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小昆蟲
-
2 # 嶽劍
最主要的原因無非是實力不如人。
在經歷了秦末起義、楚漢戰爭,整個中原地區破壞嚴重,整個國家是百廢待興。漢初期的戰鬥力較弱,在對抗匈奴上吃了虧。因為皇帝出巡,連幾匹像樣的馬都找不到。更何況戰馬,所以在面對強大匈奴騎兵,漢軍無疑要吃虧對此。《史記•匈奴列傳》的記載:漢初,匈奴首領冒頓,東滅東胡,西逐月氏,盡服北夷,控弦之士三十萬,這時匈奴實力可以說是其巔峰。
所以劉邦乃至後面的文帝、景帝,透過休養生息來發展經濟,提升國力。因此大一統的漢朝對匈奴妥協六十餘年,到漢武帝時,西漢經過近70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國力大大增強,對匈奴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發動了三次大戰:河南之戰(也稱漠南之戰)、河西之戰、漠北之戰。直接消除匈奴之患。
-
3 # 泰然l自若
謝謝邀請,漢朝的強大眾所周知,而與他糾葛不斷的匈奴也備受關注,那麼漢朝到底擊敗匈奴了嗎?而他們之間的戰鬥又是如何從僵持不下變為匈奴消失呢?我們今天就一起來探索一下這對仇家的愛恨情仇。首先,司馬遷作為一位名垂青史的史家過於看重帝國主義了,竟敢為匈奴家寫了篇家譜加傳記,愣是在漢族歷史中為他找了個祖宗!圍困高帝白登、明著寫信侮辱呂后打漢家的臉、一把大火把回中宮燒沒了等,漢家當時心裡想的手上做的就是老子非要滅了你匈奴一雪前恥。

文景二帝不是不想打,實在是心裡有氣不敢撒,各路諸侯和草莽都盯著他呢,就更別說前朝沿襲過來的諸侯們,都在盯著這塊肥美的羔羊。二位先帝不敢打那是實力不夠加上外憂內患,到了漢武帝手裡,國庫富足了,資源充足了,先輩們留下的野大王和諸侯也都一個一個打遍了,是時候把受的氣還給匈奴了!於是開始了輝煌千古的時代篇章。

漢家歷來崇尚孝道,前幾屆天子都打不還手,罵不還口,那多窩囊啊,現在又有衛青、霍去病二位神將,還有激進的儒學大家公羊強烈要求復仇。漢武帝的小心思就在仇恨的催生下開始萌發了:滅了匈奴,為漢家雪恥!處在這樣的情況下,漢家匈奴必然要分出個勝負,漢朝年年都要警惕匈奴自北而來的侵擾,不消滅匈奴,始終不安全,更何況還有前幾代先皇受辱的奇恥大辱,那些吹噓什麼漢武帝晚年民不存十,一來太史公因宮刑而怨恨上了漢武帝,二來穀梁左傳魯儒等被漢武帝瘋狂鞭屍虐待。

酌金案、告緡令讓諸侯和權貴們大傷元氣,尤其是陵邑制更是富商頭上的一把刀,更不提漢武帝支援鹽鐵官營制。事實情況是漢武帝吃小頭,地主階層拿大頭,漢武帝晚年一道看似罪己實則甩鍋的詔書就挽回民心,尤其是巫蠱案後漢武帝調整,開始治理內部,先是處理了一些過於囂張礙眼的名門權貴,給昭宣中興埋下了極好的鋪墊,北匈奴藏於荒漠而不敢出,漢家自己手裡又緊緊攥著河西走廊,經此一系列調整後開始重建漢家強軍。

劉徹要是隻守不攻,大漢被破也只是時間問題而已。進攻才是最好的防守,等著別人騎在你頭上拉屎拉尿,還不如主動出擊,把他從頭上狠狠地拽下來。從武帝之後,匈奴從搶人家財辱人妻子的流氓惡霸,變成了只能偷偷摸摸趁主人不注意偷點小錢的窩囊賊。

後來,漢家的管家王莽抓住機會搶到了權力,雖然搶成功了,但是很快就被漢家一直天神下凡一般的旁支幹翻了,可以說是倒黴的夠嗆,這就到了東漢。匈奴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家裡邊內訌,西漢有時候還去揍他們,於是匈奴就分家了,分成北匈奴南匈奴。南匈奴打不過北匈奴,只好跑到漢家裡認乾爹,就住在漢家房子的北邊。這時候,另外一個原來匈奴的小弟鮮卑人開始起來了,認漢家人當爸爸,開始幫乾爹的仇人打自家的爹——北匈奴,理所應當的打不過,只好往西方逃竄,最終泯然於歷史中。

而南匈奴雖緊跟漢朝,儼然一副跟屁蟲的姿態,卻也沒被漢朝正視過,受盡了白眼。到了漢末,南匈奴改認曹操當乾爹,卻也被孟德翻臉不認人,被分為五個部分,最終南匈奴也逐漸被人遺忘。至此,匈奴形散神不散,雖再無匈奴,但他的意志卻被帶到了世界各地,卻再也沒了匈奴這一名號。
-
4 # 周郎顧天下覆
