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郢
-
2 # 1234的木魚
《源泉》是一部哲學小說,書中主人公洛克的原型是建築師賴特,它所探討的話題涉及面太廣,不過我感覺《源泉》更像是一部社會小說,它從人性、社會、媒體、法律方方面面深刻地探討這個複雜的社會,從小說中讓我看到了我們今天社會上的影子,看到了今天的人,這部小說是1943年出版,所反映的許多社會問題,在我們當今社會都能找到,從小說中看今天,也是非常奇特的一種體驗,對今天一些想不通的現象有一種無法言說的解脫感,一切也就釋然了,雖然地域和時間的不同,但人性都是一樣,我自言自語地對自己說:沒什麼可糾結的,這就是人性,這就是社會。
【堅持就是一場戰爭,雖然沒有敵手,但為了內心某種東西必須去戰鬥,別無選擇,有時這種堅守會付出殘酷的代價,他也要一如既往的堅持。這讓我想起馬洛伊這麼一句話:“我們欺騙了自己的本性是可以苟活下去,但內心世界將永遠變得遊移、搖擺不定、同時伴有深深的負罪感。”某種堅持就是同自己的戰爭。“當你在捍衛真理時,你做的一切也都是正確的。這時不要顧忌任何人或事,只要想著你應捍衛之事的真想。最終他們無法與真理抗爭。他們可以踐踏,但絕不可能戰勝;可以控訴,但無法歪曲事實;可以奪走你的生命,卻無法奪走真理。只有當你在捍衛真理時,你的生命才不孤獨。”此話用在洛克身上太恰當不過了。】
人只有為自己而活,他才能成為整個人類榮光的事業,這就是成為的本質。沒有人能為別人而活,你不能跟別人分享自己的精神,正如同不能分享身體一樣。這些太重要了,一個遠處閃爍的微光永遠令人嚮往,即使你永遠也無法碰觸到它。
-
3 # 張芯才
《源泉》是一部哲學小說,書中主人公洛克的原型是建築師賴特,它所探討的話題涉及面太廣,不過我感覺《源泉》更像是一部社會小說,它從人性、社會、媒體、法律方方面面深刻地探討這個複雜的社會,從小說中讓我看到了我們今天社會上的影子,看到了今天的人,這部小說是1943年出版,所反映的許多社會問題,在我們當今社會都能找到,從小說中看今天,也是非常奇特的一種體驗,對今天一些想不通的現象有一種無法言說的解脫感,一切也就釋然了,雖然地域和時間的不同,但人性都是一樣,我自言自語地對自己說:沒什麼可糾結的,這就是人性,這就是社會。
-
4 # 淡看雲捲雲舒之善者
本書直面的是人類社會的終極難題——人類進步的源泉是什麼,幸福的根基是什麼。這種問題似乎本該用一本大部頭的哲學專著來回答的,蘭德卻嘗試以小說的形式來啟示人們。這種小說不好寫,寫得太過劇情化會使書的主旨淡化,寫得太過哲學化會讓書顯得太過說教和拖沓。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聲名頗著,但也因為在小說結尾過分冗長地訴說他的歷史觀而為人詬病。同樣,《源泉》一書的高潮也在結尾,在第18章對洛克的審判中。但是我覺得蘭德處理得很好,沒有突兀感,一切都順理成章。可能是因為在本書的其他部分都已透出了她的些許哲思。可是如果說讀《戰爭與和平》的最後部分實在太費思量,你想要棄之不讀的話,對於欣賞一個故事而言無關大礙。然而,讀《源泉》時時都有腦力的考驗,書中的每一段對話,每一處景色的描繪都似乎話中有話、需費思量。
《源泉》一書既有文學意義上的細膩之美,又有哲學意義上的反思之美。我摘錄的很多句子都是她對於自然景色的描寫,我感覺她給景色都塗上了金色的哲學光輝。當然,文學性的景色描繪也是服從於她的哲學主旨的——蘭德讚美大自然,認為大自然是最客觀的存在,是人類創造的指向和歸依。她認為人只有直面大自然,運用自我的理性和方式工作才能獲得自足,獲得真正的自由;而這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人類幸福的根基。
-
5 # 識趣採擷
一:
