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牧漁子
-
2 # 詩境笙音
五胡亂華,指在西晉時期塞外眾多遊牧民族趁西晉八王之亂,國力衰弱之際,陸續建立數個非漢族政權,形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五胡亂華的時間一般從西晉滅亡(316年)開始算起,一直到鮮卑北魏統一北方(439年)。有的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中原淪陷”等。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漢民族的一場災難。581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589年滅陳朝,方使中國結束了300年的動亂和分治。
說起司馬懿人們肯定是非常熟悉的,作為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謀士,司馬懿的能力毋庸置疑。在三國時期,蜀漢和曹魏徵戰不休,諸葛亮進行了五次北伐,全部沒有進攻到曹魏,這一切與司馬懿肯定是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不得不說司馬懿的能力是很強的,可是他教育後人就不怎麼樣了。諸葛亮的兒子戰死沙場,為蜀漢而死,相比較離開,司馬懿的後人就要差很多。司馬昭在當時已經有了不臣之心,早在司馬懿的晚年時期,高平陵政變之後,事情就發生了改變。
高平陵政變之後,司馬懿就已經有了篡位的心,直到他的孫子司馬炎建立晉朝才算終結。司馬炎建立的晉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完蛋的大一統王朝,這個朝代只有司馬炎這位皇帝算是勵精圖治,其餘的皇帝都不怎麼樣。
晉朝先是發生了八王之亂,簡單說就是司馬家族的自己人與自己人打了起來。其後就是五胡亂華,這一時期可能是歷史上最為黑暗的時期,這場亂世長達百餘年的時間。對於這場禍亂的根源,史書記載是因為西晉實力衰弱不堪。
事實的真相真的如此嗎?要說到五胡亂華的最根源,與司馬懿的一個決定有很大的關係。西晉剛剛建立時,國力衰弱,可是司馬炎這個開國皇帝還算是勵精圖治,可惜的是他選了一個傻兒子做皇位的接班人,結果導致了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髮生後,胡人看到了機會。胡人趁機起兵,侵擾中原,中原大亂。百餘年之間,胡人建立了無數個政權,這樣一來,中原王朝就已經不是漢人說了算。那麼為什麼五胡亂華與司馬懿有關係呢?
司馬懿在曹魏當政時,提拔了很多人才,最知名的就是鄧艾了。司馬懿死後,鄧艾成為了攻打蜀國的先鋒。可是到了司馬炎建立晉朝後,寒門子弟再也無法出人頭地了。這樣一來,很多寒門子弟沒有出頭之日。
在司馬懿時期,公孫淵是一塊心病。司馬懿征戰公孫淵的過程中,屠殺了遼東各級官員及男丁近萬人,這樣的場面是非常讓人震驚的。遼東地區的漢人沒有了生活之地,司馬懿命令漢人遷回中原地區生活。
這個看似沒什麼的決定,卻埋下了禍患。要知道公孫家族鎮守遼東地區時,當時的高句麗、慕容鮮卑、烏桓人等等少數民族根本不敢造次。可是沒了公孫家族,胡人可就蠢蠢欲動了。雖然司馬懿當時讓漢人遷回是個不錯的決定,可是沒有了漢人生活,遼東地區無疑讓胡人胡作非為。
當時的司馬懿讓漢人的百姓遷回中原,可是當時遼東地區負責鎮守的軍事集團將領被司馬懿屠殺,這無疑又給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沒有了漢人生活,遼東地區成為了少數民族生活的地區,結果可想而知。
晉朝八王之亂髮生之後,胡人看到了機會。最終五胡亂華發生,結果導致了中原王朝進入了長達百餘年的亂世。雖然這是司馬懿一個不經意的決定,但是這無疑給之後的漢人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傷痛。
-
3 # 塗山大蝦
人家都開始種地或者準備種地了,結果國家大亂。得,咱還是反了吧。若是朝廷穩定,劉淵石勒等人能做個將軍就不錯了,哪裡還會叛國自立。
-
4 # 依稀說史
