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琳同學
-
2 # 張偉評論
草書是書法的主要書體之一,草書出現比較早,一般是認為出現在漢代。草書分為章草和今草,章草是隸書的快寫形式,今草是楷書的快寫形式,今草又分為大草和小草。下面分別說一說幾種草書的代表人物和經典作品。首先說說章草,章草出於隸書,保留了隸書的筆意,之所以叫章草,是因為漢章帝喜歡這種草書,代表書家有崔瑗、張芝、皇象、索靖等幾位,下圖是皇象《急就章》。
漢代以後的書法家有不少也喜歡章草,如趙孟頫、文徵明等大家都有章草傳世。
接著說說小草,小草伴隨楷書出現,寫小草的名家就太多了,二王、孫過庭、懷素、智永、趙孟頫等等等等,王羲之的《十七帖》、孫過庭《書譜》、懷素《小草千字文》等等等等,
再說說大草,又稱狂草,狂草創始於唐朝,相傳張旭是開山鼻祖,被稱為“草聖”之稱。狂草筆勢連綿迴繞,奔放活躍,大有馳騁不羈,一瀉千里之勢。狂草的名家也很多,還有懷素、黃庭堅、徐渭、文徵明等等,
近現代草書大家也很多,明清有王鐸、傅山,民國有于右任,我朝有毛澤東主席,有林散之。
圖片引自網路
-
3 # 大洪山花鼓城
草書說白了就是簡體字,主要是簡便用,沒有太多的藝術價值,但實用性卻是文化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環境,就像日本發明了片假名,平假名;像中國芯配上了五筆字型,總之是劃時代的文化大事件……而王羲之把草書的規範化,更是文字史上相當於秦始皇統一文字一樣濃墨重彩的史頁。
當然,草書經過王羲之這樣的書法家的演繹,其藝術價值也是不容否定的。但它的美學鑑賞無法超越簡便和規範這兩條基本原則而先天次於行,楷;就好像草書是火車,而簡便,規範就是軌道;如果失去簡便和規範,就好像火車無軌,國家無土,人民無食……
這樣一說,你們覺得當今還有真正的草書嗎?
-
4 # 落月灣中垂釣客
一、草書特質及其分類、草書字法及其結構的基本特徵
1、草書特質及其分類
1)草書的特質
在“篆、隸、楷、行、草”等諸多的書體中,草書是一種特殊的書體,草書是由篆隸省略變化而來,但草書定體以後,又是伴隨楷書與行書而發展的!在筆法和構圖上,它們之間有很多交錯影響。因此學習草書要有楷篆隸的基礎為宜。由楷行學今草,由篆隸學章草,這種學習觀念是符合草書發展和書寫規律的。
許多人以為草書定體在楷書行書之後,這是一種誤解!秦漢時期,書法藝術的成就之一就是草書的形成與發展!
草書構形的特質要素是“使轉”,即主要以盤曲環繞的線條構成此種書體的形體(形質)。(孫過庭《書譜》雲:“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書譜》,由此可見,使轉在草書中的重要作用,所謂“草乖使轉,不能成字” (《書譜》)。
2)草書的分類
草書按歷史沿革分章草丶今草(又稱小草)丶大草(又稱狂草)三大類,目前最流行的是今草即小草。
(1)章草:章草是篆隸的赴急之書,用筆簡古,有篆隸的痕跡,字形多呈扁方或者正方,牽連較少。早期的章草風格渾厚古樸,去篆隸不遠。中期的章草,一般是以漢魏六朝以及隋唐時期的文人章草,波磔的筆法上有了更多的講究,有了因人而異的藝術風格。晚期的章草,趙子昂復古,宋克等書家承襲復古之風,使得章草得以中興,此時的章草“今妍”風氣更重,用筆中受行楷書的影響較大。