漢朝對匈政策最初還是很強硬的,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率32萬大軍迎擊匈奴首戰告捷,後乘勝追擊至婁煩一帶。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諫,輕敵冒進中了匈奴的誘兵之計。劉邦以及它的先頭部隊被困於平城白登山,後劉邦採用陳平之計才得以脫險。至此以後,劉邦認為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漢朝以後的六十餘年裡一直對匈奴採用“和親”的籠絡手段,以維護邊境安寧。
漢朝初期信用黃老學說,主張無為而治,漢朝在文景時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國力與日俱增。漢景帝劉啟主張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平定七國之亂後,漢朝的中央集權與權威又得到了進一步加強。這些都為後來的漢武帝打破以前的對匈政策、驅逐匈奴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可以說漢武帝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而巨人就是它的先祖們。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的國力已經達到了鼎盛時期,漢武帝文韜武略對國政、國策進行了重大改革。尤其是對匈奴的國策方面,改變了以往幾十年的對匈和親政策,主動尋找匈奴主力與其進行決戰。軍事方面,漢武帝鼓勵養馬與改良馬匹的品種,訓練騎兵戰術,在上林苑培養鍛煉出一大批騎兵優秀將領如衛青、霍去病、趙破奴等。正是做了這些努力,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等人才能先後襲龍城、收朔方、大破匈奴主力、封狼居胥最後徹底擊敗匈奴。
-
5 # 六千年
自從高祖建立大漢以來,可以說朝內紛爭不斷,先是老臣被一個個清算,後來是八王之亂,同時又有匈奴人虎視眈眈,剛開始的漢王朝就是在飄搖之中度過的。
本來劉邦認為御駕親征可以無往不勝,哪知匈奴人卻給他來了個白登之圍,讓高祖膽驚害怕不說,顏面掃地卻是不爭的事實,於是劉邦痛定思痛,採取大臣的建議,痛痛快快來個個和親政策,別說,和親挺管用,於是大漢總算過了幾天安穩日子。
在白登之圍之後的幾十年,大漢確實低調的可以,文景之治更是如此,一直到了漢武帝才開始囂張跋扈起來,一句“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就描寫出了漢武帝時期大漢的強大實力。然而,剛開始卻沒有這樣的氣魄。
剛開始的幾十年裡,可以說是要錢沒錢要人沒人,韓信被整死了,張良躲避的遠遠的,整個漢朝沒有能人武將可以效力,僅僅一次白登之圍就暴露了大漢的底子薄,不敢造次,綜合實力決定一個國家的行為,沒錢沒勢又沒人,所以要夾起尾巴做人。
看來東漢剛開始的幾十年裡低調的一塌糊塗是有原因的。
-
6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不是漢朝想妥協,而是當時的情況逼迫漢朝不得不妥協,我們可以從匈奴和漢朝兩個視角來看一波。
漢朝當時的情況是雖然完成了一統,但在滅秦戰爭和楚漢戰爭中元氣損耗過大,人口流失嚴重,經濟被破壞的慘烈程度更是不必提,可以說劉邦建立的漢朝百廢待興,百姓急需休養生息。
另一方面劉邦在建立漢朝的過程中為了取得勝利,團結可以團結的異性諸侯王,導致權力被迫分散出去。在建立漢朝後這些異性諸侯王成為劉邦的心腹之患,為了收回權力,原本需要休養生息的漢朝大地又開始動兵戈,漢朝整體實力只能進一步削減。
此時匈奴的情況又是什麼呢?原本東北亞草原是被許多部落控制,雖對中原有威脅,但由於心不齊,並不能對中原構成實質威脅,再加之李牧和蒙恬等將領的打擊,匈奴是不敢南下而牧馬。
可惜在中原內戰的時候,匈奴出現了一位軍事天才冒頓單于他一統匈奴,並擊敗周邊的東胡,月氏以及西域諸國,整個東北亞完全成為匈奴的領地,此時的匈奴迎來全盛,開始摩拳擦掌對新生的漢朝躍躍欲試。
我們從上帝視角看當時的情況是匈奴強漢朝弱,不過劉邦也許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也許是對匈奴實力不夠了解,居然親自帶兵北伐,結果被匈奴圍困在白登山,最後靠陳平的賄賂之策才驚險逃脫。回來之後的劉邦認清了現實知道此時的漢朝並不是匈奴的對手,在劉敬的建議下開始和親來為漢朝爭取發展之機。
