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秦鐵鷹劍士

    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魏延親自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快速趕到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而諸葛亮大軍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魏延此計雖然十分兇險,但如果成功了,那自然是大功一件,可以早日收復中原;如果失敗了,也就是損失五千兵馬和一員大將。兩相對比,其實還是可以用的,但諸葛亮用兵謹慎,不願冒險,因此沒有采用。

    諸葛亮認為,走大路不易中伏,先取隴西地區,再緩緩東進,取關中十拿九穩。諸葛亮行事謹慎,不願意冒險,這是常規兵家的做法。真正的高超兵家,用兵皆兵行險招,出奇制勝,當然所謂的“險招”是經過計算的,至少有五成以上的把握才會施展。諸葛亮身負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重任,壓力過重,就行事小心,寧緩不快,寧穩不險。

    子午谷,南北縱向,長約三百三十公里,北起陝西省長安縣西南秦嶺山中,南至石泉縣。子午谷懸崖絕壁,棧道無數,其險要的原因乃在於秦嶺。秦嶺又稱為終南山,山勢西高東低,為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子午谷圍於其中,其山勢之險峻,途徑之惡劣,則可想而知。諸葛亮認為魏延五千精兵翻越秦嶺,成功的可能性極低,全軍覆沒的可能性極高。魏軍只要在子午谷設一支守兵,魏延就插翅難飛。

    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官職為安西將軍,職責是鎮守長安。魏延對夏侯楙的評價極低,其語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比東方相合聚。如果諸葛亮以主力大軍為疑兵,引誘魏軍去攻,魏延這支奇兵翻越秦嶺就不會有魏國守軍相阻,或者魏軍人少,魏延可以一鼓而下。

    諸葛亮認為十拿九穩的大路計策在後來的戰爭中證明並非十拿九穩,反而是勝少敗多,損虛國家無數錢糧,犧牲蜀漢無數將士。從成本角度看,讓魏延率五千死士直擊長安,或勝或敗成本都不高,如果勝了,那麼三國的形式會逆轉,蜀漢統一天下,再造漢室也不是不可能。因此富貴險中求,兵勝險中求是很有道理的。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有實現,但後來者借薦了魏延的奇謀,只不過皆失敗而終,只是不同的條件下無法複製同樣的情形。魏延之計成功可能性極大,因此後來防守的一方在子午谷設下了重兵。大司馬曹真從子午谷出兵擊蜀,結果會逢雨季,棧道遭雨水沖刷斷絕,曹真不得不退兵。東晉桓溫派遣司馬勳自漢中出子午谷,結果未出谷就被苻雄率領的前秦軍隊擊敗。闖王高迎祥,出四川至陝西,經漢中後,走的就是子午谷,明將孫傳庭以新招募四個月的新兵(最多2萬人)伏擊高迎祥主力(最少5萬人),高迎祥部基本被殲滅,本人受傷被俘。

  • 2 # 歷史笑春風

    關於魏延向諸葛亮獻策的事蹟,在歷史上有明確的記載。《三國志》卷十中,是這樣的記載的: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到,魏延提出和諸葛亮分路進兵的建議,是每一次出兵都提出來的。但是,每一次都被諸葛亮否決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諸葛亮真的是魏延所認為的膽怯之徒嗎?

    我看不見得。如果諸葛亮膽怯,他就不會出兵北伐了,更不會親自甘冒矢石,作戰在第一線。那麼,究竟是為什麼他不聽取魏延的建議呢?

