法真正信任希臘各城邦,從其大量招兵)。 秦軍可動員的兵力顯然要大得多,王翦徵楚時指揮的兵員達到了驚人的六十萬(從戰國的局勢分析,顯然,秦國國內也仍有不少預備隊,防止其它五國突襲或是國內叛亂)。當然,秦軍這麼大數量的軍隊,如何保障後勤是個令人困惑的問題。但即使其中包括了大量後勤保障人員,但秦軍一次可以投入二三十萬兵力,應該是沒有多少困難的。不過,在正常情況下,秦國偵察到一支5、6萬的敵軍前來,也不會動員全國軍隊(除非秦國已經知道這支敵軍是由敵方國王親自率領,已經一再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同時又為了保證勝利,一般又會派出優勢兵力,估計秦軍在十萬左右,是最符合實際可能的(當然,在實際時空中,二者幾乎不可能相遇)。 (再解釋一下,為什麼我的設定中,秦軍對馬其頓擁有相當大的兵力優勢。這是由於:1.秦國可動員的總兵員確實遠遠超過馬其頓,二者如果在時空中相遇,秦國不可能不利用這一優勢。事實上,我甚至限制了秦的這一優勢(戰國後期,秦國動員十萬軍隊,即使都是直接戰鬥人員,根據史料,也是相當容易的一件事。而亞歷山大近於孤注一擲的遠征波斯時,最多也不過只帶了五六萬戰士。)2.造成秦的兵力優勢,除了秦的人口要遠超過馬其頓本族(泛希臘城邦是亞歷山大不敢完全信任的)之外,秦的國家動員體制更強大有效,這也是沒有疑問的。當然這也是春秋戰國幾百年的不斷混戰逐步逼出來的。) 關於雙方軍隊質量。有人稱馬其頓軍隊是職業軍隊,而秦軍是由農民臨時組成的,雙方的戰技相差甚遠。在下以為,這種說法是輕率的。 首先,馬其頓軍隊主體成為完全職業化軍隊,即使可能時間也不會很長。原因很簡單,馬其頓本國的總人口大概也就萬,要養一支完全不從事生產的幾萬人的軍隊可能還行,但要為他們再提供龐大的裝備(重灌步兵和重灌騎兵,以當時的標準都是很花錢的)就非常困難了,除非是象商鞅在秦國乾的那樣,把整個馬其頓變成一臺純粹的戰爭機器,但似乎腓力二世所做的主要僅是軍事體制改革,而並非徹底的社會改革。有人可能說,亞歷山大時,馬其頓已經征服全希臘,可以讓它們提供所需的資源。不錯,希臘城邦確實給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帶來了更強大的物質基礎。但是,馬其頓軍團早在腓力二世時已經建立了,馬軍在擊敗希臘聯軍時只可能憑藉自己本身的力量。事實上,馬其頓軍制基本是脫胎於希臘,作為馬軍主力的重灌步兵,與希臘的重灌步兵相當接近,而我們知道,希臘重灌步兵多是由城市內中上層的自由公民組成,類似於中國的府兵制。經濟能力還不如希臘的馬其頓幾乎不可能不採納這種在經濟上相當合算的募軍方式。而在亞歷山大決定進攻波斯之後(這是在他登基後不久即決定的),為了適應波斯廣大的地域,馬其頓也應該把增加的資源更多用於擴大軍隊規模,而不是進一步提高已經對波斯有優勢的單兵質量(透過希波戰爭證明)。另外,根據我所知的史料,馬其頓對希臘基本採取了懷柔政策,壓榨並不很大(以當時的標準),而且希臘本土的物產並不豐富,人口壓力很大,希臘人所以一向有海外殖民的傳統。在沒有嚴重剝削希臘城邦的前提下,也很難有太多的資源提供給馬其頓(這也是馬其頓進攻波斯的重要動因)。個人認為,除了少量近衛軍,只有馬其頓重騎兵由於訓練困難,才可能是完全的長期常備軍。當然,在遠征前,馬其頓軍團很有可能經過一段時間(比如一兩年)的集中訓練,不過,這種程度似乎還稱不上徹底的職業化軍隊(馬略改革後羅馬軍團被認為是古代標準的職業化軍隊。
回覆列表
波斯為什麼不搞重灌步兵?我是這麼看的:
簡單回顧一下重灌步兵的起源:
希臘最早採用重灌步兵,英文往往譯作Heavy-arm infantry,或者直接轉寫為Hoplite。Hoplite來自於Hoplon—一種大盾牌,重灌步兵真正重是重在盾牌上。他們頭上戴著只露很少部分銅質頭盔(參見電影《特洛伊》中的布拉德皮特演的阿喀琉斯所戴頭盔),胸口有大的整片的胸甲,然後正面一直到膝蓋由大盾牌保護,腹部和襠部是沒有鎧甲的,完全靠盾牌防護,從膝蓋以下靠整片的脛甲保護。羅馬士兵也類似,手執一個弧形的大盾牌叫Scutum,身上是大片的連在一起的盔甲,甲片比札甲要大的多,不過頭部露出的面積比希臘人稍微大一點,但是肩部鎧甲要比希臘鎧甲更結實,而胸部鎧甲較希臘弱,只有將軍才是整片鎧甲,而腹部、襠部也是沒有鎧甲的。
那麼重灌盾牌步兵的戰鬥力到底如何?