嚴格意義上來說五胡亂華的隱患是兩漢和曹魏時期買下的這個提法並不十分準確。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時期北方都有少數民族存在,而且有些時期北方民族的勢力要遠遠大於五胡亂華時期。秦漢時期的匈奴力量就要遠遠大於五胡亂華時期的的五胡。五胡亂華時期的五個主要少數民族的力量相比於當年強大的匈奴只是入門級別。兩漢時期北方的匈奴建立了強大的匈奴帝國。即使這個龐大帝國已經完全沒落,北匈奴的一支照樣能橫掃中西亞乃至大半個歐洲。強大的匈奴族之所以沒有亂了中華,其根本原因不在於匈奴不夠強大而在於漢朝過於強大。
即使到了東漢末年,這時大漢的國力已經衰落到了極點,曹操等人照樣可以打得北方少數民族找不到北。整個曹魏一代北方少數民族也不敢大舉南下入侵,更不用說亂華。當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發展歷程,經歷兩漢和曹魏四百多年的發展北方少數民族先後走入文明社會,逐漸完成向傳統社會過渡,這是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並不能說處於在少數民族發展中的漢魏時期埋下了日後他們強大的種子。所以我覺得說五胡亂華的隱患萌芽於漢魏時期並不十分準確。
那麼為什麼後人會因為五胡亂華而罵司馬家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司馬家沒有守住華夏族大好基業,險些造成華夏族文化覆滅。本來司馬家族統一中國以後可以建立和漢唐媲美的大晉王朝,可是司馬家族硬是把一手好牌打成了臭牌。晉武帝統一中國後出現了所謂的太康之治,此時的他沒有想到進一步解決國內問題比如同姓王。而是志得意滿享受起了人生,首先放縱手下大臣肆意福花園,甚至親自參與大臣的鬥富遊戲。其次,任由司馬家同姓王發展自己勢力而不加限制,造成同姓諸侯王尾大不掉的局面。再者司馬家對此時已經恢復元氣的北方少數民族重視不夠,忘記了居安思危。司馬炎死後他的傻兒子控制不住國內局勢八王之亂爆發,統一的西晉王朝再一次陷入混亂。歷經十六年的八王之亂直接造成五六十萬士兵陣亡,百姓傷亡更是數以百萬計,三國以來的積蓄和恢復化為烏有。八王之亂極大消耗了西晉王朝和華夏族的力量。八王之亂結束之時西晉和華夏族也喪失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的力量。加上當時地球進入一個寒冷的小冰期,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個少數民族入侵中原,造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五胡亂華。
後人之所以因為會罵司馬家還因為這次五胡亂華對西晉和華夏族的影響太大了。首先西晉的國都被攻破,皇帝被俘之後受盡凌辱而死,這在華夏族歷史上是第一次。(西周只是國都被破,天子被殺,而且當時也是華夏族和犬戎聯合出兵)這對於千百年來心理上擁有絕對優勢的華夏族來說是絕對不能接受。其次五胡亂華也造成民族之間相互仇殺,北方華夏族幾乎遭受了滅頂之災。為了躲避戰亂和民族迫害,大批華夏族人紛紛南渡,歷史上稱之為永嘉南渡。永嘉南渡其實就是華夏族的一場大劫難,裡面滿是華夏族的血與淚。能夠南渡的都是有一定能力的人,更多的老百姓只能留在北方任由他人宰割。這也是華夏族第一次遭受如此羞辱與折磨,第一次如此被迫大規模遷徙。五胡亂華不僅造成了人口和經濟損失,還險些造成中華文化的滅絕。如果司馬家沒有保住東南半臂江山,中華文化極有可能不復存在。
所以後人罵司馬家是有理由的,也是合情合理的。不過也不應只把五胡亂華的責任推給司馬家。
-
5 # 黑眼歷史觀
最先的五胡,在魏晉時期,以奴隸身份引中原。
在西晉八王之亂時,八王大量使用胡人軍隊,再次引進胡人。
經過兩次人口引進,又因為內亂,吸收了部分中原文化的胡人,本身就抱團成部落,自然和開始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路。
也就是五胡亂華,也可以說五胡十六國。
可以說晉朝對於五胡進入中原,產生決定性影響。
【當然,這裡不要亂罵五胡,最後五胡除了個例,盡數融入中原,為明清定義的漢人的一部分。比如慕容部、拓拔部、宇文部、獨孤部……】
-
6 # 初心有言不止
五胡亂華的的根源是由於北方遊牧民族大量內遷,趁中原政權混亂之際,獨立建國,導致分裂混亂的局勢。