    這個原因就在於“潼關”這兩個字上。潼關是關中的咽喉,控制了潼關,就控制了關中和關東的交通要道,將曹魏的控制區分割為兩半,曹魏的關東的主力就不能及時增援關中。

    魏延的建議,實質上就是自己佔領潼關,堵塞曹魏的增援通道。而諸葛亮率領主力,佔領關中地區,然後和魏延會合。這樣,魏延的主要目光是盯在關中一帶。

    而諸葛亮的目光並不在關中。他的目光主要是在隴西一帶。他一直想佔據隴西一帶,依靠隴西的資源,組建自己的騎兵部隊。然後以居高臨下之勢,相機進取關中。

    即便是在最後一次北伐,他雖然和司馬懿對峙五丈原,可是目光依然放在隴西。他企圖佔據北原的企圖被郭淮識破。

    (郭)淮曰:“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塹壘未成,蜀兵大至,淮逆擊之。

    所以說,諸葛亮的北伐,名義上是進取關中,實際上是先奪隴西。從這一點來說,諸葛亮和魏延的戰略方向不同,諸葛亮當然不會採納魏延襲取潼關的建議。

    至於說分兵問題。諸葛亮不是沒有分過兵,在第一次北伐的時候,他就派趙雲、鄧芝佔據斜谷,作為疑兵吸引曹魏的注意。但是,這種分兵和魏延的分兵建議有著本質性的不同。

    諸葛亮的分兵只是一種佯動,魏延的分兵則是穿插分割。所以,諸葛亮的那種分兵在戰場上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而且還被對手輕易識破,打了敗仗。

    同時,由於諸葛亮自己不在街亭,把前方的軍隊交給馬謖指揮。馬謖違背諸葛亮的節度,造成了街亭大敗。使得第一次北伐失敗。

    經過這次失敗後,諸葛亮汲取教訓,不再分散兵力。在作戰的時候,他牢牢的將主力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這樣的戰法,也符合他的謹慎小心的性格。因此,在諸葛亮的指揮下,蜀軍雖然取勝不多,但不至於大敗。

    同時,也因為諸葛亮手中的將才太少。能夠依靠的也就魏延、王平、馬岱等幾員將領,分兵需要領兵將領具有機斷的能力。遍觀整個蜀漢軍中,只有魏延可以使用。但是,諸葛亮在各個方面都要依靠魏延,不可能放手讓他離開自己的主力。

    因此,諸葛亮就更不可能分兵了。因此,諸葛亮不聽取魏延分兵的建議,是從他的戰略方針和戰術思想出發的。並非魏延認為的膽怯,也不是剛愎自用或者一意孤行。

  • 3 # 史海泛舟擺渡人

    諸葛亮不用魏延的謀略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因為魏延和諸葛亮性格不和,另一個原因是因為魏延的謀略風險過大。魏延和諸葛亮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魏延屬於一個敢於冒險的人,諸葛亮屬於比較謹慎的人。假如魏延跟在一個像韓信一樣的統帥身邊,肯定能夠大展拳腳,然而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很難能夠採納魏延的謀略,因此諸葛亮雖然一直重用魏延,卻始終沒有采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除了諸葛亮的性格原因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也存在較大的風險。透過上面的地圖中可以看到,從蜀漢到曹魏的道路有很多條,祁山屬於比較穩妥的一條道路,而子午谷屬於比較危險的一條道路。

    子午谷的道路十分漫長,需要經過很多人跡罕至的山地,一旦在谷中遭遇埋伏,軍隊必定有來無回。雖然子午谷能夠直接到達關中地區,偷襲曹魏的統治中心,但是曹魏在關中地區部署了大量的軍隊,如果蜀漢軍隊無法擊敗曹魏的關中軍團,那麼蜀漢軍隊根本沒有條件從子午谷撤軍。

    按照魏延的計劃,蜀漢的一萬精兵從子午谷進軍,突然出現在曹魏的長安城下,逼迫曹魏的守將望風投降。然後蜀漢的軍隊抵擋住曹魏的援軍,諸葛亮趁機奪取涼州地區,最後諸葛亮和魏延的軍隊揮師東進,一舉攻佔關中地區,進一步一統天下。

    因為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的可能性,我們不能說魏延的計謀一定行不通。假如魏延的計謀真的成功,那麼蜀漢立刻能夠扭轉和曹魏的實力對比,匡扶漢室的夢想很有可能會實現。而諸葛亮從祁山和斜谷進軍伐魏,雖然不會導致大的失敗,卻始終沒有多少機會成功,最後蜀漢還是會被曹魏滅亡。

    不過魏延的這個計謀成功的機率十分低,蜀漢奪取涼州和關中的機率小於百分之十,而魏延全軍覆沒的可能性非常大。諸葛亮北伐的兵力不超過十萬人,假如諸葛亮實行魏延的計劃,在魏延的一萬人攻擊長安的時候,諸葛亮就必須要展開軍隊開始對涼州的進攻。

