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司州牧
-
2 # 落月天空112
牌打得多了,老套路人家也是就熟悉了。項羽輸在戰略,比劉邦年輕待人接物差很多。又比較殘暴,有時礙於情面不能當機力斷。
-
3 # 香茗史館
糾正一點,“背水一戰”不是項羽的戰績,是韓信的。
項羽之敗,非戰之罪。作為一名統帥,項羽在正面戰場上的表現可謂驚豔,然而除此之外,他的表現可謂一塌糊塗,他的失敗,敗在了戰略規劃,敗在了喪失人心,敗在了剛愎自用。可以說,項羽是一位優秀的統率,但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君王。
△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之敗,敗在戰略規劃自從西入關中滅秦,秦末戰亂結束,楚漢爭霸大幕拉開,項羽的戰略規劃可以說完敗劉邦。縱觀滅秦之後他所發動的戰爭,簡直就像一個救火隊員一樣,哪裡起火救援哪裡,而並沒有一個奪取天下的完整佈局,這源於他從來沒有想過要當帝王,而這也是造成他最終戰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項羽
大封天下十八路諸侯後,項羽便就此想要安然做一個西楚霸王,可惜事與願違,齊地、趙地、秦地的先後叛亂,立即就使天下再度陷入戰亂之中。而此時的項羽,此後作戰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維持自己“西楚霸王”的地位,他所發動的戰爭並非為了兼併。
田榮一統三齊之地,公然反抗西楚,項羽於是帶兵前去平叛,擊敗田榮之後卻由於在齊地的燒殺搶掠,使得齊地久久不能平定。深陷齊地叛亂的項羽顯然已經沒有經歷再去關注其他地區,使得劉邦趁此機會迅速崛起,不僅一統三秦之地,並開始積極向東拓展,最終趁項羽主力仍在齊地之際,發動彭城之戰,一舉攻克西楚都城彭城,迫使項羽不得不率兵回救。
△彭城之戰前,劉邦已經確立了極大優勢
可以說,項羽的作戰完全沒有全面的戰略規劃,他的對外作戰均為被動迎戰。縱觀整個楚漢爭霸時期,項羽雖然多次在戰場上擊敗敵人,可西楚的實力卻始終沒有增長,這顯然就是戰略規劃的問題。
相較於項羽,劉邦在戰略層面則全面勝出,他的戰略目的就是為了奪取天下,而他的戰略目標就是擊敗項羽,而且在無法對項羽形成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絕不與其輕易開戰,彭城之戰率領56萬大軍的劉邦雖然敗給了只有3萬兵馬的項羽,但實際上此時他在戰略層面上的優勢已經體現了出來,項羽難道就沒思考過,為何劉邦能夠取得如此大的兵力優勢嗎?彭城之戰後,劉邦明知無法在正面擊敗項羽,便一直避而不戰,反而令韓信等人四面出擊,繼續擴大實力,直到形成“四面楚歌”的局面。
△垓下之戰,項羽已經迴天乏力
垓下之戰,項羽的戰敗固然令人惋惜,可我們再看此時的天下局勢,除了西楚和臨江王之外,天下早已落入了劉邦手中,項羽豈有不敗之理?