浪漫主義是一種“概念性的”藝術流派。它所論述的不是日常的平凡瑣事,而是永恆、根本、普遍的問題和人類存在的“價值”。它不是忠實地記載或逼真地描繪;它是進行創作或者將思想情感加以形象和具體化。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它所涉及的不是事物實際的狀態,而是事物可能或應該具有的狀態。
二:
人在生命之初不是放棄,不是自我唾棄,也不是對自己的存在進行詛咒。有的人剛碰到壓力就放棄了;有的人出賣和背叛了自己的意識;有的人不知不覺地熄火了,卻從來不知道自己何時已經失去了這種意識。然後,長者們蜂擁而至,百折不饒地教導他們說,成熟是摒棄個人見解:放棄了價值觀,他們便獲得了安全感;失去了自尊,他們便具有了實踐的可能。此時,所有這一切意識都消失殆盡了。然而,少數人堅持了下來,繼續前進,深知這種熱情是不可背叛的;同時,他們學會了如何使這種熱情具有一定的目的,他們修整它,使之成形,並最後實現它。但是,無論前途如何,在人生之初,他們便開始尋找生命的無限潛能和人類高貴的身影。
三:
我挑選了我想要做的工作,如果從中找不到快樂,那無異於給自己判了六十年的刑罰,而且,只有當我以最可能適合我的方式做我的工作時,我才能找到快樂。可是所謂“最好”只是個標準問題——我也確定了自己的標準。我不需要繼承什麼,也決不繼承任何傳統。或許我就是某種傳統的開端呢。
四:
“洛克喜歡被派到施工現場監工的日子。走在一座座鋼筋建造的樓宇框架之間,此他走在紐約大街的人行道上更讓他感覺自在。工人們驚奇地發現,他能在窄窄的厚板上、高懸在空中的裸露桁條上行走,其自如的程度不亞於他們中最棒的人。
-
6 # 虎斑不虎搬
我讀完《源泉》後、自己最大的感受,是有些悶,不透亮。有大篇幅的哲學表述,以我目前的淺薄學識來消化,還是費力。最看不懂的就是託黑的話,總是雲裡霧裡不知其所以然。
“精神領袖”大抵不過如此——用一套冠冕堂皇的說教來控制人的思想可是又說不出來他的理論真正的精髓在哪裡。但奇怪的是,男主人公的話,卻是最易懂的,就像他這個簡單至極的人一樣,乾淨、利落,沒有多餘的裝飾,卻一目瞭然。
一、大道至簡
令我頭疼難懂的不光是一堆晦澀的語言,還有人物複雜的動機。為什麼多米尼克要和吉丁結婚?為什麼託黑急著要讓華納德見多米尼克?為什麼多米尼克又嫁給了華納德?為什麼多米尼克和洛克要等待到“痛苦沉到最低的那個點“?也許選擇現在讀這本書,是我現階段的智商和閱歷所不能消化的。10年後再讀,一定會有另一番感受。
二、鮮明的人物設定
這本書的主人公設定還是很鮮明的,我認為是那種一讀就會知道結局的人,除了託黑。
洛克是那種永遠不會在意別人的看法,只堅持聽從自己內心的個人主義最佳代言者,但卻不是一個自私的人,反而有著一顆柔軟善良的心。唯一不那麼“洛克”的一刻,就是他和多米尼克重新在一起後,考慮華納德的感受。其他時刻,他都是那樣的堅定,誰也無法撼動……
吉丁呢,就是那種人人羨慕的一帆風順的模範生。但是,他取得成就方式不擇手段,被人所不齒,所以,他註定是以落魄的結局收場。
多米尼克不是一般的女子。她擁有令人豔羨的一切和堅定的意志品質,既可以選擇按套路地嫁給洛克,亦或是成為別人眼中的“高階情婦”。但是她性格里又有那麼多的糾結和分裂:愛洛克卻要用痛苦折磨彼此;選擇嫁給她絕對唾棄的吉丁(婚後的冷淡確實是對吉丁最大的折磨)。總之,她給人的感覺那麼美,卻又那麼痛苦。
華納德,不可一世的巨頭。擁有名利的他卻是那麼孤獨。直到遇到了洛克和多米尼克。最後,也是敗在了他最愛的兩人手中。兩人並沒有做什麼,似乎一切都是華納德自導自演的戲,自己去面對悽慘的結局。但即使風光不在——報業帝國轟然倒下、被妻子和知己好友扣上了綠帽子,他依然還有著那麼一股子不可一世的威嚴。與生俱來的。
埃斯沃斯·託黑,我不能理解的人物。我無法非黑即白地把他歸為“好人”還是“壞人”(我總是認為一個人不是好人,就是壞人)。他看上去那麼博學、和善、睿智,但似乎……道貌岸然了些。
三、安·蘭德“理想人物的形象化”
現實中,究竟有沒有洛克這樣的人?像洛克一樣地生存在我們這個社會,一定很難。
