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論史大能貓
-
2 # 散人書劍
一個民族的興旺發達都離不開一個天降大任之人的雄起。以遼國開始雄主耶律阿保機;金國完顏阿骨打;蒙古成吉思汗;滿族努爾哈赤。這些雄主的崛起有他特定的歷史環境,而且都是百折不撓,人競天擇中的勝利者。
同樣隨著新貴族的崛起必然伴隨老貴族的末落。遙想當年完顏阿骨打在自己的主場跟本不把遼國皇帝放在眼裡,而被輕視的遼國皇帝沒有一絲作為。雖然那時遼是君,金是臣,但雙方無論領導人的能力還是國家的實力都已發生傾斜了。
後來金人成了北方的雄主。他們對其他民族也是不斷欺壓,每三年要去草原殺十四歲以上的蒙古小孩,為的是害怕蒙古的興起。在如此不利的歷史情況下,蒙古人繼續北遷,遠離金人,積蓄力量。後來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各部,消滅了的金國。
金人的一部又回到了老家,此時女真族由三個部落組成。苦出身的努爾哈赤憑藉雄才大略統一了女真各部,征服了北韓。連隨煬帝,唐太宗都沒完成的任務,努爾哈赤完成了。再看蒙古已不是當年強大的蒙元帝國了,被明朝又趕回了大漠草原了,也不再是統一帝國,成了一個個部落的鬆散聯盟。各位首領面合心不合。
此時的後金是一個統一的政權,文明程度超過了蒙古。努力哈赤
對於距離比較近,比較小的蒙古部落,一般採用合親的策略;對於力量大的蒙古部落採用武力解決的方式。總之經過幾年的戰鬥蒙古各部都尊皇太極為大汗了。
同樣當一個朝代統治很久了,統治者無不驕奢淫慾,其後代越來越無能。他們沒有在競爭的環境下成長。我們看到驍勇善戰的八騎子弟到最後不都變成菸民了嗎?
歷史洪流滾滾向前,英雄興起才能推動人類不斷向前進步!
-
3 # 天命與劍8341
元朝被大明逐回塞外後,但對於汗位的繼承,蒙古諸部落卻有著共識:唯有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成員有繼承權。歷史上中間間或有他不符規則的人偶然奪取了汗位,但沒多久汗位還是會回到正統繼承人手中。法統的唯一性使得蒙古人的精神世罷仍然有一種底層的統一性存在。
16世紀中期,在1578年俺答汗與格魯派首領索南嘉措聯手,兩人互贈尊號,索南嘉措認定俺答許為忽必烈轉世,俺答汗則認定索南嘉措為八思巴轉世,索南嘉措向前追溯了兩代前世,自認為第三代達賴喇嘛。在此之後,蒙古的宗教逐漸完成接受西藏的傳統。
藏傳佛教在蒙古得到大力傳播,信仰的轉換,帶來了一種深刻的政治效應,活佛對尊號的授予有了正當性。此後草原上一發不可收拾,黃金家族的小支,乃至非黃金家族的部落首領,都透過成為某個活佛的檀越(施主)而獲得了汗號。蒙古的法統由此徹底分裂。
努爾哈赤時的蒙古正統大汗林丹汗,原本信奉格魯派黃教,但後信奉了噶瑪噶舉派,使其在多數信奉黃教的蒙古諸部中陷於孤立。而同時期的努爾哈赤卻完成了女真諸部的統一,不像蒙古那樣從法統到組織都一盤散沙,長期處於分裂,蒙古當然無法對抗後金
-
4 # 碼字的蝸牛
多種因素致使蒙古人的衰敗
一、再難於整合為一體的蒙古