(2)今草:今草也稱小草,從字型上看,今草多屬字字獨立,雖有牽連,也屬筆鋒帶出,並不影響上下兩字本身的字勢。小草的筆畫雖簡省損益,但仍比較容易辨識,筆畫及字裡行間的連綿引帶較少,筆畫交待得較為清晰,法度比較分明。今草脫去了章草的波磔的筆法,結體也因筆畫牽連的因素逐漸由章草的扁方結構演變為長方結構。代表書家有王羲之、王獻之、智永、孫過庭、懷素等。
今草產生的初期並無意分成大草與小草,而是大小草的書寫同時存在,為了有別於章草而稱為今草。到了後來王羲之被尊為書聖,所書草書為後世楷模,特別是懷素、徐渭等純粹大草的出現,為了加以區別,便把王羲之、智永、孫過庭等比較獨立、規範的草書稱為小草或稱為今草(此時今草的內涵縮小了、專指了),而把狂放不羈、佔地較大、字型寬綽的連綿不斷、大開大合、極度誇張的草書稱為大草或狂草。
(3)大草:大草也稱狂草,從結字上看,打破了字字獨立的界限,加長了中途筆的距離,字中的牽連線往往和筆畫並無區別。由於簡便快速,所以往往字勢連綿,並在連綿的過程中加大了節奏的感覺,由章草和小草的單個字字形內部變化發展成為以小組合(幾個字組合,也稱段落節奏)和字與字的關係來完成變化,更加註意與重視整體的效果。也由於字形約束力較小的原因,所以大草的線條變化更為抽象,表現力與震撼力也更為強烈,情緒的宣洩與表達也更為自如,更易於流露激情!大草的代表書家有懷素、黃庭堅、祝允明、徐渭、王鐸、傅山等。
不管是章草還是今草,草書都是利用盤曲的使轉線條、靈動的筆畫,來抒發情感,草書尤其是狂草是最能抒發性情、表達書者情感、情緒和情趣的。
2、草書的字法特點及草書結構的特點。
1)草書的字法,有自身特定的內涵和外延。草書字法中形成的筆畫和部首符號已經約定俗成,草書作品必須符合草法的基本規律,即字法具有“連、省、變、代”的特徵。
(1)“連”:草書之“連”概括的說是將筆畫連起來書寫,更強調多樣的曲線美。 “連” 廣義的、具體的說是“點畫的連帶”或“字與字之間的牽絲或縈帶”。 草書之“連”是草書的
四大特徵 “連”“省”“ 代” “變”第一大特徵,也是“行書”的基本特徵之一,“行楷”書中也常常出現。
(2) “連”有“虛連”“實連”之分, “筆斷意連”常常是字與字之間末筆與首筆之間的一種筆勢呼應,“筆畫斷而意相連”,是一種典型的“虛連”;字中點畫的實際連寫與字間的實際連寫就是“實連”,如“一筆書”就是一種典型的“實連”, “一筆書”可以是“單字一筆書”、“兩字一筆書”、“三字一筆書”,甚至可以是“多字一筆書”。
(3)“連”在很多情況下表現為“筆勢連線”。即前一字的最後一筆與後一字的第一筆書寫。這種連線分為兩種情形,一種為連寫至下一字的第一筆,一種是牽引帶。第二種為筆斷意連,就是看似筆畫斷開,但實際上筆勢仍在向下行走,從勢態上來說,近者順勢而遠者響應。
(4)“連”之靈活運用與書寫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草書書寫的節奏、氣勢、形質與神韻!
2)“省”——對有些筆畫和區域性丶偏旁或省略,或變化形態,而又不使字形有太大的影響,省筆中有許多是因筆勢連貫而產生的。草書在最大範圍內省去許多不太重要的部件,有些筆畫甚至濃縮至一點或一線,如四點水和心字底等部件濃縮成一橫,充分顯示了草書的簡約性特徵。
3)“變”——筆畫改成符號,省減筆畫。有的字只作適當的小變化,也有的字變化極大,與原形完全不同,需要學習時瞭解其演變過程,明白具體的書寫方法,絕不能主觀臆造!