網易有一個耶魯大學教學影片,叫《古希臘歷史簡介》,那個影片中的耶魯老教授說,數百年的戰績顯示,重灌步兵在和輕裝步兵的戰鬥中保持全勝,沒有一例輕裝步兵戰勝重灌步兵的戰例。重灌步兵厲害到什麼程度,蘇格拉底的另一個弟子,柏拉圖的同門色諾芬曾經參與了一場遠征,一萬名希臘重灌步兵受僱於波斯王子小居魯士前往巴比倫為他爭奪王位,但是到達當地小居魯士已經被對手幹掉了,整個波斯帝國動員起來想消滅這隻深入波斯腹地的希臘重灌步兵,但是希臘人擊退了所有的波斯人的進攻,成功的跋涉數千裡回到了希臘。這次長征中重灌步兵對波斯輕步兵的戰績是全勝。這就不奇怪數千名希臘人(其中有300斯巴達人)在溫泉關能擊退數萬名波斯步兵的進攻了。不管怎麼樣,戰例顯示,輕裝步兵不可能在平地的陣地戰(Pitiched Battle)中擊敗重灌步兵。
為啥重灌步兵能夠全勝,道理也不復雜,首先重灌步兵防護力強,傷亡率低,這是一個大家都知道的問題。第二個可能大家沒想過,那就是重灌步兵可以實現以多打少。原因在於重灌步兵可以站的很密,古希臘人管這種排陣的方法叫lock the shield,也就是大家肩並肩,盾牌重疊在一起,十分緊密。這時候無論對方是飛過來箭還是刀矛甚至大石頭,大家都只能硬扛,哪怕是飛來火箭彈(開玩笑),大家也只有靠裝備抵擋。這點輕裝步兵做不到,因為裝備差,防護力弱,士兵之間不能站的很緊密,對方長矛戳過來總要讓士兵可以閃轉騰挪吧。所以輕裝步兵在單位面積內人數少,自然難以對抗重灌步兵。
回到問題本身,希波戰爭後,吃了大虧的波斯為啥不成立重灌步兵呢?
在希臘的城邦制度中,一個城邦只有重灌步兵中計程車兵有完全的政治權利,他們是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完全公民權的公民,這些公民重灌步兵們必須自備盔甲盾牌為國征戰,不但如此,戰和都由這些重灌步兵們投票決定,國家領導人、軍隊將領也由他們選擇。在這種狀況下,重灌步兵們是為自己作戰而不是為了帝和國家,戰爭往往是為了保護本城邦的權益,保護本城邦的財產,保護自己的財產,有錢的人的裝備比較好,所以往前排站,因為他們在城邦的利益最大,若是戰敗賠款或者城市被擄掠他們的損失最大,於是他們作戰積極性高,往往也不反對往前站。
在這種制度下,你不用擔心士兵丟盔卸甲,他們丟的是自家財產,如果丟也一定是迫不得已。丟了自己補,補不上下次就站在一旁和窮鬼一起當魏武卒似的射箭兵了,下次城邦選舉也沒你啥事了。你也不用擔心他們不願意往前排站,因為是他們自己投票決定要打這一場戰役,一旦失敗,他們的利益也會直接受損。這,才是重灌步兵民主制的核心。
專暴政權必然沒有重灌步兵,不是他們裝備不起,而是他們計程車兵不真心為帝和國家作戰,他們不會珍惜主子給的裝備,而且專暴政權計程車兵只是帝王將相眼裡的數字,他們的命如草,不值得主子花錢保護,主子寧願花錢在弓弩、劍戟這種進攻性武器上也不會真心煩神於自己士兵的傷亡,他們要的是殺傷他們的敵人,對防護性的盔甲不屑一顧。所以你就可以看到秦俑無人戴頭盔(希臘頭盔是銅的,大約5磅,銅質胸甲要重40磅,銅可是一種昂貴的金屬啊,在中國古代還是貨幣。)漢代士兵也是黑色幞頭(可以參照電影《赤壁》),唐宋一直到明代士兵多戴氈或皮的笠子。到清代綠營也沒頭盔(清代的同時法國等國計程車兵尤其是騎兵還是頂盔摜甲的,有興趣可以去巴黎榮軍院的博物館看看拿破崙時代法軍的盔甲。)清軍除了八旗有綿甲外,綠營就是穿著長袍作戰,至於傷亡,who cares!你認為滿洲主子會在意幾個漢人士兵的生死嗎?無獨有偶,阿契美德王朝(Achaemenid)的古波斯有大量雕刻傳世,上面的步兵也是不戴頭盔,身穿長袍的。