退出中原的蒙元,很快就陷入了權利的遊戲之中,很快就四分五裂了。雖然蒙古大汗的位置依舊由黃金家族的子孫來繼承,可大汗只能算是草原的共主。
有明一代,可能是蒙古風俗的因素,“幼子守灶”致使了每次強有力的大汗一死,剛整合的蒙古諸部就會再次陷入戰爭之中。也可能是由於外界的因素,比如俺答汗一死,明朝就全面支援他的遺孀三娘子,反而對左翼蒙古諸部的示好寧願打仗也不理睬。
因此15世紀-17世紀中期的蒙古,雖然不斷進行大魚吃小魚的遊戲,可再也無法形成13世紀時成吉思汗的輝煌,永遠成不了虎鯊!更不是鯤(就是今天那噁心的吞噬進化遊戲)
二、小冰河的危害
雖然史書中很少提及到蒙古草原的天災。可有明一朝,是II期小冰河肆虐的時期。明朝雖然不是滅亡於小冰河,但小冰河的肆虐卻是明朝覆滅的次要因素之一。
小冰河雖然總體只是使得溫度下降1-1.5攝氏度,可根據史書上的記載,萬曆末年,前所未有的寒冷席捲全國,即使是氣候溫暖的廣東地區,大雪持續六到八天,山谷皆被冰封。
(《關山積雪圖》作於1528-1532年,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利瑪竇於萬曆二十五年末首次進入北京,根據他的描述:“一旦到了冬天,華北的河流就全部結冰,無法通航,有時冰面上還能跑馬車……”(《16世紀的中國.利瑪竇札記》)
蒙古高原作為地處中國北方冷空氣南下的必經通道,一年四季的冷空氣是十分活躍的。因此每每寒潮來臨之時,蒙古必將首當其衝。
同時蒙古高原和陝北、晉北、甘肅、寧夏等遊牧區都屬於大陸性乾旱氣候,自然災害如同冰災、霜雹、嚴寒、乾旱、蝗災、鼠害等等,每每明朝疆域內爆發的這些災害,蒙古高原的各部也好不到哪裡去。
根據學者袁林的研究:明代陝西地區平均9.23年就有一次雪霜凍災,甘肅和寧夏地區是平均每6.3年一次。旱災則是每4-5年這些地區就有一次。同時還伴隨旱災而來的蝗災……
雖然此時的蒙古沒有完整的史料記載,可根據地理位置的因素以及同屬一個氣候帶等因素考慮(別說一條長城就可以隔絕所有災害)。蒙古高原可能面臨的雪霜凍災比明朝還要嚴重。
這些年很少聽到新聞說蒙古鬧雪災。可十幾年前,每每冬季晚上七點的央馬新聞總會有一個片段給予蒙古草原的人民。現代還是精養式養殖方式,每當人民受難時,政府都會主導救災救人,不讓人民捱餓挨凍。
可明朝時期呢?萬曆三十六年記載:“(正月)甘肅肅州(今酒泉),陰霾障天,狂風逾月,至二月二日,大雪降,深丈餘,山川禽獸死者不可勝數。”此時的蒙古粗放式的放養,大雪覆蓋草場,在低溫氣候下形成蓋在草上的冰殼,使得牲畜無法吃到草料——“其冬不積草,牛馬皆野宿……每每遇雪深,死瘠過半。“
這還只是冰雪災害,而是乾旱時伴隨而來的蝗災呢?嘉靖十三年時的記載是“蝗從嘉峪關西而來,至肅州蔽日”,嘉峪關以西是哪裡——蒙古。嘉靖十六年的記載則描述了草原在蝗災時的情況——“被蝗,美草盡於蝗蟲之口”——這是描述俺答汗的根據地河套時的場景。這次連續多年的旱災結合蟲災,迫使俺答汗次年就不惜一切代價發動連續的戰爭,逼迫明朝開邊市。
三、喇嘛教派內部之爭以及教權與汗權之爭。
很奇怪的一點,作為蒙古最後一個強勢大汗,林丹汗來說,為什麼會選擇改信薩迦派(紅教),摒棄掉三百多年的黃教(格魯派)?