項羽之敗,敗在喪失人心俗話說“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項羽的戰敗,同樣與其喪失人心密不可分。
1、坑殺秦軍、火燒咸陽,喪失秦地人心。鉅鹿之戰後,二十萬秦軍投降項羽,然而“至新安,項王詐坑秦降卒二十餘萬”,二十萬秦卒背後是多少個秦人家庭,他們豈能不對項羽恨之入骨?甚至對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都充滿了恨意。而項羽西入關中,滅掉秦國之後,又點燃大火將秦國都城咸陽焚燒一空,這同樣使得秦人對其充滿恨意。同時,這也是劉邦一統三秦之地如此順利,而秦地百姓對其與項羽的交戰如此支援的原因。
△咸陽一把大火,燒掉秦地人心
2、誅殺義帝,喪失楚軍人心。項羽大封天下,自封西楚霸王之後,自然不願再有一個義帝居於自己智商,於是便將仍在彭城的義帝熊心驅離楚地,隨後“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此舉無疑使得原楚軍陣營的諸侯們離心離德。不論是原楚軍陣營的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還是原來項羽的部將九江王英布,在此後的楚漢爭霸中不僅不再支援項羽,衡山王吳芮和九江王英布甚至先後倒向了漢王劉邦。
△誅殺義帝,喪失楚軍人心
3、屠滅齊地,喪失齊地人心。齊地田榮公開反叛西楚之後,項羽率軍前往齊地平叛,田榮兵敗退走平原,隨後被平原百姓殺死,而項羽是怎麼對待齊地百姓的呢?“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阬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此舉無疑火上澆油,齊地叛亂再起,“齊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而且遠超田榮時期的聲勢。
△秦末十八路諸侯
4、分封不公,喪失諸侯人心。項羽大封天下,本就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為根本無法真正平衡各方面的利益,為了籠絡擁有兵權的將領,項羽幾乎將所有原六國貴族改封。結果,先有田榮反叛;後有陳餘趕走趙耳,重新迎回趙王趙歇,趙地同樣反叛;再有原燕王韓廣與項羽分封的燕王臧荼火併,韓廣被殺。這些舊貴族雖然對項羽敢怒不敢言,但不再支援你,但又豈會再去支援你項羽。
項羽分封天下,原本將最富饒和最廣闊的封地都給了原楚軍陣營,然而正是由於他諸多喪失人心之舉,使得其最終落到了各地反叛、無人相幫的境地。
項羽之敗,敗在剛愎自用這是項羽公認的一個缺點,其太過剛愎自用,難有容人之量,也難納他人之言,這導致西楚陣營除了項羽同生共死的一幫弟兄之外,再也難以吸納人才,在劉邦陣營大顯身手的陰謀家陳平和軍事家韓信,便等於是項羽拱手送給劉邦的。而僅有的一個謀士范增,項羽不僅不納其言,最終還將其逼走,可以說在人才隊伍的建設上,由於項羽的剛愎自用,完敗給了劉邦。
△范增是項羽僅有的謀士
剛愎自用導致人才隊伍凋零,也是造成項羽戰略處處被動的一個主要原因,由於沒有足夠的人才,他根本無法分心他處,對於劉邦的戰略擴張他或許已經有所警覺,但卻並無應對之法。彭越在楚軍背後打游擊,導致楚軍糧草供應出現問題,項羽親自帶兵攻打,雖然擊敗了彭越,卻導致前線楚軍被劉邦擊敗;韓信攻佔齊地,項羽無暇分身,於是令龍且去攻打齊地韓信,結果龍且兵敗身亡。
人才不足,使得項羽根本無法多線作戰,從而給了劉邦充分的發展空間,這是項羽最終戰敗的又一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項羽的最終失敗,非戰之罪,然而除了戰爭之外,項羽卻全面敗給了劉邦。
-
4 # 雨夜夢幻歷史劇
鉅鹿之戰項羽以5萬對章邯和王離的40萬大軍,項羽是破釜沉舟,九戰九勝!致使章邯和王離的40萬大軍全軍覆沒。大獲全勝後,各國諸侯將領是佩服的五體投地,紛紛跪入項羽軍營。再說彭城之戰。劉邦帶著五十六萬人,趁項羽在攻打齊國的時候偷襲項羽大本營。項羽聽到老家被掀了,隨即便帶了3萬騎兵急忙趕回。隨後劉邦大敗,接著項羽一路從彭城追到靈璧。劉邦在慌亂中為了躲避項羽的追殺,曾一度將自己的父親,老婆和兒子踹下馬車,後被項羽全部活捉。最後劉邦就帶著十幾個人逃出去了,至此劉邦的56萬大軍全部灰飛煙滅。看到項羽此處的戰績,就連小編都一度認為項羽能奪天下,可為何後來讓劉邦奪了天下呢?