北方遊牧民族與內地淵源由來已久,從秦漢時期就屢屢南下侵擾中原地區。秦始皇動用大量徭役修築萬里長城,其目的就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西漢初年,劉邦借平定韓王信叛亂,出動三十二萬大軍,進攻匈奴,也是意圖解除來自北方的威脅。但白登山之圍,徹底讓劉邦認識到了匈奴力量的強大。
之後,漢初幾代帝王遵循高祖劉邦的和親政策,名曰兄弟,實質上就是對匈奴稱臣。
漢武帝時期,憑藉幾代帝王韜光養晦的政策,積蓄的財力物力,對匈奴作戰,儘管是一雪前恥,但並沒有根本上解除北方的威脅。
光武帝時期,採取嚴格禁止北伐遊牧民族南遷的政策。之後,由於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勢力大減,對中原的威脅大大減弱。
漢末三國時期,北方諸侯都保持對北部少數民族的強力打壓。特別是曹魏對南遷的少數民族實行了較為有效的管理,在促進民族融合的同時,始終保持強有力的管制。北方遊牧民族勢力發展較為緩慢,並不能構成對中原政權的威脅,但也留下了隱患。一旦中原朝廷中央政權權威喪失,少數民族的叛亂就不可避免。
280年,西晉滅掉了孫吳,最終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國家重新得到了統一。但西晉統一中國以後,上下沉浸在奢侈腐敗之中。司馬氏家族是世族豪強,西晉建立後,司馬氏家族更是成為了龐大的權貴集團。在司馬氏家族的統治下,政風非常黑暗,貪汙枉法,賄賂風行。
西晉統一的局面,僅僅維持了十幾年的時間,就開始了爭權奪利的內部鬥爭。
從291年到306年的時間內,西晉皇族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就發生了兩個階段的內亂。先是皇后賈南風乾預朝政,後是“八王之亂”。社會政治、經濟秩序遭到嚴重破壞,中央政權嚴重削弱,對地方失去了控制力,這對以後的五胡亂華埋下了禍根。
趁此混亂機會,大量內遷中原的遊牧民族,開始獨自建立政權。
304年,氐族首領李雄佔領成都,自稱“成都王”,建立漢政權,史稱“成漢”;同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離石,也成立了漢政權,史稱“漢趙”。
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中國開始了近三百年的動亂時期。
317年,西晉愍帝被前趙劉曜殺死,西晉滅亡。當時的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晉朝遠宗司馬睿南渡,在建康登基稱帝,東晉開始。
從304年到439年北魏統一,南北朝開始之前,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匈奴、鮮卑、羌、氐、羯等五胡,在北方先後建立了數十個大大小小的政權,相互攻伐,百姓苦不堪言。
從420年劉裕代替東晉稱帝,到589年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中國又是一段長達一百多年大分裂的南北朝時期。
連年戰亂導致了社會經濟嚴重破壞,人口狀況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導致了華北人口大量流失,所謂“十室九空”。
造成這一惡果的罪魁禍首,還是在於司馬氏家族政權的混亂。表面看來是北方遊牧民族南遷,但司馬氏之前的政權,都是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管理。對於促進民族融合及解決中原人口缺少,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司馬氏政權的分崩離析,致使中央政權徹底失去了控制力,才最終導致了長久的混亂。這是後世咒罵司馬氏家族的根本原因。
-
7 # 叛徒的盾牌
不罵他罵誰,劉淵是司馬頴的部將,鮮卑是司馬越找來打司馬頴的,跟什麼胡人趁著西晉內亂入侵壓根八竿子打不著,劉淵和那幫慕容,都是司馬家的將領,何來的入侵?司馬頴,司馬越這倆東西雖然死了,但是他們的部將依舊在繼續這場戰爭,所以不罵司馬家罵誰?