雖然缺乏史料,可根據清朝時期格魯派的喇嘛教主要教旨有禁慾的行為(但其分支也提倡雙修),因此推測可能是黃教(格魯派)的這種提倡教眾禁慾的行為,導致了林丹汗的不滿,畢竟人口基數也是決定戰爭的規模。
其二可能是喇嘛教派已經不僅僅是蒙古人的信仰,就如同俺答汗在青海率領部眾接受喇嘛集體灌頂皈依,喇嘛教不再只是尋求名義上的蒙古守護者,(俺答汗接受灌頂之後,宣佈只是格魯派喇嘛教的護法,代為行使人間行為)。因此有可能是明末時期的喇嘛教如同成吉思汗時期的薩滿教,想讓鐵木真成為傀儡,而爆發的內部權利之爭(薩滿教領袖闊闊曾給予鐵木真,成吉思汗的名號,可很快薩滿教就完全退出了蒙古人的信仰範疇)。
只是林丹汗並非是祖上鐵木真,他的改宗引起了蒙古諸部不滿,也正是這個時候,東北的努爾哈赤崛起,科爾芯草原的蒙古諸部就倒向了建州女真。林丹汗的改宗並沒有給予蒙古帶來好處,反而加劇了分裂。
與之對應的建州女真建州女真的崛起,其實一直以來是靠明朝的庇護,才逐漸發展起來的。雖然《明史》隱藏了建州女真的發家史。
元末明初,受到退回蒙古高原的北元(又或叫做蒙古帝國)的不斷侵襲之下,女真部族在首領阿哈出(明賜姓名李思誠)和猛哥帖木兒率領下,向南遷徙,後進入綏芬河流域,遂定居這一地區。永樂元年(1403年)阿哈出使明,明廷以其所部置衛,襲建州故名,故命為建州衛。“明之惠於屬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為最厚。”孟森說。
以北韓的說法,建州衛就是明朝為了制約北韓向北擴張的而設定的一個障礙,因此建州衛初設之時,北韓除了關閉邊市之外,也不斷髮動對這個據點的戰爭。
可建州女真依託明朝這個強大的後盾,挫敗了北韓的多次戰爭,並且也反擊過北韓。後來建州衛分家,一分為三,成立了建州三衛。
《明實錄》:"正統三年十一月丁酉,建州左衛都督猛哥帖木兒子童倉奏:"臣父為七姓野人所殺,臣與叔都督凡察及百戶高早化等,五百餘家,潛住北韓地。欲與俱出遼東居住,恐被北韓拘留。乞賜矜憫!"上敕毛憐衛都指揮同如郎卜兒罕,令人護送出境,毋致侵害。"
董山不僅僅獲得明朝規劃的土地以及封官進爵,最為主要的是明朝允許董山開邊市。這點是重點,因為在明正統皇帝(明宣宗,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之後,明朝與蒙古之間的爭鬥中,關閉邊市是明朝制約蒙古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不包括建州女真董山部所在的邊市。
"未幾徇董山之請,特開撫順關,為建州專設馬市。"(《清朝前紀》)
"非撫順馬市則建州不得發達。"(《殊域周咨錄》)
"景泰二年冬,以建州頭目潛與北韓通,戒珦絕其使……天順三年,邊將奏有建州三衛都督,私與北韓結,恐為中國患。"《明史·北韓傳》
這也是為什麼努爾哈赤能“勾引”蒙古諸部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以想象一下,若是今天的杭州連續百年的寒冷,這裡的富人穿貂,常人穿絨,窮人穿棉。這麼大的一個江南以及華北、華西區域的市場,東北的經濟還會差到哪裡?(題外話:杭州的朋友們可以介紹下2008年時期的杭州冰災)
除了平穩的邊市之外,還有一個糧食產區,黑土地盆地——東北松遼盆地。東北平原最大板塊松嫩平原就在松遼盆地裡。農業社會依靠平原和丘陵,而松嫩平原給予了建州女真糧食的同時,松遼盆地也成為小冰河時期的北方最好的避風港。
這裡曾經出現過一個渤海國,曾有5京、15府、62州、130餘縣。唐武周不惜代價攻打。
後來契丹阿保機覆滅這個地區國家。再後來,金女真在這個地區崛起。再再後來就是建州女真……
-
5 # 文獻歷史
我們現在人無法理解那個英雄的年代,先說金國戰鬥力,護步達崗之戰,2萬金國鐵騎追70萬遼軍殺,再說後金也就是清朝,看人家金國尚武,才說自己是金國後裔的努爾哈赤,至於蒙古鐵騎什麼樣,只能看看The hu WOLF TOTEM音樂影片參考一下。而康熙剿滅蒙古葛爾丹,跟乾隆1755年的平定準噶爾達瓦齊部之戰、1755至1757年的平定準噶爾阿穆爾撒納之戰、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亂、1762至1769年的清緬戰爭、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兩次征戰廓爾喀。戰爭結果均已清軍獲勝為終,但徵緬甸是慘勝,軍事上是平手,第一次徵郭爾咯應該是敗了。透過過這些戰爭,乾隆才將天山南北路盡數納入版圖(以前中國最多隻有天山南路),開拓疆土共190餘萬平方公里。並將安南(即越南)、緬甸,廓爾喀(尼泊爾)、哲孟雄(錫金)、不丹、中亞地區的哈薩克汗國、布魯特汗國、浩罕汗國、布哈拉汗國、愛烏罕(今阿富汗)、巴達克山、乾竺特與拉達克等國納為附屬國。清朝初期的戰鬥力還是可以的。至於清末,一樣沒有文藝復興,沒有工業革命的日本,一樣二戰崛起,只能說尚武的民族註定強大,尚武不一定是被打死的,也許是打人那個。今天的德國日本工業強國,跟二戰軍工底蘊分不開的。今天的蒙古不尚武註定沉淪!
