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尾江鯉
-
2 # 睿讀西遊
商鞅被車裂的原因:商鞅的刻薄少恩在其變法的過程中暴露無疑,法不容情在法制社會的今天看來是很在理的,但在以權治國的古代社會無疑是過分的。不論因何觸法,知道你觸犯了他訂下的法規,你就得受罰,沒有任何理由,一時間多少人因此飽受皮肉之苦,多少人因此滿懷怨恨而終,多少人因此亡命天涯。
最觸痛當局的無疑是對他們的權利威脅,太子不留神犯法,商鞅竟刑其大夫,黥其師。誠然此舉能令人信服,但何嘗不在給自己下套,在一切為己的社會里,無疑商鞅是不懂得變通的人。商鞅最令人不齒的行為應當是詐敗魏國。雖說戰場上為得勝利不擇手段是常事,但商鞅以飲酒求和為名引得魏將公子昂前來並於席間襲殺之,實無最基本的道德。
可以說是道德淪喪。我們說盤外招不是不可以用,但不能這樣用,無論是用間還是使詐,都不失人之信度,因為戰爭本來就是你死我活的交鋒,但以自己的信用作手段無論如何都不能信服的。當然如果這些種種最後都沒能成為商鞅後來被車裂致死的因素的話,我們都不能說他什麼,但很不巧的恰恰是這些最終要了商鞅的命。
再說他貪婪無度,在成秦相後,商鞅有些飄飄然,大談自己對秦國的貢獻。四處招搖,一度有不備齊應有的排場不出行的情況出現。由此引發了隱者趙良對其的曉之厲害。然,處於權力頂峰的商鞅非但不認可趙良的規勸,反而變本加厲起來,拿自己和輔助秦穆公稱霸諸侯的五羖大夫並論,並得出己成就已經超越了彼五羖大夫。
趙良不堪商鞅的自我吹噓,以例項說明,商鞅之貢獻比之五羖大夫來實不值得一提。且進一步指出商鞅變法急功近利,與百姓無恩,與卿相無德,如再貪戀名位榮華,必將身敗名裂。由此認定商鞅只有及時抽身秦國,才能保得後世太平,但商鞅終不信趙良之言。
及孝公敗,果如趙良言,太子登位後,商鞅立馬就被受過他刑罰的太子傅太子師報復。秦惠王以謀逆罪捉拿之,商鞅出奔,夜欲就民舍,被民舍以不驗證正身不能留宿為由拒絕(被自己定下的制度所制,可悲可嘆。作繭自縛用在商鞅身上實不過分),後又逃之魏地,因痛恨其昔年詐敗公子昂而不肯入之,最終走返秦地被捉後遭車裂。
有關商鞅誠信的故事——立木為信
戰國時期,秦國的商鞅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的,就賞十兩金子。”不一會,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
有的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有的說:“這大概是左庶長成心開玩笑吧。” 大夥兒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沒有一個敢上去扛木頭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沒有想到賞金越高,看熱鬧的人越覺得不近情理,仍舊沒人敢去扛。正在大夥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跑出來,說:“我來試試。”他說著,真的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 商鞅立刻派人傳出話來,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黃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沒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說商鞅講信用。
商鞅人物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 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故稱之為商鞅。
商鞅變法的內容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
1.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只有買賣。
2.獎勵頸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3.建立縣制,由國軍直接派官吏治理。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軍隊的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戰國後期最強大的封建國家,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
3 # 河東來
商鞅嚴格上來說是違背了傳統儒教道家流派的原始教義的,所以受到了誅殺。
道可道,非常道。
這種思想其實類似於佛教禪宗的“不可說,不可說”,類似於佛祖對迦葉尊者的拈花微笑。
甚至類似於儒家子路描述的孔子的思想核心“一以貫之”。
《道德經》更是為了表明不能隨便展示道家學問,提出了“三知三守”的理論,叫“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榮而守其辱;知其白而守其黑”。
就是說,道家人物一般傾向於暗中做事,不隨便拋頭露面,所以一般講究法秘而不宣,以免人們鑽律令的漏洞。
道家人物的主旨,比較擅長於“為他人做嫁衣裳”,比較擅長於擔當“背鍋俠”,講究“飛鳥盡,良弓藏”。
而發源於道家的法家,其主旨已經發生了變化,講究“士為知己者死”,進一步發展為“狡兔死,走狗烹”,不僅限於背鍋,甚至可以犧牲自己的生命,甚至賭上家族的前途。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傳統道家還注意保全自身,也不會追求權勢的滔天,更不屑於榮華的短暫,有自己的退路。