其實項羽之所以失敗,最大的原因有以下兩點,一,項羽對傳統道德品質的恪守,做事光明磊落,講究原則是他的失敗之一,比如,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歷來都被認為是優柔寡斷和婦人之仁。其實,這裡面體現了項羽的道德品質。在他看來,暗算前來賠禮道歉的人算不得英雄手段。而劉邦恰恰與他相反,做事沒有原則,從不履行諾言,為了達到目的,不惜運用一切手段,是後人公認的小人行為。比如上文提到的,劉邦為了躲避項羽的追兵,竟把自己的父親,老婆,兒子的生死都棄之不管,試問像劉邦這樣能拋兒妻女之人,還能有啥他做不出來的事情,何談道德修養?二,項羽剛愎自用、獨斷專行的性格弱點導致眾叛親離.而他做得最不得人心的事,就是屠城。每攻下一座城以後,基本不留活口,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他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誰都知道這樣會失去民心,但誰勸他也不聽。有人出來勸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而此時他卻早已命人把秦王朝的皇宮給燒了,就算想定都咸陽都沒有住的地方了。而且項羽並不是這麼想的,他一門心思想回他的老家去。他說:“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他認為穿著漂亮的衣服在夜裡走,沒人看見,所以沒啥用處。應該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鄉去,這叫衣錦還鄉。項羽最終沒有采用此人的建議,然後按原計劃衣錦還鄉了。而劉邦雖沒有項羽的戰績,但是他卻有帝王般的遠見,他每攻下一城,不但不殺城中百姓,還將歸降的官員重新委以重任,而後還將奪來的城池劃為己有,以至於後來劉邦的地盤竟比項羽的地盤大的多。項羽不光獨斷專行,不聽下屬的建議,而且動不動就辱罵下屬,不得人心。曾在他手下當過差的韓信、陳平、英布、彭越等人,後來都離他而去。只有范增忠心耿耿的輔佐他,卻還受到項羽對范增的處處猜疑。而劉邦雖是小人,但是善於發現人才,利用人才,具有非凡的領導才能。他最終將韓信、陳平、英布、彭越等能人留到自己門下。後來在楚漢戰爭打到白熱化的時候,劉邦採取離間計,致使范增被猜忌,病死在告老還的途中。沒有范增,項羽如被斬斷一雙臂膀,不知所措,不久便答應了劉邦的求和建議。兩人簽下鴻溝之約,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互不侵犯。簽完合約後,項羽便帶著大軍回國。沒想到,劉邦便撕毀合約,繼續追打項羽。而遵守協定的項羽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遭到劉邦派來的大將,韓信、陳平、英布、彭越等人的攻擊,俗話說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項羽最終被自己的老部下給算計了,而後大敗,最後被逼到烏江邊自刎。
-
5 # 碎天
從側面分析一下,不對勿怪!
秦自商鞅變法,實行軍功授爵,廢除了官員世襲制,屬於極左的一派!
秦始皇在時,貴族殘餘攝其聲威,不敢亂動!
始皇死後,陳勝吳廣舉義大澤鄉,一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此時有老者進言,應立楚國王孫以正視聽,陳勝從之!
這個時候,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其實就已經淪落成貴族勢利的復辟力量!
之後,屢戰屢敗,所封六國,無一援救!
項梁的隊伍,其實就是貴族勢利的突出代表!屬於極右!想恢復的,是商鞅變法之前的用人制度,即官員世襲制!所以才會有,項羽拿著印章,遲遲不肯授予有功將領的故事!因為他從心裡,把分封當成了一種契約,承諾,一封出去,就是一國!
劉邦恰好中和了兩種制度,實行了分封和選官制!得到了寒族勢利和舊貴族勢利的集體擁護,所以才得以一展宏圖,建立漢朝!
每一次用人制度的變革,都會出現一個短命王朝!
秦廢世襲,兩代而亡!
漢朝中和,享國久長!
隋開科舉,兩代而亡!
唐朝中和,享國久長!
究其原因,無非是新勢力尚未養成,舊勢利還有力量!
每一種新用人制度的創立,都要有一個漫長的中和期!
跨度過大,就會引起反彈!
項羽就是舊貴族勢利,最後反彈的那一下!看似氣吞山河,實為強弩之末!他敗亡,是歷史的必然!