    假設魏延在長安兵敗被殺,或者魏延堅持不住直接投降了曹魏。那麼諸葛亮的軍隊都分散在涼州各地,曹魏的大軍從子午谷和駱谷反攻蜀漢,那麼不僅魏延的軍隊保不住,諸葛亮的軍隊也會有去無回。況且諸葛亮不一定能夠攻佔涼州,魏延也不一定能夠攻佔長安。

    由此可見,諸葛亮不採用魏延的建議,並不是諸葛亮一意孤行,而是因為魏延的建議太過於危險。劉備將蜀漢的江山託孤給諸葛亮,諸葛亮不敢讓江山毀壞在自己的手中。魏延作為一個蜀漢的大將,他考慮的只是如何戰勝曹魏,並沒有考慮戰敗後的後果。雖然諸葛亮從祁山進軍比較謹慎,但是在蜀漢國力不如人的情況下,從子午谷進軍幾乎沒有任何勝算。

  • 4 # 上善若水36526

    諸葛亮伐魏,幾次三番終是鎩羽而歸。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心繫忠興漢室的宏願,卻折羽沉戈五丈原。

    可惜!可悲!可嘆!

    魏延,最近幾年成為三國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

    魏延的能力,絕對是不容置疑的。無論是鎮守漢中,還是其後的北伐征戰,魏文長的表現的確是非常之優秀。

    但是,作為後期蜀漢軍隊裡的樑柱,魏延在政治上完全不夠成熟!

    一個國家,必須要具有軍政合一的融洽,才可以做到攻必取,戰必勝的強大。魏延在朝中素來就與以楊儀為首的一班文臣不和。究其原因,無外乎居功自傲!

    關、張、馬、趙、黃一死,老子天下第一!典型的鷹派!

    魏延的忠言:今假延精兵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棄城逃走。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咸陽以西可定矣。”

    忠言???

    1:五千精兵能夠順利出得了子午谷?出去了是精兵還是疲兵?

    2:夏侯楙怯而無謀,手下沒有能人異士?趙子龍都險些栽在這個“膏粱子弟”手中,能是隨便就可以“嚇”得棄城而逃的嗎?

    3:魏延五千精兵縱使安全無阻的出了子午谷,在沒有攻城器械的情況下,能快速拿下西漢舊都?長安城是土砌的還是沙堆的?當初李郭二人十萬人馬攻打長安,要不是有內應,恐怕也是徒勞無功!

    4:長安約二十餘萬人口,兵力會少於、弱於魏延的五千人馬?如此重地,精如曹睿這般的皇帝,即使沒有重兵,也會遣強將能臣輔佐夏侯楙!要不然長安城不用去攻取,自己就是一團亂了!

    所以,所謂魏延的忠言,只不過是他自己妄自尊大的一廂情願罷了!

    魏延多牛逼,天神一般出現在長安城下,嚇得飆尿的夏侯楙就棄城而逃了。而且幾十萬百姓屁都不敢放一個,怕燻死天神啊。

    就算夏侯楙如同夏侯傑一樣膽小,你魏延也得有張三爺那般驚天動地的獅吼功才嚇得死嘛。

    所以,如此忠言,要想成功,必須要有一個條件:聞延至,懋開城而降!

    什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在下個人認為,這個“忠言”,基本上就是扯蛋的!還什麼奇謀妙計,根本就沒有一丁點成功的可能!無異於找死、自殺!

    於是,諸葛亮笑曰:汝欺中原無好人物乎?笑你魏延太天真,太高估自己了!

    浩浩蕩蕩的北伐大軍中,少了“天神”魏延,魏國沒人懷疑點什麼?稍加設防,五千精兵屍骨無存!

    算了吧,別再說什麼子午谷奇謀了。有什麼地方出“奇”?異想天開的說法也是謀略?史上有多少軍隊在子午谷送了性命!

    魏國,毫無疑問的強大於蜀漢。要想“中興漢室”、“還於舊都”,沒有什麼速成之道。只能按照諸葛亮說的“待天下有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諸葛亮並非是剛愎自用!對於強魏而言,根本就沒有一擊必殺的可能。

    劉備夷陵慘敗之後,蜀漢兵力大損,按分割、蠶食的戰略方針施行,也是萬般無奈之舉,更說不上什麼一意孤行的了。

  • 5 # 油茶歷史絲語

    絲語觀點:站在歷史的角度和立場看諸葛孔明沒有采納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不是剛愎自用,更不是一意孤行!