4)“代”——以特有的符號代替一種或多種部件或偏旁的寫法,簡化了用筆和字形,這種“代”是有法度和原則的,不能隨意混雜!。如“須”字以三點連筆代替“頁字”; “論”與一豎代替“言”字;“思”字下面的心字以一橫畫代替、“照”字下面的四點以一橫畫代替;“絞絲旁”以類似“子”字草寫代替;用一弧彎代替“逸”字的“走之底”、用一弧轉代替“則、到”等字的“立刀旁”等等。
2、草書結構具有四大特點:開合、疏密、圈眼、長短
3、大草與小草(今草)的區別主要是在“連” 和“變” 上有了更加顯著的改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牽連線與筆畫無明顯區別;
(2)字字牽連丶上下牽連丶多字組合;
(3)書寫速度快於小草;上下字、多字牽連是狂草的一個重要表現手法;
(4)在單字內部誇張了疏密丶開合丶收放等對比關係,字字之間透過大小丶粗細丶欹側等來進行表現!
二、如何欣賞草書?
草書的審美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雖然草書的發展過程中草書的結構也受到楷書的影響,但草書根源上是由篆隸的省減牽連發展而來,因此,草書的結構關係的難點在於因為草書符號的組合與我們現在的楷書基本筆畫的組合不盡相同而造成的認識困難,並且也正因為字法結構與楷書不同,我們就不能用楷書的審美觀念去觀照認識草書的審美,草書的審美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草書之美主要體現在幾個個方面——“字法規範、結構合理、線條美、章法美與有神韻。”
1、草書作品字法、點畫與結構、筆法、墨法
1)作品字法與草書結構。
垂釣客認為:草書字法與草書結構是評判一幅草書書法作品水平高低、質量好壞的第一要素與關鍵因素。字法必須正確無誤,草書結構必須體現“開合、疏密、圈眼、長短”等草書結構的四大特點。否則,作品上不了檔次、無法得到行家的認同。
2)作品的筆法、墨法、
(1)筆法:即通常所說的用筆方法,筆法應力求豐富而戒單一。包括方筆、圓筆、藏鋒、露鋒、逆鋒、中鋒,提、按、挫等等,不同的線條與點畫應由不同的用筆方法書寫而成的。
(2)墨法:所謂墨法用墨技巧,即作品中墨的濃、淡、枯、溼等的變化及作者如何運用的。整幅作品皆用濃墨,沒有濃、淡、枯、溼的對比,導致作品墨法單調、缺少變化。垂釣客認為作品的墨法是最容易把握的一種技法,通常只要按正常的書寫均能出現“濃、淡、枯、溼”的變化,無需刻意為之,只需稍加註意體現就行。
2、線條、章法與神韻
1)線條:一幅好的草書作品書寫節奏明快、行雲流水、一氣呵成;線條變化無窮丶魅力無限!線條美美線上條靈動丶飄逸瀟灑,給人以“入木三分之感丶龍飛鳳舞之態”。
2)章法:即所謂章法特徵,具體表現在整體效果是如何呈現的?謀篇佈局、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關係如何?好草書的章法美美線上條的運動感,單字結體的正欹俯仰丶疏密的多變丶或虛或實丶筆斷意連;佈局整體中有穿插丶相互相揖丶相互相應;節奏變化丶分佈變化、長短變化丶粗細變化丶寬窄變化丶濃枯變化以及對稱丶平衡等書法藝術特徵等等。
3)神韻:即“神采”與“韻味”。有神韻的草書作品,給人以“筆墨酣暢淋漓”“翰逸神飛”之態、“賞心悅目”之感!能引起觀摩者強烈的共鳴。垂釣認為,一幅成功的草書作品,必須有數個讓人“心摹手追”精彩之字與數筆神來之筆!