而法家這個非傳統道家,則講究榮華富貴的實體享受,講究權勢炙手可熱的感覺,那怕其後受到清算,身死族滅,他們也會覺得,雖然是一剎那的光輝,但仍然會產生永恆的感覺。
傳統道家的人講究“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則是法家人物的普遍心態。
-
4 # 竹梅伴天涯
商鞅的死,不光是變法打擊到的舊貴族勢力,還是贏駟本身。伴隨著變法的利好,國盛兵強,老百姓也都接受了變法,秦國已經不需要變法的商鞅。功高蓋主,做為帝王,最怕的就是臣下的威望超過君主。狡兔死,走狗烹,功成身不退,不得好死將是必然。伴君如伴虎,這根本原因就是贏駟為了立威,容不得商鞅。君讓臣死,臣焉能不死,為了王權和聲望,商鞅也必須的死,這才有了贏駟藉著貴族黃戚的誣告,車裂了在秦國除了威脅到王權,別無他用的商鞅
-
5 # 史海覓蹤
我是歷史悠悠,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秦惠王贏駟一定會殺商鞅,不只是為了平息老貴族們的怒火。
一、商鞅推行變法,侵害舊貴的利益衛鞅復見孝公。公與語,不自知躂之前於席也。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說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遠,吾不能待。且賢君者,各及其身顯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數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彊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商鞅當初受到秦孝公招賢令的號召,來到秦國。幾次與秦孝公探討國家戰略,從五帝三代再到五霸,秦孝公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五霸之業。於是,商鞅投其所好,為了讓秦國迅速崛起,施行變法。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是鼓勵農耕,軍功賞罰。顯然,受益者是廣大底層群眾,只要辛勤勞作、積極殺敵,都會升官加爵。相反,本來那些衣食無憂且碌碌無為的世襲權貴者的利益就受到了侵害。
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因此,變法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代表著舊貴勢力總是絞盡心思阻礙新法的施行。為此商鞅與權貴勢力當場激辯,最終得到了孝公的讚許,變法才得以實施。
但是,舊權貴們對商鞅的仇恨種子就此種下。
二、時任太子秦惠王犯法,師傅代過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推行變法時,時任太子的秦惠王犯法。商鞅認為新法不能順利推行,就是因為上層人觸犯它。將依新法處罰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又不能施以刑罰,於是就處罰了監督他行為的老師公子虔,以墨刑處罰了給他傳授知識的老師公孫賈。
平鬥桶權衡丈尺。行之四年,公子虔復犯約,劓之。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後來,公子虔又犯法,被處以劓刑。一般受過劓刑的人,沒有鼻子,奇醜無比,所以很多人都跑到了荒無人煙的地方了此殘生,像公子虔這種王室之後,不堪忍受那種悽苦的生活,只能躲在家裡,這一躲居然就是八年,這個怨恨一旦遇上報復的機會恐怕趕得上火山爆發吧。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秦孝公屍骨未寒,秦惠王剛剛繼位。公子虔便迫不及待地衝出家門,像秦惠王告發商鞅要造反。公子虔與秦惠王的關係匪淺,而且他又為秦惠王受過,秦惠王當然不會拒絕他的要求。所以,公子虔的告發扣響了誅殺商鞅的扳機。
三、商鞅的死能成全秦惠王的名聲商鞅雖然得罪了很多貴族的利益,但是秦國因此迅速崛起,一改被魏國碾壓的頹勢,事實上,如果沒有商鞅的變法,那麼100多年大秦統一天下可能只是場夢。
這一點秦孝公很明白,甚至願意將半壁江山拱手相讓。秦惠王從其後面的執政生涯來看,也是一個務實的王,善於權衡利弊。比如,張儀主張拿下週王室,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司馬錯主張平定巴蜀,從長計議。秦惠王能選擇後者,說明其過人之處。
秦惠王非常認可商鞅的變法,但是並不能接受商鞅的名聲蓋過自己,一個同樣想大顯身手的王當然擁有自己的光環。那麼為什麼不驅逐商鞅,非要處死他?
1)商鞅不死,華人知道要遵循商鞅的法,而不是秦國的法。只有商鞅死了,華人才知道要遵循的法是秦國的法,才能惟秦惠王馬首是瞻。
2)商鞅死了,才能緩解舊貴族對王室的仇恨。秦惠王同時給自己留了一個機會,如果公子虔被證實誣告商鞅,那麼舊貴族就成了秦惠王的甕中之鱉。
3)商鞅死了,可以減輕魏國對秦國的壓力。商鞅曾經使詐,使得公子卬被俘,擊敗魏軍。秦惠王剛即位,也想獲得周邊諸侯的支援。
4)秦國變法已經成功,功成身退是商鞅唯一選擇,但是商鞅不能捨棄當前利益。商鞅擅長改革,卻不是攻城略地的武將。對秦惠王來說,商鞅已無利用價值,反而會憑藉著自己的功勞對其指手畫腳。
結語:商鞅,因為秦孝公想稱霸諸侯,在秦國推行變法,得罪代表既有利益者的權貴。秦孝公去世,商鞅遭到極刑,是因為商鞅不懂的功成身退,他的存在會掩蓋秦惠王的光環,秦法已經成熟,作為一顆沒有價值的棋子被拋棄還能得到舊權貴的支援,秦惠王何樂而不為呢?