    在蜀國北伐的時候,蜀漢大將魏延曾效仿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向蜀漢丞相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謀:魏延自己率五千精兵從子午谷長驅直入直接到達長安,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諸葛亮則率大軍從斜谷進兵長安和潼關,兩軍在潼關會師,咸陽以西唾手可得,劍鋒直指洛陽,可統一中原甚至平定天下。諸葛亮認為此計謀過於兇險、成功的可能性太小,沒有采用。後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不用子午谷奇謀錯過了絕佳機會,是大大的失策;也有人認為諸葛亮放棄子午谷奇謀不用是因為他的目的是攻取涼州,然後步步為營、穩紮穩打逐步蠶食曹魏,當時根本不打算進攻長安。

    儘管上述觀點似乎都有一定依據,存在一定合理性,但是,如果終究只是如果,推論依然只是推論,絲語認為不採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至少在當時的諸葛亮看來是更符合蜀漢北伐的實際,更合理的選擇的,這或許是戰爭發展的要求,更是當時現實的無奈。

    我們知道,從嚴格意義上講任何一場戰爭都會有勝負,但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必須做到天時、地利、人和的精準把握與運用,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們不能把一場戰爭的失敗歸咎於某一個人,更不能把蜀漢的最終滅亡歸罪於一場區域性戰役,歸罪於諸葛亮當初沒有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否則,就是以偏概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

    1)、蜀國北伐之初,諸葛亮雖然沒有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但取得了活捉夏侯楙、“敗曹真”、取三城,連戰連捷的大好局面,只是因為孟達、馬謖不遵諸葛亮諫言及計謀丟失新城和街亭兩個重要依靠及憑仗,加上曹魏複用司馬懿,使得蜀國北伐喪失地利、天時,才不得不撤兵暫停北伐。

    在後來諸葛亮主導的多次蜀國北伐征戰中,儘管蜀漢已經不得不面對“喪趙雲、陽群,若複數年,前所糾合四方之精銳則損三分之二”的尷尬局面,但在征戰中蜀漢仍然保持著勝多負少的場面,直到“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諸葛孔明去世之後,連吳抗曹的局面被打破,蜀漢才迅速陷入頹勢,並快速走向滅亡。

    所以,把蜀漢的最後失敗與滅亡歸罪與某一場戰役的失敗,歸罪與當初諸葛亮沒有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歸罪於諸葛孔明是不符合戰爭的實際,不符合歷史的實際的!

    2)、撇開有人借沒有采用“子午谷奇謀”把蜀漢的失敗歸咎於某一個人,對諸葛亮進行貶損不說,在當時的情況下用了“子午谷奇謀”蜀漢只能更快地走向滅亡。首先,子午谷,長約三百三十公里,南北縱向山勢險峻,懸崖絕壁,棧道無數,途徑惡劣,魏延率軍行其中至少十日以上。孔明出師,早有“邊庭探知此事,報入洛陽”,在這種情況下“魏延軍於子午谷中行十日”想要不被細作探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則,甚至說只能是魏延的一廂情願。其次,退一萬步講就算魏延僥倖到達潼關,缺少現代通訊技術及時進行資訊溝通,諸葛亮率領著從大路進發的大軍能不能同時到達潼關更是隻能靠運氣,早已經探知訊息的曹魏也可以及時進行兵力部署及調整,以逸待勞在魏延軍剛剛到達,立足未穩之時迅速地圍而殲滅之,可見魏延一舉拿下夏侯楙的設想同樣只能是一廂情願。第三,“子午谷奇謀”失敗,蜀漢損失的絕對不僅僅是魏延所率領的五千精兵,還將極大地影響諸葛亮大軍計程車氣,同時,給本來就已經缺兵少將的蜀漢學上添霜,加快蜀漢滅亡的步伐。

    因此,諸葛孔明沒有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不僅合情,而且合理,符合當時戰爭的要求與實際,絕不是諸葛孔明剛愎自用,更不是一意孤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贏駟一定非要殺商鞅嗎?難道沒有其它辦法平息老貴族們的怒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