專暴政權的邏輯是一樣的,草民只有一種權利,那就是為帝和國家而死的權利。為國家死傷是光榮,大清龍旗是你的驕傲,你也必須自豪,大清龍旗的名字比你生命還重要。指望帝給你提供保護性的裝甲,提供重灌,那隻能說是受了帝和國家宣傳部的當了。所以當我看到有人為秦俑沒有鋼盔而尋找學術解釋的時候只能暗暗發笑。
專暴帝國計程車兵相當於替黑幫頭子砍殺對手的打手,打手最好身手敏捷,能幫黑幫頭子多砍幾個人頭是他們活著的唯一目的。披上重鎧自己傷亡可能性下降但是敏捷程度也隨之下降,砍殺敵人似乎也不那麼利索了,你說黑幫頭子喜歡嗎?修昔底德在歷史書上寫,斯巴達人從不追擊敵人。為啥,因為他們手執重盾根本也追不遠,盾牌是他們的私有財產,他們也不願丟了去砍殺敵人,專暴君主統治這樣的部下一定十分不開心。所以,還是像秦俑中身著長袍的輕兵、銳士一樣,身輕如燕,輾轉騰挪的去替主子砍人頭,至於自己被砍了,那也是重於泰山的為國玉碎了。所以,只有在有一定民主性的政體之下,為著自己利益而不是黑幫頭目去作戰計程車兵才有可能被允許保護自己,小可以用鎧甲盾牌自我保護,大則用選票否決戰爭,這才是問題的答案。
當然,重步兵在西羅馬滅亡(中國是五胡亂華時期)就不是重騎兵的對手了。因為那時候高橋馬鞍、馬鐙的發明使得重騎兵對重步兵佔了絕對優勢。
附 波斯的戰術體系:
波斯軍隊自建立開始就是多兵種融合的戰術體系。
波斯有車兵、步兵、騎兵三兵種。車兵的裝備不詳,其數目不會太多,據色諾芬的記載,帝國戰車最多時也不過200 輛。步兵是波斯的基本兵種,人數最多,建制齊全,分為弓箭手、盾牌手、槍兵、投石手。
盾牌手和槍兵屬重灌步兵,裝備較好,有頭盔、護脛、鎧甲;弓箭手和投石手是輕裝步兵,衣甲稍差,作戰時最先打擊敵陣,而後重灌步兵始拼殺。騎兵是其主要衝擊力量,重灌騎兵有鎧甲,持長矛;輕裝騎兵頭頂厚粗布做的胄,兵器為弓箭和盾。波斯重視騎兵,帝國境內設有養馬場,如巴比倫的一個養馬場,有種馬80 匹、牝馬1.6 萬匹,以保證戰馬的供應。戰馬有額甲和披胸保護。
極少有波斯人能稱得上是專業軍人,除了早期精銳的阿契美尼德長生軍以及僱用重灌步兵外,就沒有能算是經過正規訓練的部隊了。取而代之的是戰爭時期,作為義務,由富有的土地主徵召來的部隊。徵召的步兵有投石兵,弓箭手和標槍投擲手,幾乎沒有護甲但是部分帶有防禦用盾牌。可能受限於當地的地形,騎兵在東方軍隊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並演化出多種型別。輕裝騎兵身著鐵質或青銅甲冑;他們配備了多杆標槍以及一柄長劍,但是沒有裝備盾牌。
步兵與騎兵不僅更多的以橫隊陣列出戰,也有至少2-2.5條戰線。後排部隊可以作為預備隊使用。側翼的騎兵與輕裝部隊,都能夠較好的執行包抄任務。波斯帝國軍隊的手下敗將,不僅有昔日的巴比倫地王國、埃及、呂底亞等帝國。也有不斷升級戰爭技術的希臘人。乃至北方的遊牧民族和南方的沙漠牧民。無疑,這是一支世界性的軍隊。實際上是將騎兵和步兵,捏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