安·蘭德在序中提到“我的寫作動機和目的就是理想人物的形象化”。既然是理想人物了,那就是和現實有著很大的差距。
只要稍微一想,就會覺得做個“洛克”有多難。
我們生活在一個弘揚合作共贏的時代,單打獨鬥不是主旋律。我們提到更多的是溝通、協調、磋商,而不是“yes or not”的一錘子買賣。
我們會為了贏得一個客戶而再讓利一個百分點;會為了留住這個客戶而按照他的要求調整設計方案;會迫於壓力把一個並不會為企業創造價值的人安排一個工作崗位;會聽從父母的安排,讀當下很熱門的專業;會迎合比賽要求,交上一幅要不是比賽自己永遠都不會去碰觸那個畫風的作品……
太多時候,我們迫於現實,迫於壓力,無法做自我;而我們這樣,順從了他人的意願,又有幾時是真正的快樂?即使表面看上去一切順利,心中也會泛出不甘的小小漣漪:如果下次聽從自己的內心,會不會更棒……
這是一個合作的時代。我們與他人的協商,也是博弈的過程,你進我退,你退我進。而洛克,卻是穩穩地站在那裡,巋然不動,因為心是堅定的,任憑你來我往。他用自己的磁場去召喚、吸引、影響同路的人。想不違背自己的心,堅持自己的原則,首先自身得足夠強大、有說服力,才能感化、影響他人。
遺憾的是,《源泉》雖然為“個人主義”正了名,但在當代利他主義的大環境下,依然沒有形成氣候。在當代做一個個人主義者,難,但可以試著從如何平衡好堅持自己和協調他人做起……
-
7 # 俞光書鋪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洛克,他因為過於執拗的堅持自己所秉持的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和不恰當的表達,使得他在當時的學員中惹惱了一批人——那批與主流想一致的所謂的專家,因此就算在學院中有少數幾位教授力挺他,即使他在建築設計方面很有天賦,但在投票之後,他還是被趕出了斯坦福建築學院!
那對別人應該是一種天大的不幸和磨難,換一個應該早就會屈服了,畢竟為了更好的生活,更容易的生活稍稍的屈從於他人並不是很丟人。換一個人在這樣的狀況下一定會感受到抓狂,可他不一樣,他平靜的可怕,甚至沒有要去抗議什麼,只是默默的接受,並且已經接受了接下來將會很艱難的事實,因為那時是不會有什麼公司願意去接受一個被斯坦福退學的建築設計師的,另外,如果繼續按照他的那份偏執下去,依舊堅持只能玩玩全全按照他所認同的風格進行設計,不允許哪怕一絲的干涉,和一絲的“諂媚”於所謂的主流藝術,那他註定是不可能成功,連生活都會變得很困難,實際上也確實是如此。不過他還是選了走那條少有人走的路,那條路註定很難走。
可還是堅持著在他所堅持的道路上走著,從一開始決定的那條路開始,一路走到了故事的結束。無論是滿懷自信的去跟隨一個之前因為設計出類似風格的建築而火了一陣而如今已經是末流的設計公司學習,並且與其老闆有了一段忘年交,並且一直支援著和依照著老闆的指引繼續,還是後來無論多大的專案擺在他的面前,只要這個專案有一點“迎合主流”的古典藝術風格在其中,他就不會去接,因為做不到,還是到了最後的因為他自身的設計被其他設計師所影響而不惜炸掉那座建築併為此做好了被罰款和監禁的準備,還是幾次因為太過特殊而被主流誣陷和迫害而上法庭,卻不願做太多辯解,只是表達自己的堅持,全都是他偏執而又瘋狂的個人主義堅持的觀點的表現。
洛克將他的觀點堅持到了最後,並且似乎故事給了他一個好的結果,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樣做的人,是很難有好結果的,因為很顯然,如果他所堅持的觀點與他人所持處處相背,那麼他在社會中將會很難繼續,而作為一個社會動物的人,是很難離群獨自存活的。但在我們的生活中,能夠想明白自己所堅持的是什麼的就很少了,更是不用提能夠堅持到偏執的。所以我想,《源泉》的故事,給我的收穫之一,就是要想清楚自己內心到底想要堅持什麼,並且擁有勇氣去把自己所持堅定到最後!