-
8 # 使用者遠志
秦漢時期,打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何等的雄視天下。
五胡亂華,實乃魏晉之遺禍,僭天而上大位。
回覆列表
五胡亂華的局面,追究起來責任,兩漢和曹魏都脫不了干係,為什麼在兩漢和曹魏就沒有五胡亂華呢?說起這直接關係,司馬家可真的是歷史的罪人。
一、五胡內遷造成的亂局五胡包含了:匈奴、鮮卑、羯族、羌族、氐族。其實,豈止這些民族?那個時代,北方邊境和西部邊境都亂了套了,成了民族大雜居了。就拿匈奴人來說,這個民族本來就不是一個純種血統的民族,而是一個草原部落大聯盟的簡稱。經過西漢、東漢王朝的持續打擊,他們已經分裂成了無數個小分支。南匈奴徹底臣服於漢朝,北匈奴西遷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南匈奴臣服後可是有不少人南遷到今天內蒙、山西、甚至河北等地的。也有匈奴人在漢朝朝廷做官的。朝廷為了控制這些人,讓他們遷入漢族人居住的地方形成雜居的局面,客觀上也推動了民族融合。漢宣帝和曹操都曾經把羌族人遷入河西走廊和關中地區。
胡人內遷的目的對於朝廷,無外乎有三個目的:第一,方便控制,防止叛亂;第二,收攏外族,增加軍力;第三,同化異族,穩定天下。但是,要想達到這樣的目的,有個前提條件,就是你自己得足夠強大,能HOLD住這個局面。如果你自己出問題了,要知道“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道理。在西晉王朝時期,北方和西部邊境早已不是純種的漢族人控制了,長城不再是設防工事,邊境不再是關卡林立。這些天生就是獵手的草原民族趁火打劫也正是他們的生存之道決定的。
二、西晉的亂局是政治制度和社會發展規律決定的,給五胡亂華提供了機會。在人才選拔方面,兩漢時期實行的是察舉制,曹魏、西晉時期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這兩種制度的核心都是對社會進行了三六九等的劃分。享有顯赫的地位,得靠投胎。普通老百姓由於出身低賤,不可能獲得舉薦的機會。除非像漢武帝一樣去發現奴隸出身的衛青,但這種偶然不是社會主流。正是因為這種制度的存在,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社會階層分化非常嚴重,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都被門閥勢力、士族階層控制著。社會資源得不到公平、公正的分配。到達一定程度後,變革無法解決,就是導致革命。而西晉時期,正好是士族階層全面控制社會的高潮時期,社會矛盾很容易被激化。
在這種社會狀況下,國泰民安根本談不上,讓四夷臣服也只是空想。當你自己沒有那麼闊的時候,本來要跟著你喝點肉湯的小癟三都想著怎麼才能從你那兒搞點利益。就行羯族人,本來是南匈奴的奴隸部落,隨著南匈奴遷入山西地區後,在羯室這個地方住下來,就變成了羯族人。奴隸出身的野蠻人就是離文明社會太遠,他們建立後趙政權後,死命屠殺漢族人,要不是冉閔,北方漢人遭遇滅種的風險。當然這個民族在冉閔殺胡令之後幾乎被屠殺殆盡。
三、八王之亂耗盡了中原帝國的力量士族階層控制著社會,西晉朝廷也沒有閒著,皇帝大肆分封同姓藩王,想要制衡地方門閥士族的勢力。但是,藩王要想有這力量,就得有權力。於是,朝廷允許藩王有自己的軍隊,自己任命藩國的官員,自己徵稅等。不是西晉朝廷很想這麼幹,而是當時的士族勢力讓朝廷不得不這麼幹。於是,藩王干政的問題又出現了。終於,晉武帝司馬炎在繼承人問題上犯了個混。緊接著,導致“八王之亂”。國家四分五裂,百姓生靈塗炭。
這個時候,沒有被養熟的那群胡人早就蠢蠢欲動。司馬家族內部打成一片,誰還關注胡人現在在哪裡?聽話不?於是,這場長達十六年的內亂,給了胡人天載難逢的機會。五胡亂華毀滅了曾經不可一世的西晉政權,給華夏民族造成了空前的災難,也被後人稱為“中原陸沉”。
五華亂華是整個社會問題和民族問題導致的,責任都推到司馬家確實有點冤。不過,司馬家建立的晉朝,南遷建立東晉政權後,雖然保留了漢族王朝,但士族勢力猖獗,朝廷不思進取,社會烏煙瘴氣,也被後人詬病為最沒有進取心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