這種妥協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朝經過文景之治等一些列的休養生息國力終於與匈奴不相上下,當年為了穩住匈奴的和親之策,漢武帝覺得已不合時宜,開始用軍事手段來代替,漢匈兩國開始進入大規模的征戰階段。
妥協只是權宜之計,暗地發展才是王道,漢朝深得精髓。
-
7 # 春秋正義
國力是決定兩國戰爭攻守之勢轉變的根本原因,這句話用來形容漢朝對匈奴政策轉變再合適不過。
秦末亂世,各地又回到了戰國時期互相征伐的局面,其中以楚漢相爭為核心。劉邦立國以後,“天子不能具均駟,將相或乘牛車,馬一匹則百金”,漢初民生凋敝,“民失作業而大飢謹。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迫切需要“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而同時期的大漠已非當年蒙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的慘狀,匈奴單于冒頓是個狠人,殺父自立,滅東胡、擊潰月氏、吞併樓煩,趁著中原內亂,將當年蒙恬攻佔的匈奴故地全部恢復,還趁機佔領了河套之地,“控弦之士三十餘萬”,對中原虎視眈眈。
漢初漢匈實力的鮮明對比,使得漢朝對內不得不郡國並行,鞏固漢家天下,對外和親結為兄弟之國。漢高祖七年(前200年),漢高祖32萬大軍親征,結果“冒頓縱精兵三十萬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由此奠定了漢朝初期對匈奴長達六十餘年的隱忍妥協。
當然,匈奴無法生產日常生活所需的鐵器、布匹、茶葉,促使其數次大規模違約襲擾。“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印,虜人民畜產甚多”,結果漢文帝急忙調兵遣將,“單于留塞內月餘,漢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同樣的事情發生在公元前158年冬,匈奴再入上郡、雲中等地,漢軍也只是圍繞都城長安進行防衛,不具備出塞遠征、打大規模殲滅戰的能力,只能任由匈奴飽掠一番後離去。
最恥辱的還是冒頓單于曾遞婚書給當時漢朝實際統治者呂后,呂后就算“大怒”,也只能敲碎牙齒嚥下去,自嘲年老色衰配不上匈奴單于,“以宗室女為公主,嫁匈奴單于”。
七國之亂平定後,漢朝加強了中央集權,到了漢武帝時期,長期的休養生息使得漢朝具備了支援漢軍出塞的後勤能力,“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錢多到連串錢的繩子都斷了,還拿去送人,漢武帝絕不是後世趙宋那樣的無能之輩,公元前133年,馬邑之圍後,漢朝正式轉變了對匈奴的政策,開始轉守為攻。
《漢武大帝》裡的臺詞很經典“寇可往,我亦可往”!漢初六十年的屈辱,百年漢匈大戰一點一點洗刷。
-
8 # 雲365
漢初國力不足,唯有韜光養晦,忍辱負重。積聚能量一舉滅掉匈奴,永絕後患!
首先,春秋戰國的連年征戰,秦始皇的短暫統一,4年的楚漢爭霸戰等,生靈塗炭,人口銳減,讓漢初國力孱弱,不足以支撐對北方草原民族的遠征,從漢武帝擊敗匈奴就知道,要6個步兵才能供應一個騎兵征戰,遠征打的就是國力與消耗!所以漢高祖北征匈奴被圍困,差點回不來,還靠老婆呂后被羞辱才脫困,從此高祖被匈奴嚇破膽,認為匈奴不可戰勝,只有和親求和……
其次,漢初奉行黃老之術,休生養息,道家文化盛行,對外征伐鬥志不強!國家剛統一,國力尚未恢復,人民討厭戰爭!漢文帝完全把重心放在經濟建設上,發展經濟是第一要務;
再次,漢朝剛建立,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還沒完全解決,不足以支撐對外戰爭!劉邦殺功臣,剷除異姓王,就是解決內部矛盾,加強國家封建集權。呂后亂政,更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沒有調和。漢景帝奉行攘外必先安內之策,更是先平定七國之亂,加強中央集權,才能支撐遠征莫南莫北!