回覆列表
《源泉》讀了四分之一的時候,我覺得這其實完全不是本小說,所有的人物、故事和情節都只是為了說明一件事情,一個人可以有多麼強大。
我又想起很久很久以前我自己的某些想法,比如懶惰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比如每個人都自私的社會是否會是更好的,比如兩個人在一起相處的時候雙方都不要試圖去做任何的犧牲。
曾經有個聊得很深的朋友對我說,每次聊天過後,都總覺得彷彿是欠了我一些什麼一樣的感覺,我回答說其實不必感受到任何虧欠,因為我自己就喜歡聽到這些,可以聽到這些事實本身對我而言就是一種回報。
所以有時候我會覺得,在這本書裡不同的人身上,都會找到我自己的某一部分,也正是因此,我會覺得這本書是今年裡最讓我喜歡的兩本之一。
然後我讀了一半,感受到當一個強大的人碰到另一個同樣強大——甚至是更強大的人時所產生的感受。我相信蘭德絕無刻意在這本書裡描寫一種感情的動機,她想描寫的只是某種純粹,但是這樣的純粹,反而帶來了另一種更崇高的感情。
嫉妒?思念?愛?也許這些都有,但我奇怪又欣慰地看到,多米尼克和洛克的感情源自於理性產生之前的某種本能,作為一個我眼中的理性主義者,蘭德寫出這一點讓我激賞,這是純粹力量帶來的美感。
很多人可以感受到這樣的美,但並非所有人都能在這種美之前堅持自我,就像是多米尼克折服於洛克一般,我覺得這是我所感受到的缺憾。這是個強大遇到更強大的故事,而非兩個平等和同樣強大的人之間的關係。
並且,這個缺憾在華納德身上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放大。
他的故事是個強大的人被更強大的力量所折服和擊敗的過程,並且更諷刺的是,折服他的力量來自於人群的愚蠢,來自於無數一點也不強大的人,然而它們組成了比任何人都強大的力量。
這也很像是我的專業裡所提到的“歷史的力量”,這甚至不是一個有明確的目標可以用力的對手。
歷史的力量,巨大,遲鈍,緩慢,但是不可逆轉。
在這本書裡,我覺得真正同樣強大的人只有兩個,兩個讓蘭德在最後各自寫出一篇不像是這些角色本身會說出來話的人。
我並不是很喜歡這兩段對話,在讀到這裡之前,我讀過的內容讓我積累了某種期待,期待作者能給出一些更加深刻和閃耀的內容,可惜我讀到的都是我所瞭解和已經抱持的觀點,可以這麼說,我期待在最後看到太陽的光芒,然而我只感受到了一束聚光燈的亮度。
我不知道,蘭德是否在她的生命中曾經遇到過一些和她自己一樣強大的思想,哪怕是相互對立的,但同樣可以得到一種來自於平等的敬意,很遺憾在這本書裡我沒能體會到這一點,但我覺得託黑和洛克之間,也許會有這個可能。
最後,我想起曾經看到過的一個說法:好的演說家從不說服聽眾,他們點燃聽眾。
蘭德在這本書裡,做到了用理性點燃聽眾的極限,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這本書不會是能折服所有人的作品,它只會得到來自它配得上的人的敬意。
這本書的確配得上我今年讀過最好的兩本書之一,但它也許還可以更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