回覆列表
誠然,蒙古部落自元朝建立至覆滅,一方面安逸腐化,四分五裂,早已不是當年馳騁歐亞大陸的無敵鐵騎了。但蒙古完敗於後金的原因並不僅僅如此,更重要的是林丹汗的一些錯誤決策以及努爾哈赤的針對性方針。
1603年,蒙古布延薛禪汗去世,次年由他的長孫林丹汗繼位。林丹汗即位後,在巴林部境內的阿巴噶哈喇山修建了瓦察爾圖察漢浩特作為整個蒙古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林丹汗加強了傳統的左右翼三萬戶的地方行政體制,命永謝布部卻熱斯塔布囊為特命大臣,率領一支軍隊駐防趙城(今呼和浩特一帶),管理右翼三萬戶的蒙古各部,任命烏齊葉特(內喀爾喀)鄂托克錫爾呼納克洪臺吉為管理左翼三萬戶的特命大臣。察哈爾八鄂托克雖屬左翼三萬戶,但直屬林丹汗。
林丹汗為了有效地控制蒙古各部和鞏固汗權,以察哈爾部為基礎,直接控制了內喀爾喀巴林、札魯特、巴嶽特、烏齊葉特、弘吉剌特等五部,同時也遙控了蒙古其他各部。林丹汗執政前期,漠北喀爾喀三汗以及漠南喀喇沁的昆都倫汗、阿魯科爾沁的車根汗、科爾沁奧巴洪臺吉、鄂爾多斯土巴濟農等,定期前往察漢浩特,朝見林丹汗,並與大汗共同商討政務大事,參加大汗舉行的宴會、圍獵等活動。
但是在1618年,林丹汗以沙爾巴呼圖克圖為國師,改奉紅教後,極大地影響了他從前的形象和聲譽。信奉黃教的漠北喀爾喀和右翼三萬戶的各部汗、濟農、諾延、臺吉,與林丹汗逐漸有所疏遠。影響較大的邁達裡諾門汗,也與林丹汗發生了分歧,久居漠北喀爾喀,已不再同情和支援林丹汗。
儘管林丹汗改奉紅教後,其統治地位大受影響,但蒙古各部基本上仍聽從於他的統一號令。但是科爾沁、內喀爾喀諸臺吉等部在努爾哈赤的離間、拉攏、威脅、聯姻等政策下,林丹汗的勢力被逐步孤立和削弱。
內喀爾喀部分臺吉與後金通婚、盟誓等事,引起了林丹汗的疑心,甚至懷疑暗中與努爾哈赤已有聯絡,準備對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和其他諸臺吉採取必要的措施。這反而加速了蒙古內部的分化。之後1622年二月,管理左翼三萬戶的特命大臣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與林丹汗發生分歧,遂率領所屬烏齊葉特部與明安諤勒哲依圖臺吉所屬烏嚕特部共三千多戶,投奔遼陽城,歸順了努爾哈赤。受其影響,1623年正月,內喀爾喀拉巴什希布、索諾木、莽果、臺吉等也各率所屬五百戶投奔了遼陽城。此時,烏珠穆沁部翁袞都喇爾子多爾濟車臣濟農與其叔之子塞稜額爾德尼臺吉也因與林丹汗不和,率部投奔了漠北喀爾喀車臣汗碩壘。蘇尼特部素塞巴圖嚕濟農、浩齊特部策凌伊爾登、阿巴噶部都思噶爾札薩克圖濟農各率所部,也投奔了漠北喀爾喀車臣汗碩壘。
之後蒙古各部逐步再度分裂,大多數都投奔了後金努爾哈赤,使得林丹汗的實力進一步的被削弱。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加快了征服蒙古各部的步伐,三徵林丹汗。
最終於1636年三月,漠南蒙古十六部49個大小領主齊聚瀋陽,承認皇太極為汗,並奉上“博格達·徹辰汗”的尊號。同年,皇太極在盛京(瀋陽)即位,改國號“清”,改元崇德。