-
9 # 知識源於閱讀
研究歷史問題,需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即,以發展的眼光,結合具體歷史時期的背景,對於問題進行深刻而全面的分析。戰國末年到西漢初年,時間跨度為半個世紀。在這半個世紀中,中原王朝與漠北的匈奴各自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匈奴在戰國時期,尚不是漠北唯一的能夠威脅中原政權的少數民族,同時期的匈奴,位於蒙古高原,其東邊是強大的東胡,西邊是繁榮的大月氏,正所謂“東胡強而月氏盛”的局面。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了匈奴的頭曼單于時期,彼時,中原正是大秦帝國一統的局面。也就是說,當年趙國名將李信擊敗的匈奴,並不是一個統一的草原霸主,而僅僅是草原的“諸侯國”之一。在體量基本相同的情況下,中原王朝由於生產力水平發展的程度遠高於匈奴,再加上趙國的部隊本身就以強大的騎兵為主,且趙國騎兵之中同樣存在著如林胡等善於騎射的少數民族,因此趙國擊敗匈奴便不足為奇。
頭曼單于時期,由於秦王朝的強盛,匈奴被蒙恬奪取了河南地(即河套),元氣大傷。但繼承頭曼單于的,是他的兒子冒頓單于。這位冒頓單于是一位英明之主,他不僅有野心,同時也有實力。在他的帶領下,匈奴先後擊敗了自己的宿敵東胡和大月氏,徹底統一了漠北,號稱“控弦三十萬”,可謂是強盛一時。
當冒頓單于完成這一系列壯舉的同時,中原大地上卻正在遭受著戰亂之苦。秦王朝的迅速崩塌,使得中原地區陷入到了諸侯各自為政的局面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紛爭逐漸轉變為楚漢之爭,四年之後,劉邦最終擊敗項羽,成為了天下的主人。雖然劉邦成為了名義上的“天下之主”,但動盪的局勢並沒有隨著劉邦的獲勝而得到改善,追隨劉邦奪取天下的諸多異姓王侯,勢力不斷增長,始終威脅著劉邦的地位,於是乎剛剛建立的漢王朝由陷入了拔除異姓諸王的泥潭之中。可以說,此時的大漢帝國,正如同一個剛剛做完手術,虛弱不堪的巨人,再也經不起任何折騰。
在這種情況之下,漢朝自然是難以與匈奴抗衡。
回覆列表
漢匈對峙幾十年最終匈奴被中原王朝擊敗,這是結果。但在漢朝初年一直到漢武帝前期,這中間的幾十年中,漢朝一直忍受著匈奴的羞辱,就差稱臣了。那麼為何會是這個情況呢?
1.匈奴這個民族在戰國時期是非常小的,戰國後期李牧曾吊打匈奴,後來秦國統一六國之後有派王翦北擊匈奴,使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但是之後事態就變了,匈奴處心積慮的謀發展,一直想要報仇,匈奴的鐵騎都是實戰訓練出來的,作戰能力比中原的步兵要強的多,這是一個因素。
2.漢朝初年,中原地區經過秦末亂世,連年征戰,國力空虛大不如前。而匈奴這個時候卻打敗東胡,斬殺月氏,統一了大漠,正處於強盛時期,所以漢朝當時對匈奴和親,不想妥協都不行,因為實力不允許啊!
3.漢朝初年,劉邦率兵北伐匈奴,但被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這才真正看清了匈奴的實力和自身的不足,所以面對強敵只有隱忍,等到強大以後才能有說話的份量。
4.漢武帝時期,因為前幾代皇帝的積累,國庫大增,國力已經上升到了可以和匈奴對抗的時候,所以漢武帝一生都在與匈奴作戰就不需要在妥協了!
其實,漢朝只是在這六十年裡大力發展,充足自我,這六十年經歷了文景之治,國力大增。用妥協換六十年的發展,到最後自身強硬了,再還給匈奴致命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