三、草書臨帖八忌
1、觀察不細,見便下筆。形貌不準,失卻規矩。(指觀察不仔細,下筆沒有規矩,導致字形字貌不準確。)
2、起止不清,鋒面含混。筆畫潦草,終於蹇鈍。(指起、運筆交代不清,用鋒技巧含混,草率書寫,不求甚解。)
3、行筆拖抹,缺乏線性。筆畫扁平,筆上淹留。(指行筆沒有立起來、提起來、走起來,而導致線條拖沓滯留。)
4、轉折無法,使轉不明。翻絞不分,信筆為之。(指使轉筆法不明朗,信馬由韁。沒有寫出草法元素。)
5、直劃無曲,生硬僵板。剛艮燥烈,病韻乏情。(指線條過於劍拔弩張,缺乏韻致,線條要做到直而不直、曲而不曲。)
6、筆畫不挺,軟緩乏力。氣浮墨輕,筆力不逮。(指線條軟弱無力,不夠挺拔。顯得筆力欠缺,墨色輕浮。)
7、分佈拘束,矜斂不開。擺放筆畫,擬於專謹。(指筆畫布白拘謹,安排性太強,缺乏開啟的自由書寫。)
8、失之嚴肅,輕漫猥瑣。無論乖合,淬於俗格。(指違背書法技法的一般原理,信筆為體,惡俗難改,格調低下,缺少敬重心。)
四、草書經典作品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的發明創造,是華夏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結晶,以漢字的書寫為特徵的書法藝術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民族藝術,也是最能代表漢民族文化的一門傳統藝術,被譽為人類思想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根植在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心中。書法藝術是伴隨著漢字的產生、發展、演變、成熟而形成的一門獨一無二的藝術,歷史悠久、發展有序,內容豐富、意味深長,形態各具、異彩紛呈,名家輩出、源遠流長。書法古賢為後世書壇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經典作品。茲列舉世所公認與推崇的部分經典法帖如下:
1、皇象《急就章》
2、陸機《平復帖》
3、王羲之《十七帖》
4、王獻之《中秋帖》
5、王珣《伯遠帖》
6、智永《真草千字文》
7、孫過庭《書譜》
8、張旭《古詩四帖》
9、懷素《自敘帖》《小草千字文》
10、黃庭堅《諸上座帖》《李白憶舊遊詩卷》《廉頗藺相如傳》
11、祝允明《前後赤壁賦》
12、徐渭《草書詩軸》
13、王鐸《唐詩卷》《杜甫秋興詩卷》
14、傅山《草書右軍大醉七言詩軸》
15、《草訣歌》
16、韓道亨《草訣百韻歌》
17、於任右《標準草書千字文》
18、沈尹默、林散之草書作品
-
5 # 鬱香墨
草書。完全區於書者個人感情的流露,宣洩無阻的情懷,展現才華意境的浪漫等等。如:張之,懷素的狂草,二王的行草等等書法。可以證明這一點。
草書,歷來作為書法欣賞,不好認,也不好寫。當代人寫的草書法,絕大部分的書者來自傳統模式寫法。狂草書法,字無鉅細,也無守虧。通篇格律豪放,張狂,流暢極至。通常認為,草書法無形但有律。字型顯得古怪,奇特,古樸。從一般意義上來講,行書法好認於行草,行草書法好認於狂草及章草。
-
6 # 善思堂書法
草書是什麼字型,有什麼經典法帖
草書的起源為章草是隸書快寫,透過把筆畫簡省連帶而形成。經典法帖有月儀帖,出師頌、平復帖等
然後是今草中的小草,為章草的快寫,透過筆畫簡省,變曲為直,變轉為折,變字字獨立為向下一字順勢而形成。經典法帖王羲之十七帖
智永草書千字文,孫過庭書譜,懷素小草千字文等。
再後是大草,是小草書的放縱寫法,透過筆畫的拉長,筆畫之間連帶增加,弧線增多,點畫長短,大小對比增加等而形成。經典法帖王獻系列草書帖,張芝冠軍帖,崔子玉草書帖後,唐有懷素自敘帖,黃道周,王鐸,張瑞圖草書。
狂草,是大草的放縱寫,為大草增強版,性情表現更為張揚,各種對比更加強烈誇張。書人合一,書藝神乎其神,經典不可復現。經典法帖,張旭古詩四帖,徐渭草書,祝枝山,傅山草書等。
大草特例,宋黃庭堅大草書,黃庭堅是變草書自然書寫變為計算書寫的先驅,變大草狂草的放縱隨意寫法變為可控性寫法草書的代表,速度減慢,增加點畫位置擺佈,設計性。也是為後來人學草開僻了學習途徑。只是得形多,失神也多!
回覆列表
草書是一種內涵並不嚴格的書體名稱。廣義指寫法潦草者,狹義專指筆畫連綿、書寫便捷的字型。
王羲之的狂草你可以瞭解下,其中《蘭亭序》也是經典大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