-
6 # 請叫我風神1
項羽肯定是有勇有謀的人,但是年輕做事太及端,他殺宋義奪權,就看得出來,項羽假借懷王的命令殺宋義,後一米採取破釜沉舟芝策打敗秦軍,這就是謀略,在後來分封之後聯合英布等人謀殺義帝懷王,使項羽成從矢之地,功打齊國不把齊變一成後方,反而大事屠殺老百姓,和劉邦爭霸中,在彭城大敗劉邦,仍然沒有改變失敗的命運,在劉邦多路大軍打擊下,兵敗烏江,自殺身亡。
很多觀點認為項羽“有勇無謀”,連一個亞父范增都留不住,但我認為項羽並非一匹夫,很多典故,戰例,似乎也支援這點。如: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回覆列表
項羽,本名籍,為楚國名將項燕之後。而項燕則是死在秦將王翦之手。
在當時社會上還流傳著兩句話,第一句是:“秦滅六國楚最無罪”,第二句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兩句話道出了楚人對秦王朝入骨的仇恨。不知是出於天意,還是緣於巧合,反秦的大旗率先在楚地舉起並以燎原之勢迅速席捲九州大地,秦王朝也確實是亡於楚人之手。
對項羽來說,秦國是一種國恨家仇交織在一起的苦澀滋味。“鉅鹿之戰”則是他對秦帝國第一次痛快淋漓的鞭撻,必須承認,儘管這一戰冒了巨大的風險,但確實讓項羽一鳴驚人打出了威名,成為義軍將領的領袖。話又說回來,不得不說秦將章邯的確是項羽早期最為棘手的對手。項羽應該感謝趙高,是趙高逼著章邯這道王朝最後的屏障跟項羽站在了同一陣線,並加速了秦帝國的滅亡。
說了這麼多,我認為他最終失敗自刎烏江很大程度上是其性格導致的,總結起來就是:剛愎自用,兇狠殘暴,優柔寡斷。而這些性格最終導致的一系列重大失誤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不用韓信。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剛愎自用,瞧不起出身微寒曾經吃不飽飯忍受胯下之辱的韓信。韓信曾經給項羽建言獻策,但是項羽沒有在意,這讓想要做一番大事業的韓信心灰意冷投奔劉邦。而就是這個韓信將不可一世的項王逼上絕路。後來的項羽也有後悔,也想補救但為時已晚。韓信面對項羽派來的使者說客,委婉而堅定的回絕了項羽提出的條件。正所謂:曾經的我你不以為意,後來的我你追悔莫及,如今的我你高攀不起。 關於項羽的剛愎自用還有一件事是,當項羽率兵屠戮咸陽殺降王子嬰做了劉邦想做而未做的事情之後,有人勸說道:“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伯”。項羽道:“富貴不歸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項羽號稱西楚霸王,所作所為所思所想不為宏圖霸業只願人前顯擺,其剛愎自用甚矣。 雖然如此項羽倒也不傻,他深知關中的重要性,但是其不王關中亦不願劉邦王關中,故背前約,將關中之地一分為三,冊封他認為威脅不大的三位秦朝降將為王來監視圍堵劉邦。結果錯打了算盤讓漢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輕鬆化解,還讓天下諸侯皆知項王無信。
二:鴻門宴上不殺劉邦這是項羽優柔寡斷婦人之仁的一個鐵證。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劉邦幾句軟話就輕鬆化解,不知道項羽日後有沒有過自責和後悔。在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後兩人有這麼一段對話。《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此所謂婦人之仁也!對項羽作此評價的正是出自韓信之口。
三:不用范增。范增可以說是項羽最重要的謀士智囊,也深受項羽尊敬被稱作“亞父”,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全心全意為他著想的忠厚之臣最終也被生生氣走。本來在謀臣方面的底子相較於劉邦就薄結果還不知道好好珍惜,如此豈有不敗之理。
四:屠城坑殺降卒。是的,你沒看錯,前有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降卒,後有項羽坑殺秦國二十萬降卒。一個被稱為“婦人之仁”的王者竟也兇狠殘暴到如此毫無人性的地步,這不是互相矛盾麼?可人性本來就是複雜多變的。而這種殘暴不仁最終導致其人心盡失,因為古人早就有言:殺降不祥。有因必有果!
最後項羽自刎烏江。有船伕在此之前主動勸他上船逃走,有人或許認為項羽還保有一些人心,可我覺得這並不能代表什麼,更說明不了船伕是多麼同情他,愛戴他。誰敢保證這不是船伕害怕嗜血成性的項羽在走投無路時濫殺無辜的無奈之舉?君不見,在此之前狼狽逃亡的項羽在迷路後問路於老農反被騙結果身陷大澤終被漢軍追上?
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亦有言:性格決定命運。誠矣! 劉邦不學無術然而善用人,肯納諫,能夠虛心求教甚至做出適當妥協故得有天下,開漢朝三百年基業,此沛公之長也。 故霸王雖渡江去,東山再起之希望飄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