-
6 # 諸葛小村姑
君王做事,需要採用簡單有效的辦法,而不是套人情,你好我好大家好,這一點要千萬記住,否則很難理解歷史上的諸多事件。
在嬴駟的父親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公元前359年到公元前338年),經過了20十多年的磨合,整個秦國已經適應了商君法,這是一次自下而上的較為徹底的改革,充分調動了齊國底層人民的積極性,讓他們看到了變法帶來的好處,並能夠切身享受到這個成果,很多平民甚至是奴隸都通過了軍功爵制,獲得了晉升,提高了社會地位,變法已經深入人心,當然少數貴族階層是不甘心的,如果秦孝公活得如同秦昭襄王那樣子長壽,執政50年以上,秦國可能就是宇宙第一強國了。九州一統可能提前100多年實現。
自古以來,變法最難跨越的就是勳貴階層的利益,太子嬴駟也是其中之一,當時他還年輕,被公子虔等人慫恿,被當作槍使,觸犯了秦法,本該被處罰的,可是階級侷限性讓秦孝公選擇了公子虔代受,被割去了鼻子,臉上刺字,這對貴族階層來說,更甚於殺頭。
等到嬴駟上臺之後,秦國的新貴族還沒有完全掌控局勢,老貴族盤根錯節,這就導致了矛盾一觸即發,嬴駟本人也不是能夠完全放得下當年的受辱情景,於是就只能夠和稀泥,把商鞅宰了了事,這是兩邊都不得罪的最好方法,商君法的確強大了秦國,嬴駟看在眼裡,貿然廢除,全盤否定,只會給秦國帶來滅頂之災,前車之鑑是:吳起、李悝的變法,都是半途而廢,重新回到了落後的起點。老百姓其實不反對變法,前提是有實質性好處,並不要反覆窮折騰。
這一點上,嬴駟腦子是清楚的,商君法已經深入人心,商鞅本人有點尾大不掉了,少了商君這個人物,反而更加能夠快速掌控局勢,於是,嬴駟就用商君法整死了商鞅自己,而法不廢,用商君的血,粉刷了新朝氣象,用商君的肉堵住了舊貴族的臭嘴,實在是高明。
商鞅變法是古代諸多變法當中唯一成功的範例,其它諸如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都是夭折的,這是中華民族的悲哀。本人另有文章敘述這兩場變法,在此不贅述了。
-
7 # 順勢而為2020
秦惠文王殺商鞅一是為了平息老貴族們的怒火,二也是維護自己統治的需要!
變法說白了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商鞅變法之前,秦國老世族是利益的最大受益者。商鞅的變革措施觸動了秦國老世族的利益,動了他們的乳酪,秦國老世族在變法過程中千方百計的阻撓商鞅新法的實行。面對老世族的壞法、抗法,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採用鐵腕手端,暫時把秦國老世族的壞法力量給壓制了下去。秦孝公活著時,老世族不敢輕舉妄動,秦孝公去世後,秦國蟄伏已久的老世族趁機又出來興風作浪,非難商鞅!
秦國老世族是秦國的根基之一,面對秦國老世族對商鞅的發難,剛剛繼位根基未穩的秦惠文王必須在商鞅和老世族二者之間做個取捨,如果選擇力保商鞅,那麼秦國就有陷入動亂的風險,再者秦惠文王剛繼位當前階段也迫切需要秦國老世族的支援,以穩定統治根基。經過二十多年變法的秦國,新法已經深入人心,被秦國民眾廣泛接受,在新法中獲益的秦國民眾守法護法之心強烈,護法之志堅定。商鞅對變法成功後的秦國來說,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失去了價值。商鞅變法激發了老秦人也撕裂了老秦人,而這一切的根結都在商鞅身上,老秦人是被商鞅撕裂的,也就需要商鞅的血來彌合新舊華人,新貴族和老世族之前的隔閡!
商鞅變法對秦國有再造之功,完成變法後的商鞅在秦國朝野的人望和在秦國民眾中的威望比剛即位的秦惠文王嬴駟都高,商鞅的光芒太耀眼,甚至遮擋了君主的光芒。這對於任何君主來說,都是不能接受的,對君主來說,一個國家只能有一箇中心,一個太陽,那就是國君。商鞅的存在對國君的權威和統治構成了潛在威脅,作為國君的嬴駟不能容忍商鞅的存在。
少年嬴駟在商鞅變法的過程中因為被人設局也受過商鞅的懲戒,自己的首傅和右傅都受到了刑罰。嬴駟對商鞅本來就心存芥蒂,商鞅的存在又是對自己統治的潛在威脅,所以在嬴駟心中也是希望處死商鞅的。
為維護自己的統治,秦惠文王嬴駟是一定要殺商鞅的,與自己的江山相比,商鞅又算得了什麼?
回覆列表
不僅僅是老貴族,還有嬴駟本人,商鞅的存在影響了帝王的統治地位,是個大尾巴,所以想殺他的人不僅僅是老貴族們,還有君王。由於他制定的法律太過嚴苛,秦國的百姓也不是很愛戴他,《戰國策》裡面寫商鞅死後而秦人不憐。在秦國老貴族要殺他,君王要殺他,百姓不愛戴他,所以他在秦國死是必然。當然像他這樣的人秦國是不會把他放出去為別國效力的,那就是給自己埋雷了。所以殺他是最好的,拔了君王的眼中釘,平息了老貴族們的怒火,對於秦國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